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名村——黄流

纵横百科 141 0

  海南历史名村——黄流

  黄流村是千年古村。她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西南端,中国名校黄流中学座落于村的中心地带,这里又是黄流镇委、镇政府的所在地。

  黄流村地貌象一只雄踞龙盘的老虎,雄踞在龙腾湾畔,其四至是:北接南繁基地抱孔洋和佛老面前田,南傍浩瀚茫茫的南海;东连翠绿葱葱的滨海平原,西临碧海银山的莺歌海盐场。在这块土地上,草木茂盛,坡青树绿。黄流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较充足,雨量颇充沛,绿色覆盖面占村面积的70.6%左右,鳌占乐东县“山海互动”,发展经济的优势。

  黄流的地理和气候基本状况处于东经108.5度,北纬18.5度;平均气温25o至26oC,年极端高气温34o至36oC,雨量1000至1300毫米。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阳温常驻,阴凉时盛。森林密度50%,这里是南繁育种的天然温室,盛产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和丰富的海产品。也是避寒居住的胜地。

  黄流系自然村,全村面积10.2平方公里。旧时分为七坊,现分为三个村委会和一个社区,即黄东村、黄中村、黄西村和社区,总人口约一万多人。黄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商贸兴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黄流村将建为现代化城镇。

  黄流文化源远流长,爱好诗联书画、音乐、舞蹈、工艺蔚然成风,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被省评为“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之一和“海南省书法之乡”。

  黄流历史悠久,自古至公元1958年前属崖州(或崖县即今三亚市)管辖。据广东省文物普查队于1957年在黄流海边原烟墩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可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流已有人类活动。宋代通远县就在黄流建制(近来有有关专家初步考证)。《黄流村志》记载,迄今为止,黄流村约一千余年。在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在黄流熏透甚深,中原文化遗风在这仍然可见。

  黄流人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夜举办灯游大闹元宵的传统习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元宵佳节将近掌灯时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灯者人山人海,街满巷流,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灯会不仅形式多样,技艺精巧,追求形、光、声、色多元素,而且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之中。参加灯游活动主要有七个坊,他们在车上搭起二米高的木架,架上都展现转动的各种人和物的造型,如植物有西瓜、南瓜、苞麦等,五谷丰登;动物有公鸡、鸭、兔、金牛等,六畜兴旺;人主要是传说中的孙悟空、观音、嫦娥、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人物塑造毕真,时而展现各种表演;灯车排成纵队阵势,由牛拉着缓缓行进,一辆接着一辆在乡村里巡游,真是千姿百态,无比壮观。

  黄流人文化底蕴深厚。海南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享受。当今的灯展已改变旧的艺术设计,采取用现代工艺材料和本地工艺结合制造的大型灯车,这一巡游活动发展成为传统的风情节。

  黄流每逢庆典节日和乡村的红白事,如传统节日和现代纪念节日,人们都举行舞狮和民间舞蹈。新婚喜庆由民间八音队用锣鼓、铮、钹、哨呐等吹奏接送新娘。姑娘出嫁的时候向亲人唱着哭嫁歌跪递槟榔。建屋升梁,主人特邀有关司职人主持庆典,哼唱升梁歌。哀丧白事,亲人戴麻带孝,并嚎着哭丧调,每逢死者的六晚,四面八方的友好人士前来上香跪拜。

  从1995年开始,黄流举办了十九届民间文艺节,使一年一度的黄流民间文艺活动成为乐东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广大游客和乡人的青睐,以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黄流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和风采,哺育出许多能工巧匠、才子艺人、雅士名流。黄流现有民间文化协会不少于17个。黄流有中、老年舞厅3个,具有高档音响和空调包厢设备的卡拉OK厅10个;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对对男女翩翩起舞,欢跃活泼;歌者成群结队,纵情歌唱;不论是歌,不论是舞,都让人们获得欣赏陶醉和愉快的享受。崖州民歌从原来的独唱和男女对唱提升为歌伴舞和剧情表演形式搬上舞台展现于世人。黄流崖州民歌登录“国际在线”,唱响中国走向世界,它早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举办崖州民歌演唱近百场(次)。崖州民歌培训班20多次,其中省级1次,人数达上千人(次)。出版《崖州民歌》专辑12集。举办二届崖州民歌理论研讨会,撰写有关论文15篇。另之,出版民间文学刊物《流韵》、《逸韵》、《黄流乡土文艺》共18期。同时,民间编写出版的《黄流村志》、《海南陈氏族志》、《邢氏族志》、《孙氏族谱》、《林氏家谱》、《黄流书法、美术、摄影集》、《黄流书法集》、《黄流民间故事集》等。还有三黄一区的农民健身(操)文艺队10支和业余琼剧团(含演出队)3个。

