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二部分

纵横百科 156 0

  (四)南昌的历史变迁

  1.南昌历史

  南昌,又名洪州、豫章郡。被誉为一座东方水城。自古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的美称。可以说,南昌因水而起,由水而兴,正是有了星罗密布的江河湖畔,才有了灵动秀美的南昌。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春秋时期之前称为‘洪荒之地’,春秋时期称为‘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豫章郡和最初十八个县的建立。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先后设置了 36 个郡,随后进军百越,开拓南 疆,又增设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终秦之时,全国有 40 个郡。而江西境内无郡治,全境都属九江郡(郡治在安徽寿县) ,郡重心在安徽淮南一带。秦朝在江西设立了鄱县、庐陵县两个县。而同期湖南境内有两个郡,福建境内亦有闽中 郡。 西汉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 202 年) 分九江郡南部设豫章郡, 郡治南昌县, (即 今南昌市)另新设 15 个县,加上鄱县、庐陵县共十八个县。豫章郡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次以江西本土设置的隶属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 当时的鄱阳湖没有今天这么大,只有一条彭蠡水道(也称彭蠡泽) ,在今星子县以北,与长江连通。江西 境内几乎所有的江河都流向这一水道。 十八个县中有十多个县是设在平原滨湖地带。汉武帝时,全国分设十三州刺史部,第一次有了州的称谓(是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豫章郡属扬州管辖,东汉一朝仅增设了 7 个县。 秦汉时期,江西境内的居民主要是楚的遗民,楚国君姓熊,至今南昌地区四个大姓之一就有熊姓。(本段来源:百度词条)

  2.远古人在南昌居住

  “最早的原始居民点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考古发现,在东郊的齐城冈、南郊的青云谱和西郊的西山等地都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果把南昌、新建甚至安义、进贤境内的遗址算进来,就有数十处之多。这些遗址,就是古代的原始居民点。”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彭适凡考证,据南昌市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石磷、石斧、石箭头等工具证明,南昌至少早在五千年之前就已经有大量远古人居住生活了。

  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5000多年前,古“南昌人”就已经学会了人工栽培水稻,现代的“南昌大米”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不仅如此,古“南昌人”还利用周边湖泊丰富的水资源,用渔网捕捉鱼虾……后世江南昌盛之地的“鱼米之乡”美誉,可谓是源远流长。

  汉晋时期

  南昌城位于湖坊镇

  到上个世纪初,因为考古资料的匮乏,南昌乃至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在追溯夏、商、周时都被描述为“荒蛮腹地”。随着1989年新干商代大墓的发现,以及随后在南昌地区发现的数百处商周时代遗址,证明在3000多年前青山湖至青云谱一带就已经有商周时期的居民生活。

  众所周知,南昌在我国春秋中期直到战国末期,都属于楚国范畴。据彭适凡考证,早在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命令大将灌婴率军平“定吴、豫章、会稽郡”之后,即开始在南昌地区筑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也就是说,南昌城(豫章城)的建立,距今已有2219年的历史。

  不过,据近年来南昌古城墙的遗址发掘和墓葬发现;汉晋时期的南昌城中心城区距离现代南昌市中心可是相距甚远——两千多年前,灌城南昌市区位于现在的青山湖区湖坊镇黄城村一带。(本段来源:百度词条)

  3.有趣发现

  1.禹王碑上最后四句释文:“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2.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东荒经》记载:“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山海经·海内经》:“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九州主要是思想史的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真实情况。不同的史料中“九州”有多个版本,但主要是以战国行政区划作为基础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托古改制的规划,并非上古史实。最早的九州。《说文》曰:“水中可居者曰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州”“洲”通用,本义是小岛。)

  3.《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有人曰苗民。......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五)九江考古发现

  江西九江荞麦岭遗址获得重要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2017-09-22文章出处:中国江西网-九江日报 作者:陈沽玥 胡文果

  位于江西九江柴桑区马回岭镇富民村的荞麦岭是一条的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大垄,长约1千米,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在普通人眼中,这里和其他地方的乡村没什么不同,但2013年的一个发现却让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小乡村特殊了起来。

