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12

纵横百科 215 0

  (十四)东南亚各国

  §中南半岛东部(今越南地区)

  在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东部地区,北部为红河三角洲,中部为长山山脉,南部为湄公河三角洲。公元前四世纪,生活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雒越人建立国家,首领称雒王。公元前三世纪,生活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瓯越人战胜雒越人,建立包括瓯越人与雒越人在内的瓯雒国,首领称安阳王。在瓯雒国,人们从事狩猎和耕种,制造了斧、刀等兵器,壶、碗等用具、耳环、手镯等装饰品,铜鼓等乐器。207BC,秦帝国所辖的南方沿海地区脱离秦帝国而独立,建立南越王国,国王是当地的原地方长官赵佗。南越国建立后,兼并瓯雒国,在该地(红河三角洲地区)设置两个郡。在隶属南越国期间,汉字传入此地,铁器也传入。111BC,西汉帝国兼并南越国,在红河三角洲地区仍设置两个郡,又占领长山地区,设置一个郡。40年,发生征侧、征贰姐妹为首的武装起事,东汉军队进行镇压,43年起事失败。192年,长山地区脱离西汉帝国的统辖而独立,建立占婆王国。中国南北分裂期间,红河三角洲地区于544年一度独立,建立万春国,603年再次为隋帝国所兼并。唐帝国建立后,继续统辖这一地区。

  唐帝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以后,红河三角洲地区隶属于其中的一个国家南汉。939年当地居民进行反对南汉政府的战争,取得胜利,脱离南汉而建立独立国家,以原军队将领吴权为国王,以古螺城为都城。944年吴权死后,各个高官争夺王位,968年丁部领取得胜利,建立大瞿越国,丁部领称皇帝,以华闾为都城。宋帝国皇帝给予丁部领王的称号,大瞿越国成为宋帝国的附属国。979年丁部领遇刺后,原军队将领黎桓取得皇帝职位。

  1009年原军队将领李公蕴夺取皇帝职位,建立新政府,都城迁往大罗城,取名升龙。1054年国号改为“大越”。李氏时期,越国效仿宋帝国改革了政府机构,中央设文武官员,称两班。文官以辅国太尉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地方设路,路下设府、县、乡、甲。中央设置禁军,主要保卫都城,各路有地方军。十八到六十岁的男子要服兵役。1075年开始实行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1069年,越国军队进攻占婆国,占婆被迫将部分领土割让给越国。越国一度于1076年对宋帝国发动战争,宋军反击,进入越国境内,越国降服。在李氏时期,越国全国的土地名义上都归皇帝所有,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库田,由政府直接管理,由战俘和罪犯耕种,收取极重的地租。第二种是贵族封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户一起给予贵族,封地只有一部分可以世袭,大部分不能世袭,封地上的农户要向受封者交纳地租并服劳役,地租比国库田要轻得多。第三种是给予官员的职田,官员一般没有俸禄,而是获取职田上的收益。第四种是私人耕种的土地,由耕种者向政府交纳租税,同时服劳役和兵役。

  1226年,陈日煚从李氏皇帝手中夺取帝位。陈氏时期,为了避免发生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内讧,实行上皇制。皇帝的儿子成年后,就让他继任皇帝,老皇帝则退位,做“上皇”,但国家大事多由上皇决定。权力比以往更为集中,中央的重要官职和地方的各路长官,都由皇室人员担任。军队更为强大,中央禁军和各路地方军的总兵力达十万人。1258-1287年间,蒙古军队曾三次进攻,均为越国击退。1306年越国强行割占了占婆国的一部分领土。1312年,征服占婆国,使占婆成为属国。在越国,人们开挖沟渠以引水灌溉,修筑河堤以防河水泛滥,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首都升龙有专门的手工业者街区和商人街区。出现了《大越史记》、《越史略》等史书。十三世纪,在仿照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改变了长期使用汉字的状况。

  1400年,陈氏皇帝的政府被推翻,建立了外戚胡季犛为首的新政府。1406年明帝国以恢复陈氏皇帝的名义进攻越国,占领了越国北部。黎利率领越国人举行武装反抗,将明军驱逐,于1428年建立黎利为首的新政府,定都东京,国号仍为“大越”。1447年,越国军队进攻西面的老挝,夺占老挝的一些领土,从此老挝向越国称臣并每年进贡。1471年,进攻占婆王国,夺占占婆的一些领土。在黎氏时期,废除宰相,中央设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全国分十三道,道以下设府、县、州、社,各道的长官由中央任命,设有监察御史监督各道长官。丈量全国公私田地和荒地,把荒地、死亡贵族的田地、曾服从明帝国者的田地收归国有,称“公田”,将公田分配给士兵和平民,每六年分配一次,耕种公田的人向国家交纳地租、当兵、服劳役,另外分给官吏“禄田”。黎氏时期,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修建了水利工程。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武器、祭祀用品、各种奢侈品的制造。越国与明帝国、爪哇岛有贸易往来。1479年,吴士连编写了《大越史记全书》。

  §中南半岛南部(今柬埔寨地区)

  高棉人生活在在中南半岛。一世纪,在中南半岛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高棉人建立扶南王国,“扶南”的意思是山,以猎人城(庇耶陀补罗)为都城。扶南王国建国以后,向邻近地区进行扩张,统辖了整个半岛南部,其中有一些地区是服从它的属国。一世纪末,南方的徼国祭司混填所率军队进攻扶南,扶南战败,于是混填娶扶南女王柳叶为妻,并成为扶南的新国王。二世纪,国王混盘盘去世,人们推举大将范蔓为国王。三世纪,范蔓的外甥范旃趁范蔓病重之机发动军事政变,夺取国王的职位,范蔓的儿子范长被迫流亡于民间。范长成年以后,率军进攻范旃,并杀死范旃。不久,范旃的部将范寻又杀死范长,成为国王。五世纪,印度婆罗门骄陈如·阇耶跋摩率一些人众来到扶南,被人们推举为国王。骄陈如效仿印度进行制度改革,采用印度历法、印度地名、印度人名,创造了高棉语的文字。模仿印度建立政府机构,国王以下设有官长及左右大臣等官职。在扶南王国,允许信奉各派宗教,印度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并逐渐流行。有奴隶,奴隶从事生产,还要为国王修筑王宫、寺庙、灌溉渠道等。奴隶的子孙仍然是奴隶,奴隶逃跑被主人捉回以后,要在脸上刺青,或者戴上铁环,以防止奴隶再次逃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盛产稻米,有完善的灌溉工程,由政府管理。善于手工制造,制造了长三十多米的能乘坐百人的大船。与中国、印度有贸易往来,扶南首都猎人城是对外贸易中心。

