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纵横百科 152 0

这里就要提到毛泽东和2001年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陈文新了!

毛泽东和陈文新院士,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毛泽东还真的是陈文新的舅舅呢。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青年毛泽东

两人的关系得从一个女人开始说起。

这个女人为毛泽东张罗过婚事,可她却一直隐瞒身份,不肯沾毛泽东的光;

她的丈夫是革命烈士,是毛泽东的至交好友,可她却选择默默无闻地生活,不计个人得失。

她的名字叫毛秉琴,一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她就是陈文新的母亲,毛泽东的干姐姐。

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先从一封信开始说起。

01 陌生来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收到了很多亲朋好友的信,仅在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底,目前仅收录在册的毛泽东的回信就大约有170封。

其中很多亲戚朋友总是写信要求毛泽东在工作生活上予以照顾。

他们认为像这种情况,只要毛泽东稍微一开口,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再说这也是人之常情,想必这种举手之劳,毛泽东也不会拒绝嘛。

但是,他们错了,毛泽东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套。

他每次回信,言语谦逊,态度坚定,委婉拒绝,甚至提出严厉批评。

1951年4月份,毛泽东又收到了两封信。 这两封信是从武汉寄来的,信的字迹很陌生,他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

寄信的名字叫陈文新,是武汉大学一位女学生。

陈文新?毛泽东想了很久也没有想起对方是谁,这个名字,他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这两封信根本就是陌生人寄来的嘛。

难道是哪个七弯八绕的亲戚想走后门才写了这样的信?

可当毛泽东打开信后,他欣喜若狂。

1951年4月29日,毛泽东马上给这位素昧平生的女学生回了一封信。

回信中他真挚的写道:

文新同志:

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 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问候你的母亲。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回信很简单,寥寥数十个字而已,但就是这封简短的回信,让毛泽东一位至交好友,一个不为人知的干姐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而写信的陈文新就是他们的女儿。

这位至交好友叫陈章甫,这个干姐姐叫毛秉琴。

02 至交好友 陈章甫(1894年-1930年),又名陈昌。 1894年,陈章甫出生于广西梧州市,8岁时,他随父母迁返故乡湖南浏阳,10岁的时候开始读书。

1908年,14岁的陈章甫考入浏阳金江高小,1911年,17岁的他就读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后来师范学堂改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院。 1914年,第四师范学院和第一师范学院合并。

陈章甫成为高毛泽东两届的校友,两个有志青年就这样相识了。

而且陈章甫也是杨昌济先生的得意门生,两人算是系出同门的师兄弟,小一岁的陈章甫是师兄,大一岁的毛泽东反而是师弟。

但陈章甫对毛泽东却服气的很。

1915年,陈章甫从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在第一师范附小教地理。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陈章甫

1915年,秋季开学之后,毛泽东采取了一个令许多人感到新鲜的行动,他向各校园张贴了一张启事——征友。

启事用兰亭帖体书写,大意为: 今日我国正处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可以信赖,拟寻求志同道合者共同组织团体,以其自策自励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的同学,皆请惠赐大函,约期当面聚谈,以做进一步计划。

这个征友启事就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所谓二十八画生,其实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名字按汉字繁体笔画相加为二十八画。

正好,一位报馆记者发现了这则征友启事,他找到了毛泽东主席,问他是否同意把广告登在报上。

毛泽东主席欣然同意,并把署名提到了前面,变成《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而在这则招友启示的最下面,还特意写了这样一行小字:

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为何毛泽东不用真名?也不自己收信? 因为就在前几个月,毛泽东不满校长张干收学生学费,组织同学们和他大闹了一场。

为此,张干还贴公告说要开除他,好在杨昌济、徐特立等人坚决反对,毛泽东才能留在一师。

这事刚没过去没多久,风口浪尖,毛泽东是该低调一些了。

所以陈章甫才主动承担起为毛泽东转信的任务。

这样的征友启事,可真是新鲜,颇有点特立独行的意思。 一经发布,随即在各校师生中议论纷纷。

不少思想守旧的人认为,“二十八画生”就是在哗众取宠,直接把这封征友启事给撕毁掉,各大学校纷纷制止张贴此则征友启事。

更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个二十八画生是借机和女生搭讪,征友是假,找女朋友是真。

当时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最反对该校女生与男校学生来往,他看到这则启事后先是警告学校女生,不准和这个不知所谓的二十画生有任何来往。

而后更是特地跑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找到陈章甫询问“二十八画生”的情况:

“陈先生,你怎么帮人做起找朋友、当媒婆的事情来了!找朋友找到我们女子师范来了。这二十八画生是什么人?”

