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纵横百科 93 0

直入正题,我来回答。

一、背景简介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此后五年,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了繁荣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传诵千古的《出师表》。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曾称赞称赞这篇表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二、关系解读那么,从这篇表文中,我们究竟能看出诸葛亮和刘禅背后怎样的关系呢?

1、互有不满

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际,给后主刘禅上表文这种事情,古来稀有。如果君臣之间关系十分和谐融洽,那为什么事情不能讲在当面,而非要“写一封信”来表明心迹呢?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刘禅的父亲刘备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佳话。但和刘禅则不然。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告诉刘禅,你应该赏罚分明,谨慎用人,不要说不恰当的话,办不合适的事,而冷了忠臣良将之心!

这说明诸葛亮对刘禅的执政方针不满意。而刘禅呢,虽然表面上尊称诸葛亮为“相父”,虽然给了诸葛亮很大很多的权利,但也并非事事都听命于诸葛亮。

刘禅在位42年,凭什么?就凭的是诸葛亮吗?就凭别人说的“扶不起来”吗?非也。刘禅其实是个很聪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诸葛亮语)的人,而且是一代君王,也不可能凡事都听信诸葛亮,况且他还有很多亲信,近臣。

所以,诸葛亮对于刘禅的“不听忠言”不满意,刘禅对诸葛亮管的太宽不满意。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又说,你亲近小人,而疏远贤良,这就是如今最大的弊端,是导致国家颓废的最主要原因。

(3)诸葛亮进而又告诉刘禅,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他们都是可以信赖,能够重用的人,请陛下一定要擦亮眼睛。

诸葛亮为什么要左一句,右一句地说个不停?这里边,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更有他对后主的种种不满,而且平时还不怎么听他的话;而以上这些话,也反衬出刘禅对诸葛亮平时的很多建议,也是充耳不闻的。在很多事情上,他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当然,他们虽互有不满,但远远不到撕破脸皮的地步,在有些事情上,他们还是能意见统一的。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2、互相依存

刘备驾崩后,蜀汉很多老臣也先后去世,掰开指头数数,也只有诸葛亮一位栋梁之才了。而诸葛亮在大体上,还是忠于国家的,忠于刘氏的。这一点,刘禅当然不会不清楚。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诸葛亮丞相在表明立场:我终生都感激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我会终生都为蜀汉“驱驰。”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我报先帝之恩,忠于陛下,而必须去做的事情。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就要离开陛下了,心中难过,泪流满面,万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通过以上几句话,我们能够看出诸葛亮的诚心和忠心,还有出兵伐魏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的主导下,蜀汉倾全国之力,六次北伐,你说,没有刘禅的许可,这事情能成行吗?

我们说,在封建社会,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诸葛亮屡次伐魏,必须经过刘禅的同意;而刘禅,当然也想一统天下,青史留名,他对诸葛亮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

通过《出师表》,解读下诸葛亮和刘禅的二人关系如何?

所以,他们的互相依存关系,也很明显。

至于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初,对刘禅的不敬,以及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的不尊,这应当别论一番,本篇暂且不表。

大家好,我是“登攀”,感谢您关注,点赞,留言,转发!

标签: 诸葛亮出师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