  位于湄公河上游的扶南王国属国真腊王国日益强大,扩张领土,并于627年兼并扶南王国,建都伊奢那城。在真腊王国,国王以下设有五位大臣,国王有武装卫队。616年,真腊使节到隋帝国访问,此后又曾多次有使节到唐帝国访问,唐帝国有一些商人到真腊进行贸易。706年,真腊王国分为南北两个国家,北面的国家多山,称陆真腊,南面的国家临海,称水真腊。八世纪末,水真腊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国的入侵,被夏连特拉王国控制。

  802年,水真腊脱离夏连特拉王国的控制,建立以吴哥为中心的王国,以查耶跋摩为国王。吴哥王国吞并陆真腊,之后继续扩张,其领土包括中南半岛的南部和中部。十世纪起,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占婆国进行多次战争,到十三世纪查耶跋摩七世时兼并占婆国,又征服了马来半岛北部的一些地区。查耶跋摩七世去世后,马来半岛北部地区脱离吴哥王国的统辖,占婆也脱离吴哥王国而独立(十三世纪)。1238年,吴哥王国北部湄南河地区的泰族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政府,形成脱离吴哥王国的素可泰王国,以素可泰城为都城。在吴哥王国,国王以下设有丞相、将帅、司天等官职。修建了连结各地的道路,并沿路设有驿站。因陀罗跋摩一世动员大量人力,修筑了巨大的蓄水湖,以供灌溉稻田,这使吴哥王国的农业大幅增长,人口也大幅增多。吴哥城有居民几十万,有贵族、官吏、士兵、僧侣、商人、工匠、乞丐、奴隶等。起初主要信奉印度教,十二世纪起佛教逐渐推广。十三世纪,由于信奉小乘佛教的素可泰王国过于强大,查耶跋摩八世为了改善与素可泰王国的关系,放弃了印度教而改信小乘佛教。九世纪因陀罗跋摩一世时开始修建吴哥窟,十二世纪苏利耶跋摩二世时完工,是一个巨大的寺庙,有三道围墙,中心是供奉毗湿奴的神坛,神坛分三层,坛上有五座石塔,寺庙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人工湖。十二世纪后期建造了新的吴哥城,四周有石头筑成的城墙,城外有护城濠沟,以便于防守,城中心是柏翁寺,寺北是皇宫,寺中和宫中各有镀金塔一座。北面的素可泰王国实力日益强大,多次打败吴哥王国,并于1431年攻占吴哥城,吴哥王国被迫迁都金边。

  §中南半岛西部(今缅甸地区)

  孟族人、掸族人等生活在中南半岛西部。公元一世纪以前,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掸族的掸国、孟族的林阳王国、孟族的直通王国、骠国。七世纪,缅族人也到中南半岛西部的平原生活。

  各小国中的蒲甘王国扩张领土,兼并其他各小国,1044年形成统一的国家,以蒲甘城为都城王国,统治者主要是缅族,以缅族的阿奴律陀为国王。在蒲甘王国,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国王把一些土地分给亲属、大臣、寺庙。盛行小乘佛教,各地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和寺庙。1287年,在元帝国军队的攻击下,蒲甘王国的政府灭亡,此后这一地区又形成许多小国,各小国之间互相战争。

  §中南半岛中部(今泰国地区)

  素可泰王国建立后进行扩张,占领了中南半岛中部的大片地区。1350年,以阿瑜陀耶城为中心的地区脱离素可泰而独立,形成阿瑜陀耶王国。阿瑜陀耶王国扩张领土,兼并素可泰王国,还占领了其他许多地区。兼并素可泰王国以后,又先后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哥王国,并于1434年兼并吴哥王国。

  §印尼群岛

  马来人生活在印尼群岛和马来半岛。一世纪,在爪哇岛中部建立了耶婆提国(又称诃陵国)。四五世纪,在爪哇西部建立了多磨罗国。另外在爪哇东部有东爪哇王国。五六世纪,在苏门答腊岛上建立了干陀利国。六七世纪,在苏门答腊岛上建立了末罗瑜国。

  670年,室利佛逝王国取代干陀利国。随后室利佛逝征服末罗瑜,控制了苏门答腊全岛,又征服爪哇岛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部分地区。室利佛逝曾多次向唐帝国进献侏儒、乐师、彩色鹦鹉等,唐帝国的皇帝授予室利佛室国王“左威卫大将军”等称号,此后室利佛逝又曾多次派遣使节访问宋帝国。室利佛逝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贸易往来。十世纪末,东爪哇王国与室利佛逝发生战争,室利佛逝在马来半岛各属国的支援下击败东爪哇王国的进攻。1025年,印度的注辇王国进攻室利佛逝,占领了一些地区,进行劫掠以后撤走。此后室利佛逝因力量削弱,被迫与爪哇中部的诃陵国达成协议,由诃陵国控制爪哇(十一世纪)。十三世纪,素可泰王国夺占室利佛逝在马来半岛的属国。1393年,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王国征服。