陈章甫马上为其解释,告知二十八画生是湖南第一师范八班的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又有鸿鹄之志的学生。

为证实陈章甫的话,马校长又找到第一师范校长武绍程核实,得到了同样赞语。

马校长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毛泽东道:

“这是一位救国人才,有志气,有理想,可钦可畏。

由此可见,陈章甫实为毛泽东最信赖的至交好友之一。

03 干姐姐 不过这则启示虽然成功的发布了出来,毛泽东却碰了个冷丁子。 征友启事发布后,响应他、来找他的人并不多。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只来了三个半人。

其中两个人后来变为极端的反动分子,半个人就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领导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李立三。

当时,他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没有多说什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就走了,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剩下一个叫罗章龙(1896年-1995年),毛泽东主席和他成为了相交莫逆的朋友。 可惜后来罗章龙背叛了两人的友谊和信仰,逐渐分道扬镳。

也就是说,毛泽东首次征友启事其实以效果不佳,非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也没有交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毛泽东并没有气馁,继续以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态度,欢迎每一位朋友。 而后,毛泽东陆陆续续收到了几个人表示愿意联系的来信。

后来毛泽东回忆道:

“但是,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这是一群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

毛泽东说的这个目的就是救国救民,在这个崇高的信仰和抱负下,一群奋发向上的优秀青年,就这样团结在了毛泽东身边,其中就包括陈章甫。

这群意气风发,志同道合的朋友,对自己的前途一无所知,他们只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忧心忡忡。

他们开始了救国探索之路。

1917年前后,毛泽东为了解农村状况,准备下乡考察,当时陈章甫便邀请去他老家浏阳看看。

因为浏阳素有革命传统,革命党人反清第一枪就是在浏阳、醴陵、江西萍乡打响的(即萍浏醴起义)。

就这样,毛泽东去了浏阳,在陈章甫家里住了49天,认识了陈章甫的父母和他的妻子毛秉琴。

在这期间,毛秉琴照顾了毛泽东一段时间,她文化水平并不高,也不知道陈章甫和毛泽东在忙些什么,但她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免去了后顾之忧。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带头成立了14位学友组成的新民学会,而陈章甫就是新民学会骨干成员之一。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新民学会合影

这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 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开始在附小当主事,和陈章甫成为了同事。

那时候还有两个教员,都带着家属,他们四家人合租了一个院子,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四家成立革命家庭,一起做饭,一起吃饭,由毛秉琴负责伙食。

这四个人就毛泽东一个单身汉,他平时整天忙着搞新民学会的事,根本没时间管好自己的生活。

毛秉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饮食一起管了。

对此毛泽东很是感激,毛泽东是家中长子,两个哥哥都夭折了,也没有姐姐。

毛秉琴又比他大半岁,于是毛泽东干脆认毛秉琴做了姐姐。

当时毛秉琴和陈章甫的大女儿陈云已经4岁了,就直接管毛泽东叫舅舅。 毛泽东素来很喜欢小孩,每次工作回来,都会抱着陈云,逗陈云玩,小陈云还格外喜欢这个舅舅呢。

在毛秉琴眼里,自己这位弟弟虽然挺穷,但却很少求人办事。

所以毛秉琴平时在生活里,总是细心留意,看自己能帮上他什么,那时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弟弟能赶紧找个对象,就能有人照顾他了。

也就是在北京,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了恋爱。 1920年冬季的某一天,毛泽东告诉毛秉琴:“开慧要和我结婚了。”

毛泽东要成婚了,毛秉琴真心为这对璧人感到高兴。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但同时,她和陈章甫也替这小两口愁了起来: 毛泽东的钱都用在了搞革命上,哪来钱布置新房,又哪来钱买各种婚礼用品?

虽然杨开慧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早就说过了:

嫁给毛泽东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也不要彩礼。

但在毛秉琴夫妇看来,结婚毕竟是件大喜事,新房总得布置一下,总得请两桌好友们来热闹一来。

没钱没关系!

毛秉琴这个当姐的来想办法。

她把自己和丈夫结婚时,别人送的那些喜被等礼品,全都拿也来给毛泽东布置新房。 这些东西,她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用,都是新的,但是,为了这个弟弟,她全都拿出来了。

没有大排场没关系!

