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我国历史上帝王数百,然而能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仅寥寥数人。
人们常以“千古一帝”、”中兴之主“、”明君“、“庸君”、“昏君”来划分皇帝的层级,对于“千古一帝”这定义,其实只要做到了下文所说的三方面即可。
有太多皇帝都因为其中某项被减分,到最后顶多就是一位“中兴之主“----此外的皇帝就多是庸君、昏君类型了,在数百位帝王里占比最大。
虽说只是”区区三大要素“,但要做到”全面开挂“就真的太难,目前人们公认的仅”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清圣祖(康熙)“四位而已。至于你心目中的某”伟大帝王“为何未能入选,看看具体是哪三大要素便知!
三大要素,高度概括了作为“千古一帝”的必要为政成就我并非为了在这里讨论以上四位帝王为何能称为“千古一帝”(已成公论),而是从以下三大要素中分析:为何大量“中兴之主”都没能在历史上当此殊荣。
“文治武功内外均衡、社会民生安泰稳健、后宫治理稳定得体”,这三大要素已高度概括了作为明君的基本要求,而且以上四位帝王在这三方面均做到了“全面开挂”、成绩斐然,故而能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
文治武功指的是帝王在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发展社会文化方面的贡献,多体现在立朝初期的帝王身上;社会民生安泰稳健,是指皇帝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对民生的安抚成就巨大;而“后宫治理稳定得体”这一点则很容易为后人所忽视,因为后宫里的宦官和外戚干政,为王朝埋下巨大隐患或毁灭既得成就的帝王比比皆是,他们就难以被称得上是真正的明君了。
下面我列举部分著名的“中兴之主”,从这三大要素中分析他们为何没能当此殊荣,如果你是该皇帝的粉丝,也请平心接对待吧,否则如何能算是“爱屋及乌”呢?
“孝宣中兴“之汉宣帝刘询:得罪儒家,输在了文治方面刘询即刘病已,为汉武帝的曾孙子,为人为政上均以效仿武帝为荣,各方面确实都颇有建树。他之所以为后人所诟病是因为过于“寡情薄恩、轻怠儒家”,不符合后世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完美帝王形象。
因为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刘询自小就在官狱中长大。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前曾留下了“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的遗诏,他本只是可以认祖归宗、但无缘帝王的命运。
由于汉昭帝早崩、刘贺荒诞无道,在托孤大臣霍光的努力斡旋之下,刘询终于得以荣登帝位,写下了一个“由狱榻到帝座”的传奇故事。
为帝后的刘询无视霍光对汉朝的托孤重恩,因“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开始对霍光家族进行重点打压,最后“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一举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汉书》里虽说这其中存在谋反疑云,但司马光却认为刘询“阴险少恩不够厚道”,对这样有大功于汉朝的家族赶尽杀绝,实为不齿。
除了对霍氏寡恩之外,刘询还忤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国策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汉书·元帝纪》),这就严重得罪天下儒士了!
在以儒治国的封建王朝中,刘询正因“文治武功”里“文治”部分减分不少,加上他本身为“守成之君”,所以后世就给了他“中兴之主”的评价,总体上还是褒多于贬。
“光武中兴”之光武帝刘秀:为后宫及外戚干政埋下了隐患光武帝刘秀作为光复汉室的开国者,原本是足可以跟汉武帝相并肩的。无奈刘秀为了笼络开国功臣,大量采取了“联姻”(而不是赏赐)方式将昔日的“云台二十八将”笼聚到一起,导致东汉的皇后来去去都出自“六大家族”,为东汉的外戚专权埋下了巨大后患。
在东汉一朝中,汉章帝的妻族是窦家、汉和帝的妻族是邓家、汉安帝的妻族是阎家、汉顺帝的妻族是梁家、汉灵帝的母族与妻族分别是董家与何家......好一个“阴盛阳衰”的朝代,其始作俑者正是刘秀,何况,毁于外戚(王政君)干政的“新莽之祸”尚在他眼前历历在目。
历史上对刘秀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毕竟后宫治理部分的“外戚干政‘均出自他之后。但因这延绵后世的污点,史学上对其“光武中兴“的定位还是多于“建武盛世”(“xx盛世”、“xx之治”的历史评价要比”中兴“更高一层级)。
从这角度上,我也是觉得刘秀有点“冤”,他自己选妻有阴丽华,但总无法要求后世的宫里都有阴丽华呀!
