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纵横百科 175 0

衣赐履按: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益州本土基本上稳固了,开始着手北伐。公元226年,年中,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曹丕死了。于是,诸葛亮一面联络东吴,一面紧锣密鼓作北伐准备,这时,孔明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也得处理——

新城郡太守孟达。

说起来,孟达还是有点来头儿的。

汉灵帝刘宏时代,中常侍张让权倾朝野,想要当官的,都得到他家去送礼。每天他家的门口送礼的车马,全都拿号排队,能排出好几里地去。张让家的家奴,一个个颐指气使,眼过于顶。

有个叫孟佗(一说孟他)的扶风人,家里还是很有点儿钱的。孟佗想当官,够不着张让,就从张让的家奴们入手,不断给他们送礼,把自己送了个倾家荡产。这下子,家奴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就问孟佗,兄弟,我们能帮你做点什么?孟佗说,我只希望诸位能够向我跪拜一次。家奴们反正跪惯了,给谁跪不是跪?于是满口答应。

这一天,孟佗来到张府,前面排队的车马已经好几百台了,他的车根本进不去。孟佗让人到门房递上名片,那群家奴立即急匆匆赶过来,见到孟佗,二话不说,倒头就拜,然后恭恭敬敬引导孟佗的马车进入大门。门口排队的都看傻了,不知道孟佗是何方神圣,全都认为孟佗与张让的关系不一般,便争先恐后给孟佗送上各种珍玩宝贝。

孟佗再把这些东西送给张让,张让大为欢喜。孟佗做人情的原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足、做到位。他又购得上好的西域蒲桃酒给张让送过去,张让喝得叫个美,心说,这孟佗是人才啊,他当不得官,谁当得!于是,拜孟佗为凉州刺史。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来一缸蒲桃酒!】

这位孟佗,就是孟达的老爹。

有孟佗这样的爹,我们可以给孟达的性格大略画个像:高智商,高情商,有某种嗅觉,关键时刻敢赌一把。

孟达很年轻的时候,跟亲老乡法正一道入蜀,在刘璋手下谋了个差事。公元211年,刘璋邀刘备入蜀,成立了一个“迎刘备入蜀委员会”,法正是主任,孟达是副主任,各率二千部曲,赴荆州迎接刘备。公元214年,刘备拿下益州,任命孟达为宜都郡太守。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命孟达率部曲四千,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斩杀太守蒯祺。之后,刘备派养子刘封率军顺汉水而下,与孟达会师于上庸,统孟达之军。刘封没事儿就欺负孟达,搞得孟达一肚子火。当年年底,关羽被孙权擒杀,公元220年,孟达担心为关羽之死背锅,带部曲四千余家,归降曹丕。

衣赐履说:孟达先叛刘璋,再叛刘备,故被人目之为反复无常的小人。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字子度。小说里字子庆】

此时,曹丕刚刚继承魏王,听说孟达来投,甚为高兴。曹丕派了些个善阅人的老江湖去察看孟达,这些人回来报告,有的说孟达是将帅之才,有的说是卿相之器,评价都相当高。曹丕越发喜欢,写信让孟达到谯县相见。

孟达抵达谯县,果然一表人才,风度翩翩,才思敏捷,口才了得,赢得大批目光。曹丕有次外出,抓着孟达的手,轻抚他的后背,开玩笑说,老孟,你不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说笑之间,携孟达同车而出。之后,加拜孟达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当时臣子中不少人感觉曹丕对孟达太过亲近,反对让孟达担任边防重任。曹丕说:

我可以担保,孟达不会出问题,即使他有异心,不过是以“蒿箭射蒿中耳”(意思是以蒿杆做成的箭,射入蒿草丛中,立即混迹不可见。引申为孟达即使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孟达不但受到曹丕宠爱,在朝里还结交了两个大佬级人物,一个是尚书令桓阶,一个是征南将军夏侯尚。

人生的小船,说翻就翻,只需要一场风而已。

公元226年,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曹丕,突然驾崩了,孟达的好哥们儿夏侯尚也于本年去世,另一个好哥们儿桓阶,早在公元221年就去了,于是,孟达有些慌神儿了。

诸葛亮感觉时机已成熟,开始策反孟达。

实际上,孔明可能在曹丕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了策反孟达的想法。《三国志·费诗传》载,公元225年,费诗随诸葛亮平叛南中地区,秋天,得胜回军,到达汉阳。有个叫李鸿的人前来拜见,此人本是魏国人,不知什么原因归降蜀国。

李鸿说:

前一阵子,我经过孟达那里,正好碰到王冲北上。王冲对孟达讲,明公您对孟达投降魏国,恨得咬牙切齿,打算把他的老婆娃娃全都杀掉,幸亏先主没有听从。孟达听了王冲的话,说,诸葛亮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他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孟达对明公您的尊敬和信任,真是没得说啊。

当时,蒋琬和费诗都在坐。诸葛亮对哥儿俩说,回去之后,应当和子度(孟达的字)联系一下诶。

费诗说:

孟达那个孙子,当年对刘璋就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这样的反复小人,跟他联系个茄子啊!

