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纵横百科 90 0

每一名主人都有他的“忠犬”,即便主人不怎么青睐,忠犬也会极尽所能地讨好。对于斯大林而言,列夫·扎哈洛维奇·麦赫利斯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麦赫利斯,苏联一级集团军政委,上将军衔获得者,官至总政治部主任、副国防人民委员(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各种荣誉加身,权势到达鼎盛时期,连显赫的苏军元帅都任由他玩弄。就是这样一位超级权臣,却一直扮演着小丑一般的角色,以至于他毕生都在为自己的主子鞍前马后,最终却只获得了“突然去世”的惨淡收场。

握着一手好牌为何打得稀烂?所谓管中窥豹,咱们不妨先来看看麦赫利斯在1938年发生的张鼓峰战役中的“神奇”表现。

1938年7月,内务部远东地区一把手留希科夫担心先前政治生涯的污点会导致自己也遭受高层的清理,惊惧之余,他不远千里叛逃至“伪满洲国”投靠了日本人。作为交换,留希科夫把苏军在远东地区的部署资料尽数透露给了关东军。获得了情报优势的日军高层野心大涨,对北方的土地觊觎已久的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兵强占那会儿属于“争议领土”的张鼓峰。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显然,日军高估自己、悍然挑起对苏战争的行为是无比愚蠢的:远东地区的苏军不但兵力雄厚,还坐拥“五大元帅”之一的军神级统帅布柳赫尔。要按正常剧本来,即便日军全盘掌握苏军的兵力部署,恐怕此役也凶多吉少。然而,随着苏联最高统帅部代表麦赫利斯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布柳赫尔是个聪明人,他心里明白,莫斯科方面对他猜忌已久,只是没有适当的机会对他动手。为保全自己,他只得对麦赫利斯唯唯诺诺,甚至不惜将指挥权拱手送与对方。要知道,麦赫利斯是一个典型的“大老粗”,大字不认识几个,也不喜欢学习。作为苏联总政治部主任的他只会弄权和溜须拍马,更甭提带兵打仗了。结果坐拥兵力和装备优势的苏军反倒让日军撵着打,放着成堆的坦克大炮不用,士兵被迫扛着枪跑到前线跟日本兵拼刺刀,场面很是难看。

这场战役宣告了一代名将布柳赫尔传奇军旅生涯的终结,真正的作俑者麦赫利斯却毫发无损。

他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全,原因只有一个——对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而言,前者尚有利用价值。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麦赫利斯是最早追随斯大林的“近卫军”之一,早在20年代初期,他便已在斯大林的秘书处工作。此君几乎没接受过教育,脑袋里没知识,心中也没有信仰,一来长期受到斯大林的影响,二来也为了在气氛诡谲的政治场上谋生存,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与领导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老实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麦赫利斯这样的角色确实“好用”:无知所以无惧,无惧所以无畏,他不怕得罪人,领导让他做怎样的脏活,他都能出色完成。例如在布哈林倒台后,麦赫利斯获得了苏联《真理报》主编一职,他立马借助这块阵地将斯大林主义填满了全国各个角落,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在与敌对阵营斗争的关键时期,麦赫利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斯大林吩咐麦赫利斯去挖一个人的“黑料”,后者往往能把对方一伙人的“黑料”全带回来。可想而知,诸如麦赫利斯这样的角色,在斯大林荣登苏联权力之巅的过程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不过,一根筋的人往往很讨人烦,麦赫利斯也是如此。他笃信斗争哲学,除非能让他感到驯服的人,否则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敌人”。而在主人眼里,麦赫利斯极尽所能的奉承也让人感到厌恶:他经常不经过高层批准就办一些吹捧领导的活动,《列宁主义基础》发表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这样的产物——如此过度、无比夸张且尴尬到极点的吹捧,连斯大林都始料未及。

总而言之,这样的人两头不讨好,领导用得着他的时候,他往往平安无事;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诸如麦赫利斯这样的角色,正是由30年代苏联那样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催生的,乱世用重典,当局势趋于稳定时,这些人自然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不过,斯大林是个念旧情的人,他曾给过麦赫利斯“转型”的机会。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卫国战争爆发后,麦赫利斯立马以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被派往前线。彼时苏军兵败如山倒,斯大林急需要在军中树立威信。因此,他再三嘱咐麦赫利斯,要求后者千万别再搞肃反时期的那一套了。对麦赫利斯而言,这绝对是一句忠告,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进去。

