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纵横百科 113 0

我们前文对陇东及关中地区7000年前文化格局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来计划沿着黄河介绍史前文化,只是黄河流域各个文化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完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如果想全面理解黄河流域文化的脉络,无法将某一部分单独剥离出来。所以本文将对黄河流域史前文化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解读。本文内容如下:①黄河中下游7000年前文化格局②仰韶文化的全面崛起③5000年左右中华大地文化互动格局。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示意图

黄河中下游7000年前文化格局①后李文化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后李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后李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脉北侧的丘陵和平原上,西起黄河,东至潍河,呈一条带状分布。下面是后李文化主要文化内涵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后李文化内涵

②磁山文化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磁山文化分布示意图

磁山文化分磁山类型和北福地类型两种,磁山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丘陵和东部平原的交界地带,多位于河边台地上,如磁山、牛洼堡等。

北福地类型同样分布在河流附近的高地上,但已经出现离开山地向平原地带迁徙的现象,上坡遗址和梁庄遗址都坐落在平原地带。不过两种类型都没有越过古黄河(图中黄色那条线)。下面是磁山文化的内涵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磁山文化内涵

③裴李岗文化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裴李岗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裴李岗文化遗存是以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出土遗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北到安阳地区,南到淮河地区,西到洛阳东面,东到开封地区,遗址多集中分布于郑州以南的豫中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遗址除新郑裴李岗以外,还有舞阳贾湖遗址、长葛石固遗址、郏县水泉遗址等。上图只列出了部分主要遗址,实际上豫西和豫南地区也有分布,几乎覆盖了整个河南省境内。根据学者对其地貌的观察,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地带和浅山丘陵地带两大地貌类型上。下面是裴李岗文化的内涵。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裴李岗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④北辛文化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北辛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北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鲁中、鲁南、鲁北、胶东和苏北地区,其中心位于泰沂山脉南面的鲁南地区,目前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烟台白石村遗址等。北辛文化是在后李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共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时候同时受到了南方双墩文化的影响。北辛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后李文化时更广,基本奠定了之后山东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致范围,如今学界普遍认为海岱历史文化区的形成始于北辛文化时期。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北辛文化内涵

小结:我们上面介绍的“后李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时空框架处于全新世温暖期的初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阶段。几种文化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按照发达的程度排序如下。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磁山文化。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黄河中下游文化分布示意图

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相互影响比较多,但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相互较量过程中裴李岗文化是占据很大优势的。而从器物特性来看,磁山文化中可能生活着一群来自裴李岗文化的人。而裴李岗文化中的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比磁山文化的古人要更加丰富些,主要表现在裴李岗文化出现了达到七声音阶的骨笛,还有占卜用的带有刻画符号的甲骨等方面。

后李文化与磁山文化及裴李岗文化很少看到交流的情况,尤其跟磁山文化,磁山文化与燕山北麓的兴隆洼文化存在亲缘关系,有可能是同一血缘的人群形成的不同聚落。而后李文化跟来自淮河流域的人群有一定关系,裴李岗文化则与黄河上游的大地湾文化有过交流,三种文化都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各成一体,有自己独立的势力范围,其中裴李岗文化的势力要强一些。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这个时期北辛文化对外扩张明显,同时期在豫北冀南以及豫中地区考古文化不是很清晰,这或许与北辛文化向四周扩张造成当地文化的部分中断有一定关系,当然或许跟考古缺失也有关。不过晋南的仰韶初期文化“枣园类型”主体来自裴李岗文化,之后崛起的仰韶文化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仰韶文化的全面崛起 我们将视线转到晋陕豫临界地区。晋陕豫临界地区处在黄河中游腹地,这里群山环绕,河流众多。王屋山、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合围城三大盆地。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史前农业的发展。中华大地四面八方的文化在这里汇集,从而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们首先看下7000年时候黄河流域的时空框架

