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年间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纵横百科 194 0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见: 。

因为那时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这就是出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战国纷争,各种思想出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需求而出现,最终法家成为胜利者,为秦统一起到很大作用。道家无为在汉初得到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思想,儒家推崇的君臣父子夫妻纲常伦理为统治阶级所需要

秦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禁锢人民思想,焚书坑儒,并且采用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这种严酷的法治思想是"百家争鸣"在秦不再出现的根本原因。

标签: 春秋战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