历史上的今天 公历2022年10月7日

纵横百科 79 0

1、公元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逝世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姜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2、1860年10月7日 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10月7日至9日,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

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地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3、1864年10月7日 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硬把中国西部的常设卡伦(“卡伦”,为突厥语,是清政府为了盘查商旅、管理游牧等而设在中国城镇附近的军事哨所,距国境界远的上千里,与边境线是两回事),列为分界的标志之一。1862年—1864年间,中俄两国在中国新疆塔尔巴哈台举行勘分西界的多次谈判。谈判前,沙俄出动大批侵略军,向中国常驻卡伦逼近,占领了他们任意确立的“国界线上”的各个战略据点。谈判中,俄方肆意歪曲《北京条约》,坚持所有边界线都依中国常驻卡伦划界的荒谬主张。并以中断谈判相威胁,在俄国压力下,划定了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起,到浩罕边界为止的边界。结果,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4、1888年10月7日 清政府发展海军 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海军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中国本来没有海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船坚炮利,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才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海军之为物,于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萌发了建立海军的思想。林则徐认为,海军乃西洋“长技”,中国也应学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与之角逐海上,方能“制胜”。他的这一构想,后来被魏源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语以概括之,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中国发展海军的历程是几经曲折的。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根本不明白,在封建生产方式的土壤上是产生不出强大的海军来的。鸦片战争后,一些清政府官员面对“人操舟而我结筏”的现实,也曾博访洋船图式进行仿造,但仍抱着旧的观念来看待海军这个新事物。40年代末,西方国家已在军舰上使用螺旋推进器。

进入50年代后,英、法等国都开始了螺旋推进器蒸汽舰的建造。与此同时,木壳军舰也逐步被带有护甲的铁甲舰或钢壳军舰所代替。而中国的仿造者却只求船型相似,安脚踏水轮以求船之速,选坚实木料并蒙以生牛皮以求船之坚,以为靠手工匠人依样画葫芦,即可成功。这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到60年代初,曾国藩和左宗棠继续在安庆、杭州自行仿造轮船,还是遭到了失败。这样,他们才意识到,制造轮船不引进机器生产技术是不行了。经过四分之一世纪,遭到多次严重挫折之后,中国人在造船问题上才发生了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更新带来了造船事业的发展。1866年,根据左宗棠建议,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成立,开始购进机器,聘用外国技师、工匠监造轮船。闽局不仅建造兵船,同时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这便为尔后建成北洋海军奠定了基础。清政府于1879年10月下令筹建北海洋军。1881年12月,即仅仅两年之后,北洋海军便初步建成。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改三角形水师旗为长方形海军旗。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自已的军舰上挂起海军旗。当时北洋海军有巡洋舰、炮舰、练习舰等12艘,已初具规模。其后,北洋海军继续扩建,直到1888年成军为止,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支舰队,从开始筹建到正式成军才历时9年,速度是够快的。其所以如此,主要是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开放的政策。

闽局是当时中国的主要造船工业基地,从1869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25年间造船34艘,其中11艘拨给了北洋海军。闽局开始只能造几百吨的小型木质炮船,后来则能造2000吨级的钢甲快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国之有近代化的新式舰船是从闽局开始的,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在北洋海军成军以前,以闽局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工业水平,并不比日本低,甚至还超过了日本。为了早日建成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海军舰队,清政府采取了造船与买船并行的方针。从德、英两国订造的7艘战舰,来华后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其实力居于远东第一,使各国皆刮目相待。

为了加速海军人才的培养,清政府又创设新式海军学堂。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闽局所附设的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最早的优秀的海军人才。到甲午战争前夕,这两所学堂、特别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多数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和中坚。北洋海军重用学堂出身的学生,但也不歧视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自学成才者,各舰管带、大副、二副多有由船生担任的。

