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纵横百科 93 0

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诸葛亮没有经历过老年,他的人生一共只有53个春秋,53岁,放到现在,还是个壮年呢,如何能是老年呢?

所以我常想,人年纪越大,越有智慧,假若诸葛亮能活到80岁往上,还不出生出多少值得后人推崇的智慧,而蜀国的命运大概率也会改变,只可惜这些念头,只能在幻想中掠过。

诸葛亮大概是累死的吧,司马懿说他“食少而事多,其能久乎”,诸葛亮干起工作来,是既拼命,又细致谨慎,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过问,别人去管他不放心,不是怀疑别人,而是知道别人做的不会那么细致入微,这几乎成了他的习惯。

所以我常常又想,太过于拼命地工作,是不是又成了诸葛亮不够“聪明”的一个方面呢?保存体力,慢慢来的话,从长远看,更有利于整个的事业,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都是从事后看,事后谈的,当事人谁能算的那么准呢?如此去要求一个人,太不现实,太苛刻了,也太梦幻了。

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以上言及的诸葛亮的性格,其实从他的《出师表》中,就能体现出来,这篇表文本身,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具体的事务分工的精细安排和建议,另一部分是谈及自己对先帝的感念,以及报国的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因为是臣对君的表文,又不能太过直接,要委婉、温和,要让刘禅看着舒服,舒服了,才能听得进去,才能乐于接受,不然,上表亦毫无作用。

要去打仗了,要去北伐了,后方的事情,他放心不下,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希望刘禅和宦官走得太近,亲了小人,势必就会远了贤臣,那不就重蹈了桓灵二帝的覆辙了吗?所以他一定要在表文中,把人事安排写好,把贤臣给刘禅指出来,然后让他只要按此去用人,就可以了,就不会出错了。但话又不能说的生硬,不然皇帝觉得你如此替我做主,行我该行之事?于是诸葛亮除了行文语气与用词的谨慎外,又特别提及“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明确指出要以身作则,这下别人就好接受多了。

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诸葛亮是个爱操心的人,什么事都放心不下,通俗地说,这就是他写《出师表》的最大的原因,办事谨慎,爱操心,特别富有责任心,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特别靠得住事。此外,诸葛亮性格中,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具有原则性,这就具体表现在他对制度建设抓的很紧,落实的很到位,执行的很严格。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制度要完善,执行起来要一视同仁,宫中府中不能有两样,不然何以服众?该奖励的奖励,该罚的罚,都一定要落实到位。

具有责任感的人,特别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他也一定是个重情义的人,《出师表》的后面部分,诸葛亮追忆自己与先帝的相遇,相知,相随,开拓事业的历程,其中既有自己的深情的一面,又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何等之重,情与义,交融叠加,让一代名相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才智,挥洒在了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事业之上。

当然,诸葛亮这么说,可能还有一个微妙的原因,那就是提及先帝,更易于使刘禅“信服”和“听得进去”,哪怕不高兴也罢,也得假装乐意地接受,我想找个因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在刘禅基本上,至少在面子上,还是听诸葛亮的话的,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果然应了诸葛亮的担心,蜀国后期宦官乱政,黄皓给刘禅出了很多馊主意,这也足见诸葛亮之先见。

北伐未成,英雄悲歌,不过也丝毫未影响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26岁走出茅庐,诸葛亮为蜀汉事业,奋斗了27年,鞠躬尽瘁,问心无愧。

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标签: 诸葛亮出师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