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评4、《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
“ 通观古今因革沿变之理,道一以贯。” (《管锥编》269)
竊謂倘 “有寄託”之“詩無通故達詁”,可取譬於蘋果之有核,則“無寄託”之“詩無通故達詁”,不妨喻為洋葱之無心矣。(《谈艺录》722-5)
詩“故”非一見便能豁露暢“通”,必索乎隱;復非各説均可遷就變“通”,必主於一。既通(dis - closure)正解,餘解杜絕(closure)。(《谈艺录》722)
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者是矣。(《管锥编》281)
“‘意’内而‘物’外,‘文’者、发乎内而著乎外,宣内以象外;能‘逮意’即能‘称物’,内外通而意物合矣。”(《管锥编》1863)
表达现象之后,诠释(阐释)现象与因象见理无别,要之体用合也。
然而,很显然,理之根基在“象”。意、象(物)、文“三方联系”为本也。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鼎著,2018年版。
“让事物如其所是地那样把自己显示出来,而不是将我们的范畴强加于事物”。153
谁“让”?谁“强加”了?是不知“事情本身”、不明意物文三方联系也。文不成,意、物亦不成也。
“言谈中使事物得以揭示,这正是诠释学的基本性质。”152
“诠释学的一切前提无非就是语言”。199
明此,何又“形而上学必须丢弃”?言、意、物隔而不通也。
“真能找到一条让事物自身显示给我们的通道吗?”153
不是已明“言谈中使事物得以揭示”吗?何自相矛盾?是未得通也。
“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很难回答”。序3
是自己回答不上,还是别人已答而不知?很好答嘛,形而上者,知形之仅为形也,故不限于形而亦不外于形也。
诠释学之“效果历史意识”一言以蔽之,真值而非道也。能随波逐流而不能“道一以贯”也。
标签: 历史上明世隐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