在培养、奖掖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选派海军人员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例如,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多次利用接船之机,考察西方海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大有进益。闽局曾派出三批留学生78人,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萨镇冰、严复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4批官学生120人,学成回国后多半转入海军担任要职。同时,清政府又从国外聘请技术人才。洋员主要担任教习、驾驶、机务、炮务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中多数人克尽厥职,是有劳绩的。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有些洋员还亲冒炮火,奋力作战,或身负重伤,或以身殉职,与中国将士的鲜血洒在一起。这种自已培养人才为主与借才异国为辅的方针,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

在一个时期内,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心似乎是很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中棠即指出:“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因此提出:“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著。”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批准创建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开始觉察到日本“为中国永久大患”,便着手筹建三洋海军,并决定向德国伏尔铿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清廷在谕旨中宣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以上事实说明,是外国的侵略刺激和促成了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心。

当时,反对派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他们不仅反对购买西方先进军舰装备海军,而且反对“师夷长技”。如称:“铁甲船有害无利”,“不可购买洋船,并不可仿照制造”,“岂有必效敌人长技始能备御敌人之理”,等等。清政府破除各种阻力,使北洋海军得以成军,确实表现了一定的决心。然而,这种决心并没有真正坚持下去。北洋海军成军后,它的发展便进入了停滞的阶段,从此不再添置一艘军舰,更新一门火炮。本来,成军之初,北洋海军的实力是超过日本海军的。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海军所未有,因此畏之“甚于虎豹”。

可是,为了发动一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明治政府锐意扩建海军,天皇睦仁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为造舰经费。日本海军以打败定远、镇远为目标,专门设计制造了桥立、松岛、严岛三艘4000吨级的战舰,号称“三景舰”。这样,在甲午战前的6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增添新舰两艘,其装备质量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当时,也有少数官员以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力陈加强海军力量,但未被采纳。如果说清朝统治集团在前一个时期还有点危机感的话,那末,在稍有所成之后,便开始忘乎所以,踌躇满志起来。一度表现出的一点活力被沉重而巨大的惰力给压下去了。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两个月,李鸿章看到日本“岁添巨舰”的现实,这才发出“窃虑后难为继”的慨叹,无奈为时晚矣。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三次,广大将士英勇搏敌,浴血奋战,然空怀杀敌保国壮志,终难挽回失败的命运。这支庞大的舰队还是全军覆没了。

5、1936年10月7日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0月7日、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甘肃会宁青江驿、界石铺等地同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会师。9日,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此时,红四方面军有3万多人。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半,曾三过草地,历经艰苦曲折。

10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在甘肃静宁平铎镇与红一方面军代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会面。22日,红二军团在静宁将台堡,23日,红六军团在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方面军结束长征,全军将士有1万余人。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近一年,在途中经艰苦作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阻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终于最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

6、1978年10月7日 《中国青年报》复刊

1978年10月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

复刊后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报》,套红发表了毛主席1955年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按语的手迹。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叶剑英等为《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复刊的题词手迹,也套红刊登在第一版上。叶剑英的题词是:“青年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一期还刊登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合写的社论《肩负起历史重任奋勇前进》

7、1982年10月7日 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2年10月7—16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打电报给参加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试验的同志,祝贺我国在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0月25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海军隆重举行祝捷大会,热烈庆祝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会上,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慰问和祝贺。张爱萍在讲话结束时,兴致勃勃地赋《相见欢》词一首,表示热烈祝贺。

8、1990年10月7日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闭幕

熊熊燃烧了16天的圣火熄灭了。亚洲体育史上规模空前的第 11届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将同在比赛中创出辉煌成绩和新纪录的体坛健儿一起,被载入史册。

在本届亚运会上,7次刷新世界纪录,89人次打破亚洲纪录, 189次改写亚运会纪录。如此大面积地刷新世界纪录和亚洲纪录,在亚运会史上是不多见的。它反映出亚洲体育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迅速向世界水平逼近,并预示亚洲体育运动将成为世界体坛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亚洲人的骄傲。

