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历史地位这么高

纵横百科 88 0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羽扇纶巾,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忠臣的代表人物,智慧的化身,理想化的典范。但是历史上火烧博望、水淹白河、火烧藤甲兵、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事其实并不存在。诸葛亮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不管在历史还是小说中,诸葛亮这一人物都是成功的。

  诸葛亮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

  隆中隐士:少有逸群之才,躬耕于南亩,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顾茅庐:隐士虽然是一种追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希望一展才华的,诸葛亮就遇见了自己的伯乐刘备。

  出将入相:外联东吴,内平南越,出能领兵作战,入能治理国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汉权臣,却不谋私,忠心耿耿,同时代的曹操、司马相形见绌。

  隐士情节,贤有所用,既是古代文人、知识精英的追求;文武双全,忠心耿耿更受到统治阶级的追捧。京剧中,周瑜总是年少英俊,诸葛亮总是一把胡子,沉稳持重。事实上周瑜比诸葛亮还大了六岁,作为同时代的名将,周瑜同样深受赏识,手握重权,更是因为主导了赤壁大战的胜利而名垂青史。演义中周瑜成了无辜的陪衬在于后世对于蜀汉这个政权的情有独钟。

  两汉是中原王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蜀汉王朝自诩为其继承者,并致力于重振汉室,这是极为令人同情的。刘备是一个相对仁义的君主,对百姓和大臣还不错,容易令人产生好感。

  唐亡之后,中原王朝长期比较衰颓,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两宋后期偏安东南,很容易产生共鸣。苏轼在《东坡林志》记载到,就连宋人在听三国故事的时候(“说三分”在中国历史很早,后期的《三国演义》便是在这些故事之中整合而来),“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对于宋朝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刘备。市井文化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也争相开始“尊刘贬曹”,《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更是将此思想推上了高峰。

  而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后期的操盘者,那更是中国五千年以来极为少见的,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人物,诸葛家族连续三代都为国献身,这种精神更是令人大为感动,所以一直为历代人士所尊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并辅助刘备称帝,但是晚年五出祁山,战绩平平,这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棋逢对手,又是主动进攻不无关系,换句话说普通人能守得住就不错了。

  诸葛亮还是个发明家。虽然木牛流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南征孟获时发明了馒头也只是传说,但连弩、铸刀等还是够瞧的。他给刘禅安排的董允、费祎、蒋琬那几位多么帮忙。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运转;诸葛亮死后,蒋、费、董又让蜀汉朝廷稳稳运转了三十年。

  东晋的桓温遇到一个百岁老人,说少年时见过诸葛亮。于是有以下对话:

  桓温:“诸葛丞相今与谁比?”

  老人:“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标签: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