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纵横百科 71 0

大约十几年前,网文兴起。很多人为哗众取宠,开启了贬低诸葛亮的浪潮。一开始的初衷其实是好的,这是因为人们长期被《三国演义》误导。《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度神话了,成了一个极端。所以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但是随后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诸葛亮说成完全不会打仗。历史学这门学科是讲究考据的,但一直以来有一个弊端,所谓的考据变成单纯的找出处,只要古人说的,就变成真理。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那句评价:“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被奉为圭臬。

这是一个比较滑稽的事,陈寿自己根本不懂军事,对于诸葛亮会不会打仗这个问题,他能评价出什么呢?把一个不懂军事的人说出的话,奉为真理,这非常可笑。写史书的史官,他们的水平哪里能和他们笔下的风云人物相比。这是天上地下的差别。读书的人最忌讳的就是看到什么就信什么,最要紧的是有分辨的能力。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为了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些人通常都会把1787年前,也就是公元234年司马懿和诸葛亮五丈原之战说的那句话作为重点拿出来:“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以此证明司马懿的神机妙算,以此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水平不过尔尔。

可非常有意思的是,越把司马懿的这句话拿出来说事,越说明这个作者是个军事小白,一窍不通。

虽然这些所谓的作家对司马懿这句话的解读是最典型的胡说八道。但司马懿的这句话却很有意思,它可以作为一个标准,一个检验军事学是否入门的标准。

我就来讲一讲五丈原之战。

一、魏国对诸葛亮北伐的作战指导蜀汉是小国,机动作战部队不过数万,和强大的魏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体量的。然而面对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魏国采取的办法却是防御。这是魏明帝曹叡总结之前的作战经验得出的教训,因此形成的作战指导。不当回事(诸葛亮北伐前),无比震惊(第一次北伐),野战决胜(第五次北伐前),坚守却敌(第五次北伐)。这就是曹魏对诸葛亮北伐作战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坚守却敌,看起来着蛮好听的,其实就是死守,老虎不出洞,缩头当乌龟,打死我也不出去和诸葛亮打。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当年曹操经常玩防守反击的把戏,但曹操是战略防御,战术上却是寻机决战。而曹叡面对诸葛亮却是战略战术上完全采取纯粹防御。这是面对一个自己肯定打不过的对手才会采取的战略战术举措。

实力远比诸葛亮强,却连打一架的勇气都没有。能把强大的曹魏逼到这种程度,能把三国顶尖的名将司马懿逼到这种程度。那些说诸葛亮军事不行的人,到底长不长脑子呢?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在卤城战败,张郃在木门道被射杀后,魏国群臣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下一步战争局势的看法。群臣认为,诸葛亮将在第二年麦熟之后,再次出兵陇右。司马懿却力排众议,认为诸葛亮再次出兵地点不会在陇右,而是在陇东,不会攻城,肯定是寻求野战。而且,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必然在完成后勤保障的充足准备后才出兵,预计在麦谷三熟之后。

司马懿在中国历史的名将序列中是排得上号的,他的判断相比那些文臣来说,要准确的得多。司马懿为什么能做出这一判断?来源于对诸葛亮战略企图的准确研读,亦是对夺取空间的战斗和消灭敌军的战斗这一军事理论的高深造诣。

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失算了,他看准了大部分,但最后的一步他没看出来。

二、用战略企图掩盖战役企图的诸葛亮这就要说到诸葛亮的战略和战役企图是什么?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打了这么多年仗了,诸葛亮的战略企图对魏国来说早已不是秘密。诸葛亮的心思就是断陇。以蜀国的实力想要一口吃下魏国的关中地区,没这个能力,只能逐步蚕食。先陇右后关中,自然是题中之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后来常说:诸葛亮有“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之志。

要占领魏国的陇右,在战术上就是夺取空间的战斗。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刘备夺取汉中之战这是决死的一战,因为生死荣辱全部都在此地了!,就是夺取空间战斗中的经典战例。刘备通过夺取要点来挤占空间,迫使曹操退出汉中。

