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俗语所说的“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纵横百科 186 0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这里“诸葛亮”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了,是指能得出正确方案的人或指一个团体了。“诸葛亮”巳是聪明的代名词。而“臭皮匠”也不是指具体的人,是指一些在单独情况下只能得出离正确方案还有差距的一般方案的人。这句俗语表明了一个道理:几个普通人的才智综合起来也可以得出正确的方案,这和有一个很聪明的人能得出正确的方案一样。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很聪明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了。不过没有了这种很聪明的人,人们还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并不是都有那些很聪明的人个人完成的,相反,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正是在许多前人不完全的研究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才成功的。

  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连牛顿都说自己的成功只不是因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这个“巨人”当然是指千千万万的前人,而这个“前人”正是都只作出了离正确方案还有一定的差距的方案。就说诸葛亮借东风,他知道天将有大雾,也是请教了当地老农才清楚的。说打仗,诸葛亮很聪明,为什么还要许多谋士?他可以综合众谋士的主意得出正确的方案。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诸葛亮”不需要,我们很缺少天才,我们需要天才。

标签: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