孔明默然不答。

衣赐履说:李鸿其人不详,能够面见孔明,想来在魏国的地位也不算太低。王冲是广汉人,任牙门将,本属江州督李严。不知什么原因,李严打算收拾王冲,王冲逃往魏国投降,任乐陵太守。

孔明曾经多次教育手下干部,有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只有集思广益,才能作出正确决策,才能对国家有益,云云。这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个人认为,谁要太当真了,谁就悲催了。这不,费诗整了这么一句,代价是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终孔明之世,再没受到重用。陈寿评价费诗说,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

之后,孔明给孟达写信说:

往年南征(此处,“往年”应指“去年”。此信当写于公元226年,曹丕死前),年底才回来,恰与李鸿在汉阳碰到了,这才知道你的一些消息,让我好一番感叹。你是有大志向的人,怎么能甘于现在这种状态呢!哎呀,老孟啊,当初你投奔魏国,完全是由于刘封那小子侵陵你的缘故,这一点,我非常清楚。李鸿对我讲,王冲满嘴跑火车,而你能体味到我的内心,不听王冲的胡说八道。我一边给你写信,一边回想你的话语,回忆我们的友谊,提笔东望,感慨万千啊!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自此,孔明和孟达互通书信,据说,孟达还数次给诸葛亮送过不一定很珍贵、但很耐人寻味的礼物。

蜀国受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以前就跟孟达关系不错,也给孟达写信说,我和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孔明都是托孤重臣,现在责任重大,你赶紧回来吧,跟我一道共建大业啊。

衣赐履说:有人认为,李严与孟达通书信,是背着孔明的,李严鼓动孟达叛魏归蜀,目的是联合孟达,和孔明叫板,向孔明争权。实际上,李严给孟达写信,一定是在孔明的授意下而为的。

《三国志·李严传》载,孔明在给孟达的一封信中写道,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是李严的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处理公务行云流水,解决难题从不拖沓,这是李严的本事啊。而且,陈寿在此处评论说,其(李严)见贵重如此。言下之意,我很重视李严,李严以后的仕途宽阔而平坦。也就是说,孔明不但与孟达谈及李严,而且,以李严的政治前景来吸引孟达。光自己说力道不够,孔明当然要让李严亲自表态:老孟啊,我在蜀汉很受重用,你赶紧回来,咱兄弟一起升官发财。

我个人认为,孟达事件,是诸葛亮与李严关系的分水岭;孟达之死,对李严刺激很大。因为,李严被孔明给耍了。这一点,我们讲李严时再展开。

孟达与诸葛亮私通款曲,被魏兴郡太守申仪知道了。申仪与孟达关系不咋地,就秘密上表,揭发孟达与蜀国私下来往。明帝曹叡不是很相信,司马懿派参军梁几前往孟达处当面刺探,并劝孟达入朝。本已心猿意马的孟达,一听梁几让自己入朝,差点吓尿了,于是决心反叛。

衣赐履说:我个人判断,诸葛亮给孟达写信时,曹丕还没死。而两人商量叛魏归蜀问题时,曹丕已经死了,而且,应该在申仪举报他反叛之后。

此处,我们有必要扯一扯司马懿了。

曹操对司马懿就相当看好,曹丕更是与司马懿关系好得不得了。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秘书)。每逢大事,司马懿都能提出上佳对策,因此,逐渐获得曹丕信任,他与陈群、吴质、朱铄合称“四友”。

公元224年,曹丕南巡,留司马懿镇守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司马懿拒绝,说,皇上啊,我何德何能,您对我如此重用,我受之有愧啊。

曹丕说:

自从当了皇上,忙得我脚打后脑勺,白天晚上,一刻不得闲。我给你这些个职务,不是给你荣誉,而是让你为我分忧啊。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公元225年,曹丕打算征伐东吴,再次让司马懿留守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出发前,曹丕专门给司马懿下诏说:

后方稳固,重中之重,所以才让你来负总责。曹参虽有战功,但萧何才是定海神针。能够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的,不就是你吗!