我们从前文知道,大地湾文化诞生在陇东的秦安地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始逐渐向东扩展,一直到了豫西晋南地区。这个地区的文化也被称为“老官台文化”,有的学者称其为“白家文化”。而同时期豫中的裴李岗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同期各个文化的实力,并于7000年时候开始扩张。向东与后李文化融合并吸收北上的双墩文化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北辛文化,而同时期的磁山文化消亡,北部形成北福地一期。伴随着北辛文化的扩张,原有磁山文化北部地区出现北辛文化的势力。从考古上来看,豫西地区也出现北辛文化的痕迹,但并不强。而裴李岗文化原处的豫中地区考古比较模糊,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裴李岗西迁的问题。裴李岗文化的一群人沿着汉水经汉中到达了渭河流域的宝鸡,与本地的老官台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半坡文化)。同时,裴李岗文化很有可能经过崤函通道向西进入关中盆地形成仰韶初期的零口类型(枣园文化),并进一步向西与老官台融合成半坡类型。这两条路线是同时发生或者由一条衍生出另一条,目前没有考古上的更多支持,但裴李岗西迁基本上可以确定。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裴李岗文化西迁示意

①枣园类型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枣园类型遗址分布示意图

仰韶文化是指距今约7000一5000年,主要分布于冀中西部,晋大部地区,豫大部地区,陕大部地区,甘青东部,内蒙南部,鄂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以小口瓶、深腹罐、折沿盆、钵等为主要陶器组合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此类文化遗存主要经历了枣园期、半坡期、庙底沟期和仰韶晚期四个阶段的发展,枣园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分布范围在豫西、晋南、陕东地区。下面是枣园类型的文化内涵。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枣园类型文化内涵

从枣园类型陶器上的演变来看,枣园类型是裴李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而其中也含有来自豫南的大张庄类型、豫中的石固类型和关中的北首岭类型,这里面来自豫南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说明这个时期处于我们常说的文化乱世,很可能是北辛文化扩张导致裴李岗文化西迁,同时来自豫南的文化也北上,与来自关中的老官台文化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形成了枣园类型,同时裴李岗文化的继续西迁,导致关中盆地老官台文化被半坡文化替代,而随着枣园类型受到的冲击加大,枣园类型被东庄类型取代。同时留在豫中的裴李岗文化和原磁山文化的遗留人群在冀南豫北发展出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在豫中发展成王湾文化。后岗文化和半坡文化也在这个时候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内蒙古中南及晋中地区,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发展成后李二期,新石器文化首次全面覆盖了黄河流域。

7000年时候,东边北辛文化和西边老官台文化的双雄并立的局面结束,强盛的裴李岗文化的继承者重新崛起,并迅速四面扩张,导致老官台衰亡,黄河流域重新进入乱世时期,6500年左右,北辛文化进入后李二期,大汶口文化呼之欲出。而更加强大的庙底沟文化正在晋陕豫交界地区酝酿,一直到进入6000年以后的全面爆发。

仰韶时代以多类型、多面貌的姿态于7000年时候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帷幕。7000年-6000年期间是黄河流域第一次文化大迁徙的时代,我们看下进入6000年时候的黄河中上游文化格局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6000年时候黄河流域文化格局

6000年时候黄河流域形成了几个势力集团,豫西、晋南、关中代表的西部文化势力以及由豫北、冀南形成的东北部文化势力,东部山东地区已经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处于独立发展阶段。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大汶口文化时期示意图

进入6000年以后,融合了半坡文化元素的东庄类型迅速崛起为庙底沟文化,旧称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厚积薄发,很快开始了扩张之路。

②横扫“天下”的庙底沟文化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庙底沟文化示意图

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包括陇东、关中、豫西、晋南这些地区,庙底沟文化来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东庄类型,而东庄类型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强势扩张的脚步,向北进入陕北和内蒙古中南部以及冀西北地区,对后岗文化与半坡文化控制的内蒙古中南部及晋中地区产生深刻影响,到庙底沟时期,晋中北和冀西北已经被庙底沟文化所取代,内蒙古中南部变化不是很大,反映出中原与北方文化上逐渐开始出现分离。而庙底沟向西部的扩张非常强势,结束了半坡文化的史家类型,并迅速向西扩散,甚至到了陇中地带,西南到达陇南和川西北。向太行山东部的扩张也受到了强大的阻力,这应该是来自于后岗文化的顽强抵抗,但最后后岗文化还是抵抗失败,河北平原被庙底沟势力控制,不过可能是过大的控制范围超过了庙底沟人群的控制能力,太行山东部显现出文化上的萧条。