对诸葛亮来说,刘备的办法他不能用。他远来是客,就算在一次战役中能夺取一些要点,也难以固守。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后方基地远在汉中,与前线所夺取的要点要依靠漫长而又险峻的秦岭古道来维持联系。这种后勤线路,注定了就算夺取了几个孤零零的要点,等主力大军一退,那肯定是守不住的;而蜀汉的主力大军根本不可能在此长期据守。这和刘备一生中最经典的战役——汉中之战,形成鲜明的对比。北伐中的诸葛亮,正是汉中之战中那个远来的曹操。

但是诸葛亮有另一种办法,切断关中向陇右的救援,直接拿下陇右。这其实就是曹操的办法,曹操选的点是阳平关,目的是夺取阳平关后迫使刘备退出汉中。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采取的就是这个办法,派马谡在陇山山口阻截魏军援兵,结果马谡进军速度慢于张郃,被张郃抢先进入陇山山口,马谡胆怯之下不敢进攻,遭遇惨败解放军战术专家独到分析:此人一怂,诸葛亮的中国霸业就此破灭!。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选择攻打陈仓,却被曹真预判,诸葛亮未能攻下陈仓。为什么曹真能预判呢?因为诸葛亮断陇的战略企图在上一次北伐中已暴露,想要断陇,要么就是走祁山道,攻进陇右后堵住陇山山口;要么就是直接切断关中通往陇山的道路。诸葛亮上次在陇右吃了亏,再次走祁山道的可能很低,走陈仓道拿下陈仓作为前进基地,从这横断陇右和关中的道路,可能性就高了。所以曹真能够预判,这是建立在诸葛亮的战略企图不再是秘密的基础上。

第三次北伐,目标是武都、阴平两郡,这是夺取前进基地,就不说了。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认识到,魏国已洞察自己战略企图,自己不再具有战争的突然性,除了击溃魏国主力兵团之外,别无他法。因此诸葛亮决定纠正以前夺取要点控制空间的战法,以主力决战击溃魏军来强硬夺取陇右。既然战略企图不是秘密了,想出奇制胜打进攻的突然性,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诸葛亮决心歼灭魏军关中兵团主力。结果司马懿在上邽被诸葛亮击败后死守不出,宁可蜀军在魏国耀武扬威,宁可丧失资源和人口,也不肯再打了。正好李严那边出了幺蛾子,诸葛亮只好退兵。

通过这次诸葛亮有一大收获,经过他的长期训练后,蜀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魏军,具备了野战决胜的能力。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和襄樊之战中的关羽不一样了,关羽那会不具备歼敌能力,强行出兵,注定了结局必然失败关羽败亡,完全是诸葛亮的错,只有毛主席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给大家推荐过两套书一本著名的书,错误百出,但看懂了,就明白国民党军为什么老是输,《中国军事史》和《中国军事通史》,中国古代军事,看这两本书就够了。而《中国军事史》的第二卷《中国历代军事战略》在分析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时把诸葛亮缺粮列为一条重要原因。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诸葛亮缺的不是粮,而是兵。荆州的丢失,不仅仅是地盘,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人口资源。这就使得诸葛亮缺乏分兵作战,调动魏军的能力。

而且由于蜀军开进的路程太远,步兵机动能力又不及魏军,野战想要战胜魏军不难,但战败后的魏军只要固守坚固营垒,大规模歼敌还存在难度。诸葛亮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诸葛亮找出办法了吗?找出来了,办法就在《孙子兵法》里,攻敌必救。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选择了出褒斜道,褒斜道的北端出口斜谷在关中,这正是司马懿计算的,诸葛亮再出兵必是陇东。

诸葛亮这次出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击溃魏国的关中兵团,通过消灭魏军主力来夺取空间。

