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天下动乱,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各国诸侯互相征伐,战火不断。
战国是继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从赵、魏、韩三家分晋,但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行成,赵、魏、韩、齐、秦、楚、燕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的国家,那么地处边陲的秦国为什么会成为七雄中的翘楚,最后一统中原呢?今天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楚国和燕国为何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燕国和楚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一个自视甚高,一个不与中原为伍。
1、燕国是八百年的诸侯王国,从西周周武王建国起,他就一直存在,是一个老牌诸侯国,王权更替几百年,燕国的国王依旧是周天子分封时期的嫡系后人,正式因为如此,燕国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认为自己的血统高贵不容侵犯。古时候血统的纯正代表着高贵、荣耀和地位。这就造成了燕国百姓自视甚高的姿态,经常用高高在上的眼光俯视他国子民,自我感觉良好。
2、周天子时期,全国各地诸侯由周天子统一分封,各国诸侯要按时向周天子进贡。每一个王侯的定立都必须由周天子亲自分封。
再这样的背景下,楚国却自行封王,并没有经过周天子的同意,在世人眼里楚国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天子才承认了楚国的“王”的存在。
楚国地处南方自成立以来,一直看不惯中原人的所作所为,不愿学习中原文化,不愿向中原文化靠拢,依旧奉行原始、野蛮的楚人的风格。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用南蛮子来形容南方人。
燕国自视血统高贵,在战国动乱的年代没有很好的结合天下局势实行改革,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表面看起来强大的燕国,实际上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早已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了。
楚国幅员辽阔,子民众多,楚成王时期也是天下霸主,但是楚国君王一直蔑视中原文化,认为中原人迂腐、拘束,不如楚国人活的潇洒、自由、不受拘束,所以楚国人不愿学习中原人的繁文缛节,不接受中原人的文化和思想。民生不开化,不接受新的知识是楚国的一大弊端。
公元前495年,战国开始,先有三家分晋,后有田氏代齐。赵、魏、韩三家分晋以后开始进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这三个国家最后为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呢?
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从强国到弱国。1、战国时期,魏国首先进行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国家,尤其是军事上,魏国的魏武卒另其他六个国家闻风丧胆。魏国开创了变法之先河,其他六国纷纷效仿魏国尝试各式各样的政策改革。但是到了魏惠文王后期,国家开始衰落,到最后只剩下大梁这一座都城。
2、韩国,申不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的变法并不彻底,它是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在变法的过程中,申不害不能结合韩国的国情进行从始至终的改革,他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君王的同意才可以实施,在某种情况下,申不害还会主动遵循韩国君主的意见。所以韩国的变法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3、赵国北边是胡人,东面与燕国接壤。西边是魏国,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
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赵国,所以赵武灵王时期,就效仿胡人的作战方式进行胡服骑射变法。骑兵成为赵国的一大特色。
中山国位于赵国境内,又与燕国和齐国相邻,中山国人本也是少数民族,后来在中原地区建国,成为国中之国,被赵、燕、齐灭了建,建了灭,几经沉浮,历久不衰是一个打不败的“小强”。赵国内有中山这个隐患,外有胡人的胡作非为,因此,赵国局势不稳,这是他不能强大的原因。
齐王懦弱,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齐国位于东夷,是战国时代最富庶的都城,战国末年,齐国君主只顾眼前利益,在其他国家实行合纵对付秦国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从不参与灭秦战争,妄想着秦国能够放弃攻打齐国。君主不能洞察天下局势,看不透秦国的野心,最终国破城亡成为阶下之囚。
东方六国虽然多次联合,对秦发动战争,但都因为“分赃不均”而失败,但秦国正好相反,秦国君主自秦孝公开始就坚定了统一天下的决心。虽然是孤军奋战,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商鞅变法,秦国成长为西方强国。战国时期,六国卑秦,不与秦国结果,秦孝公继位以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下定决心要强大秦国,在各国寻找能人异士,公元前359年,商鞅来到秦国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
在秦国颁布《垦草令》,拉开秦国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农业的生产,遏制商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削弱贵族权利,让贵族和普通百姓一起参与农业的劳动。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军功封爵,法律实行连坐。
商鞅变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为两部分。
第一次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法律。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秦国从此以农业生产为主。
第二次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还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县为地方的行政单位,组族长退出舞台,有村里正管理县人员。
统一度量衡,因为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
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规定一家有两个儿子的到年龄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收税费。还规定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摆脱了六国卑秦的历史耻辱。
秦国善于学习接纳中原文化。历代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
在这一点上秦国的态度和楚国的截然相反,秦国人不故步自封,善于接纳中原文化,摆脱了身上野蛮的标志,逐渐向东方六国靠拢。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历来君王都非常坚定的认为秦国可以一统六国,秦国的国君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帝王情节。
秦国地处边陲,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国,东方六国曾经合谋瓜分秦国,却以失败告终,从此以后,六国明知合谋不成,便不愿对秦国这个小国家分散过多的精力,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家强上,给了秦国一个喘息之机。
综述
东方六国对秦国的“放纵”,使秦国在变法时期很少受到外部的干扰,可以专心致志的变法图强,等到东方六国一意识到此秦国非彼秦国的时候,一切悔之晚矣。外部环境的安定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这要感谢六国的手下留情,给了秦国一线生机。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六代君王在此基础上不断奋发图强,发扬壮大,秦国威名远播。
一个普通人尚且要不断学习进步,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掌管国家的君主更要善于学习,洞察先机,切不能坐井观天,停滞不前,秦国的强大要感谢六国的步步紧逼,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国正是再这样的情况下才深刻认识到自己国家薄弱,同时也要谢谢六国的手下留情。秦国才得以实行商鞅变法。
标签: 战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