  十世纪,在爪哇出现一个柬义里王国,建国后领土扩张,占据了爪哇岛大部分,1222年,由于民众起义而灭亡,为一个都城为新柯沙里的王国所取代。该王国不断扩张,占据了爪哇岛全部、巴厘岛及苏门答腊岛一部分。1293年迁都满者伯夷。此后继续扩张,其领土除爪哇岛外,还包括苏门答腊岛大部分、马来半岛南部、苏拉威西岛南部,以及巴厘岛、帝汶岛、马鲁古群岛、班达群岛等。约1500年左右,满者伯夷王国灭亡,在其领土上出现许多王国,其中包括东爪哇的淡目王国、西爪哇的万丹王国、中爪哇的马打兰王国、苏门答腊的亚齐王国、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王国等。这些小王国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信仰印度教。

  (十五)中国

  §隋唐帝国

  581年,建立了一个新政府取代北周政府,原北周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大臣杨坚成为皇帝,以隋为国号,以长安为都城。隋帝国向北齐和南方的陈国发动战争,至589年完成对它们的兼并,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

  为了加强对东部和南部各地的控制,隋帝国建造了东都洛阳,并开凿了大运河以便运输粮食和军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北走向,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隋帝国发动多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为了征服高丽,曾先后三次出兵进攻高丽。为了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和对外战争对人力财力物力的需求,隋政府征收高额赋税,征调大量的兵役和劳役,破坏了社会经济并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民众生活困苦,反隋的武装起义因此兴起。

  611年起,在各地先后出现多支武装队伍,从事反抗隋政府的战争,其中有的是民众武装,有的是政府高官率领的军队。在这些武装队伍的打击下,隋政府被推翻。各支武装各控制一个地区,建立自己的政府,并互相争夺。618年,其中以李渊为首的唐政府消灭其他政府,形成统一的唐帝国,以李渊为皇帝,以长安为都城。

  李渊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争夺皇位,三子李元吉支持李建成。626年,李世民在京城袭击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们杀死,李渊被迫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时期,唐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减轻民众的赋税和劳役,实行刑法宽松的政策,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继任。660年以后,李治因健康状况不佳,政务多委托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的威望和势力日益上升,与高宗一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二圣”。675年起武则天主持国政,掌握了权力。690年改国号为周,以武则天为皇帝。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轻收赋税劳役的政策。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为帝,恢复了李氏为帝的唐帝国。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唐玄宗时期,精简政府机构,大力兴修水利,令大批僧尼还俗。玄宗时期,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唐中后期,中央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各地方官长掌握许多军队,势力强大,对中央形成威胁。755年,地方长官安禄山与史思明所率军队发动反对唐政府的战争,企图推翻唐政府,一度占领都城长安等地,唐帝国的军队与其作战,到763年将其镇压。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率军进行反唐活动,经过三年的战争,唐政府将其镇压。

  唐后期,宦官掌握了很大的权力。805年,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等人主持进行了削弱宦官权力的改革。停发一些宦官的俸禄,停止地方官员对宦官的财产奉献,夺取宦官的部分兵权。宦官联合地方长官,将顺帝囚禁,立太子为帝,王叔文等参与改革的官员被贬官。此后几次发生部分官员与宦官争夺权力的斗争,结果都是宦官取得胜利。

  唐后期,由于赋税沉重,而且土地集中严重,许多人失去土地,民众生活贫困,因而兴起了民众的武装起义。874年,王仙芝所率民众队伍起义,进行反政府的武装活动,随后黄巢所率民众队伍也起义。王仙芝的队伍战失败,其剩余人员参加黄巢的队伍。黄巢的队伍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在全国各地作战。880年,攻占长安,建立政府,国号大齐,不久败于唐军,又被迫退出长安。884年,黄巢的队伍被唐军消灭。

  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地方长官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不再服从中央。十世纪,唐帝国发生分裂,在其领土上出现多个政府,形成多个国家。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国家建立于907年,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开封为都城,国号为梁,后人称之后梁。不久后梁又发生政府更替,先后演变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在隋唐帝国,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是三省六部。中书省掌管政策和法令的制定,门下省进行审核,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个部,分别具体执行各事务。三省六部之外,还有主管监察的御史台。在隋帝国,地方机构有州、县两级,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隋和唐都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政府机构、官员职责、行为规范、处罚办法等。隋帝国废除依据家庭的地位来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称“科举”,考试内容包括政务办理、经书、历史、诗文等,科举制度打破了一些家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出身普通家庭的人们获得更多担任官职的机会。西魏时建立了府兵制,士兵与平民分开,单独编列户籍,脱离农业生产,以府为编组单位。隋帝国沿用府兵制并加以改革,在全国建立皇帝直接控制的十二个卫,各府的府兵分别归十二卫统辖,使全国府兵的指挥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士兵不再单独编列户籍,而是隶属于州县,平时从事耕种,战时参加作战。唐帝国沿用了隋的府兵制度,另外增设士兵来自召募的军队,唐后期又增设由政府雇用的职业军队。

  隋唐帝国沿用了北魏的均田制,贵族和官员按级别授予自100亩递减至40亩的不同数目的田地,可以传给子孙,平民成年男子给予田地100亩,其中20亩可以传给子孙,80亩死后交还政府。分到土地的平民要每年向政府交纳规定数额的粮食和布匹,并且服劳役,隋是每年一个月,唐是每年20天。除赋税和劳役以外,每个家庭还要依据财产数量交纳户税,依据土地数量交纳地税。唐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大地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有势力者据为己有,很多人失去土地,均田制实际上被破坏了。鉴于均田制实际上已被破坏,780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了“两税法”,不再征收定额的粮食和布匹,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但重新计算其税额。

  在隋唐帝国,水利设施发达,隋帝国开凿的大运河为沿河两岸地区提供了灌溉的便利条件,唐帝国又挖掘了一些新的灌溉渠道,并修复或扩建了原有一些灌溉渠道。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犁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效用更佳,可以深耕,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操作灵活,便于转弯。每年能够收获两次的双季稻从越南传入,使粮食产量增加,棉花也从印度传入。随着荒地的开垦,耕地面积显著增多,唐帝国时土地最高面积超过西汉时的最高面积。随着面积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人口也因此增长。