那么诸葛亮有两个选择,一是威胁长安,来逼迫魏军决战;二是出兵关中是个幌子,实际上还是和出兵陈仓那次一样,截断关陇古道,阻绝魏军援兵来夺取陇右。第一个选择其实是死路不通,上次司马懿打了大败仗,这次不会再跟诸葛亮决战了,以坚固营垒堵住诸葛亮前往长安的去路,诸葛亮就没办法。在古代那种技术条件下,强攻营垒要付出极大代价。诸葛亮手下那数万人是经过千挑万选,以举国之力打造的精锐之师,以蜀国的人口基数和国力,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第二个选择,问题还在于兵力不足,就算顺利断绝关陇古道,主力部队转向攻伐陇右,势必要留部队阻击魏军,留的部队少了,挡不住,留的部队多了,攻取陇右的兵力不足。蜀军必须集中力量作战。

然而兵法之道,虚虚实实,其实诸葛亮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切断关陇古道,佯装主力攻打陇右,迫使司马懿离开营垒,来进攻阻击部队,而诸葛亮趁机与司马懿决战。这就是孙子说的:“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所以诸葛亮选择出褒斜道,因为褒斜道进入关中后直接北上这一段正是关中平原的蜂腰部,最窄的一段,只有40公里的宽度。而关陇古道正从中经过。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这其实就是用自己早已暴露的战略企图——夺取陇右,来掩盖诸葛亮这次的战役企图,与魏军决战。

三、司马懿判断出错这时候就要说到本文开头的那段话了,司马懿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这句话到底啥意思,结合上下文一看就懂了。

司马懿在三年前就判明诸葛亮想通过野战决胜的方式来夺取空间。在司马懿看来关中最重要的支撑点自然是长安。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魏军诸将都认为应该在渭水北岸抢占阵地,以防备诸葛亮渡过渭水。可司马懿爱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一定要在渭水南岸占领阵地。所谓在渭水南岸占领阵地,占领的是诸葛亮出斜谷后向武功的进军必经之路。这一手就是防止诸葛亮向长安突击。司马懿还是准备按照曹叡的旨意,用死守的方法跟诸葛亮拖时间,拖到诸葛亮粮尽退兵。

然后才发生: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是司马懿在告诉诸将,如果诸葛亮靠着秦岭向东边的武功攻击前进,那才可怕,因为这会威胁到长安;如果诸葛亮往西北方向的五丈原前进,那就没事了。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可是,郭淮后来指出:“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在郭淮提出建议后,司马懿方才如梦初醒:“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司马懿听了郭淮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一旦诸葛亮占领北原,自己就会进退失据,到底是攻还守。攻,就掉进诸葛亮的陷阱;继续守,万一诸葛亮真去攻打陇右,自己一样一败涂地。

结合上下文,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还原本来面目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懿一开始的判断是错误的。

司马懿虽然判断准了一大半,但他在进行战役布势的时候眼睛却只看到了长安。为了防止诸葛亮突击长安,司马懿不肯占领渭水北岸的阵地,非要去渭水南岸防止诸葛亮东进。

其实魏军诸将都认为诸葛亮不会进攻长安,心思还是断陇。但司马懿却固执己见,他的判断失误是受上邽之战失利和曹叡制定的作战指导思想双重影响的。在上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已经表现出来他想跟曹魏决战来制胜。魏国拥有兵力、兵种和主场作战优势,如果打得过,那没有不打的道理,可偏偏司马懿打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非常担心自己移兵到渭水北岸,让出通往长安的道路后,诸葛亮会调动自己,以袭击长安的方式来迫使自己决战。所以他坚决在渭水南岸、武功水以东设置阵地,并振振有词教训诸将。

郭淮此人,于战役布势的眼光是非常了得的,我在汉中之战说过,夏侯渊被杀后,曹军诸将都认为应该把军阵前置到汉水边。只有郭淮看清了刘备的意图,精辟指出:这种看起来加强戒备的举动,落在刘备眼里其实是软弱的举动,这是示强而实弱。刘备根本不想渡过汉水,所以我们也应该跟刘备学,把滩头阵地让出来,引诱刘备渡河。其实当时郭淮说的意思是,刘备在引诱我们渡河,我们也同样做,这样反而大家都不会渡河。这一眼光是非常独到的。可惜临阵指挥是其弱项,这个人非常适合当参谋长,独当一面就差强人意了。