  2013年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即将开工。按照惯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要在都昌至九江高速沿线进行文物调查,然而在沿线发现的一些商代陶片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这里有重大遗址留存。经过初步勘察,这个叫荞麦岭的地区南侧为夏商遗址区,北侧为汉唐墓葬区。

大禹治水  二部分

  荞麦岭商代遗址(资料图)

  201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当地文博单位对荞麦岭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零三个月的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出土大量各类文物、石器、陶片约8吨。截至目前,这次发掘是江西地区单次考古发掘发现夏商遗物最多的一次。2014年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入选了该年度的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名单,2017年荞麦岭遗址被列入2016江西考古六大发现。

  商代早期聚落汇集张家河

  发掘物重达8吨

大禹治水  二部分

  出土文物(资料图)

  荞麦岭遗址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夏商遗址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商代遗迹成片分布,数量众多,“我们清理了遗迹65处,分别是房址4座,水井5口,灰坑52个,沟4条。”荞麦岭遗址考古队队长饶华松这样说:“有意思的是,这些遗迹全部位于荞麦岭遗址东南一侧,马回岭张家河岸。”

  马回岭镇处于庐山与幕阜山余脉间隔地带。“这个间隔带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地理走廊,地势平坦开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也是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必经之地。”从调查资料推断,“荞麦岭遗址周边分布了众多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商代早期聚落。”

  因为遗址面积大,发掘时间持续了15个月。“发掘物数量巨大,初步估算,各类陶器、石器、陶片加起来总重量接近8吨之多。”饶华松介绍,荞麦岭夏商遗址这次发掘是江西地区单次考古发掘发现夏商遗物最多的一次,也是目前江西地区发现保存较好的二里头晚期至二里岗期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北区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区,遗址中部为祭祀区,遗址南部主要为生活区。遗址北区分布了大量水井、灰坑等冶炼相关遗存,还发现了炼炉残块、坩埚、铜矿石、铜锭等冶炼遗物。遗址中部发现了3座祭祀台,祭祀台上分布了数量不等的大型柱洞,祭祀台边均有祭祀用深坑。遗址南部主要为灰坑及半地穴式房址,出土遗物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

  目前,发掘出土的陶器可见器形有鼎、鬲、斝、鬹、爵、甗、罍、尊、簋、觚、圜底罐、汲水罐、豆、盘、大口缸、器盖等,另有石镞、石刀、石凿、石斧、石锛、各式砺石以及少量青铜箭镞。

  遗存与冶炼关系密切

  曾是商代青铜铸造地

  考古发现这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活聚集区,而是与冶炼关系紧密。“与冶炼、铸造有关的房址居住面均呈灰白色,屋内发现与冶炼相关的器物,从水井及周边遗迹淤土中发现有废弃的铜矿石、炉壁、炼渣、陶勺等器物。遗址内还发现两处椭圆形红烧土炼炉遗迹,炼炉炉壁呈青灰色,烧烤温度很高。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分布面积较广、结构紧密、组合完备的青铜器铸造遗存。”

  2014年,随着发掘物的不断增多和修复,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大胆推测。“荞麦岭南面的樟树、新干等地之前曾出土了大量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荞麦岭北面的瑞昌铜岭铜矿遗址距离这里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作为国内考古发现中开采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会不会是先人从瑞昌铜陵铜矿遗址开采的铜矿石运抵荞麦岭进行冶炼?”

  饶队长介绍,目前的研究可以明确遗址的文化内涵以中原商文化因素为主,融合了本土的文化因素,是中原商文化传至南方地区的重要证据。今年1月举行的2016江西考古成果汇报会上,省考古研究所表示,根据考古研究,荞麦岭遗址佐证了中原夏商王朝文明到江西地区采掘青铜和锡矿资源,中原夏商文明不断南进的过程中,江西土著文明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在夏商时期,江西地区在南方独树一帜,这就是两者文化相互融合过程的结果,意义非常重大。

  九江地区唯一发现的江州款铭砚台

  为研究柴桑古城添新资料

  除了是夏商遗址,荞麦岭区域还是大型的墓葬区。这次发掘中,共清理汉墓19座,唐墓4座,出土文物共计130余件。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曾在荞麦岭一带清理了5座汉墓,调查发现了数十座汉代墓葬,结合本次发掘的汉唐墓葬,可见荞麦岭汉墓群是一处东汉时期至唐代的大型墓地。