虽然获得了新的任命,麦赫利斯依旧抱着他那套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一上来就惹了几个不该惹的人。

首先被他惹恼的是铁木辛哥元帅。

战争初期,斯大林将麦赫利斯派往西方面军,这一任命颇有深意,其中一大目的便是为了平衡军中的派系。然而,麦赫利斯丝毫没能揣测到领导的心思,反而极大地激化了矛盾:他一上来就我行我素地大搞内斗,使得方面军内部人心涣散,严重削弱了苏军官兵的战斗力,甚至不止一次地同铁木辛哥发生直接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麦赫利斯曾试图拿铁木辛哥麾下的罗科索夫斯基当突破口。

在一次工作汇报时,他拿罗科索夫斯基的“生活作风问题”大做文章,添油加醋地打小报告。不料斯大林听后没有任何反应。麦赫利斯心有不甘,又试探性地问:“我们该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搞女人实在是太得意了!”

不料斯大林当即回应:“还能怎么办?我们只能眼馋呗。”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别看这话不疼不痒,要知道,那段时期,苏军中能给德军造成杀伤的将领并不多,罗科索夫斯基就是其中一位,斯大林更是对其宠信有加。麦赫利斯这回算是踩到老虎尾巴上了,他却对此浑然不觉。

退一步讲,正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铁木辛哥何许人也?老元帅在苏军中德高望重,30年代那场灾难最严重之时,他的地位都雷打不动。别说麦赫利斯这样的走狗,就连斯大林本人都不敢轻易得罪。显然,后者压根没料到局面会变得这么难看,此事令他对麦赫利斯失望透顶,不禁感慨道:“哪能把建设性的事物委托给麦赫利斯?他只会毁灭、破坏、消灭,只有这些才适合他!”

次年,麦赫利斯被调往克里木方面军,他依旧不改自己的行事风格,一上来就大搞人员调整,令方面军司令科兹洛夫中将恨之入骨。大敌当前却如此内耗,结果可想而知。

刻赤半岛的惨败让斯大林如鲠在喉,同时,他对麦赫利斯的忍耐也终于到达了极限。斯大林当面质问作为方面军司令的科兹洛夫为何要如此惧怕麦赫利斯,随后,他把麦赫利斯一撸到底,下令解除其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其实从此刻开始,麦赫利斯后来悲催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了。虽然斯大林后来对他仍有任命,还于1944年授予其苏联陆军上将军衔,但麦赫利斯却再也没能像之前那样手握如此之大的权力。二战结束后,麦赫利斯曾担任苏联国家监察部长,但这也未能挽救他岌岌可危的政治生涯。有资料指出,1952年,麦赫利斯便已被秘密逮捕并转移到莫斯科列弗尔托夫斯基监狱。在审讯中,他交代了一些东西。1953年2月13日,他蹊跷地“突然去世”了。

显然,麦赫利斯绝非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但同僚们对他的评价却十分有趣。

得益于麦赫利斯而受到提拔的赫鲁晓夫曾说:麦赫利斯做事一根筋,但他却是个十分忠诚且诚实的人。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似乎也并不否认麦赫利斯勤恳的工作态度,但西蒙诺夫说得也十分明白:以后者的政治素养,他本就不该被摆到这样的位置上。

注定悲剧的“忠犬”:他为斯大林倾尽一切,最终却“突然去世”

西蒙诺夫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苏芬战争后,苏军高层曾专门召开会议,对这场犹如失败的惨胜作出总结,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等苏军头面人物尽数出席。

会场气氛有些尴尬,没有人敢开口,不料麦赫利斯却像没事儿人一样,总要在斯大林说完立马跟着插几句嘴。

会开到一半,斯大林旁击侧敲地说道:“总的来说,麦赫利斯是个狂热的人,或许不该把他派到军队中去。”或许对其他人而言,这样的批评已如同“死刑”,但令与会者们倍感震惊的是,麦赫利斯非但没有因此闭嘴,他还十分坦然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毫无节制地发表他那些毫无价值的意见。

参考文献

《我写斯大林--我这一代人的见证》

《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

相关百度百科和网络资料

标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