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纵横百科 108 0

【2018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谨以此文,怀念最敬爱的人——周总理】

作为一名80后,如果只能选1个,只有周恩来总理配得上。仅仅是他生命中的最后4年,就足以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8个字!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在作品《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说道:

“周总理从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五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谈和谈话57次。”从患病到住院,周总理经历了两年苦撑危局的政治苦旅;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生命的最后600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会见各国来宾60多次,离世时体重不到60斤。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人民的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他,又有谁当得起呢?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周恩来生命最后的岁月,伴随着病痛、负重、伤感与离别,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他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他忍受了许多恶意“误解”与人身攻击,委屈与不公几乎伴随了整个患病过程。为了维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生活在“文革”期间能正常运转,他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直到停止呼吸。

杨尚昆同志这样评价周总理最后岁月的抉择:“他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选择了一条比拍案而起更为复杂艰难的迂回斗争的道路。”

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1972年5月15日,西花厅。

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张良佐收到了北京医院送来的尿样化验报告单与尿细胞病理学检查报告单,报告单上赫然写着——“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这9个触目惊心的字,一下凝固了西花厅值班室里的空气。大家一动不动地紧盯着这张化验单,希望自己的眼睛看错了这9个字。

顿时,大家心里像装进一块石头,感到格外的沉重,几个女工作人员忍不住哭出了声,男工作人员只能跑到屋外,躲到没人的地方吸烟、叹气,来释放一下自己沉重的心情。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自从周恩来从玉泉山治疗回到西花厅后,他回到了原来的工作状态,这让张医生也回到以前提心吊胆的状态中。

当时纪东在秘书里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他老是看见张医生劝总理作全面检查,而总理每次听到医生的好言相劝,眼神里都会透着不情愿,低声恳求医生:

“你们先不要忙,先让我忙过这一段。再说,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多处理几件事就可以了。”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鞠躬尽瘁,苦撑危局周恩来的最后岁月,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恶浪中度过的。在党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日子里,周恩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砥柱中流,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苦撑危局。

立党为公、相忍为党,这是周恩来毕生所恪守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环境下,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求维护大局、避免分裂、保持统一,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减少损失,为拨乱反正创造条件。

如果党分裂了,国家分裂了,军队分裂了,后果将不堪想象。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他用自己全部的智慧、信念和忠诚,竭尽全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这对于我们历尽坎坷却依然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和军队来说,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重要和幸运啊!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周恩来自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一直处在斗争前沿、政治漩涡的中心,历尽千难万险。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又是他一生中最困难、最艰险、步步充满荆棘的岁月,以至他自己也随时准备着什么时候被突然打倒。

但是,身为党中央主持工作的领导人、国务院总理,他还担负着保障七八亿人民衣食住行和维系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难以想象的重任。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人民共和国仍须保持她独立自主、不容欺侮的主权和尊严。

面对这样的局面、这样的重担,周恩来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一种崇高且不无悲壮的信念,挺身而出,拼死一搏。正是这种纯洁、坚定、明确的内心动力,驱使这位年逾古稀、身患绝症的战士无私无畏,为党为国,奋斗不息。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回顾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更使人感到陈云同志所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评价是多么公正和深刻。单就保护和“解放”广大老干部这一问题来说,周恩来的历史功绩便难以估量。至于其他方面,如经济、国防、外交、统战、科技、文教等等,哪一项事业的发展没有浸透周恩来的心血?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这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溘然长逝,死而后已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有一天,周恩来感觉自己精神还不错,他让妻子坐到病床边,两人又说起话来。

周恩来主要说自己的病情,他让邓颖超问吴阶平院长,他的意思是说,我走以后,不仅不要责怪任何人,而且要感谢医疗组和关心照顾他的所有人。

这些话说完,重病中的周恩来突然张开嘴唱起了《国际歌》,唱完两句,他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说了一句:

“一切都拜托你了。”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周恩来也没有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没说过半句沮丧消极的话。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1976 年1 月8 日上午,周恩来停止了呼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成了人生的最后谢幕。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30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沿途马路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长安街成了“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长街。数百万悼念的群众把十里长街变成了一条充满着哀痛和愤怒的河流。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遵照周恩来的遗愿,1976年1月15日晚至次日凌晨,周恩来的骨灰由西花厅党支部工作人员乘飞机撒在北京、天津和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等处。

周恩来走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他生前没有自己,死后也无需保留自己。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他却又装满了亿万人民的心田。一个经受并战胜无数磨难的伟人,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的心里。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鞠躬尽瘁死而已,世间再无周恩来。

如果可以用我一生的生命,哪怕只换回你100天的重生,我愿意,我相信很多人愿意。

这个回答,我是流着泪写完的。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喜欢我的回答,敬请收藏、分享、点赞或关注我:头条号/狄飞惊】

标签: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