曹丕率军到广陵转了一大圈,站在长江边上发了一通感慨之后,回到洛阳(详见拙文《被司马光黑化的魏文帝曹丕,其实是一位幽默家》),给司马懿下诏说:

我去东边儿,西边儿你来负责;我去西边儿,东边儿你来负责。

衣赐履说: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到了这种程度。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在崇华殿南堂,同受顾命辅政。曹丕给太子曹叡下诏说:

这三个人,是一定要信任的。如果有人说他们坏话,你不要听信。

衣赐履说:曹丕托孤于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三人,出自《晋书·宣帝纪》。《三国志·文帝纪》中,受托的还有曹休。

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公元227年前后,孙权派诸葛瑾、张霸进兵江夏,围攻襄阳。曹叡命司马懿督军反击,破诸葛瑾,斩张霸,砍吴军首级千余级。曹叡升司马懿为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六月,曹叡下诏,令司马懿驻军宛县,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衣赐履说:注意注意,我们一直觉得司马懿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实际上,他虽然跟着曹操多次出征,但直接当老大指挥作战,从史书记录上看,这是第一次。败诸葛瑾,斩张霸,砍吴军首级千余颗,这个战果还是相当可观的。

另据《三国志·张郃传》载,曹叡即位后,派张郃驻军荆州,与司马懿一道,在祁口(湖北省南漳县东南)击破孙权将领刘阿。

个人认为,曹丕死后,吴、蜀应该制定了某种联合攻魏的协议,孔明北伐和诸葛瑾、刘阿等人的军事行动,似有呼应之感。

司马懿屯于宛县,可能就是对吴蜀勾连的回应。

司马懿死看不上孟达,从一开始,就劝曹丕不可重用孟达,曹丕不听,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按《晋书·宣帝纪》的说法,孟达到任之后,连吴固蜀,潜图中国。

衣赐履说: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是夸张的笔法。孟达之反,是在曹丕死后,若此前就与吴、蜀勾结,甚至“潜图中国”,那是侮辱孟达的智商。这么写,个人认为是要突出司马懿之料事如神而已。

谋反毕竟不是小事儿,孟达虽与诸葛亮多加商讨,但始终下不了决心。而此时孔明北伐,已在弦上,见孟达婆婆妈妈腻腻歪歪的怂样子,就决定帮他下决心。孟达与魏兴郡太守申仪有矛盾,孔明找了个叫郭模的人,向魏国诈降,经过魏兴时,拜见申仪,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把孟达和孔明之间勾当,原原本本讲了一遍。申仪大喜,立即向朝廷报告。孟达听说密谋泄露,决定举事。

此时大约在公元227年的十一二月间。

衣赐履说:上文所言申仪上表告发孟达反叛,应该就是指这一次。

司马懿此时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立即写信安抚孟达,信中说:

当年,将军抛弃刘备,弃暗投明,国家赋予将军重任,可谓心贯白日。但是,蜀汉的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布衣,聪明的还是愚蠢的,高瞻远瞩的还是鼠目寸光的,没有不对将军咬牙切齿的。诸葛亮早就想害死你,只是没有机会罢了。郭模所言,不是小事情,诸葛亮岂可轻易泄露?所以说,你不用担心,这明摆着是诸葛亮陷害你的诡计,朝廷不会怀疑你的忠心。

孟达看了信,大为喜悦,又开始犹豫。而司马懿却已决定进兵讨伐孟达。手下将领说,孟达与吴国、蜀国都有勾连,我们应该先看形势再决定如何应对。司马懿说,孟达无信无义,现在正是他犹豫不决之时,我们正应该趁此时一举将其拿下。

于是,司马懿日夜兼行,只用了八天,已经军临上庸城下。

当初,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

宛县距洛阳八百里,离我一千二百里,听说我举事,司马懿必然上表天子请命,这一来一回,等他到我这里,需要一个月时间,那时,我的城墙已经加固,军队已经准备好。而且,从宛县到上庸,道路险阻,山高林密,司马懿一定不会亲自来的。只要他不来,其他人不管谁来了,都不在话下。

等到司马懿大军骤然出现在上庸城外,孟达顿时慌了手脚,给诸葛亮写信说:

从我举事起,司马懿八日而兵至城下,他是乘高铁来的吗!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蜀国是否救援,我表示怀疑】

