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纵横百科 124 0

衣赐履按:从这一回起,我们分两回讲东吴,孙策死后到赤壁之战期间的东吴。假如我问,孙策死了,谁来继位?估计绝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就会回答,当然是孙权啊!那我再问一句,孙权继承孙策什么呢?会稽太守,讨逆将军,还是吴侯?估计大部分人就有些茫然了。

实际上,孙策死后的继位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公元200年,四月四日,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老孙家何去何从,成了摆在孙权和他老娘吴夫人面前的重大政治问题。

从《三国演义》上看,孙策死,孙权继位,既天经地义,又轻松写意。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

为什么呢?

我们提几个问题:

问题一,孙权继承孙策什么?讨逆将军?会稽太守?吴侯?这几样东西,孙权一个也继承不了。将军、太守,这是职务,职务岂能继承?吴侯,这个可以继承,但必须嫡长子继承,孙策有儿子,轮不上孙权诶。

问题二,即使可以继位,凭什么是孙权?首先,孙策有儿子;其次,他们还有个弟弟叫孙翊,比孙权小两岁,时年十七,《三国志·孙翊传》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孙翊性情与孙策非常类似,孙策临死之前,张昭等人都以为孙策会让孙翊继位,没想到孙策传位给孙权;此外,跟着孙策东征西讨的孙家兄弟子侄很不少,有一些甚至位高权重,哪个不想继位?

问题三,孙权继位,手下服吗?实际上,不服的一大堆,既有孙氏家族成员不服,也有将领、地方官员不服——孙权此时的身份,除了是孙策的弟弟之外,不过就是孝廉、茂才、代理奉义校尉,连个郡太守都不是。

千言万语归为《三国志·吴主传》中的一句话:未有君臣之固。

也就是说,孙策死的时候,孙家和臣下、地方官员,以及百姓之间,根本就没有树立起稳固的君臣关系(这个没办法,孙策死得太早、太突然)。说白了,大家都是朝廷的干部,我们凭什么听你孙权的?实际上,孙策本人也不过就是一会稽郡太守,在官职上,并不比其他太守职位更高。

那么,孙权是怎么上位的?我们先回顾一下孙权的早期生活。

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三国志·吴主传》载,孙权字仲谋。公元196年,孙策平定了几个郡,任命孙权为阳羡县(江苏省宜兴市)县长,孙权时年十五岁。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讲,孙权出生的时候,方脸大口,目有精光,老爹孙坚认为,这个娃娃是大贵之人。孙坚死后,孙策在江东起事,经常带着孙权到处打仗。孙权度量恢弘,为人爽朗,内心仁厚,决断果敢,喜欢结交侠客、供养士人。孙策议事的时候,孙权也经常参加,提出的意见建议,常令孙策感到惊讶,认为自己都不如这个弟弟深遂周到。孙策宴请宾客,常常对孙权说,在座的诸君,以后都是你的将领。

衣赐履说:江表传的这一段,或可参考来看。孙策本人并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此时就定下来要传位给孙权,似不妥。我个人感觉,可能是为了证明孙权继位的合法性,史官有意为之。

公元199年,孙权随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攻破之后,又进军沙羡(湖北省武昌县西南金口镇)攻打黄祖。

衣赐履说:可以看出,孙策是个好大哥,对孙权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孙策死时,尽管孙权只有十九岁,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行政和军事经验,参与过军、国大事的决断,在大风大浪里玩儿过漂流。

公元200年,孙策临死前,把孙权和张昭等人叫到病床前,对张昭等人说,中国(中原)一片大乱,我们凭借吴(江苏省南部)、越(浙江省)之众,三江(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之固,足以观成败,拜托各位好好照顾我的弟弟!

然后,把自己的印绶佩戴到孙权身上,对孙权说:

率领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当夜,孙策去世。

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孙策托孤】

关于孙策托孤,《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引吴历上,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孙策对张昭说: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句话怎么理解,历来有争论。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孙权可以辅佐,那老张你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他不是当老大的料子,你就当老大。如果形势不利,稳妥西归(西归,可以理解为向西撤离吴、越之地;也可理解为归顺曹操治下的东汉政府),也是可以的。

衣赐履说:看了这段话,不得不再一次怒赞孙策!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考虑事情之深远,在政治上之老到,对人性之洞察,举三国时代,乃至后世,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孙策没死,再活个二三十年,儿子孙绍(也可能有其他儿子)长大了,权力和势力范围都已稳固,继承人肯定是儿子。但是,孙策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儿子孙绍,不会超过十岁,继得了位吗?当然,硬要继位也行,只不过,用不了几天,孙绍大概率会死于非命,即使不是死在其他人手上,也很可能被孙权做掉。与其这样,不如直接传位给弟弟孙权。

