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木火土金水五行新考:五帝配五行

纵横百科 208 0

  16、木火土金水五行新考:五帝配五行

  冲虚子

  传统中医中的肝心肺脾肾是如何和金木水火土配合到一起的呢?

  以五行为基准,把其他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围绕五行相配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有现象。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看,《尚书·洪范》为肇始者。《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就是味道对五行的配属。但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搞明白,这样的配属源于什么意义。

  这一部分的叙述思路为详说五帝配五行,因为冲虚子认为五帝和五行的配合关系影响着其他的配合,重点讨论五藏(五脏)、五色和五味和五行的配合,这些和传统中医学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如五音、五虫等就直接列出而不论述了。冲虚子已经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素问》的新批注上面了,和中医关系不大的只好简化,请各位谅解。接受大家的建议,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予以刊载。本篇为五行相配的第一篇。

  五帝自从四帝而来,而四帝的雏形当和四方神相关。冲虚子在《四方、四风和四方神》已经很详细地阐释过了,简单回溯一下:在不迟于夏代晚期可能就有了四方的概念,在商代,四方是重要的概念并有神灵在管理,武丁时的一块牛胛骨上刻写着:“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伏,风曰役。”(《京》520)意思是说,东方的神叫析,从东面来的风叫协;南方的神叫因,南风名凯;西方神为彝,西风叫韦;北方神叫伏,北风名役。这就是所说的四风和四方神。

  秦国从秦襄王开始在先后350年的时间内建立起对少皞(白帝)、太皞(青帝)、黄帝、炎帝的国家祭祀场所和制度,这就是非常明确的四帝制度了。秦国开始设立国家祭祀制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方神和四帝或五帝的事情,《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祭祀少皞(公元前770年)是因为“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意思的说,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周王晋封为侯爵后(就是可以正大光明地建立秦国了),认为秦人的祖先少皞是秦国的保护神,从建“畤”以祭之。至于“作西畤,祠白帝”我认为是司马迁的附会,当时不可能有方神的想法,也不会有颜色的概念。原因很简单,如果是建立四方之畤,那自然应该同时设立,没有在长达350多年的时间内不断增加的道理。此后98年即秦宣公四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此青帝乃太皞、也为太昊,是同属东夷集团的另一位祖先。到了战国初年的秦灵公三年即公元前422年,“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同上),黄帝和炎帝此时才进入秦人的祭祀范围。这四帝并无四方之义,秦襄王做“西畤”祭少皞的“西”意即西垂(秦国早期国都),后又在鄜衍为祭少皞建了“鄜畤”。建立祭太皞时,是“密畤於渭南”,以及祭黄帝和炎帝而在吴阳建的上畤和下畤,都不是东南西北四方。正如《秦本纪》之《正义》引《括地志》说:“三畤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并此原上,因名也。”颜色的配置是后人的附会,不是历史的本来。因有黄帝、炎帝之黄、炎(赤)色,少皞之“皞”有白色之义,故给太皞强加了青色。这就形成了四帝和四色关系。详见冲虚子在《四方、四时以及四方神》里的阐述。

  从春秋后期始到战国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崩坏好像恰好砸烂了文化思想的桎梏,新的思想、文化如井喷式的迸发了出来。此时的新文化思想建设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墨子的《贵义》篇就涉及到干支和四方、颜色相配: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列表为:

  时间 方位 颜色 时间 方位 颜色

  甲乙 东方 青 庚辛 西方 白

  丙丁 南方 赤 壬癸 北方 黑

  我们仅看其中的四方和颜色的配合,如果加上中和黄,那就和以后的一致了。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处于四系统到五系统的过度期,或四或五,往往不能自圆其说。再比如《管子·五行》说: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这里其实说的是天、地、东、南、西、北六合,帝的组织系统则为一帝六相,明显还处于六合到五方、四方到五行的过度阶段。但在同篇的后文,“睹甲子木行御。……睹丙子火行御。……睹戊子土行御。……睹庚子金行御。……睹王子水行御……”又是明显的五行系统了。

  天 地 东方 南方 西方 北方

  蚩尤 大常 奢龙 祝融 大封 后土

  当时 廪者 土师 司徒 司马 李

  春 夏 秋 冬

  到了吕不韦组织编纂《吕氏春秋》时,他纠集各方学者根据秦国的政治利益在四帝的基础上,增加了颛顼,而依五行例,从理论上完成了五帝相配,见《吕氏春秋》:

  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

  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

  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

  东方学术集团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将五帝确定为黄帝、颛顼、喾、尧、舜,(见《国语·鲁语上》)。需要注意的是,东方集团的五帝基本没有颜色的区分,以吕不韦为首的西方学术集团的五帝的方位和颜色都做了规定,但和秦国的传统有了很多改变(见下表)。最后予以确定的则是汉高祖刘邦。《史记·封禅书》说:“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时祠,上不亲往。”从文字看,汉高祖确立了黑帝,完成了第五种颜色,即五色为白、青、黄、红、黑;确立了西畤、东畤、南畤、中畤之后的第五个畤,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国家祭祀制度。这个记载有很多问题,假如是真实的历史的话,那他也只是认同了《吕氏春秋》的意见而予以实际上的执行而已。

  五帝定名演变表

  西 东 中 南 北

  秦国 少昊,色白 太昊,色青 炎帝,色红 黄帝,色黄

  《管子·五行》 大封 奢龙 祝融 后土

  《吕氏春秋》 少昊,色白 太昊,色青 黄帝,色黄 炎帝,色红 颛顼,色黑

  汉朝 少昊,色白 太昊,色青 黄帝,色黄 炎帝,色红 颛顼,色黑

  为什么要先讨论五帝呢,是因为冲虚子认为,在五行的配合系统中,五行是根,五帝的概念是五行理论之下的长子,这个长子又决定了之下的若干兄弟姐妹的形态,比如,黄帝和土相配,土和脾相配,由于五帝之中黄帝为尊,故土也为尊,脾也就为尊。传统中医以脾为尊的思想,就是这样产生的。

标签: 五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