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民间传奇故事

纵横百科 235 0

“从前,海康县(今雷州市)有个中年男人到海南谋生,却因一场大病不幸暴毙。儿子闻讯后赶赴海南欲带回父亲的骨灰,经海安渡口时由于船主的避讳,儿子最后只好在装骨灰的布袋上写上‘虎骨粉’三字,不想在其睡觉时,船上众乘客竟偷吃了个精光……”

这个《三个吃人字》的民间故事,不少雷州人都耳熟能详,而讲述这个故事的就是雷州口头民间故事家“医生公”——苏恩生。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海康资料本》中的《医生公小传》文章中这样描述苏恩生:苏恩生是讲述民间故事著名的口头艺术家,讲的长篇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日前,记者几经寻找,好不容易采访到了雷州市现在唯一健在的知名口头民间故事家苏恩生,走进了他的“故事人生”。

1 从小就迷上听故事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苏恩生在雷州市雷城镇后田园村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从小,苏恩生的好奇心就特别强,对什么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总爱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琢磨半天。

在近10岁时,父亲勒紧腰带把他送到了私塾,遇到了袁嘉慧老师。袁嘉慧老师学问渊博,通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装着满肚子的好故事。

“为此,我特别喜欢袁老师,他除了给我讲授最基本的《四字五经》外,还经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历史人物、传说等饶有趣味的故事。”苏恩生告诉记者,那时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就与小伙伴们来到袁老师的宿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听袁老师讲故事,夜深了再各自回家睡觉。

“从那时开始,我就迷上了听故事,后来觉得听袁老师的故事还不解瘾,一有空又到树下听老人们讲地方掌故、鬼怪等故事。可以说,我就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

苏恩生认识了不少汉字后,怕把听来的故事忘了,就开始用笔把故事上的人物名称、时间、事件主要内容一一记下来。故事滋润着苏恩生的童年,也为他后来讲故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榕树下讲本土故事

苏恩生读了五年的书塾,到了1952年便不得不走出书塾谋生去了。那时,精神生活极为贫乏,茶余饭后几乎没有什么可供人们娱乐的,能有的就是坐在树头下侃大山、讲大书(民间流传故事)。

那时一到炎热的夏天,人们吃完晚饭后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树头下,找个地方席地而坐,一边摇着大蒲扇驱赶蚊子与炎热,一边听人们天南地北地说一通。由于苏恩生肚子里有点“墨水”,更重要的是他能说会道,肚子里还“装”着一大堆故事,所以每到了晚上人们都要他讲一段“古”。

“刚开始时,我有点紧张,怕说得不好扫了人们的兴,但说了几次后发现人们挺喜欢听我‘讲古’,就索性放开了胆子,于是越说越有劲头,也越说越好,听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妇孺老幼都有,榕树下黑压压的,坐满了人。”

苏恩生回忆起当时讲故事的热闹情形时还是手舞足蹈,难掩自己的兴奋之情。苏恩生告诉记者,那时他给人们讲的故事大多都是本土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只要他稍微“添油加醋”就十分吸引人,说起来就更动听了。

3 故事家讲“古”也艰辛

苏恩生没想到,自己说故事竟让他声名鹊起,一下子让他成了小城的“名人”。不论走到哪里,人们只要一见到他就会拉他停下来坐一坐,非要他说上几个故事才肯放他走,特别是人们一起劳动后坐在田头上歇息时更喜欢围坐在一起听他讲故事。

“边抽着水烟,边听我讲故事,疲劳在这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溜走。”一时间,听苏恩生讲故事成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人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经典节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善于讲故事的苏恩生被推荐加入了雷城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在戏院礼堂、工人文化宫演出,通过雷歌、雷剧等形式宣传当时的思想。按照当时的情况,苏恩生是不准向群众“讲古”的,在一些人看来,“讲古”就是宣传旧文化,会煽动群众,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可苏恩生经不住盛情邀请,只好私下里偷偷地给故事爱好谜讲讲。但不知怎的,苏恩生给群众讲故事的事还是被发现了,他不得不进入学习班接受教育,进行思想改造。此后,苏恩生噤若寒蝉,不再给人们讲故事。

直到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苏恩生按捺不住心里的那份爱好,迎来了讲故事的“春天”。苏恩生被邀请到该县文化馆给群众讲述本土民间故事,群众闻讯后纷至沓来,一时文化馆人满为患。

1985年春,文化部、宣传部的一声令下,一场抢救民间文艺的文化工程在全国展开。各省市相应成立了民间文学(有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办公室。雷州市二中的高级教师谭明晃领衔民间故事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他找到了当时雷城民间最为有名的“花生公”张元培与“医生公”苏恩生。

“雷州这两个民间口头故事家说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增长了智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下,连续在寒冷的冬天里披着棉衣给我讲了一个多月,从没有任何怨言。”谭明晃老师告诉记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海康资料本》能获得省市的表彰,他能在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工作中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两位民间口头故事家的功劳最大。

在这本故事集里,收集了苏恩生的《鲎》、《康皇庙建在城外》、《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猪仔兵》等多篇故事。

4 讲民间故事后继无人

可到了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种娱乐设备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人们再也没有了到树头下、铺子听别人讲故事的兴致,民间故事也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苏恩生为此倍感失落,加上年纪大后毛病多了起来,也越来越少给人讲故事了。这几年,苏恩生没有再讲故事了,闲暇之余就写了一些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的雷歌,编成了一小本雷歌集。

“现在的孩子喜欢的都是书本上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对本土的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几乎是一无所知,其实口头留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才是我们每个地方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传承下来,可现在是后继无人。”苏恩生对口头民间故事的未来担忧不已,更是希望有人能把口头民间故事代代相传下去。

口头民间故事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曾几何时,在村头巷尾、大树下听老人讲故事是多少人心中抹不掉的美好回忆,有如一幅美妙无比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如今,这样的画卷、这样的情景已随着匆匆的岁月一起流逝,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再寻觅到这样的情景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脑、KTV等。

正如苏恩生老人所言,口头民间故事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应该好好地传承下来,世世代代地相传下去。可是,谁来传承呢?应该怎样才能代代相传下去呢?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更是感到了传承本土的口头民间故事的重任与紧迫感。

标签: 历史传奇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