其实,孙权继位,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的。

“迈向三国”这个单元的第一回,我们讲的是刘焉、刘璋父子,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去世,刘焉的一帮手下,各怀心事地向朝廷(李傕、郭汜主政)推举刘璋为益州刺史,勉强得到批准,刘璋成为三国时代第一位世袭的地方军阀(详见拙文《三国开局:为什么是益州牧刘焉?》)。此后,一直到孙策去世,再没有第二例。有势力的军阀们,徐州牧陶谦、幽州牧刘虞,以及吕布、袁术、公孙瓒等,全都死了,没有哪个能传位给儿子的;而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公孙度等,都还活得好好的,不存在传位的问题。因此,孙策死后,传位孙权,既没有法理上的支持,也几乎没有先例可循。理论上,朝廷(曹操)只要再委任一个会稽太守,就没老孙家什么事儿了。

孙策当然不甘心九死一生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给别人,所以,不传儿子,而是传位给最年长的弟弟孙权,同时,要做好托孤工作。

张昭,德高望重,行政经验丰富,又是那种没啥野心的学者型领导干部,最适合托孤。即使如此,孙策依然不放心,来了一句“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又显得信任,又把张老爷子逼到墙角,效忠孙家。

对了,孙策这话耳熟不?皇叔刘备死前,对诸葛亮也来了这么一句: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帝王级别的人物,其思维方式真是出奇的一致。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君便自取之”和“君可自取”,差了一个“之”字,意思也颇有不同,六十多岁的皇叔比二十来岁的孙策更为狡猾,这两句话究竟有什么不同,刘皇叔有什么小九九,我们到白帝城托孤时再讨论。

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唬得孔明扑通跪倒】

孙策托孤时,东吴的现实情况是,孙家和将领之间,是君不君臣不臣的尴尬局面;会稽郡与其他各郡之间,理论上是平级关系,所以,孙策必须依靠张昭,说些话刺激老张同志,拼了老命来辅佐孙权。同时,留下“实在不行,西归也可以”的政治遗嘱,毕竟,将来局势怎么发展,孙策是无法预测的。

孙策死后,孙权啥事儿也不管,成天悲痛号哭。孙策的确没有看错张昭,老爷子对孙权说:

做人子孙的,要能背负起重责大任,擦干眼泪和血迹,沿着先辈前行的方向,光大门楣,成就勋业。如今,天下沸腾,满山遍野的盗贼,孙孝廉(孙权被举过孝廉,故张昭有此一说),你整天哭得梨花带雨,这是打算唱哪一出呢?

孙权也乖巧,老张一说完,立即擦干眼泪。老张帮孙孝廉换好官服,又亲自扶他上马,列军出巡,这样,就让广大官兵和各级干部知道,都给我看好了,大家有新主子了!随后,张昭又率领僚属,向朝廷上表奏报孙策的死讯,并通知属下各郡、县,命令各地官吏和大小将领都严守岗位。

孙策的连襟儿、江夏郡(湖北省武昌县金口镇)太守(遥领)周瑜,从巴丘(江西省峡江县)率军前来奔丧,然后就留在吴郡不走了,担任中护军,与张昭一起主持军政事务。

当时东吴的地盘包括会稽郡(浙江省绍兴市)、吴郡(江苏省苏州市)、丹阳郡(安徽省宣州市)、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庐江郡(安徽省潜山县)和庐陵郡(江西省秦和县),但偏远山区,还未有效控制。流亡客居在江南的士大夫,大多抱着暂时避难的想法,随时都可能拔脚北上,他们对老孙家既没老感情,也不那么服气。但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年纪虽小,但是很有些王霸之气,可以与他共建大业,于是尽心尽力地为孙权效力。

衣赐履说:孙权究竟继承了孙策的什么位子?其实,名义上的东西,什么都没继承,他继承的,是手下干部对老孙家的认同感。

另,周瑜真是亲人啊,专门带兵过来,表面上是奔丧,实际上是防止叛乱或发生其他不测。

据说,曹操听说孙策死了,就打算乘着东吴大丧、军心动摇之机,大举讨伐。侍御史张纮(读如虹)劝阻说,利用别人的丧事,不符合古代的道义,万一不能取胜,反而化友为敌,不如厚待为好。曹操就推荐并任命孙权当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曹操想让孙权归附朝廷,就上表推荐张纮担任会稽郡东部都尉,去做孙权的工作。

衣赐履说:孙坚是破虏将军,孙策是讨逆将军,孙权是讨虏将军,又封为会稽郡太守,相当于接了孙策的班,算是从朝廷得到了认可。实际上,关于曹操的态度,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是从内心深处,曹操可能真想打孙权,并作出要打的姿态,但实际上不可能出兵,因为此时正和袁绍在官渡死磕哩;二是安抚孙权,不要在后面搞动作。

张纮对于老孙家,其贡献可以说不亚于张昭。我们在《极具政治天赋的少年军阀孙策:投靠袁术》那一回中讲过,孙策在起家之前,张纮为他制定了“投身丹杨——收吴郡、会稽之兵——夺取荆州、扬州——成王霸之业”的大战略,让小霸王兴奋得抓耳挠腮,孙策后来的崛起,基本上就是按这个路子来的。公元198年,孙策派张纮到朝廷进贡,被曹操留在朝廷,担任侍御史。

张纮到达吴郡,孙权的老娘吴夫人多次向张纮表示感谢,并委托他辅助孙权。张纮是有名的笔杆子,专门写了一个宣传材料,对孙坚、孙策父子大为歌颂,严正指出孙坚有大败董卓、扶持汉室之勋,孙策又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对这父子两人,都应该大大地表彰,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这样,才能向各级官员和广大百姓昭示公义。这个材料写完后,呈报给孙权,孙权读得泪水涟涟,泣不成声(省读悲感),说,东部啊,你实在是太了解我家的事业和功绩了!你实在太知道我的心意了!