“元和中兴”之唐宪宗李纯:为帝虎头蛇尾、输在内政失衡作为唐“安史之乱”后鲜见的中兴之主,唐宪宗李纯的人生分为了一前一后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他“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各方面都堪比千古圣君,但在取得辉煌成就之后,他就逐渐开始骄奢胡为了,犯了许多帝王常见的通病。
李纯在为帝初期曾大刀阔斧整治唐代的“藩镇之乱”,重用大批名相,稳固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朝政、重新统一了之前分崩离析的疆土;但为了对付藩镇,李纯又大量重用宦官,这些宦官在后来都成了巨大的祸害。
公元820年,年仅四十开外的李纯暴死于“长生不老药”下,全都拜这些奸臣宦官所赐。
李纯的中兴意义在于重拾了“安史之乱”后唐代颓败的山河,为唐朝再度“续命”了近百年,如果不是有他的出现,“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就已迈入尘暮之年,距离亡国不远了。
由于在位时间不是很长,唐后期如此昙花一现的中兴景象多被后人忽视掉,“强汉盛唐”的拥趸们多不屑提起他。
“仁宗盛治”之宋仁宗赵祯:成于文治失于武功今天的人们都愿意“穿越”回大宋生活都多得这位皇帝。宋仁宗在任期间,宋朝国力在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达到了空前之盛,实在是史上罕见的传奇年代。
由于宋仁宗在位时改元较多,后人只能用他的“仁宗”庙号来称呼这段盛世。在他亲政的三十多年里,宋仁宗实现了与强汉盛唐相比肩的盛世之治,在唐宋以来的发达人文烘托下,更让人觉得这样的盛世实在是“无以伦比”!
不过,宋仁宗的治理胜在“仁”也输在“仁”,“宽仁少断、无定志”正是他的成败所在。由于缺乏为帝应有的魄力,导致在他亲政的三十多年里大臣更替频繁,许多人凳子还没坐热就被撤换了。被撤者固然有瑕、但也不乏贤者,因大臣们无法安其位展其能,朝政上出现了频繁的朝令夕改局面,使得“吏无适守,民无适从”。
同时,因为“仁”字当先,宋朝在军事上的成就一直是遭后世诟病的,国力强盛如仁宗朝尚且如此,其他宋朝皇帝就更加不如了。但若从“守成之君”的角度上看的话,宋仁宗当可是所有“中兴守成”皇帝里的佼佼者,没有之一。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也是不会有争议吧!
“仁宣之治”之明宣宗朱瞻基:丢失领土、为人及后宫治理方面略有瑕疵明宣宗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皇帝”,尽管成绩斐然,但正因“守成”而不是“开拓”,他就被排除在“千古一帝”之外了。
朱瞻基的一切基本都是站在明成祖朱棣的肩膀上而成的,没有搞砸、但也没有显得非常突出。因明成祖下西洋费耗巨大,朱瞻基上台后仅象征性地执行过一次下西洋,随后就终止了这传奇壮举;在对外的疆土问题上,朱瞻基也因对安南策略的争议,导致越南从此从我国领土上分离了出去,后人对他此举还是牢骚颇多的。
明朝时候工商业发展得不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初期。但朱瞻基自小接受的是儒学教育,甚为瞧不起从商人员,对该行业是打压阻挠甚巨,这也严重影响了其为帝口碑。
用今天的话说,明宣宗是违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这一点上,他跟闭关锁国的乾隆皇帝倒是有点共通之处。
朱瞻基在为人上也有“废后、好玩蟋蟀”等瑕疵,虽属”瑕不掩瑜“,但若作为“千古一帝”,这还是非常影响形象的呀!
“弘治中兴”之明孝宗朱祐樘:死得太早,还来不及有所成就
朱祐樘应是整个明朝里口碑最好、非议最少的皇帝,也是最接近“千古一帝”的一位,可惜死得太早(36岁),未能充分发挥到其应有的历史作用。
朱祐樘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充满赞誉之声,唯一的污点是曾短暂宠信过奸佞,幸而很快就醒悟过来,彻底成了一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的早逝,与他童年的不幸及为帝后的辛劳勤政是分不开的,各种因素过早摧垮了他的身体,命中注定明朝没能让这样的皇帝一展胸怀,遗憾,可惜!
自然,朱祐樘这皇帝当得再好也只能是一位著名的“守成之君”,在史学范畴里,“守成之君”基本都是无缘“千古一帝”的,毕竟少了开疆拓土、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
毁誉参半、争议巨大的帝王更谈不上“千古一帝”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圣祖”及一些“中兴之主”以外,历史上还有不少充满争议的著名皇帝,彪炳千秋的同时也被后人诟骂不息,比如唐玄宗、唐高宗、明成祖、乾隆等。争议如此巨大,任其曾经如何辉煌,也只能无缘“千古一帝”了!
有人提及“文景之治”,不过就当时经济上的穷酸样,那个年代就谈不上是啥好日子,甚至连皇帝出巡都凑不齐毛色统一的马匹,出局!
不过我个人建议,还有这几位皇帝也是应该被我们铭记的:隋文帝、宋太祖、唐宣宗、宋孝宗。此外的其他皇帝就基本上都是好事干了多少、坏事也有多少、甚至只干坏事的了,偶有几位算得上“明君”的也是影响力太小。
至于为何将宋太祖从“唐宗宋祖”里拿了出来,是因为宋朝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大一统”王朝,因而从“武功”上丢分较多、只好“遗憾出列”~~~!当初,毛主席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喻指“风流人物”,跟“千古一帝”的定义还是不一样的。
还有哪些皇帝距离“千古一帝”挨着边的欢迎大家补充,不过我觉得,其实也找不出更多了,“千古、中兴”的尊荣可不是这么易得的!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标签: 被公认的三大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