  饶华松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的墓室均为劵顶砖室墓,这些墓葬只有4座未遭盗扰,其余各墓均有不同程度的扰乱破坏。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琉璃器、琥珀等。铁器有铁釜、铁剑、铁带钩、S形铁器、码钉、棺环等。铜器有铜镜、五铢钱、铜带钩,出土铜镜三面,分别为四乳缠枝镜、五乳规矩凤鸟纹镜、六乳鸟兽纹镜。另出土的琉璃器有“瑱”一件。墓葬全部由又大又厚的青砖筑成,每块青砖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

  最有意思的是,“每座墓葬都出土了中国早期代表身份象征的长方形石方,证明了在名刺出现以前,我国汉代曾经流行过石质墨书书写的名片,这在中国古代名物制度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最重要的则是永年二年(公元90年,东汉和帝年号)纪年墓葬的发现,“对这一地区的墓葬形制的演变,随葬器物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标尺意义。”饶华松介绍说。

  唐代墓葬破坏严重,出土了酱褐釉罐、酱褐釉壶以及开元通宝等器物。但其中一件“江州绝上”箕形砚台是九江地区唯一发现的江州款铭实物,对九江地区唐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记者 陈沽玥 实习生 胡文果)

  (原文标题:九江荞麦岭考古大发现 原文刊于:《九江日报》2017年9月22日第A3版)

  (六)楚文化历史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

  关于楚国族源,《史记· 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所著《离骚》中亦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三苗与楚民族都信仰鸟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祝融,而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另外,楚人早先最高领袖也是掌管火种的火官,作为火鸟的凤便成了楚人的图腾崇拜。而凤凰色赤,与楚人尚赤崇日相互呼应。

  楚人自古就有崇凤的传统。早在《论语》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此时的凤就已经是智慧者的代名词了。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

  本世纪初年,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文物,上面记载有大禹治水的功绩。这件文物是一件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即豳公盨。这件青铜器很小,是一件盛食物的器皿,遂公盨的口沿处露出了精美的凤鸟纹饰。凤鸟整体造型优美,头部前端有尖喙,顶上有绶带形状的冠,身体小而尾巴长。这件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呈圆角长方形。它的四壁比较平直,口沿下装饰一周凤鸟纹,共计十二只凤鸟,对称分布。腹部装饰三周瓦楞纹。左右两侧附有两只兽形耳,原本应有垂环,现已无存。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整体造型简洁典雅,古朴大气。这种形制,在盨的类型中是比较早的。

大禹治水  二部分

  从规格来看,这件器皿属于礼器——因为太过小巧。而这件礼器上,铸造了一些金鼎文,这些文字,让学者们如获至宝:上面的内容一共98个字,其大意是:上天命大禹治水,大禹通过疏通山川、因地制宜动员百姓的模式,清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  二部分

  这说明大禹治水在西周时代便有所流传。西周距离大禹治水的年代不过一千余年,当时很多大禹治水的遗迹还能找到,因此周人才会坚信不疑大禹治水的说法。这也说明大禹治水是真实的。

  结 语

  伏羲、黄帝、蚩尤、大禹等传说记载,都与‘楚文化’密不可分。三苗、熊国历史溯源的记载,很多都指向‘楚文化’的传说。从现在的史料来分析“大禹治水”传说起源,最早可能是来自楚文化,然后与北方的文化相融合了。北方文化与楚文化融合后,很多传说也慢慢彼此吸收了。最后,到战国时被《禹贡》神化成治理‘天下九州’的大洪水了。无论是熊国、熊氏,又或者伏羲、大禹,这些传说的起源都指向是‘楚文化’。

  史料记载大禹的主要功绩有二,其一是治水。其二是收服三苗。无论是大禹治水定九州,还是收服三苗于三危,都与鄱阳湖一带区域有密切关系,如果除去大禹治水的神力色彩,大禹治水的范围应该是长江水系,通过综合分析是多指向鄱阳湖水域。

大禹治水  二部分

  大禹治水范围

大禹治水  二部分

  鄱阳湖水系图

  特此声明

  以上全部内容,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

  2020.9.1 冷云龙

标签: 大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