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没上过学,只是解放后扫盲时学会认了几个汉字。但外婆常背一首诗给我听: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外婆也常常给我讲一部叫《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电影,每次讲到素芬和张忠良在公馆里相遇的情形,外婆总说:“造孽啊!连自己堂客(妻子)都不认了。”
然而真正看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在工作以后。照例说差不多六十年前的老电影,于今人是不相宜的。然而我第一次看完这部作品时的感受却只有震惊,震惊六十年前的中国电影竟然达到了如此高的艺术水平,震惊导演蔡楚生和郑君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震惊整个创作队伍的胆气和艺术良心,须知这是四七年在国统区上海拍摄的影片,当时国民政府惩办“蛊惑群众者”,是要他们掉脑袋的。
整部电影是围绕抗战这一主题展开的,然而切入点并不是战场上的战士,而是普通的民众。影片的时间跨度也没有单单局限在抗战中,而是横跨了抗战前后。
影片采用了三线结构,两条明线,一条暗线。
张忠良是电影的一条主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在影片的开始,他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精明能干。抗战前,他发动工友为东北义勇军筹集善款,演讲慷慨激昂。面对工厂资方的要挟,他甚至表现得誓死如归。他同勤劳善良的女工素芬相爱并结合,为表抗战决心,他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抗儿”。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抗战,主动参加了救护队。直接赶赴战争的第一线。
如果张忠良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那么他将成为抗日英雄,为后人所景仰。可惜他没有,他在死人堆里侥幸逃脱,并作为难民逃到“国统区”陪都重庆。在那里,他依靠旧友王丽珍谋得一份差事,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开创一番新的事业。然而他身边却是一群视国家民族危亡而不见,成天纸醉金迷的“后方人民”。抗战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口头的谈资。他们痛恨的只是战争使他们不能呆在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而要跑到后方来“吃苦”。他们甚至把抗战看作商机,借此大发国难财。在这样一群人中生存,张忠良困惑了,他写打油诗自嘲,喝酒自我麻醉。
如果张忠良只是就此沉沦,不思进取,那么他最多只是一个经历战争创伤而一蹶不振的懦弱典型,人们不会再赞颂他,但至多对他的变化表示哀惋和叹惜。然而他没有,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会甘于“平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但选择了屈从,而且从人性的正面走向人性的反面。不就是纸醉金迷吗?你们会,我张忠良更会,而且要比你们醉得更沉,迷得更凶。不就是囤积稀缺,发国难财吗?你们敢,我张忠良更敢。而且要比你们囤得更多,发得更大。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张忠良在众多“平庸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庞董事长的得力助手,王丽珍小姐的如意郎君。
如果堕落后的张忠良一直蜗居重庆,乐不思蜀。那么他将成为一个青年腐化变质的典型,是现代的贾雨村。对其行径,人们表示的会是憎恶和批判。可是由于欲望的不断扩张,张忠良已经不仅仅
敢于做一个“脱颖而出”者了,他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要比他的“同行”们走得“更远”,攀得“更高”。于是抗战结束后他马上飞赴上海,继续他大发国难财的“宏伟计划”。一到上海,他就借机勾引了王美丽的表姐何文艳,并企图私吞“表姐夫”的全部家产。当王丽珍也到了上海之后,他居然还能游刃有余“协调”了王丽珍和何文艳之间的关系,让“两女”饰“一夫”顺其自然的进行着。可是当他得意洋洋的在家中大宴宾客,“欢庆”双十节时,他的报应来了,他多年前的结发妻子素芬在宴会上认出了他,他却不敢相认。结果导致了素芬因为憎恶他的丑恶行径而投江自杀。这时候,人们对于张忠良的态度就不仅是批判和憎恶,更多的是警醒和反思。
影片对张忠良这个人的物塑造是非常成功,而且影响深远。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经典电视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这一人物可以说就是在张忠良这一原形上加工完成的。
张忠良的妻子素芬是影片的另外一条主线,素芬是位好妻子,具备传统中国女性勤劳善良的美德。她因为爱上忠良的勤奋正直,保家爱国而同他结合。并坚决支持丈夫奔赴抗日前线。