陈章甫这个当兄弟的来想办法。

他把当年那些老同学、好朋友都请来,凑足了两桌人,替兄弟来撑场面。

就这样,在长沙青山祠毛秉琴和陈昌为毛泽东夫妇张罗了一场低调、简朴的婚礼。

此后,两家人亲如一家,杨开慧多了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毛泽东多了一个关怀入微的好姐姐。 哦,对了,还有小外甥女。

04 壮烈牺牲如果生活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他们应该能一起看着对方的孩子长大,像很多兄弟家一样。

可惜,他们都决心为了中国革命,舍弃小我,顾全大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了历史责任。

有责任,意味着有付出,甚至是有牺牲。

很快,毛泽东、陈章甫、杨开慧都走向了革命之路。

陈章甫一度受毛泽东委托,回浏阳筹办浏阳分社。

1921年冬,陈章甫经夏明翰介绍,光荣入党,陈章甫是湖南很早的一批党员。

不久,浏西特别支部成立,陈章甫任书记。

大革命时期,陈章甫被推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曾赴湘西同贺龙协商援助广东革命政府之事,并帮助筹建了国民党水口山党部,还曾前往河南北伐前线担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大革命失败后,陈章甫在贺龙部任团长。

1927年8月1日,陈章甫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

可惜,很快八一起义失败,被迫撤离南昌。 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受挫后,陈章甫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脱险回湘。

1928年前往迁至上海的湖南省委机关工作。 1930年1月,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根据地工作的途中。

1930年,陈章甫因为学生唐系的出卖,不幸被湖南军阀何键抓捕,送到了福星街陆军监狱署。

为了让陈章甫开口交代我党湖南省委的机密,何键用尽了各种办法——高官厚禄,陈章甫严词拒绝;严刑拷打,陈章甫坚贞不屈。 因为他决心“献身党的事业,死而无憾”。

无计可施的何健甚至把毛秉琴也抓了来,用老婆孩子的性命要挟陈章甫。

那时候陈章甫已经知道自己无法活着出去了,他交代妻子:

“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

丈夫这短短的一句交代,后来毛秉琴用了半生去完成!

1930年2月23日,浏阳门外,陈章甫英勇就义,年仅36岁,临终前仍振臂高呼:

“革命一定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就在这年夏天,红军兵打长沙,毛秉琴还去长沙郊外见过毛泽东一次,并把陈章甫牺牲的事情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十分悲愤。

可惜,由于革命需要,毛泽东无法照顾她们,从此,毛泽东与毛秉琴一家失去了联系。

陈昌牺牲8个多月后,杨开慧也不幸被捕。

杨开慧做出了和陈章甫一样的选择: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壮烈牺牲,年仅29岁。

05 含幸茹苦陈章甫牺牲后,毛秉琴带着三个女儿回了浏阳老家,那时候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陈文新3岁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难想象,毛秉琴是怎么把3个孩子拉扯长大的。

毛秉琴家有几亩水田,但家里没有男劳力,所以她就带着3个女儿下地。

那时候在湖南农村,女人是不能下水田干活的,不然将来姑娘家都不好出嫁。

毛秉琴就想了个办法,把女儿们剃成光头,扮成男孩子的模样,母女四人就这样打着赤脚,下地干活了。

毛秉琴就是这样带着三个女儿,上山拾柴火、下水捞鱼虾,种菜、养猪、抬土、水、粪、尿,样样农活都一起干。

后来村里人实在看不下去了,都出手帮忙。 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承诺,这个坚强的女性总算是在村里落下脚来。

后来,毛秉琴又做了一个让村里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让女儿们读书!

毛秉琴虽然文化水平并不高,也不懂什么大道理。

她就认死理,丈夫说要女儿们“继承父志”,不读书怎么行?

就这样3个女儿入了学堂。现实虽然很残酷,但孩子们都很懂事。

大姐陈云念完了小学五年级,就对母亲说:“我可以自学了!让妹妹们也上学吧!”

后来,她靠自学当了小学老师,从此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3姐妹中,陈文新是最聪慧、成绩最好的,她成了村里唯一的女大学生。

因为陈文新从小被母亲扮成男孩子,在水田里种地,所以她就想好好研究农学专业,她报考了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

其实,这些年,毛秉琴不是没想过给毛泽东写信,但她不愿意麻烦人家。

她知道,只要自己写了信,毛泽东一定会回复她。

可转念一想,丈夫刚过世时那么难,她都挺过来了,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就更没有必要了。

就这样,新中国成立两年了,她都没给毛泽东写信。

只是,毛秉琴身体不好了,她很想问候一下这个21年未见的弟弟,而且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也该让她们知道自己的父亲的往事了。

毛秉琴才把她们父亲和毛泽东的这段往事,告诉了她们。

陈文新当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就是毛泽东的姐姐,她就是毛泽东的外甥。

于是,她受母亲委托给毛泽东写了信。

06 重获联系其实毛泽东一直都很惦记陈昌。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和陈章甫的学生宋任穷谈起了陈章甫、夏明翰。

毛泽东无比怀念自己的老朋友,特别称赞陈章甫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等他收到陈文新的来信后,他欣喜若狂,想不到老朋友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这么有出息,成为了大学生!