庙底沟人群的触角还伸到了遥远的西辽河流域,导致红山文化在辽西的崛起。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大汶口文化,庙底沟的东进同样对大汶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进而向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进军,不过对长江下游文化的影响力终究比不过近邻的大汶口文化。同时庙底沟向长江中游的扩张促进了大溪文化的发展。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庙底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③庙底沟文化分崩离析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庙底沟将仰韶时代推向了顶峰后在5500年左右突然瓦解了。原因我们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确切的答案了,虽然那个时期还是非常落后的原始部落时期,但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段时间肯定是发生了某件重大的事件,才让盛极一时的庙底沟文化突然就土崩瓦解了。按照笔者的推测,有可能是被庙底沟人统治的新群体“华夏人”在这个时候在内部进行了反抗,导致庞大的庙底沟四分五裂。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庙底沟后文化分布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陇东地区出现马家窑文化,关中地区蛰伏已久的半坡人重新创立了泉护文化(图上为半坡晚期),豫中豫西晋南出现秦王寨文化,豫北冀南出现大司空文化,晋中的义井类型以及内蒙中南部首次出现独立文化海生不浪类型。雪山一期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大汶口文化走向强盛。

庙底沟文化的突然解体给黄河中上游地区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仰韶时代走向了尾声,更神奇的是象征祭祀礼仪的彩陶从仰韶文化中消失。马家窑文化却出现了彩陶。与此同时,辽西的红山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开始崭露头角。长江中游出现了屈家岭文化。领先了两千多年的黄河流域文化进入被辽西文化和长江文化反超的节奏。其实这也跟后世的情况类似,每逢中原王朝开始衰落,周边政权就开始崛起。此消彼长罢。

篇幅有限,我们这里对这个时期几个文化简单做下介绍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马家窑文化分布示意图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相当于甘肃、靑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以及湟水流域一带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秦王寨文化分布示意图

秦王寨文化早期分布在黄河与沙河之间的嵩山东侧高地上、嵩山与伏牛山之间的沙河上游地区。中期扩张到淮河下游的豫东平原、黄河沿岸地带、晋南地区、伏牛山北麓。晚期地域出现了收缩。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大司空文化分布示意图

大司空文化分布在漳河和卫河流域

5000年左右中华大地文化互动格局 5000年左右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点,中华大地自此进入群星闪烁的古国时代。由于辉煌强盛的庙底沟退出历史舞台造成了势力空白,各方“诸侯”纷纷闪亮登场,开始抢夺“地盘”。

①大汶口文化全面扩张

大汶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泰沂山脉南北两侧的汶、泗、沂、潍水域,向西抵达黄河北岸,向东到达山东半岛,向南延伸到江苏和安徽的北部。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由于庙底沟文化势力的压迫,大汶口西进受阻,所以向东发展,由山东中部地区向东进入胶东半岛,并通过渤海湾的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湾分批次进入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南部的吴村遗址、郭家村遗址及小珠山遗址,都留下了大汶口文化北上的足迹。

同时大汶口文化还选择了向南挺进,与良渚文化产生了正面碰撞,上海福泉山、山东邹平野店、江苏邳县大墩子、武进寺墩、上海马桥等遗址留下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足迹。安徽的薛家岗、尉迟寺、黄山蒋家山等地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足迹,