与丈夫不同的是,她生活在沦陷区。她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灭绝人性的屠戮和惨无人道的欺凌和剥削。她是抗战时期辗转流离,颠沛漂泊,受尽苦难的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中的一员。
在抗战初期,她因无力支持生活而带着孩子和婆婆一起逃往乡下。希望能在偏僻的农村勉强度日。但是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沦陷区的每一个角落。在农村,他们日军苛刻至极的盘剥。衣不护体,食不果腹,度日如年,公公还因为给老乡们求情而被日本人活活吊死。
在抗战中期,她带着孩子和婆婆又被迫逃回上海。好不容易找到一处难民的避难所。在那里,她找到一个看护孩子的工作,她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孩子们都喜欢他,难友们也照顾她。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他们就被日本人赶出了避难所,再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期间,她目睹了日本军人对老人妇女和孩子的虐待和残杀。
在抗战后期,由于物资的紧缺,她们一家的日子几乎陷入了绝境。破烂的房子已经连遮风挡雨都成了问题,老板娘还一再催逼房租。但她并没有绝望,不管生活多艰难,她都用尽全力抚养着她的孩子“抗儿”,照顾着年迈的婆婆。
抗战终于结束了,然而黎明远远没有到来。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得到任何改善,儿子才八岁,便要靠卖报讨生活。素芬也被迫做了别人家的女佣人。但这一切,并没有把素芬打垮。因为她相信自己有一个好丈夫,虽然多年没有音信,她仍然希望和他团圆。她也爱她可爱的孩子,这个磨难中长大的小家伙,年纪虽小,却那么听话和懂事。而且她还有责任照顾年迈的婆婆。所以无论如何艰难,她要努力的活下去。
在权贵们欢度双十节的晚上,素芬也幸运的得到了主人家吃剩的冷饭和猪骨头。当儿子欢欢喜喜地把剩饭和猪骨头带回家给奶奶,一家人准备好好“吃一顿肉”时,她在主人家的客厅里发现这个男主人竟然是自己的丈夫。面对丈夫堕落后的荒淫和无耻,她彻底绝望了,一头扎进了黄浦江。八年抗战的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没有她击垮,日本人屠戮妇婴的淫威并没有把她吓倒。最后她却因为丈夫的堕落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那个远去的时代留给我们最沉重的思考。
影片的第三条线是由张忠良的亲兄弟张忠民构成的一条暗线。影片没有直接交代,而是通过素芬这条明线所展现的情节而间接表现。
这条线其实代表的是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忠民和老校长一起上山打游记,坚持抗战,战争期间还和同学组成了小家庭。战后他们耕田织布,自给自足。农闲还教乡亲们文化,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安闲生活。
《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大时代。两明一暗的三条线,轮廓分明的为我们勾勒出从抗战前到抗战后这个大时代中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画卷。两条明线的强烈对比,深刻的揭示出国民政府即将走向灭亡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条暗线则预示着即将走向胜利的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而素芬临死前对抗儿的遗言:“将来不要学你爸爸,要学你叔叔”,分明暗示出普通百姓的自觉选择。这部电影的伟大也正在这里,它不是一部成王败寇定局后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是一部历史的预言,他用“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的警句,用人民声嘶力竭的呐喊:“这个年头,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提前宣告了一个腐朽年代的终结,成为我们客观看待那个战乱年代有力佐证。进一步而言,两条明线的有机分合中所见证的历史沧桑足以让全人类惊醒和深思,其中所展现的特定环境下的复杂人性已经具备人类道德批判的普遍意义,于中,于外,于今天,于未来拥有同样深刻的醒世作用。
“问君能有几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世人公认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而以此命名的著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百年影史的扛鼎之作,足以代表中国电影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而毫不逊色。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