高兴之余,毛泽东对毛秉琴这个姐姐更是尊敬不已。

这个姐姐不容易啊,21年间,毛秉琴这个弱女子,居然硬是在烽火岁月里把3个女儿都抚养成人,小女儿还考上了名校,这怎不令人敬佩。

更难得的是,这个姐姐和自己关系这么好,两家曾经亲如一家,老家多少人和自己沾上一点边的人,都来和自己攀亲认故。

可这个姐姐到现在才给他来了这么两封信,而且信里没提任何要求,就是告知他一些基本情况。

这真不愧是自己的好姐姐,。

于是,毛泽东在高兴之余,又生敬佩,于是他当即给陈文新回了信。

等陈文新收到这封回信时,已经是5月初了。这封信,让武汉大学都“沸腾了”,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收到回信后,陈文新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赶回了老家,把信交到母亲手里,而后亲口给母亲念起了毛泽东的回信。

听到这封信,毛秉琴再无遗憾——

新中国成立了,革命成功了,丈夫的理想完成了;

孩子长大了,孩子们都很听话,很有出息,丈夫的托付,她也完成了;

此时,又和弟弟取得了联系,她还有什么遗憾呢。

更让毛秉琴感动的是,毛泽东还给她汇来了300元,让陈文新能好好上大学。

此时的陈文新和毛秉琴都没有想到,曾3次接见陈文新。

07 毛泽东和陈文新 1951年夏天,陈文新收到毛泽东回信后不久,来到北京农科所实习。 这年7月,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突然来找她,把她接进了中南海。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毛泽东和陈文新

毛泽东一见到陈文新,还没等她开口,就问道:

“你就是陈昌家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

接下来毛泽东跟陈文新拉起了家常,问起了毛秉琴的详细情况。

当天晚上,毛泽东还请陈文新一起吃饭,两人 吃了一道湖南人很爱吃的辣椒炒苦瓜。

毛泽东指着这道菜说:

辣椒是辛,苦瓜是苦,这道菜就是辛苦!

这“辛苦”二字,是送给陈文新一家的。

为了新中国,陈昌辛苦了;

为了3个女儿,毛秉琴辛苦了;

为了学习和生活,陈文新也辛苦了。

饭后,毛泽东还给陈文新题了4个字“努力学习”。

这四个字,陈文新一直记在心里。

1954年,当时陈文新打算去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

当毛泽东听说后,又接见了这个外甥女,他还问她,打算在苏联学习什么。

陈文新回答道:学他们的草田轮作。

毛泽东一听不以为然,说道:

我们农民才几亩地,都拿去种草,吃什么呀?我们又没有什么畜牧业,种的草拿去干什么?

陈文新一听就明白了,毛泽东是心里着急大伙儿吃饭的问题,所以才会专程把她叫过来。

这次见面,毛泽东和陈文新一共交谈了6个小时。

毛泽东和陈文新说了很多对我国农业的担忧,告诉她在苏联到底该学些什么?

告诉她不要生搬硬套,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来。 这一番话,让陈文新突然觉得责任很重,曾经她读书只是为了秉承父志、让母亲开心。 而现在毛泽东却教她,读书是为了建设祖国,服务人民!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毛泽东在莫斯科和留学生讲话

1957年11月,当时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里,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学生。 也就是这次接见留学生,毛泽东留下了那句经典名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时,陈文新就是这批留学生中的一员。 1958年,陈文新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59年,陈文新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

1959年,陈文新和同学们一起回国,在大学任教,她后来选择的是既生僻冷门又十分艰辛的研究方向——根瘤菌。

她之所以选这个方向,就是希望能改良中国的土壤结构。

为了搞好这个专业,她走遍各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提出了否定根瘤菌“寄主专一性”及与植物“互接种族”传统观念的新见解;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菌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确立了一套科学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

“陈文新成为中国现代根瘤菌分类学的开拓者,引领中国的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现代根瘤菌分类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微生物在祖国大地为人类做贡献。”

2001年,75岁的陈文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仅如此,陈文新还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学生,截至2016年9月,她先后培养了50名博士、硕士。

结语 为了革命,陈章甫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孩子的成长,毛秉琴克服了无数困难;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毛泽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祖国的建设,陈文新挥洒毕生的才华和汗水。

这是一种传承,一种让中国永远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传承!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这个国家,有他们,真好!

标签: 李皓镧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