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纵横百科 118 0

夏商周的圣人就不说了,那些记载基本都是传说可信度不高。孔圣人大家都熟的很不需要细说了,秦朝对于儒家嗤之以鼻所以也不详谈了,从西汉开始吧。

1.西汉(董仲舒)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2.西汉(扬雄)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思想家。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他被称为中国“汉代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不但博学广闻,集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等为一身,而且门门学问都有极高的建树,让人高山仰止,难以逾越。他是汉代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两千年蜀学高峰的重要代表。

扬雄是汉代文化之集大成者,学甲汉代,誉满后世。当时的学者即赞其不但为中国西部的孔子(“西道孔子”),更是整个中国的孔子,是孔子之后的汉代孔子(谭桓《新论》)。

3.东汉(郑玄)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郑玄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范晔为其列传时作了这样的评论:“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指东汉)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站在“通学”的立场上遍注群经,“整”而“齐”之。史载,他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谛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著书立说的成绩如此巨大,远在其师马融和两汉任何一位经学家之上。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4.西晋(杜预)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太康元年(280),因灭吴有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军事上长于谋略,博学多识,特别喜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据《晋书·杜预传》引《上律令注解奏》,杜预认为法律是断案定谳的准绳,而不是穷理尽性的工具,反对繁琐的法律条文和晦涩的辞意。他还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释例》等,集解汇集了前人对《春秋左传》中记述的先秦法律制度方面的注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左传》注解。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5.东晋(陶渊明)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男,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字元量,别名陶潜。陶渊明自小学习儒家思想,喜欢安静,以弹琴打发时间,有时看书看得入迷会忘记时间,在陶渊明身上有儒家和道家的修养。陶渊明在东晋是一位隐世的诗人,被誉为伟大的辞赋家。陶渊明早期的时候也曾初始为官,但是从他妹妹去世后,陶渊明就开始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早期的时候家庭环境不错,但是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家境就开始贫困了。陶渊明从20岁开始从仕,在他的《饮酒》里就曾写他因家境窘迫不得已出任低级官员。先后出任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但是他还是对田园生活怀有眷恋,因此每每都在仕与田园之间徘徊。最后在公元405年,陶渊明正式开始他的田园生活,在田园期间开始创作许多田园诗文,不过在408年,因家中失火,陶渊明不得不迁居,期间有许多的人劝他出仕,但是陶渊明都拒绝了,最后在427年,在浔阳去世。

6.东晋(王羲之)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人大儒(1)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标签: 唐朝历史名人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