亚洲体育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自1948年举行的首届汤姆斯杯羽毛球男子团体赛上,马来西亚队第一次从垄断了世界羽坛5 0余年的欧洲人手中夺得冠军,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选手在20多年里9次捧走汤姆斯杯,开创了亚洲人称雄羽坛的新局面。

日本、中国乒乓球选手从1952年突破欧洲选手坚固的削球防线,到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长达3年,始终占有绝对优势,夺得大部分冠军。亚洲乒乓球界数代人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断推出的新技术、新器械,成为世界乒乓球界的共同财富。

6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选手曾称雄世界体操赛场。8 0年代,中国选手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体操强国。在长达十几年的多次重大国际比赛中,中国体操选手的显赫战绩成为亚洲的光荣。

在跳水、女子排球、拳击、射箭、曲棍球等项目,亚洲选手在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的战绩,不仅可以与世界体育强国一较短长,而且令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由于大多数亚洲国家经济尚不发达,体育基础差,起步晚,总体实力与欧美体育强国相比,仍有距离,个别项目差距还很大。亚洲地区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和缺少竞争,也影响了不少运动项目的发展和提高。

令人高兴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等多方面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亚洲体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11届亚运会全面检阅了亚洲体育的总体水平,射箭、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项目,依然显示出雄厚的实力;游泳、自行车等个别项目提高明显,已接近世界水平。中国运动员获得全部金牌的3/5,不仅意味着总体水平在亚洲占有较大的优势,也意味着他们在代表亚洲同欧美体育强国的竞争中,将负起新的责任。

绚丽多彩的东方文化,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连续两届亚运会的东道主,都力图把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体育项目——跆拳道和武术推向世界,这是值得称道的。现代奥林匹克中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先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了解而最终接受的。具有亚洲色彩的体育项目,为什么不能更多地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呢?

本届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不仅使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运动员之间增进了了解;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了解到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勤劳智慧的民族的性格。

本届运动会在“团结、友谊、进步”的旗帜下,人们通过交流得到的互相理解,是无法用奖牌计算的。中国作为东道主,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也成功地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亚洲。

9、1993年10月7日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故事片国际电影节,以电影界知名人士、艺术家为主体,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参加的组织委员会负责电影节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本届电影节得到国际制片人协会的认可,该协会于1993年5月14日在法国戛纳举行的年会上接纳上海国际电影节为该会会员。组委会遵循协会的章程,组织安排了“比赛、参展、市场”三大活动,使我国的电影节与国际接轨,成为充分体现“团结、进步、友谊”这一宗旨的电影盛会。

中国首次举办的电影节,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进行,并且得到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正式承认。这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了世界。

本届电影节将设“金爵奖”。由中国导演谢晋担任主席的国际评委会包括埃克托-巴本科(巴西),沙赫那扎洛夫(俄罗斯)、大岛渚(日本)、奥立佛-斯通(美国)、保罗-考克斯(澳大利亚)、徐克(香港)等将从19部参赛影片中评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评委会特别奖等项大奖。

中国台湾电影《无言的山丘》荣获最佳影片奖;比利时电影《达恩斯教士》中的男主角简-德克莱尔荣获最佳男演员奖;韩国电影《悲歌一曲》中的女主角乌金海荣获最佳女演员奖;韩国电影《悲歌一曲》导演尹坤泰荣获最佳导演奖。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国际评委们一致同意把“评委会特别奖”授予香港电影《笼民》。

10、1995年10月7日 我国试制成功“洋底探测系统”

1995年10月7日,国家重大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洋底探测系统”试验任务完成。

据介绍,这一试验提前五年完成预定计划,并超过原定指标十多倍。这个系统的试验成功,使我国具有对除海沟以外的占全世界海洋百分之九十七面积的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