  在隋唐帝国,官方手工业规模巨大,私人手工业也有一定的数量。官方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体,有纺织、染布、酿酒、金银制作等各种手工作坊,私人手工业作坊则一般规模较小。纺织业最为兴盛,遍布全国各地。制瓷业也较兴盛,瓷器比以往质量更高,更加轻薄耐用,也更加美观,大量出口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各国,三种颜色的彩色陶瓷人像(唐三彩)是唐帝国的特色产品。造船技术水平很高,能够制造规模很大的船只。

  在隋唐帝国,商业中的商品种类增多,最多的是丝织品和麻织品,其他还有传统的粮食、木材、盐、铜铁器等商品,以及茶、糖、瓷器、纸张、书籍等新兴起的商品。商业交通发达,陆路交通以驿道为主干线路,以长安为中心,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驿道沿途有政府设置的驿站,还有许多私人开设的旅店,供经过的行人住宿。水路有黄河、长江、大运河等,可连接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在陆路边境与新罗、印度、西域各国有贸易往来,在海上也有对外贸易,人们用船将瓷器、丝绸等货物运送到波斯湾,然后再转运西亚、北非各地。

  隋及唐前期,商业城市大多在黄河流域,长安和洛阳是最大的商业中心,都城长安有居民约二百万人,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唐后期,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最为重要。城市里有商业区,集中各种货物,有许多商人从事商业活动。在隋帝国,继续使用五铢钱,唐初铸造了开元通宝,在唐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大城市里出现了官营或私营的钱币汇兑。在隋唐帝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继续进行,其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而北方的黄河经常泛滥,加之北方战争较多,特别是安禄山事件对经济影响较大。

  唐帝国周边有西域各族、突厥、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各民族,他们有的接受了唐帝国的管辖,由唐政府在他们的居住地区设置地方政府,有的受到唐帝国的较大影响,其首领名义上由唐帝国皇帝册封。汉族与各族的交往更为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差别逐渐减少。各族的成员改穿汉人服装,使用汉语,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学习中国历史;各族与汉人互相通婚,体质特征逐渐接近。

  唐帝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相互交往。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派遣学生到唐帝国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统一后,派遣了更多的学生到唐国学习,唐政府也曾派遣使节到朝鲜半岛,以宣扬国威和传播中国文化。日本曾多次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以加强联系,隋唐政府也曾派使节到日本,日本还曾派遣许多僧人和留学生到唐帝国学习中国文化,唐帝国著名的僧人鉴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东南亚的林邑、真腊、骠国、室利佛誓等国都曾也派使节到唐帝国。印度曾多次派遣使节到唐帝国,唐政府也曾派使节到印度,两国也有僧人互相往来,唐帝国的著名僧人玄奘和义净曾到印度学习佛教并带回大量佛教经典书籍,中国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受到印度的很大影响。西亚的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也曾多次派使节到唐帝国。造纸技术从唐帝国传入阿拉伯,后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唐帝国,有许多外国人居住在长安,如突厥人、印度人、波斯人、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其中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商人。隋唐的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罗王国借用汉字创造朝鲜文字,日本借用汉字创制日本文字,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

  在唐帝国,为使李氏皇族的皇权神圣化,声称道教始祖李耳是李氏皇族的祖先,因此唐政府一直实行崇奉道教的政策,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唐玄宗曾向全国颁布老子画像,并下令贵族官员学习《老子》。唐武宗甚至取消佛教,独崇道教。在唐帝国,伊斯兰教、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的分支景教从外国传入。

  唐政府编写了此前几个时代的历史著作,有《梁书》《陈书》《隋书》《晋书》等。李延寿写作了《南史》《北史》。刘知几写作了史学理论著作《史通》,论述了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人物评价、史事叙述、语言运用等问题。杜佑写作了《通典》,叙述中国典章制度的历史。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印度的物产、风土人情等,是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唐帝国,诗歌创作繁荣,人们创作了大量诗歌,有多种体裁和多种风格,最著名的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唐帝国,书法艺术繁荣,形成多种风格,出现许多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在唐帝国,出现许多绘画作品,画家阎立本善于画人物,画家吴道子的画富有立体感,特别善于画迎风飘摆的衣服。

  在隋唐帝国,出现了多部医药学著作,如隋政府组织编写的《四海类聚方》,汇集了大量药方,如唐政府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如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千金方》,还出现多部数学著作,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在唐帝国,一行编制了《大衍历》,体系完善,为后人所效仿。一行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测量出子午线一度的弧长。在唐帝国,人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制造技术,把木炭、硝石、硫磺放在一起混合而成。唐末,火药开始用于作战。隋帝国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在木版上雕刻文字或图画,然后印刷书籍。

  §辽宋金帝国

  960年,后周发生兵变,原政府被推翻,建立新政府,以赵匡胤为皇帝,国号为“宋”,形成宋帝国,后人称之为北宋。北宋先后兼并周边其他各小国,统一黄河长江流域。

  契丹人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多个部落,各部落首领由选举产生,各部落又联合推举一位共同的首领(称可汗)。916年,建立政府,形成契丹人主导的国家,以可汗耶律阿保机为皇帝,起初国号为契丹,后来改为辽。党项人生活在黄河上游地区,包括多个部落,先后服从唐帝国和北宋帝国的管辖。1038年,脱离北宋的管辖,建立独立国家,国号夏,以李元昊为皇帝。因该国位于北宋的西北,故被称为西夏。女真人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从事渔猎生活。辽国建立以后,女真人受辽国管辖。1115年脱离辽的管辖建立独立国家,国号金,以完颜阿骨打为帝。