  黄流村古迹颇多,有古民宅、官邸建筑,姓氏宗祠堂分为二进、三进、呈二合三、四合院,还有门楼、照壁、两厢。黄流宗室祠堂支系众多,有60多座,也有古塔三座和牌坊一座,因历史或政治原因而折毁较多,目前保存完好的有陈氏大宗祠、陈氏颍川书院、邢氏大宗祠、邢氏书房、孙氏大宗祠。元代以来的古墓尚存若干等。

  黄流村古时为七坊,即东坊、中南坊、正中南坊、中北坊、西坊、西南坊、西北坊(现今又增添新西坊)。各坊大致按族人聚居和村落的选址及其格局座落。黄流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座落在中南坊的陈氏大宗祠是琼南地区历史上较久颇具规模的一座古祠,面向绿水青山,是公元1723年建造,占地二亩多,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系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坐落在西坊(今黄西村)的磨打水塘(又名太返),坡青水明,是出奇才的地方,堪称“教授村”。花灯、铁木、纸工、手工艺、雕刻各称一绝,闻名崖州一带。

  走进黄流村先从黄流客运汽车站向国道公路东西方向,有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大道,从此延伸三亚和海口。从村中心的叉路老鸭店为点各向赤命、金鸡岭、佛老村路伸展,纵横交错的公路和人行道都是水泥铺路;错落有致的排水沟将生活的污水排向活管道内,公路的绿化环境优美,街道卫生清洁。还建成黄东、黄中、黄西村环村水泥大道和一条通向南海(尖界村)的水泥路。村里建有文化室,创建了农家书室,配套了篮球排球场,也设有乒乓桌。黄东村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乃至全省目前农村最大的文化阵地,其建设用地2500平方米,拥有一篮、排球场,一个大舞台,一个展览馆和五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投资200多万元建成,这是村民文娱、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走进黄流村中心的海南西线公路的南北郊是商贸繁荣的市区。北郊的“白马商城”,凸显其无比魅力,那有各种名牌衣服、家电、日杂百货,商品玲珑满眼。南郊的店铺、坐摊星罗棋布,传统特色的本地食品、老鸭、肥鹅、腰果仁、扁豆酱、酸水粉、米花、糖糊酱、薏米粑、猪肠粑等等。海南日报多次赞赏黄流是海南乐东县西部繁华的“小香港”,也是以书画艺术和教育发达而遐迩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

  内地人誉称黄流人是“海南犹太人”。旧时,黄流人多地少,黄流妇女闻鸡起舞,用一杆扁担挑起了家庭生活、儿女读书和人生之梦。黄流人都继承祖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发奋读书,端正学风,人才辈出。

  宋、元时期均有文学举1人,清代武举2人;另之,明代都有拔贡、岁贡等贡生数名,清代拔贡、岁贡等贡生几十名。清乾隆时,陈德昌任武英殿校录,担任《四库全书》校阅工作。民国时期,李尚梵考取中山大学,邢勇义、邢治河先生等六人分别考入黄埔军校和国民军校。新中国成立后,黄流学子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邢福义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50部,发表研究性论文和其他文章450多篇。已故的全国著名雕刻家林毓豪先生,雕刻作品300多件,国内外100多家刊物发表其作品1000多件(次),发表其论文13篇。丘尚勇和李世珍(女),分别发明建筑方面的粉刷机和水底发光之成就。陈运贤仅一家出了四个博士(含留日博士)。最早考取北京大学的邢锋,毕业后留在北大,担任物理系教授;最年轻的邢增平考取清华大学并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资助留学研读,现于中科院从事研究工作。邢力新、邢孝福分别为剧作家和影视作家。周铁利为海南画家;胡富芬获得世界男子双杆技巧冠军,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等接见。

  黄流村历年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出国留学者屈指可数,本科和大专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在省内外的党政军界任职大有人在;在中科院和省、县级各条战线,已成为科技人才的黄流儿女,为了共筑中国梦迸发自己的光和热。

  啊!黄流,历史名村,您的过去充满传奇,您的今天闪耀辉煌。黄流人万众一心共筑美丽的中国梦。

  乐东县黄流镇综合文化站:邢诒山

  黄流镇诗文社:黄泽钦、陈鸿汉

  2013年10月11日

标签: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