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纵横百科 172 0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

卢前王后: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世人一贯认同的主张。盛唐之时,大诗人层出不穷,文风鼎盛,诗作盛行,在历史上漂染了浓墨重彩的一章。论诗不离四杰,而杨炯,正是初唐四杰中的一位。

杨炯,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同以文章诗词扬名于世,被世人合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又因为三人所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所以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一直流传的叫法便是“王杨卢骆”,这个称呼无疑是时人依据他们四个人的才学而做出的排名。可是“王杨卢骆”这个说法,却并没有让杨炯这个位居第二的才子满意,甚至让他极为不快,说了一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而这句话传出去后,也是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同。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初唐四杰

提及杨炯,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昂,豪情切切,久转不绝。杨炯的《从军行》可谓是古往今来最为优秀的边塞诗之一。且观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叹的是边塞未至却思长风已起,寥寥十字久抒不平之意。杨炯借用了乐府诗旧题《相和歌·平调曲》,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通过对边塞环境,征战历程等等侧面的渲染,在将一个书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远大抱负。比之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的送别之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王子安这句诗难免有盗用曹植那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意,在本质上难免不如杨炯这句端正。

如果说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打开盛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杨炯的这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盛唐大门初启,所有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呐喊,正是这一声声的呐喊,唤醒了整个盛唐。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从军行》》

杨炯少年多才,学识出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参加唐朝的童子举考试,一举及弟,被推举为神童,这一年他才9岁。到了显庆六年(公元661年),杨炯更是直接被选进了弘文馆待制,当时的他才刚刚11岁。这个弘文馆待制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朝廷培养的预备官员,等于一只脚踏入了仕途,每天在弘文馆读书写字,还有能到一笔不错的俸禄。

杨炯在小小年纪,就已经算是官身了,还实现了经济独立,一开始他自然是很满足的。但如果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呢?少不更事容易满足,志向远大又该如何自处? “学而优则仕”。人的追求总是在随着时间、年龄以及能力的改变而改变,很显然这时候的杨炯已经不是一个“预备官员”所能满足的了。在弘文馆一直得不到朝廷的任用,于此期间他接连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以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

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青苔赋》节选

在《青苔赋》中,杨炯以青苔的为物也贱,为德也深代指人达而不显,穷而不沉,舒卷自如,隐晦曲折,含而不露的品格气质,并以此暗喻自己,安慰自己不要着急,要沉住气!

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幽兰赋》节选

在《幽兰赋》中,杨炯着重描写了幽兰身处幽谷无人问津,却不因为没有人观赏就不吐露芬芳的形象。也是在暗诫自己,告诉自己要像幽兰一样,不要急躁做好自己,同时也是在说自己像幽兰一样,才气芬芳。

终于,苦苦等待了十六年的杨炯再也等不下去了,这时候他已经快三十岁了,他要主动去追求自己的功名,而不是继续这样傻乎乎的等下去。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杨炯抱着激动的心情,自信满满的参加了制举考试,但是骨感的现实总是和饱满的想象有那么点差离,杨炯只是被派到秘书省做了一个校书郎。校书郎是个什么官呢?在《新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可见这就是一个负责编辑校正书籍的九品芝麻官。这让心志高大的杨炯如何接受?从少年熬到中年就被这样一个位不配德的职位打发了,可叹自己年少成名到如今年纪三十就等来了这样一个结果,杨炯的不甘可以想象。但是不甘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作《浑天赋》,将一切谓之天命,天命如此,便只能如此,以此来安慰自己。

代之言天命者,以为祸福由人,故作浑天赋以辩之。冯唐入於郎署也,两君而未识;扬雄在於天禄也,三代而不迁;桓谭思周于图谶也,忽焉不乐;张衡术穷于天也,退而归田;我无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浑天赋》节选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

不过杨炯却和王卢骆三人不一样,虽然同样才高性傲,但是他无疑要沉稳很多,也就是这样的性格让杨炯在这个无足轻重的小职位上待了六七年。上天也不会让一个人一直苦苦等待而没有回报,终于,681年,杨炯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这一年皇太子李显,上表朝廷,要吸纳青年才俊入弘文馆,而杨炯恰恰符合条件。于是通过中书侍郎薛元超举荐,成功入馆,做了弘文馆学士。弘文馆学士这个位置可和之前的校书郎完全不一样,是当时声望甚隆极为重要的一个位置,几乎所有的当朝大员都是从这个职位上提拔上去的。果不其然,第二年杨炯就被调到了东宫做詹事司直,这是太子的贴身官员,掌管东宫内务,也就是东宫的管家。《新唐书·百官志》有记载:东宫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由此可见,这职位不仅仅是太子的心腹之臣,还是个正儿八经的正七品官员,比之之前的校书郎足足高了两个品级。对于杨炯来说无疑是个仕途上的大飞跃,为了表达自己的激动喜悦和对推荐人的感激之情,杨炯还特意创作了一篇《庭菊赋》。