  辽、宋、夏、金各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契丹占据北宋北部一些领土,北宋军队几次进攻契丹,企图收复,被辽军打败。此后北宋放弃收复的计划,对辽实行防御。1004年辽国军队进攻北宋,取得胜利,两国达成协议,维持两国当时的边界,两国结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每年给予辽一定数额的绢和银。此后,宋辽两国处于相对和好的安定局面,两国在边境上互相贸易,使者也不断往来。

  西夏建国以后实行对外扩张,多次对北宋发动战争,宋军多次战败。西夏虽然多次取胜,但伤亡重大,且失去了北宋的财物赏赐,又因战争而中断与北宋的贸易,失去贸易中所获利益。双方于是进行交涉并于1044年达成和议,西夏取消皇帝称号,仍对北宋称臣,受宋帝的册封,北宋每年给予西夏一定数额的白银、绢、茶叶,双方恢复边境贸易。此后宋夏两国处于友好状态,宋夏之间的边境贸易活跃,北宋输入西夏的马、羊、牛、毡毯等,西夏输入北宋的绢、粮食、茶叶、瓷器、药材等。

  金国进行扩张,攻占了辽国的一些领土。1120年宋金订立盟约,两国共同进攻辽国,消灭辽国以后,辽国此前所占的北宋北方领土归还北宋,北宋原来每年送给辽的财物转送金国。1125年,宋金联合进攻辽国,将辽国消灭,金国兼并辽国的大部分领土,北宋则收复所失北方领土。

  辽国灭亡以后,金国进攻北宋,夺占北宋的北部地区,并俘虏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1127年,建立了宋徽宗之子赵构为皇帝的新政府,统辖原北宋的南部地区,都城迁到南方的临安,国号仍为宋,因其都城在南方,故称为南宋。1141年,南宋与金国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皇帝由金国皇帝册封,宋国每年给予金国一定的财物,两国以淮河为界。

  后来,在蒙古高原兴起了蒙古人主导的蒙古帝国。1227年,蒙古帝国兼并西夏。1234年,蒙古帝国和南宋联合进攻金国,取得胜利,金国为蒙古帝国所兼并。1276年,蒙古帝国兼并南宋。

  在宋帝国,在宰相以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职。设置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置三司,管理财政事务。设置审刑院,从事司法事务。以这些机构分割宰相的职权,以避免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各地设州,长官称知州,三年一换,以免其任职时间长久而权力过重,另设知州的副职通判,各种文件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以使两者互相牵制,避免地方长官权力过重。在各地设置转运使,负责将各地的财政收入除本地政府日常所需外都运交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提点刑狱,主管审判事务,死刑必须呈报刑部复审,皇帝有时还派专使到各地巡查刑狱,处理案件。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部分。禁军由中央直接统辖,厢军由各州统辖,乡兵按户抽丁组成,维护本地治安,蕃兵是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精壮士兵都选入禁军,因此其他军队的战斗力都远远弱于禁军。禁军的一半驻扎在京城,另一半驻扎在全国各个重要地点。设置指挥使,从事禁军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军队调动权由枢密院掌握,但枢密院不统辖军队。指挥使和枢密院互相牵制,均服从皇帝,从而使皇帝能够紧密地控制军队。

  993年,发生以王小波为首的民众武装起义,提出平均贫富的主张,王小波死后由李顺率领,继续与政府军作战。起义军迅速发展,曾攻占一些地区,建立政府,以成都城为中心,国号蜀,但最终被宋帝国的军队镇压。

  宋政府机构庞大,人员繁多,军队规模庞大,消耗了大量钱财,因此财政紧张。在宋帝国,贫富分化严重,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政府工作效率低,政府中官僚作风盛行,官员素质低。为解决这些弊端,一些人主张进行改革。

  1069年起,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北宋,民众除交纳赋税以外,还要轮流到政府中服差役,官绅、僧道、富商有免役权。于是各种差役主要负担在普通民众身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实行了募役法,不再由各户轮流充当差役,而是由政府出钱召募人手,所需费用摊派给各户,原来有免役权的人也要交纳半额。此外,由政府收购市场滞销货物,出售市场短缺货物,以此平衡物价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春季,政府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以此限制高利贷并使政府获得一些利息收入。清查全国的土地,重新确定税额,从而查出大量被隐瞒的土地,使政府税收大幅增加,同时也抑制了土地兼并。实行农田水利法,各地政府主持水利工程的修建,所需钱物由受益农户承担。在乡村中实行保甲法,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秩序。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分别设置保长、大保长、都保正。如果有人犯法,保中其他人必须报告,知情不报者予以惩罚。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诗文的考试内容,改为考《诗》《书》《易》《礼》《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大义,以及法律法令。改革实行以后,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但变法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加之变法产生一些弊端,因此受到一些人的反对。1085年神宗去世以后,皇太后高氏执掌国政,取消了全部改革内容。

  唐中期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私有土地迅速发展起来。在宋帝国,私有土地继续发展,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成为私有土地,国有土地数量已极少。隋唐以前,大地产者的庄园是一种盛行的经济形式,在宋帝国,租佃制逐渐发展起来,并取代庄园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在租佃制度下,地主与佃农订立契约,佃农按照约定的数量向地主交纳地租,佃农对地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直接编入国家户籍。

  在宋帝国,出现人口南迁的现象,同时南方的经济水平也随之上升,超过了北方。随着荒地的开垦,耕地面积大幅增多,在一些山区也开垦了大量的梯田。农具有很大改进,品种更加多样化,如铁犁有尖头的,有圆头的。为解决耕牛缺乏的问题,发明了木制的人力脚踏的犁。一年两熟的技术逐渐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产量较以前有所提高。占城稻、棉花、甘蔗等新的作物也得到推广。

  在宋帝国,煤、铁、铜等的开采和冶炼规模很大,丝织和棉织产量较前代大幅提高。瓷器产量也有很大提高,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造纸和印刷也十分兴盛。