因为郭淮的正确建议,魏军就比蜀军快了一步,“堑垒未成,蜀兵大至”。诸葛亮还是吃了开进道路太远,机动能力不足的亏。郭淮的建议其实说明不必畏蜀如虎,强大的魏军就算分兵,一样是有能力进行防御的。

魏军诸将未必看透诸葛亮想引诱魏军决战,但他们早已形成诸葛亮必定断陇的思维定式,一看见诸葛亮出兵,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堵住诸葛亮断陇,并不代表魏军诸将比司马懿高明,魏军全军移动到北原,一样是有漏洞给诸葛亮利用的。诸葛亮可以反过来截断魏军后路,并佯装突击长安,引诱魏军决战。诸葛亮的计划是可以变的。

但是诸葛亮还是不能完美解决开进道路太远和兵力不足的问题,这不是人力能解决的。

从汉中往关中去,任何一条道路都太长了,先头部队出谷后,必须等后续部队到达。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只能“出斜谷,并田于兰坑”,就是为了等后续部队。而蜀军几乎都是步兵,如果诸葛亮有强力的骑兵部队,那是可以和魏军比机动速度的,可是诸葛亮没有。他在《后出师表》里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当年马超带过来那点骑兵,基本上死光了。

步兵强行军跟魏军骑兵比速度,就慢了一步。

司马懿的表现为什么会大失水准?就是因为畏惧和不自信。这是被诸葛亮打怕的表现,不敢分兵,拥重兵以自保。洪承畴后来败给皇太极也是这个原因,洪承畴完全没有面对李自成时那种自信,十几万大军像刺猬一样围着自己,不敢分兵抢先要点。越怕,就越打不过,心理上已经输了,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摸不准诸葛亮的心理活动,诸葛亮是绝对舍不得让自己的军队强攻的,魏军完全可以大胆分兵,不用害怕各个击破。

争夺北原失败,对诸葛亮来说,第五次战役就已经失败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一次任凭诸将再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也坚决不打了。哪怕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来决战,送来了女人衣服。面对奇耻大辱,诸将哗然,可司马懿继续再忍。

这个时候其实司马懿的处境也挺可怜的,这么强大的军队不敢和诸葛亮交战,手下诸将不服,自己威望受损,军心动荡;可是出去打,那又是真心打不过。为了安定军心,司马懿玩起了千里上表请战的把戏,忽悠诸将决战要经过魏明帝曹叡批准。

死守不出,就是曹叡定下的作战指导,司马懿这么干是向皇帝求援。曹叡自然心领神会,装模作样派辛毗到军中严令不许出战。这连姜维都没看懂,还跟诸葛亮说:辛毗这一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被姜维逗乐了:“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占据兵力优势的司马懿死守不出,诸葛亮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的先天条件不足。没有足够的客观条件,那自然没有创造战机的能力。他的唯一机会就是在相持中等待魏军自己犯错误。而在曹叡已经定下了死守不战的作战指导,司马懿又坚决执行的情况下,是等不到魏军犯错的。

四、结语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那些贬低诸葛亮的作家们,把司马懿判断战局出现错误而说的话,说成是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证据,那是极为可笑的。

我们回到本文的标题。李世民对司马懿的军事水平评价是很高的:“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司马懿作战的风格本来就是以雷厉果敢而著称。

但李世民对五丈原之战的评价却是:“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翻译成白话文,用一句话就足矣:“太怂了,脸都被你司马懿丢光了。”

这段话是对司马懿的评价,可我的标题为什么说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呢?这不很简单么,李世民批评司马懿不行,不就是在赞扬诸葛亮高明么。

敢战方能战,自己先怕了,实力是完全发挥不出的。当年马谡败给张郃就是输在这。

李世民评价如此之高的司马懿怕诸葛亮怕到这个程度,说诸葛亮不会打仗的人岂不是个笑话么。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标签: 诸葛亮的事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