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纵横百科 189 0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写过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最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已经写作了《甄宓之死》《秦宜禄之妻》《张绣他婶子》《江南大小乔》,正准备要写作的是《诸葛亮之妻》。为此我查阅了不少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包括也阅读一些演义、传说和野史等等。

但我写作的原则,就是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

有不少友友跟我说,我的悟空问答很不错,就是文章太长。我接受这个建议,尽量把回答控制在1500字左右吧。

就题主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地回答,以期与友友们交流。

0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在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每当遇到大事,刘备总是焦虑万分,征询丞相的意见。诸葛亮总是手摇鹅毛扇,胸有成竹地说:主公勿虑,此早在我预料之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刘备听后,心情大爽,然后说:丞相所言极是。

之后是一切都摆平啦。摆不平的诸葛亮也不脸红,因为用鹅毛扇遮着脸,即便脸红,别人也看不到。

这是小说写作的需要,为得是更加具有可阅读性和娱乐性,无可厚非。

其实,读者心里也都清楚,许多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编的,都知道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于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而把诸葛亮对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局势的准确判断,或者说是妙算,给忽视啦。

比如“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所记载的都差不多,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再比如《空城计》这个桥段,在正史中是没有的,但在《演义》却说得很热闹。

抛开热闹不说,作者这么安排是很合理的。

《空城计》是败战之计,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一生唯谨慎" , 迫不得已,偶尔为之。非常合理,成功的几率很大,这不足为奇。

小说很好看,但不必过于解读,去计较一些细节。

否则,读起来就没有情趣啦。如果一直纠结于,有没有《空城计》这回事,那你还能读得下去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02

真实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上面说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有个《隆中对》。诸葛亮准确的预判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并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的战略计划。

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刘备占据荆州,坐镇西川,与曹操和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但由于蜀汉政权在贯彻这一战略的时候不够坚决,特别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静待天下之变”这一策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没有东联孙吴,于是刘备北拒曹操就成了杯具啦。

大家熟知的就是关羽拒绝了孙吴联姻,大意失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东吴陆逊击败,病死白帝城。

不仅没有等来天下之变,自己先乱了套,如果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可能就此玩完,游戏就此结束啦。

失去了荆州,没有了刘关张,蜀汉一统天下的可能就没有啦。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只能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已经是回天无力啦。诸葛亮所做的仅仅是为了一个理念、一个信仰罢了。

在这里,我们没必要去抬这个杠,说“既然能掐会算,又何必出兵“之类的话。

我们再看一个桥段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次,刘备跟他的另一个军师中郎将庞统闲谈,刘备说:“你曾经担任过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 我到吴国,周瑜曾经写密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有无此事?”

庞统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刘备接着说:“各为其主,既然你现在跟我做事,就不必隐瞒。”

庞统说:“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道:“当时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去,差一点就落在周瑜的手中。那时孔明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刘备又说:“我当时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边的曹操,应该希望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的确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有些事情不是不可预知的,智慧的人不是未卜先知,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预判。

在我写作的《江南大小乔》里,我介绍了郭嘉对“孙策被刺身亡”有个准确的判断。

同样的道理,跟诸葛亮一样,郭嘉不是天神大仙,不是能掐会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多说一句:

刘备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会不会是庞统给周瑜出的馊主意哪?要不庞统咋会知道这么机密的事哪?

“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就知道孙权不会扣留他。

可见诸葛亮和周瑜跟刘备和孙权的境界就是不一样啊。老板自有老板的考虑。

由此看来,诸葛亮与刘备在一些事情上是有分歧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夷陵之战”上。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确有其非凡之处,绝非《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事事遵从丞相的意见。否则,就是失利或者无功而返。

最后留两个问题,供有兴趣的友友思考交流吧:

一是刘备是否完全信服诸葛亮,是不是言听计从?

二是诸葛亮为何不直接说刘备到东吴去,有可能被孙权扣留,而仅仅是反复坚持不能去哪?如果诸葛亮直说的话,刘备还会不会再到东吴去哪?

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标签: 诸葛亮的资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