  在宋帝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较前代有大幅增长,城市中商业兴盛。对外贸易兴盛,北宋时在广州、杭州、泉州等处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官职。亚非的许多国家的商人到宋帝国,宋帝国的商人也前往许多国家从事贸易。例如,有许多宋帝国的商船到日本进行贸易,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文具、香料等商品运销日本,将日本的刀剑、折扇、金砂等商品运销中国。宋帝国与朝鲜的高丽王国也有水路和陆路贸易。北宋时,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此外金银也作为货币使用,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的司马光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叙述北宋建国以前的历史,编写的目的是提供治理国家的经验。北宋时,政府组织撰写了《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南宋的袁枢将《资治通鉴》所叙述的史实重要编排,以事件为线索,对每个历史事件叙述其始末,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的郑樵编著《通志》,叙述南宋以前的中国历史。在宋帝国,词(一种特殊格式的诗歌)的创作兴盛,创作了大量作品,出现许多优秀的词作家。

  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泥团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字,每个方块只刻一个字,印制书籍时将所需字块排列在一个方框里,这样每个字块都可以反复使用,大大节省了刻版的劳动。北宋时发明了用磁石制成的指南针。北宋时,火药开始大批生产和用于军事。后来指南针和火药技术传到西亚,再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北宋时,沈括撰写了《梦溪笔谈》,书中总结了中国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其进行了详细记述,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理等多个领域。

  南宋的朱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气”)和原则(“理”或“天理”)构成的,理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与气同时存在,密不可分。他还认为,天理也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天理高于人的欲望,为了遵守天理,人应当限制欲望。他认为,每个个人都应从事符合自己社会身份的正当行为,发挥正当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状态。

  (十六)朝鲜

  §新罗王国(677—936)

  新罗王国模仿唐帝国的制度设立中央和地方机构,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设执事省,总管全国政务,下设各部门,分别处理各项事务。全国分设各郡,郡下设县,县下设村。重要地方设立小京,由中央直接派官治理,其下不设县,直接辖村。

  新罗王国开垦荒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有显著增加。为宫廷、贵族、寺院服务的金银制品、丝织、铸造寺钟等手工业繁荣,制陶、皮革、漆器、武器制造也较为兴盛。与中国和日本的贸易有较多的贸易往来,首都庆州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占很大比重。新罗王国初期,沿用以往的食邑制度,把一些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奴婢给予功臣和贵族作为食邑,并给予佛教寺院大量土地。687年实行禄邑制,国王把一些土地的地租按职位高低给予文武官员,作为俸禄。722年实行丁田制,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子。其中口分田终身占有,不得买卖和转让,永业田可以由子孙继承,但禁止买卖。接受土地的人不得自由迁居,并须向国家交纳田租、贡物,负担劳役。新罗王国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产逐渐增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奴婢、家兵或依附农,禄邑制和丁田制实际上被破坏。

  682年在首都庆州设立国学,招收15至30岁的贵族子弟入学,讲授儒家经书。788年,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主要考试科目是儒家经典和汉文。在首都庆州设立国学,大力提倡汉文化。新罗政府还经常派贵族子弟到唐帝国留学。在新罗王国,发明了天文观测仪器,设置了专门的天文研究机构。647年在庆州修建瞻星台,八世纪发明天文观测仪和漏刻器。新罗佛教兴盛,新罗王国提倡佛教,广修佛寺,曾派僧人到唐国学习佛教,并修建了许多佛寺。慧超在唐帝国留学,并前往印度北部各国旅行,著有《往天竺五国传》,记述旅行中的见闻。新罗学者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拼写朝鲜语言,从而创造了朝鲜文字。八世纪修建的庆州石窟庵位于吐含山麓,用花岗岩建成,石窟里有四十座雕像,石窟的壁上还有浮雕,是新罗建筑艺术的作表作品。

  新罗王国后期,由于许多人的土地被吞并,政府在各地收取的赋税减少。889年,政府在各州催征赋税,引起全国性的民众起义,先后出现多支反政府的武装队伍。其中一支队伍占据半岛北部,建立高丽王国,另一支队伍占据半岛西南部,建立百济王国,新罗王国领土只剩下半岛东南部。高丽不断进攻新罗和百济,935年吞并新罗,936年吞并百济,统辖了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形成统一的高丽王国。

  §高丽王国(936—1392)

  993年、1010年、1018年,高丽王国三次击退辽国军队的进攻。为防守北方边界,修筑了西起鸭绿江口东到朝鲜半岛东海岸的长城。高丽王国初期,文尊武卑。1170和1173年,武官两次大批杀死文官,此后武官权力增强。

  在高丽王国,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是属于政府的公有土地。一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耕种的农民收取地租。一部分按等级给予官员,等级越高给予的土地越多,获得土地者可以收取土地上的赋税,终身享用土地,但不能世袭,死后交还政府。一部分分给军队士兵使用,20岁服役时授予,60岁退役时交还政府。一部分分给平民使用,得到土地者要交纳赋税并服劳役,死后交还政府。另外,将一些土地给予有功劳的人和贵族,自50结到20结不等,可以世袭,属于私人土地。高丽王国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功臣贵族的私有土地逐渐增多,大量的各种公有土地变成私有土地,国家掌握的公有土地越来越少,许多平民也失去土地,成为大地产者的佃农或奴婢,原有的这一土地制度实际上被破坏。

  仿效宋帝国改革政府机构,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最高机构为新罗王国的贵族会议演变而来的都评议使司,辅助国王制定重大决策。其下分别设有管理各项事务的机构,包括向国王建议和咨询的内史门下省,总管政务的尚书都省,掌管财政的三司,负责监督和弹劾的御史台,掌管军事的中枢院,掌管机要文书的翰林院。尚书都省以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全国各地划分为十道,道的长官为节度使。道以下设府、郡、县。中央与地方各有常备军,中央设二军六卫,约五万人,地方军共约十万人,由节度使统辖。