随着庙底沟文化的消失,大汶口文化位于鲁南和苏北地区的一群人沿着颖水而上,进入庙底沟曾经控制的豫南、豫中和豫西地区,并强行进入了秦王寨文化的核心地带。导致秦王寨文化向晋南迁移。考古上的痕迹有安徽亳州富庄、鹿邑栾台、郸城段寨、商水章华台、平顶山寺岗、临汝北刘庄、禹县谷水河、偃师滑城、尉氏县椅圈马、郑州大河村。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大汶口文化扩张示意图

②良渚文化崛起

良渚文化主要区域以太湖为中心,向东到达上海,南到钱塘江,西抵天目山,向北到达宁镇的长江南岸。

良渚文化随着实力的增强也向四周扩张,向北的遗迹有邹县野店、江苏吴江龙南、泰安大汶口、新沂花厅、山东藤县、山东诸城呈子、胶县三里河、福泉山、江苏阜宁陆庄。

良渚文化北上在晚期居多,早期良渚文化抵达泰山南麓,中期到达泰山下,晚期则越过泰山到达泰山北侧。

良渚文化向东到达浙东地区,留有宁波慈湖、奉化名山后、象山塔山等遗址。迁徙时间在良渚的中晚期,也是以晚期居多。

良渚文化向南则到达了珠江流域,留有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广东曲江床板岭、封开禄美村、浙西南好川等遗址。沿着长江流域留下的痕迹有浙江建德久山湖,浙江江山山崖尾,江西清江筑卫城,清江樊城堆、江西修水山背来源头、江西广丰社山头、湖南湘乡岱子坪、福建蒲城牛鼻山等遗址。

良渚文化南下的路线是沿着富春江衢江逆水而上,抵达仙霞岭后分成两路,一路沿着江水向西南前进到达鄱阳湖盆地,然后沿着赣江逆水而上,翻过南岭进入岭南,越过罗霄山进入湘江流域。还有一路直接从仙霞岭向南前进,进入武夷山区的谷地。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良渚文化扩张示意图

③北上的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西可以到达川东,南至湘北,东达鄂东及赣西北,北抵豫西南。大汶口走淮河进军豫中的时候,屈家岭也没闲着,屈家岭人跨过伏牛山也到达了豫中,颇有点趁火打劫的架势。留下的遗迹有河南上蔡十里铺、河南驻马店党楼、临汝北刘庄、河南汝州中山寨、禹县谷水河、郑州大河村、河南郑州西山。

从考古上可以看出来,有两支屈家岭人北上,一路是穿过南襄隘道进入豫中平原,另一路则沿着丹江逆水而上穿越秦岭的大山进入了关中平原。并在关中平原留下了陕西商县紫荆、陕西丹凤巩家湾等遗迹。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屈家岭文化扩张示意图

④疲弱的秦王寨文化

秦王寨文化起源自豫中平原,向西抵达崤山,向东抵达豫东平原,向北到达黄河岸边,向南到达伏牛山脉。逍遥快乐的日子过得并不长,随着大汶口文化西进和屈家岭文化北上,处于弱势的秦王寨文化只好向北迁徙,秦王寨人跨过黄河进入晋南。留下了河南新乡洛丝潭遗址,并沿着太行山东侧北上到达漳河和卫河之间,这里其实是大司空文化的地盘。秦王寨人在这里留下了河南安阳鲍家堂、安阳大正集老磨岗。

还有一部分秦王寨人从晋南西部北上出现在垣曲盆地留下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并继续向北进入运城盆地,留下夏县东下冯、芮城西王村、侯马东呈王、翼城曲沃天马、新绛光村、山西河津固镇、山西襄汾陈郭村等遗址。

另一部分向西的秦王寨人穿过崤山,进入灵宝盆地创建河南灵宝涧口遗址。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疲弱的秦王寨人几百年后却再次站在华夏之巅,重现了庙底沟人的辉煌,这是后话。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秦王寨文化迁徙示意图