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岁如何其岁将逝,丛菊芳兮庭之际,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庭菊赋》节选

《庭菊赋》不仅仅是起到了投桃报李的作用,更是使杨炯的才名再次大增,一时之间前来求序求赋求文的人越来越多。杨炯现存文章一共有46篇,其中27篇都是那时候为死者所写的神道碑、墓志、行状、祭文等,足可一窥当时胜况。这个时间段是杨炯名气才气最胜的时候,正可谓是人生得意时。

就像历史上的大文人都必然会有点波折,杨炯也没能例外。好景不长,683年,高宗驾崩,第二年,武则天开始摄政,引起了很多官员的不满,各地都相继出现了讨伐武则天的起义军。杨炯的堂弟杨神让就参加了其中一路,导致杨炯被牵连,赶出京城发放到了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去担任司法参军。

在四川的这段日子应该是杨炯一生中最为压抑黑暗的日子了,从这一段时期中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一二。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巫峡》节选

悲切之意于此,不言而喻,直扑心来。

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杨炯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从此变得极为内敛沉稳,安静低调。在唐天授元年(690年)被武则天召回要他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之后,哪怕曾被武则天贬谪,回到京城后也不得重用,但他还是一直都对武则天极尽颂扬,给武则天写了如《老人星赋》《盂兰盆赋》等很多歌功颂德的辞赋,不吝溢美之词。

晃兮瑶台之帝室,兮金阙之仙家。其高也,上诸天于大梵;其广也,遍法界于恒沙。上可以荐元符于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盂兰盆赋》节选

在《盂兰盆赋》中,杨炯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说武则天是“周命惟新”, 极力的赞扬武则天。不得不说这一顿猛夸还是极为奏效。武则天十分受用,直接就给杨炯升了职,虽然官位不高,却是有些实权——692年冬天,杨炯领赏出任盈川县令。

这对此前的杨炯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杨炯此前都是一个极为骄傲且清高的人,同王勃一样才高性傲。甚至还曾经有过“麒麟楦”之言:用民间演麒麟戏没有麒麟,会找来一头驴,画一张麒麟的外衣披在上面的事件,来嘲讽朝中高官德不配位,能力不如自己职位却远远高于自己,可见当时的杨炯有多么自负、大胆、目中无人。

而事实也证明了慧极必伤,王卢骆三人都不得善终:勃溺南海,照邻沉颖水,宾王兵败不知所终。也唯有做出了改变的杨炯,虽然终生不得志,最后也只得了一个官职不高的盈川县令,但好歹也算落了个安宁。到了盈川的杨炯也释然了,“既来之,则安之”,杨炯已经懂得了珍惜当下,更明白了入仕并不是为得高官,而是为了匡扶天下,济世安民,那不管到哪里都是一样。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

最后的杨炯拥有的是盈川这片土地,还有这片土地里的百姓,他爱民如子,恪尽职守,严厉管理衙门的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然去 盈川县城管辖的的村子里去巡视,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对管理方法作出相应的改变。

最终,杨炯卒于任上,被百姓称为“杨盈川”,贤名传世至今。

从才名上来说,杨炯少年天才,才气遍大唐,比之王勃不遑多让。从家世上来说,杨炯出生在当时颇具名望的杨家,他的曾祖杨初是大唐常山郡公、伯祖杨虔威更是曾经担任过泽、齐、汴、相四州的刺史,伯父杨德裔任唐御史中丞,更是远胜王勃。从生平上来说,杨炯早年间的性格和王勃一样,才高气傲,但是杨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已经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变,成为了四杰之中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人,已是不易,更胜王勃。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

诗人崔融说:"王勃文章宏毅,有绝尘之迹,故非常流所及,然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意思就是说,虽然王勃的文章特别的好,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然而杨炯和卢照邻却也未输于他。

诗人张说说:"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又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杨炯的才学好像是悬河注水,永远不尽,不仅仅是比卢照邻强,同样不比王勃差,他说自己羞耻居于王勃后面是可信的,但是他说自己羞愧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则是他太过于谦虚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唐才子传》

《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如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改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