  在高丽王国,种植黄粱、大麦、小麦、黄米、小米、大米。由于平地少,山区多,在山区开发有大量的梯田。手工业兴盛,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政府设有分别管理各种手工业生产的机构,在其中有工匠制作各种手工业产品,专供王室和政府使用。高丽的瓷器世界闻名,尤其是其中的高丽青瓷极具特色,其色彩柔和,花纹优美。政府销售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私人商业活动较少,在个别大城市设有集市,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有一些往来于各地的流动商人,但私人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1040年政府统一了度量衡。1097年开始铸造钱币,先后铸造了海东通宝、东国通宝、三韩通宝等钱币。民间小量贸易常用米、布、碎银作为交换媒介。与宋帝国和日本有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有较多商人前往宋帝国,也有较多的宋帝国的商人前来高丽王国,高丽的人参、狼毫笔、纸、墨,在宋帝国很受欢迎。也有一些阿拉伯商人前来高丽进行贸易。

  有贵族、平民、贱民、奴婢。贵族有特权,东班为文官,西班为武官,称东西两班贵族。平民从事农业,20岁以上的平民男子服兵役。贱民身份低于良民,高于奴婢,贱民大多从事官营手工业,受政府直接管辖。奴婢有两种,即属于政府的公奴婢和属于私人的私奴婢。奴婢可以随意买卖,国家统一规定奴婢的价格,年龄性别不同则价格不同。贱民和奴婢不能授给田地。

  沿用新罗的制度,实行科举考试,设立学校,招收贵族子弟入学,教授儒家学说。1145年,金富轼编写纪传体史书《三国史记》,记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的历史。十三世纪,僧人一然编写《三国遗事》,以补充《三国史记》的遗漏。高丽王国政府有清燕阁和西京修书院,作为搜集、保管图书的机构,设有秘书省,专门抄写和出版各种书籍。十一世纪,高丽政府花费巨大财力和人力,用了六十多年的时间,用雕版印刷了汉文的大藏经四千余卷,但在与蒙古作战期间,被蒙古军队烧毁。几年之后,高丽政府又重新刻印大藏经,其书版包括八万多张木板。十三世纪,在泥活字和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天文观测,曾观测到太阳上的黑点。

  十二世纪后期,先后发生多次反政府的武装起义。影响较大的有1176年在公州发生的以亡伊、亡所伊为首的起义,1177年在西北的平安南北道、慈江道发生的起义,1193年在庆尚南北道发生的以孝心和金沙弥为首的起义,1198年万积为首的奴隶在首都开城一带的起义密谋,1199年在江原道发生的武装起义,1202年在庆州发生的军队起义。这些起义的参与者以农民和贱民为主,结果或被政府招降,或被政府镇压。高丽王国后期,政府内部不断发生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央权力衰落,军队将领掌握了权力。1231年起,蒙古军队侵入高丽王国,高丽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结果蒙古征服了高丽。1280年,蒙古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监督高丽的政务,向高丽收取贡物。1392年,军队将领李成桂发动政变,罢免国王,李成桂成为国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建立了朝鲜王国。

  (十七)日本

  §早期大和国(五世纪到710)

  五世纪,日本列岛各小国中的大和国兼并其他各国,形成了包括整个日本列岛的统一国家。

  在早期大和国,国王世袭,中央政府设有管理祭祀、军事、财政的各个部门,主要官职都是由几个最有势力的贵族担任,实际上是世代继承。如大伴氏和物部氏掌管军事,苏我氏掌管财政,中臣氏和忌部氏掌管祭祀。全国分为各个“国”,每“国”分为各个“县”,长官为国造、县主,都由地方有势力的家族担任,世代继承。

  贵族世袭,享有特权,贵族都有特殊的尊贵的姓氏,如直、臣、连、造、君等,依据出身等级的高低使用不同的姓氏。除贵族和自由民以外,有部民和奴婢。部民以“部”为单位编组,隶属于国王或贵族,向主人交纳贡物并服劳役。从事农业者编为田部,从事手工业者编为品部,品部又具体分为土师部(制陶)、织锦部(纺织)、锻冶部(冶炼)等。国王和贵族拥有许多领地,都以部民耕种为主,有时也征集一些自由民耕种。部民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意迁居,有自己的家庭,有少量财产,主人可以将部民任意转让。部民制度逐渐发展,国王和贵族逐渐扩占领地和部民,许多自由人变成部民。奴婢主要从事家务劳动,也有少数从事生产劳动。

  推古天皇时期,由圣德太子主持国政。603年起,在圣德太子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打破大贵族世代掌握大权的状况,制定十二级官位,官职不能世袭,颁布十七条法律作为官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提倡佛教,鼓励修建寺院,对外致力于与中国友好来往,向隋帝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文化。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马子掌握权力。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大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从苏我氏手中夺取权力,拥立孝德天皇,由中大兄为太子并主持政务。随后进行了一系列仿效唐帝国制度的改革。废除王室和一切贵族的私有领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都成为公有,名义上为天皇所有,部民都成为与自由民一样的公民。实行班田制度,政府对公民班授土地,死后归还,获得土地的人交纳规定数量的粮食,并交纳规定数量的绢布等土特产品,另外每人每年负担十天劳役,也可以用绢布代替劳役。各级官员由政府任免,废除官员的世袭制度。中央政府设掌管祭祀的神祗官和总管政务的太政官,其下设置八省,分别管理各类事务。地方设国(省)、郡、里(乡)等各级机构。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当地大家族的首领担任。

  664年,在保守派贵族的反对下,被迫恢复贵族对部分领地与部民的所有权。672年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子争夺权力,进行了大规模内战,在内战中保守派贵族受到重大打击。676年,废除664年所恢复的贵族领地和部民,所有的田庄和部民一律公有。701年,制定《大宝律令》,将革新后的制度确定下来。改革以后,政府直接占有大量的公有田地,贵族不再拥有领地和部民,但政府按级别给予贵族不同数目的土地,寺院和神社也给予大量的土地,贵族和寺社的土地大多是出租给平民耕种。

