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纵横百科 142 0

作为一名拥有赫赫战功的虎将,王近山素有“二野朱可夫”的誉称,他敢打硬仗、恶仗,有时即便伤亡很大,也能顽强支撑住局面,并坚决完成任务,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有不少艰苦的战斗都是他完成的。

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身为红四方面军中鼎鼎有名的“疯子”战将,王近山的出身其实并不是很好,他自幼丧母,8岁时一直是给人放牛,到了13岁又去了地主家给人做长工,直到1930年,不满十五岁的王近山参加了红军,成为了红1军第3师第5连的战士。

也正是这一年,只有15岁的王近山在一次与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时,直接打红了眼,战至酣处,他竟然一把抱住对方滚下悬崖,敌人当场死亡,而他只是头上被石头戳了一个洞,可想而知,一个15岁年纪的少年就有如此魄力,战友们夸赞他同时,都叫他“王疯子”。

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岁月飞逝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昔日的红小鬼已经成长为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那时的他担任着129师772团的副团长,1938年10月下旬,师长刘伯承下令,由王近山带队在山西平定县的七亘村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以此来支援娘子关的抗日友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实我军常常都有打伏击战,在切断日军的运输路线同时,又能打击敌人,补充自己,这种以战养战的形式可谓是一举两得。

七亘村位于日军运输要道井平小道的必经之路上,这里有十里峡谷,是打伏击战最理想的地方,10月26日,师长刘伯承下令由772团的副团长王近山带队,领5个连埋伏在七亘村一带,在王近山的部署下,战士们纷纷预先进入了伏击圈,死死盯住了日军即将到来的方向。

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在三百名步兵的护送下进入了伏击圈,随着王近山大吼一声:打,无数子弹和手榴弹如同雨点一般飞向了鬼子部队。

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突如其来的伏击,让鬼子直接懵圈,经过一阵猛烈攻击后,八路军战士冲进入敌军阵营,展开了白刃战,当时日军残余力量还想反抗,直接被战士们迅速击毙,历经两个小时,772团在伤亡十余人的情况下,共歼灭敌军300余人,缴获的战利品足足搬了一天一夜。

两天后,王近山又听从了刘伯承的部署,再次在同一个地点设伏,当时刘伯承认定,日军正急于打通正太路,而七亘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鉴于日军全面侵华后战况都很顺利,他们早已是目空一切,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前一次失败,在他们眼里只是一种偶然性。

结果不言而喻,第二天鬼子部队还是来了,当时王近山带着772团故意做出一副撤退的假象,然后暗中又命令第三营迂回包抄,28日凌晨,日军的辎重部队大摇大摆的压了过来,随行有100多名骑兵和300名步兵。

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日军之前毕竟吃了亏,进村他们就开始四处放枪放炮,等所有鬼子彻底进了伏击圈后,三营火力全开,截至黄昏,击毙日军100余人,其余的全部溃散逃跑了。

此次战役表面上规模有限,却因为构思大胆,曾被英国的军事专家评定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确实,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我军并不占优势,但我军讲究的是灵活多变,以巧取胜,在这点上刘帅和王近山堪称是我军高级指导员中的典范。

说来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1943年王近山曾率军前往延安,不想途中意外歼灭了日军的战地观察团,消灭了120名日本军官,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了《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大经典桥段之一。

王近山为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身先士卒,即便当上了指挥员,他有时仍然不管不顾地带头冲锋,搞得每次打仗他身后都有六七名警卫员,一到他要冲上前线,大家都要拉住他,拉不住就得扑上去压住他。

他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一生极具传奇,“疯”起来谁都拉不住他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解放战争中他才能不负重托,打赢那么多的恶仗和硬仗。

1974年年初,王近山身体就开始抱恙,到了11月,他因为大吐血住院,后来检查出了胃癌,在弥留之际,他虽然神志不清,可仍然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敌人打到哪里了?”儿子回应:李德生说说在那里,你就放心吧!“李德生上去了,我可以放心睡觉了”。

1978年5月10日,在听着熟悉的军号声中,王近山于南京悄然病逝。

标签: 李云龙的原型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