洋底探测系统需要解决水中通讯、高压密封、各种信号采集、自主航行控制、动力系统以及各种特种材料等问题。这次试验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为联合国批准我国进行的十五万平方公里专属开辟区洋底多金属结核探测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采集了部分信息。

这次试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有研制这种设备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为我国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11、1998年10月7日 朱镕基视察央视 赠《焦点访谈》四句话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视察了中央电视台,并与台领导和《焦点访谈》节目的编辑、记者进行座谈。朱镕基指出,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它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舆论监督,纠正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使全国人民受到鼓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朱镕基在中央电视台先后视察了节目播出控制中心、《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制作、播出机房和演播厅。朱总理仔细询问了节目的采编、制作和播出的有关情况。在《焦点访谈》节目演播厅里,朱总理对编辑、记者们说:“《焦点访谈》节目越办越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他赠给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12、2001年10月7日 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政权崩溃

2001年10月7日,美英以塔利班包庇和窝藏9·11恐怖袭击的幕后凶手为由,向阿富汗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在地毯式的勐烈轰炸和阿富汗反塔联盟的大力配合下,塔利班政权节节溃败。11月13日,北方联盟进入首都喀布尔,阿富汗战争出现转折点。11月14日北方联盟军队占领阿富汗东部主要城市贾拉拉巴德,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已呈现出崩溃之势。12月7日,塔利班交出了大本营——坎大哈,标志着塔利班在阿富汗统治的彻底完结。

在阿富汗战事几近结束时,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积极推动阿富汗政权重建进程,促成了阿富汗四大政治派别于11月27日—12月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协商建立一个“基础广泛”、有普遍代表性的阿富汗新政府。12月5日,各方签署波恩协议,启动了阿富汗的政权重建过程。12月22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按照波恩协议,临时政府任期6个月,在这之后建立过渡政府,并预定在两年后实行大选。然而,摆在临时政府总理卡尔扎伊面前的,将是一条极其艰难困苦的道路。临时政府是否能带领苦难深重的阿富汗人民走向和平之路,迄今还难以乐观。

13、2001年10月7日 中国男子足球冲进世界杯

对于中国球迷和足球工作者来说,2001年10月7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中国男足终于实现了冲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性进步。那天晚上,球场内外一片欢腾,人们积淀了40多年的世界杯之情在这一刻迸发了,球迷、球员、足协官员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激动地宣称:中国足球进入了新的历史。

2000年,世界著名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正式受聘担任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开始在中国推行“享受足球”理念,这位曾经倍受争议的教练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2001年4月22号到5月27号,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小组赛全面展开,中国队6战全胜。8月25号到10月7号,世界杯十强赛硝烟弥漫,中国队以不败战绩提前两轮获得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入场券。这样的战绩,让中国球迷终于领悟了足球的快乐。

44年冲击世界杯的历程,几代足球人的共同努力,把中国足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老一代足球运动员年维泗在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其中的艰辛。

14、2005年10月7日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正式通车

2010年10月7日,世界上第一座“人”字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7日正式通车。

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南京长江三桥,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主桥跨径648米。该桥的建成使纵贯华东至西南的沪蓉干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通。

南京长江三桥的深水基础是迄今为止长江上水深最深、施工难度最大的水下基础工程。建设者经研究攻关,成功地在水深达50米,水速每秒达3米的湍急水流中,建成长84米、宽29米、总高22米的哑铃形钢套箱加钻孔灌注桩基础,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首次在国际上采用高215米、“人”字弧线形全钢结构索塔,是三桥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建设者首创钢塔节段焊接变形控制等技术,高质量地完成了钢塔的制作、吊装任务,为我国大型桥梁工程钢塔结构的设计、制造、架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长江三桥的建设还实现了三个“零”:安全生产零事故、廉政建设零案件、质量抽检零遗憾。

据了解,南京长江三桥于7日中午12时正式开放交通。定位于干线交通的三桥专门开辟了“重型车车道”,这将极大地缓解目前南京长江大桥的货运压力。

注: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上的今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