  人们信仰神道教,认为日月风雷山石湖海及其他许多动植物都有神灵。人们也崇拜本族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视为神。大和国统一以后,天皇称自己的祖先天照大神为高于诸神之上的主神。六世纪,佛教从朝鲜传到日本,传入后迅速传播。圣德太子提倡佛教,建立四天王寺,此后佛教在日本兴盛起来。五、六世纪,汉字传到日本列岛,此后人们用汉字来书写日本语言。起初把汉字刻在刀、镜等物上,后来国王和贵族用汉字编写家谱。

  §平城(710-794)平安(794-1192)时期

  710年,迁都于平城京,794年,迁都于平安京。

  在平城平安时期,政府为了增加耕地而鼓励人们垦荒,皇室、贵族、寺社大量垦荒,同时兼并平民的土地,于是私有土地逐渐增多,而公有地逐渐减少,到九世纪,班田制实际上被基本破坏。形成了许多大地产,另外有一些人拥有小块土地,自行耕种。

  大地产以庄园的方式进行经营。庄园大小不等,庄园中从事劳动的庄民来自原来的平民,他们失去土地以后依附于庄园主人。庄民不经主人允许不可以迁移,以家庭为单位耕种土地,向主人交纳收成的三分之一作为实物地租,庄民还从事其他一些生产活动,并交纳一部分炭、麻、布、酒、水果等产品,还需要从事修房、筑路、搬运、守卫等杂役,庄民还要无偿耕种主人直接管理的土地。庄园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方式,有的人拥有多处庄园,分布在不同的地点。

  九世纪起,大贵族藤原氏掌握权力。天皇与藤原氏互相斗争,势力都因此削弱。与此同时,原来从属于贵族的武士势力迅速增强,掌握了权力。

  贵族普遍通晓汉文,写作汉文诗歌。编有诗歌集《万叶集》,以汉字作音符写作而成。奈良时期编写了历史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平安时期又编有《续日本书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历史著作。佛教在奈良时代有较大发展,在首都建立了东大寺,在各地建立分寺。在平安时代,兴起故事小说,称“物语”。代表作是宫廷女侍臣紫式部用日文写作的《源氏物语》,讲述了一位王子源氏的故事。八世纪时,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的片假名字母,留学僧人空海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平假名字母。平安时期,出现具有日本绘画风格的“大和绘”,大和绘的题材大多是物语故事,采用连环画卷的形式,画面色彩鲜艳,笔法朴素。

  圣德太子时期日本即开始向隋唐帝国派遣使节、留学生、僧人,学习中国文化,到平城平安时代,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僧人到唐帝国。还有一些中国人到日本,向日本传播了佛教以及其他中国文化。如八世纪中国僧人鉴真到日本,带去各种佛教经典。日本还效仿隋唐帝国,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学校,教授学生经典书籍、法律法令、文学、书法等。

  §镰仓幕府时期(1192-1336)

  1192年后白河法皇去世后,将领源赖朝掌握了最高权力,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幕府成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由源赖朝担任“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与京都的天皇政府同时存在,幕府形式上尊重天皇政府,名义上天皇是国家最高首领,将军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没有权力,将军掌握实际上的最高权力。幕府设有政所、侍所、问注所,各有长官,分别管理全国的行政、军事、司法事务。在地方,各国(省)长官为“守护”。1221年,天皇政府发动对幕府的战争,结果天皇失败,此后幕府对天皇政府的控制进一步加强。镰仓后期起,庄园逐渐瓦解,许多平民从庄园中脱离出来,成为佃农或自耕农。镰仓时期兴起武士道观念,主张忠于领主,遵守道义,名节重于生命。镰仓时期兴起描述战争、表现武士的生活和性格的小说,如《保元物语》《平氏物语》《源平盛衰记》等。

  §室町幕府时期(1336-1603)

  1336年,镰仓幕府被天皇与部分武士联合推翻,建立了新的将军幕府,武士足利尊担任征夷大将军,幕府设于京都室町街。同时建立了统治南部地区的天皇政府,形成两个政府南北对立的局面,到1392年幕府兼并南部,统一全国。

  室町幕府时期,各国(省)守护有很大的权力,将军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辖领地,只是守护们名义上的首领。各地方实际上形成许多个以守护为首的独立政府,各控制一个地区,彼此之间不断进行争斗。1467年因将军继承人问题而引发全国性的战争,战争进行了十一年之久。此次战争结束以后,守护之间继续混战,日本进入战乱局面。

  室町后期,由于平民受到武士的压制,且经济负担较重,因而经常发生民众的武装起义。起义者与幕府军队进行作战,提出了驱逐武士、废除债务等要求。

  室町末期,以织田信长为首的一个地方政府陆续兼并其他许多地方政府,并推翻了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死后,他的部下争夺权力,丰臣秀吉取得胜利,成为最高首领。丰臣秀吉为首的政府继续兼并其他各政府,到1590年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企图征服琉球、台湾、朝鲜甚至明帝国。完成国内统一以后,1592和1597年日本军队两次进攻朝鲜,朝鲜军队在明帝国军队的援助下打败日本军队。丰臣秀吉死后,他的部下进行权力争夺,德川家康战胜其他对手,取得胜利,成为最高首领。1603年,建立了以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的幕府,以江户(今东京)为都城。

  室町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起来,与中国、朝鲜、琉球、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其中与中国的贸易最多,出口商品有刀、漆器、扇子、金银制品等,进口商品有丝、瓷器、棉花、象牙、香料、草药等。十六世纪起,与欧洲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发生贸易关系,从欧洲进口的主要是枪炮等武器。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基督教传入日本。室町时期,出现描写市民生活的喜剧,用民间通俗的语言,描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标签: 世界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