④大司空文化西进

大司空文化坐落在太行山东侧的豫北冀南的平原地带,由于秦王寨人的北上,大司空人不得不穿越太行山,进入太行山西侧的汾河盆地。大司空人在太行山中留下了山西黎城东阳关遗址遗址,事实上大司空人首先进入的晋南,并在古城东关、垣曲商城、芮城西王村留下了痕迹,不过随着秦王寨人也来到这个区域,大司空人继续北上进入晋中盆地,留下了山西太谷白燕、山西离石马茂庄、汾阳任家堡、楼烦西街、汾阳杏花等遗迹,按照学者推测,大司空人穿越太行山走的是太行八陉中的滏口径。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大司空文化迁徙示意图

⑤雪山一期文化后发先至

庙底沟文化的瓦解的确让中华大地的文化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燕山的雪山一期文化也不甘寂寞。当大司空文化通过太行山的“滏口径”进入汾河流域时,冀中地区的雪山一期文化则通过“井径”进入晋中盆地。

雪山一期文化形成了以燕山为中心,分布在北起内蒙东南,南至冀中,西起晋北,东至辽西的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域的一个庞大的文化势力,可以说雪山一期文化成为了北方文化势力的鼻祖之一。

到达晋中盆地的雪山一期文化竟然沿着汾河河谷南下,也开始觊觎富饶的临汾盆地,并留下了新绛光村、侯马东呈王等遗址。

在燕山北侧的雪山人也沿着燕山北麓,绕过太行山向西进入河套的岱海地区,形成了后来强大的“庙子沟类型”文化。富饶的河套盆地并没有阻止雪山人前进的脚步,雪山人继续西行到达黄河向南转弯处,形成海生不浪类型后沿着黄河继续向西进入银川盆地,留下了宁夏海原马缨子梁遗址。

雪山人再次打通的这条北方草原之路成为了后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雪山一期文化迁徙示意图

⑥泉护二期文化四散(半坡晚期)

庙底沟文化瓦解以后,半坡人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半坡文化在原有地区死灰复燃,形成半坡晚期文化,又称泉护文化。而随着秦王寨文化西进和屈家岭文化北上,加上马家窑文化从西部动手,刚刚恢复的泉护文化被肢解。半坡人离开渭河河谷向四周扩散。

晋南运城盆地的半坡人在西来的秦王寨人和北方南下的大司空人双重夹击下,不得不沿着汾河进入晋陕峡谷并北上河套盆地与西来的雪山文化融合扩展了海生不浪类型,后又东进与雪山融合生成庙子沟类型。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泉护二期文化北上示意图

⑦马家窑文化东进与南下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陇西盆地,西起海东,东至定西,西北越过乌稍岭远达武威,南端伸入白龙江流域。

同样由于庙底沟势力消退,马家窑文化自然也开始了扩张之路,一支马家窑人翻越岷山,顺着岷江南下四川盆地。在四川茂县营盘山延续了营盘山文化,同时在四川汶川姜维城、四川箭山寨留下遗迹。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马家窑文化南下

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在早期就开始东进,中晚期以后愈加频繁,先到达银川盆地,然后沿着黄河向东进入河套盆地。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半山类型东进

小结:5000年左右文化大迁徙的导火索就是庙底沟文化的突然消亡,最先行动的是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处于鼎盛时期,良渚文化北上势头受阻,转向东进和南下。大汶口文化沿着颖水直上豫中,造成豫中秦王寨文化向北和向西迁移,同时导致大司空文化西迁。秦王寨和大司空对晋南的入侵导致晋南的泉护文化北上以及关中盆地泉护文化分解。而泉护文化的分解导致马家窑文化东进和南进。燕山南北的雪山一期文化也开始向西扩张,与北上的泉护文化融合成了海生不浪类型。之后崛起的屈家岭文化也北上豫中,如愿分得了一杯羹。这次文化大变革直接原因是庙底沟文化的突然消亡,本文的观点是庙底沟文化所在地区各个原始文化开始反抗,造成庙底沟文化消亡,同时对这些原始文化也造成衰落,导致外域文化入侵,不过从客观上也对中华文明各个文化的大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华文明从这个时刻起进入了崭新的时期。终于在下一个千年登上了世界之巅。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