衣赐履说:此处,显示出司马懿极强的预见性。孟达说,当我举事之后,司马懿要向我动兵,必须向皇上请示,宛县到洛阳一来一回,再向上庸行军,哪怕无缝对接,也得个把月。但是,司马懿八天就兵临城下。这是为什么?难道司马懿不向曹叡汇报就擅自动兵?我想不会的,那是带兵将领的大忌。明帝曹叡精明无比,司马懿敢这么干的话,一定会死得很难看。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对孟达如何处理,是不是需要动兵,司马懿事先已经跟曹叡商量好了。这君臣两个,才叫最佳拍档。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又在城外做木栅等工事。司马懿挥军渡水,把木栅砍个稀烂,直接来到城下,分八路攻城,连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将领李辅等人开门出降。司马懿斩孟达,把首级传送到洛阳。俘获万余人,率军回宛城。

这一切,都发生于公元228年的一月。

衣赐履说:我们的问题来了,司马懿攻打孟达,诸葛亮到底出兵救援了没有?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三国志·费诗传》载,司马懿征讨上庸,斩孟达;诸葛亮认为孟达无款诚之心,所以没有救助他。

《晋书·宣帝纪》和《华阳国志》则说救助了。

《晋书·宣帝纪》载,吴国、蜀国各派军到达西城郡(魏兴郡)安桥县和木阑塞救援孟达,司马懿分别遣将把他们挡住了。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主要看安桥和木阑塞的位置,不合逻辑】

《三国志·刘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孟达造反,申仪绝蜀道,使蜀军无法救援。

那么,哪种说法靠谱呢?

木阑塞在今陕西省安康市以东,安桥则在安康以西。魏兴郡治所在今安康市,是魏兴太守申仪的辖区,申仪断蜀道以防蜀军,蜀军如何越过魏兴而跑到木阑塞?上庸为孟达所守,吴军又如何越过此地而救孟达于其西北数百里的安桥?另外,《水经·沔水注》载,吴军救孟达于木阑塞,并没有讲蜀军援救孟达。

怎么都解释不通。

因此,我倾向于孔明没有救援孟达。

为什么呢?

第一,孔明现在忙着北伐,根本顾不上孟达的死活。实际上,孔明策反孟达,目的只不过是牵制魏国部分兵力而已,孔明对孟达本无好感,孟的死活,孔明不在乎,只是没想到孟达败得这么快而已。

第二,孔明想孟达死。上面讲了,公元219年,孟达攻打房陵,斩房陵太守蒯祺。蒯祺是谁?据《襄阳耆旧记》载,蒯祺是襄阳大姓,夫人复姓诸葛,诸葛亮的那个诸葛。对了,孔明的大姐嫁给了蒯祺,孔明是蒯祺的小舅子。小舅子为姐夫报仇,天经地义。有人可能会觉得孔明不至于心胸如此狭窄,当年,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后来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就没有难为张绣嘛!只能说,情况不一样。曹操可以饶张绣不死,那是因为官渡之战,曹操危如累卵,张绣来投,当然不能杀。孟达对于孔明,老实说,远比不上张绣对于曹操。因为——

第三,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上庸等地对蜀来说,有如鸡肋。倘蜀国未失荆州,上庸等地将益州、荆州连为一片,立即成为战备要冲。但荆州失去之后,上庸等地,进不能攻,退不能守,徒耗资源,比鸡肋都不如。再加上,即使孟达顺利归降,还得随时防着他再叛,与其如此,不如假司马之手除之。老实说,曹丕封孟达为新城太守,很可能也是觉得此处并不重要,他不是说了吗,即使孟达叛变,也不过就是以“蒿箭射蒿中”而已。

因此,我个人认为,孔明策反孟达,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纯粹”,大概率是设了一个套儿,就是要让孟达陷入“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的窘境。至于孟达最后的命运如何,则要看形势的发展。可惜的是,上庸在魏国属于荆州,恰恰三国时代另一个顶级人物司马懿,督荆、豫二州军事,于是乎,司马公手持利刃,为孟达送上了致命一刀。

三国人物 | 孟达之死:诸葛亮设套,司马懿出刀

【轮到我耍了!】

拿下孟获,司马懿没有立即回军,而是把另一个问题人物申仪也摆平了。申仪长期盘踞魏兴,山高皇帝远,独断专行,假借皇帝旨意刻印授官。孟达被杀之后,申仪心中略感不安。当时,各郡太守都给司马懿送礼庆贺胜利,司马懿全都接受。然后派人暗示申仪,你不也得表示表示?申仪只好亲自前往祝贺,司马懿立即查问他刻印授官之事,押送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三国志·刘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申仪到京师后,曹叡封其为楼船将军。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诸葛亮之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