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纵横百科 159 0

乱世民国,军阀割据,各种怪像频频出现,神奇人物也不断涌现。就比如“民国四公子”便是当时权利、财势以及其本人才能的象征。这四位冠以国字号的大咖,到底所指何人,说法不一。当事人之一的张伯驹在其所著《续洪宪纪事诗辅注》中是这样说的:

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袁克文),二为余(张伯驹),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

看看上面包括“余”(张伯驹自己)在内的四位公子哥,他们身后都有一位“山”一样的爹。一个是总统袁世凯的儿子,一个是奉系大元帅张作霖之嫡长子,张伯驹的爹是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张镇芳,孝若的父亲是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张謇。

毫无疑问,在如山般的父亲笼罩下,这些公子才会有此盛名。相较之下,前三位的父亲大名鼎鼎,唯有张謇似乎并不是妇孺皆知,但他却是一个充满传奇而且极具正能量的人物。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什么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话张謇理解得最为深刻,也是他41岁之前应试之路的真正写照。

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16岁,算得上天才少年,他考上了秀才,却也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赶考路。张謇祖上三代流转多地,从来就没人尝试去挤一挤科举这条独木桥。如今张謇走上了“偏门”,在当时被称为“冷籍”。

虽然法律对“冷籍”并无禁止,但在现实中却屡屡遭人排挤刁难,不仅仅要花费更多的费用,其“中标”率也是微乎其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深谙此道的老师宋琳心疼学生,为他安排借籍应考。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冒名顶替。

张謇靠能力考取了秀才,却没有足够好的运气躲过持续数年的官司。无论古今,冒名都是违法的,原本答应一次性了结“借名”费用,谁知道对方抓住张家软肋,此后多次索要钱财,还将张謇告上公堂。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如此境遇不仅让张謇颜面丢尽,家道困顿,张謇还险些被革去秀才,陷入监牢。好在老师们惜才爱才,四处活动张罗,拖了三四年的诉讼案才告终,秀才保住了,张謇也可以光明正大地以原名原籍应考了。

一场官司中,张謇不断长大,已经成了20岁的小伙子,甩开了包袱,他可以向下一个目标——举人进发了。这个转身对张謇来说,并不华丽,耗时更长,一纸举人文凭让他奋斗了12载。

张謇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他边“打工”边学习,也开始娶妻纳妾,生儿养女。没考上举人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他先后在浙江提督吴长庆、江宁府尹孙云锦门下做起了幕僚,颇受青睐。清流派对其赏识有加,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争相邀请。

向张謇伸过来的橄榄枝远不止这些,在随吴长庆出兵朝鲜时,朝鲜希望他能够留下来当“宾师”(不居官职而受到君主尊重的人)。张謇完全可以通过打工走出一条光彩的人生路,但他对这些一概拒绝。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在他的心中,举人梦、状元梦依然没有破灭,即便是成为最优秀的“白领”,他也没有觉得多么荣耀;在他的心中,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光明正大地走上仕途,这才是正道。

一个真正的男人就是要敢于在屡败屡战,去争取胜利。张謇就是如此,从秀才到举人,他花了12年时间,终于在1885年、他32岁时达成心愿,以第二名的成绩榜登“南元”,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

此时,张謇已经有了一妻一妾,跟着老领导、时任知府大人的孙云锦身边,也算是家和事顺,这成就,搁在一般人那里,应当心满意足,安居乐业,好好过日子才对。

康熙年间的老前辈姜宸英,二十岁赴科场,七十岁钦点探花,赶考路走了整整半个世纪,都没有放弃。张謇也不愿意停下脚步,他不信没有金榜题名的那一天,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相对于考举人,会试对张謇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与戏弄。自己每每名落孙山外不说,就连急不可耐等待着他“入伙”的清流领袖翁同酥、潘祖荫等暗中帮忙,一次次想要从会试中直接识别张謇的卷子,却一次次鬼使神差地出错,弄巧成拙。

