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推演

纵横百科 103 0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推演

   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首次北伐,拉开了其六出祁山的序幕。第一次北伐的无功收场,似乎为之后一系列的出征,打下了同样命运的烙印。其实从军事角度推演,仍然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独到眼光和才华。有时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在命运的安排之下,人纵然是使尽千般努力,运道不在,总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北伐其实分为了四个阶段,准备期、转折期、得势期、退兵期,各自有侧重。分别推演如下:

  一、 准备期:

  时机:

  这时期经过蜀汉内部的整顿,诸葛亮基本安定了内部秩序,并且积蓄起相当的军事后备实力。从外部看,重新和东吴建立良好关系,孙、刘联盟重新建成,并约定灭魏后平分天下。而魏国曹丕去世,新主继任不久,政权可能存在一定不稳。

  根据这一时机的判断,诸葛亮觉得能够北伐。而且蜀汉仅有一州之力,很难抵挡日后实力过于强大的魏国进攻,所以必须扩大根据地,增强实力。即主动出击,以功代守。

  所以从动机上看,诸葛亮至少在短期目标中,并不是灭魏,而是希望增强实力,等待条件完全成熟后,再联东吴与魏决战。

  如此,才可以完全理解,诸葛亮在北伐中所做出的一系列举措真正的意图,反击历史以来的一些误识,还历史以真面目。

   策略:

   从地理位置上看,蜀汉拥有汉中,汉中之东北出秦岭,为魏国的关中、长安,再是魏国都城洛阳。汉中之西为祁山,望北为陇山、六盘山,再顺东为凉州,长安位于凉州之南。这样,形成一个回环的地理特征。

  诸葛亮出兵汉中,驻扎阳平关。从地理位置的绝对长度来看,出阳平关进攻关中地区,攻占长安这一自古以来的中心地区,行军距离最近,即内圈。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正驻扎在汉中,进行操演,所以态势看起来非常明显,即从汉中出兵关中地区。

  但是现实最致命的问题是,关中地区作为拱卫长安甚至首都洛阳的重要地区,魏国必定派驻重兵把守。而且诸葛亮出秦岭,地势险要,需要修筑专门的行军栈道才能同行,攻势相当浩大。因此难度也极其巨大,不慎便全军覆没。当时诸葛亮倾蜀汉之有生力量,也只有5万兵力。内圈距离近,而难度最大。

  因此,必须继续等待最佳时机。

  从诸葛亮坐守汉中时起到真正出兵,历史上有1年的时间。鉴于实际情况,诸葛亮的驻扎汉中的策略只是疑兵,吸引对方主力。其中真正目的是出祁山,夺取凉州,扩大蜀汉实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符合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如果冒险出兵秦岭,进攻长安,就算打了下来,也是伤亡惨重,日后也难免不被重新夺回去,造成前功尽弃。即外圈的进攻,虽然距离远,但是难度相对较小。

  而诸葛亮等待的时机还有另外一层用意。如果这个目的完成了,那么有可能诸葛亮快速夺取凉州后,便可立即南下,攻占长安,历史就可能改写了。这个时机就是孟达。

  因为关羽事件,从蜀汉投降魏国的孟达,驻守在新城郡,同为拱守长安的战略要地。而且这一地区,距离洛阳只有六百里。当时孟达已经向诸葛亮表示愿意重新归蜀,而诸葛亮也得到这一情报。甚至可以大胆假设,一但孟达归降成功,诸葛亮也可能冒险一次,进攻关中,与孟达汇合,进攻长安、洛阳。

  因此孟达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战略地位极其关键。

  二、 转折期:

  历史上说由于孟达过于急切的心理,缺乏大将才华,导致计划泄露,被司马懿破坏。其实这也应该归功于魏国在军事驻防上的成功。

  作为实力范围广阔的魏国,在军区分布上,必然应该形成一环扣一环,相互牵制的军事力量布防。即一方沦陷或受到威胁,那么邻近区域的军事力量可以有效的予以支持,而在平时,相互之间也起到了牵制和监视的作用。

  孟达作为降将,非魏国嫡系出身,而驻守相当重要的地区,肯定会受到周边其他军区的牵制和监视。东边的司马懿在名义上防卫东吴,实际上多少也有牵扯孟达的作用。

  孟达在军事行动上过于急切,重大军事调动必然引起情报人员的注意。而且当时已经有孟达的政敌向魏主告密。这反而让孟达更加紧张。越是紧张,调动越是急切,又越是引起注意,走漏风声,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很快,司马懿围攻孟达,消灭了这一潜在的反叛力量。

  诸葛亮也已经察觉,孟达这一奇兵有失。幸好他按照稳扎稳打的方式进行布置,并非意图关中,才不至于过多的依赖孟达一方。否则孟达有失,导致满盘皆输。

  在孟达失败之后,诸葛亮立刻正式展开了军事行动。为什么要在孟达失败的时候开始行动呢?难道这一时机非常恰当?从后世推测,应该是由于孟达事变,诸葛亮的出兵意图遭到魏国动晓,如继续驻扎原地,主动权有可能旁落到魏国手上。军事上最为忌讳丧失主动。最好的是自己出动出击,把决战地点安排在对自己有利益的地方,则会占有胜算。官渡、赤壁以弱胜强的战例,充分证明这一观点。

  从历史资料上显示,魏延在这个时候提出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的战术,遭到诸葛亮坚决否决。古书云“见胜不过常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偷渡子午谷完全可能被魏国料到,只要派出少许兵力,便可稳守子午谷。任何一个可能导致成功的方法,一旦被人料到,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小了。因为对方很快就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魏延在主观上认为长安守将不堪一击,战之即胜,一来就犯了骄兵的错误。长安背后有魏国的大军,而且一马平川,魏国的军事调动将非常迅速。即使魏延攻占下来,很快,最长不过20天,就将遭到魏军猛烈反扑。魏延手上只有先军5000,后军5000,总共万人的兵力,而且还没有计算在路途中和攻城时损失的兵力。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从子午谷很难全数快速补充上来,修建栈道出秦岭,步伐又太慢,很难给魏延形成支持。到时候魏延将遭受孤军的态势。

  而且这还是乐观的估计能够顺利拿下长安。一旦对方坚守顶多20天,魏军增援部队又来到。魏延缺乏后勤补给,很快就将被歼灭。无论怎么看,这一战术都将导致失败。

  因此,诸葛亮在这一时机,果断出兵,不再依赖孟达的投诚,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独自出兵祁山。只是缺乏互为犄角的响应,导致魏军无所顾忌的可以全力反扑,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总整个战略上看,虽然诸葛亮规划的很正确,但是算盘打空,一来就丧失响应,为西征制造出了过大的压力。但是,这仍然不是最为致命的。

标签: 诸葛亮的资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