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使臣眼光如炬,识得“魏王”背后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纵横百科 131 0

东汉末年,经汉桓帝、汉灵帝两个十足的昏君,长达四十八年的折腾,东汉王朝日薄西山,彻底成为一具腐朽的僵尸,宦官横行,文官奋争,数次“党锢之祸”后,东汉朝堂上,尽是阿谀奉承之徒,不见忧国忧民之人。

既然统治阶级烂到根子里,老百姓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民不聊生之下,公元184年,“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兄弟,组织穷苦人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即“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就从娘胎里带出来“豪强势力”,此时借剿灭农民起义军之机,越发壮大。在“黄巾大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王朝宫廷内部,围绕权力,再次出现流血争斗,大将军何进也被宦官杀死,皇帝在宦官的掌控之下。

为了消灭宦官势力,朝臣中有人就出主意,应该借并州牧董卓之手,来杀死这些宦官。

这种愚蠢透顶的主意,居然受到重臣们的支持。

匈奴使臣眼光如炬,识得“魏王”背后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于是,一个人间恶魔,即刻率大军进入洛阳,宦官被斩尽杀绝,但很快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坠入了地狱之中:

《汉书.董卓列传》载:“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意思是当时洛阳皇亲贵戚很多,各种豪华府邸鳞次栉比,家家都积聚着巨额财富。董卓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京城洛阳,人情鼎沸,人们担惊受怕,不知啥时候,命就没有了。董卓还奸迫公主,大兴酷刑,随意杀人害命,朝中大臣都朝不保夕。

《汉书.董卓列传》又载:“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董卓集团形同魔鬼,见到百姓举办社火活动,董卓居然不由分说,下令将在场的百姓全部杀害,将他们的头颅系在战车上,兴高采烈地欢呼而回。

触目惊心的事件,绝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

天下豪强势力借“讨董卓”之机,趁机纷纷自立,形成割据诸侯。而本文的主人公曹操,便是其中一路诸侯。

董卓最终死于干儿子吕布之手,天下诸侯却展开了一场“群雄逐鹿”的争斗。在这种你争我夺的乱世,曹操由一个城门校尉、议郎,逐步成长壮大,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以兖州刺史的身份,将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陆续将割据的张绣、陶侃、吕布、袁术、袁绍、马腾、韩遂、张鲁消灭,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匈奴使臣眼光如炬,识得“魏王”背后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将曹操评价很高,称其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的武功自不必说,指挥的战役无数,胜多败少,而且曹操善于治国理政,选才任能,各用其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安定。

匈奴使臣眼光如炬,识得“魏王”背后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有关于曹操的逸闻趣事很多,有“行刺张让”、“望梅止渴”、“割发代首”、“迎回文姬”、“横槊赋诗”等等。

《世说新语.容止》载,“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帝便是曹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爵为魏王,这一年,匈奴派使臣前来朝见。曹操觉得自己相貌不佳,不能用威仪镇服匈奴,他便让自己的亲信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使臣。

第二天,匈奴使臣前来拜见,崔季珪这个假魏王坐在雕龙御榻上,曹操则扮作侍从,手捧一柄宝刀,站在崔季珪旁边。匈奴使臣进入大殿后,曹操便用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他,匈奴使臣碰到曹操的眼神,有一种被震慑的感觉。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前去问匈奴使臣:

“贵使臣,感觉魏王这个人怎么样?”

“魏王气度恢弘,风采绝伦,确实是大国人物,非我小邦之人可比。殊不知,我更觉得魏王身边的捉刀人,才是一位真英雄”。

匈奴使臣眼光如炬,识得“魏王”背后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匈奴使臣的眼光如电,看出曹操身上的气质,那是一种不怒自威的神态。现实当中也有这种人,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自带气场,会令对方不自觉地信服他们,将原本一盘散沙的群体,凝聚成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集体。

这便是“领袖型人物”,这种领袖人物因时代而生,又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走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领袖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带领团队建功立业,开创辉煌,建立盛世,一代一代延续着辉煌的中华文明。

标签: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