1886年,张謇第一次进京会试失败后,清流派便开始了“拔苗”行动。1889年,清流考官将无锡孙和的卷子误判为张謇的,此后江苏常州府的陶世凤、江苏武进县的刘可毅卷子被误认了。

一而再再而三,上天在一次次地调侃这个矢志不渝的读书人。被误认的成功晋级,成为进士,直奔仕途,可原本被特殊关照的张謇屡次榜上无名。上天安排这样的恶作剧,太不可思议了,就连翁同龢他们都惊呆了眼睛。

难道上天对张謇关上了科举这扇门?铁心的张謇也开始怀疑人生了。自16岁以来,张謇已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6年,进出科场20多次。他一气之下,连撕带摔,将昔日心疼如宝的文房四宝全毁了。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考到蹉跎中年,张謇不明白坚持为何换不来回报,能力为何得不到官方认可?他真的有些心灰意冷,不等上帝关门,他为自己关上了科举这扇门,下定决心不再应试。

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人,关闭的门又再一次开启。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科恩”会试。张謇依然没有动心,已经41岁的人,一妻两妾,却没有一个孩子,唯一的女儿出生90天就死于惊风。他用怀疑的眼光盯着天空,不相信慈禧会开恩,老天也会开恩。

但有一个人没有放弃,没有绝望,那就是张謇的父亲张彭年。这个出生贫贱的普通老农民始终对儿子充满希望,鼓励儿子一定要去完成未竟的理想,不要轻言放弃。他甚至用恳求的语态和神情,要儿子重上赶考路。

父亲已经66岁,老病缠身,张謇难违父命,点头答应后匆匆赶考。这也证明张謇并没有彻底熄灭那盏灯,内心深处他还是想要去实现那个一直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前辈姜宸英的影子一直在他面前晃动,人家活到老考到老,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老父亲的恳求?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老天开眼了。张謇第五次进京应试,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长达26年、经历20多次科举考试,漫长的科举之路终于结束。这一年他41岁,这一年十月,他的父亲走了,走得那么安详无憾,儿子成功走上了仕途。

其实,此时的张謇已经走在仕途上了,只不过如今更加冠冕堂皇一些。所以当这个迟来的幸福来临的时候,他并没有多么高兴、激动。因为在他的心中,科举之路就是不忘初心的检验,并非只为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这从他不久弃政从商以及20年后愤而辞官等足可以看出,张謇26年科举路并非只为功名,他更在告诉我们,成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坚持就是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张謇的后半生却在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就看你肯不肯迈开脚步,坚定前行。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历史给张謇戴上了三顶帽子,而排在最前面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实业家。高中状元不久,他就被张之洞委派到通州开办纱厂,开启实业救国之路。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认为经济才是国家和民生之根本,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从大生纱厂、南通电灯厂、发电厂、大聪电话公司、贫民工场,他创办了几十家实体企业,这些企业比如大生纱厂等进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张謇就是这么一个有魄力的能人,在那个纷纭复杂的年代,他的存在不是让形势更恶化,而是为恶化的形势找到改变的契机。这是一位有着满腔爱国热情的状元实业家”。前半生用坚持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大器也能晚成;后半生,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富民才能强国。

胡适评价他是“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是的,张謇无疑是成功的。当了30年开路先锋,造福一方,影响全国,养活了几百万人。而且他还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今天的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等都有他的身影。

胡适之所以说起失败,应当是指张謇摊子铺得太大,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眼瞧着一手创办的“大生”走向衰落,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其实这不算是失败。因为他给我们、给国家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还有那么多的工业商业实体和经验,那么多学校和教育资源。

如今,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状元街东首,一座江南园林式建筑——张謇纪念馆依旧在那里向我们还有后代人讲述着这样一个道高望重、举世钦崇中国人的故事。

26年20多次考试,张謇41岁中状元,胡适称其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张謇的儿子张孝若虽然名冠“民国四大公子”,但不是花花公子。相反,他生活简朴,与徐志摩、胡适等鸿儒交往甚深,纵然在37岁时就被仆人暗杀,他还是在历史上留下实业家、教育家的美名。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