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两位张老爷子,对孙家功莫大焉】

孙权称呼群臣,都称他们的字,只有张昭、张纮不同,称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以示对二人的尊重。

衣赐履说:我们经常说,舆论阵地很重要,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张纮的这篇材料太重要了,太解渴了!孙权继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未有君臣之固”嘛。张纮大肆鼓吹孙权老爹孙坚、老哥孙策的功绩,就是要占领舆论阵地,在法理上、道义上、伦理上,让江东官民认可孙家的老大地位,孙坚那么牛,孙策也那么牛,孙权当然有资格做东吴之主!

对孙权而言,就这份儿宣传材料,胜过十万大军,因此,读过之后,焉能不“省读悲感”?

孙权老娘为儿子真操碎了心,再次出马,专门引见张昭和扬武校尉、会稽人董袭等人。

吴夫人说,江东能保得住吗?

董袭说:

江东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策将军的恩德留在民间,孙权将军继承基业,大小官员都拥戴他。张昭主持大局,我们这些武将作为爪牙,这正是地利人和之时,万无一失,不必担忧。

衣赐履说:吴老太太真的是个人物,对老孙家,她就有如定海神针。我们以前讲过,孙策起家不久,要杀会稽郡功曹魏腾,很多人讲情都没用。有人就向吴老太汇报了这件事。吴老太把孙策叫回来,自己站在井边上,说:

你刚刚开创江南的局面,万事未安,正应该礼贤下士,只记功劳,不念过失。魏功曹办事尽职尽责,如果今天你杀了他,那么明天别人就会背叛你。老娘我不忍心见到大祸临头,干脆投井自我了结算了!

孙策于是没有诛杀魏腾。

这件事儿,对于孙家在江东获取士人集团的支持,至少是减少士人集团的反对,非常重要。

此番,吴老太把文武官员都叫来,问,江东能保得住吗?

这是什么话?曹操打你了吗?刘表打你了吗?刘璋打你了吗?都没有诶。那为什么问“江东可保安否”这样的话?

其实,重点不是“江东”可保安否,而是我儿孙权的“江东”可保安否,我儿子孙权的位子能坐得稳吗?这帮官员立即表态,老太太您放心,有我们在,你家二阿哥,没人动得了他!呵呵。

三国故事 | 十九岁的孙权上位,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

【吴夫人史称吴太妃,着实不简单】

讲了这么多支持的,反对的也不少,头一个儿就是老孙家自己人。本年(公元200年),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孙辅,感觉孙权不能保住江东,暗中派人送信给曹操,请曹老板率军南下。结果快递小哥抄了个近路,直接把信送给了孙权,孙权闪电出击,把孙辅左右的亲信全部处死,那些没有参与的部属全部调离,分散安置,孙辅本人,则押至东部关押。

地方官员也有不服的,庐江郡太守李术是孙策任命的,哪里瞧得起孙权啊!本年,李术杀了扬州刺史严象,继而收容孙权部下的叛徒。

衣赐履说:一共六个郡,反了两个,其中一个还是亲堂兄,李术还收容其他反叛孙权的人,这还没算那些首鼠两端的观望之辈,可见,不服的人委实不少诶,孙权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孙权立即向曹操上书说:

您从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被庐江太守李术杀害。李术这厮胆敢杀害朝廷官员,应当尽早诛灭。我打算出兵征讨,李术必定会向朝廷求救。您身负天下重任,一举一动,都会被天下所关注。我请求您告诫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不要被李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孙权进军皖县(庐江郡郡政府所在县,安徽省潜山县),围攻李术。李术向曹操求救,曹操不加理睬。孙权攻下皖县,放纵士兵屠城,砍下李术的人头示众,把李术的部曲三万余人都迁到自己的控制区内。

衣赐履说:迅速平叛了两场叛乱,显示了孙权的果决。特别是屠了皖县,这是对其他的潜在反叛者的警告,十九岁的孙权,心够狠,手够黑,杀伐果决。从史书记录推测,孙权打李术的时候,曹操正跟袁绍相持于官渡,不可能救援李术。但孙权还是向曹操上书,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知道曹操顾不过来;二是我给你打过招呼了,你到时候别挑我的理。十九岁的孙权,做事周到,目光深远,不乱耍牛逼。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诸葛亮的事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