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一一从出师表看诸葛亮北伐的无奈

纵横百科 99 0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显然,诸葛亮认为,蜀汉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什么?一言以蔽之,落后就要挨打。可是,为什么孔明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呢?能不能采用“取乱侮亡”的休生养息策略呢?从诸葛亮早年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来看,孔明在当时的确是这样打算的,可是关羽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孔明的确不可能那么有远见。我已经说了,真正致使关羽失荆州的是刘备。

  在早年,刘备是一直按着孔明隆中对的方针实行的,可是,在夺取益州之后,刘备显然已经安于现状了,他早把“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丢在脑后,所要的只是一个蜀王。这个,有空的话,我会专文论述的——所以,荆州的丧失最终导致孔明隆中对计划的流产,孔明不得不另谋良策。)。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虽然是褒扬之词,不过却也说明刘备的御人之术了——关于刘备的知人善用的才干,的确是古今帝王中罕有的,有空的话,我也想以此撰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是对后主的敦敦教导,一代忠臣形象映入眼帘,回想日功中大量的说孔明是奸臣的文章,实在汗颜。)。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注意,这些人都是荆襄土豪或其后裔),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这实际上是要让后主把内政大权交给荆襄派掌握)。将军向宠(又是个荆襄豪族后裔),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这是让后主把军权也交给荆襄派贵族——这些其实是变相地提拔,提拔的都是些什么人?“贤臣”。但都是荆襄“贤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是些苦口婆心的教导,虽是孔明忠心的自然流露,却实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蜀汉朝中的确有很多的“小人”——注意,这里,贤臣、小人全是双关,如果单从初中语文课本的讲法去看,那就实在是肤浅得很了——这些“小人”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小人外,更多的是指武侯的政敌。即反对北伐者。可以想见,当时蜀汉庙堂之上对于北伐产生过极为激烈的争论。我基本上可以断定,主张北伐的都是非益州派,包括荆襄豪族和其他北方各州的豪族——实际上刘备入蜀以后,这些原本在荆州矛盾重重的派阀就开始联合了,荆州丢失后,这些派阀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当然,粘合剂绝不是对蜀汉的忠心,而是共同的利益。反对北伐的,就是益州的土豪,如谯周。为什么?为什么荆襄派主张北伐而益州派坚决反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对于益州派的不北伐的原因,有一点心得,可是由于不想喧宾夺主,所以这里从略,给大家一点提示,公元三、四世纪之交,中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流民运动,南方各州无一幸免。

  可是,其中,江东受到的影响最小,荆襄虽然损失惨重,可依然可以勉强维持原状,可益州就不行了,完全垮掉,政权被颠覆。——关于这个,可以另文论述——从后汉中后期起,地方豪族对于地方政治开始起作用,以至于到了南北朝,地方豪族完全对地方有控制权,甚至在中央政府中也是门阀林立,一直持续到唐朝——其实,这种现象在东吴就已经很明显了,当时是会稽豪族和吴郡豪族的对峙,当然,后者占绝对优势——益州土族从历史上看,向来势单力薄。不过,对于荆襄派的主战,我还没有成熟的看法,初步认为,是对于在朝廷政治上的强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关地提拔,提拔的都是些什么人?“贤臣”。但都是荆襄“贤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是些苦口婆心的教导,虽是孔明忠心的自然流露,却实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蜀汉朝中的确有很多的“小人”——注意,这里,贤臣、小人全是双关,如果单从初中语文课本的讲法去看,那就实在是肤浅得很了——这些“小人”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小人外,更多的是指武侯的政敌。即反对北伐者。可以想见,当时蜀汉庙堂之上对于北伐产生过极为激烈的争论。我基本上可以断定,主张北伐的都是非益州派,包括荆襄豪族和其他北方各州的豪族——实际上刘备入蜀以后,这些原本在荆州矛盾重重的派阀就开始联合了,荆州丢失后,这些派阀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当然,粘合剂绝不是对蜀汉的忠心,而是共同的利益。反对北伐的,就是益州的土豪,如谯周。为什么?为什么荆襄派主张北伐而益州派坚决反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对于益州派的不北伐的原因,有一点心得,可是由于不想喧宾夺主,所以这里从略,给大家一点提示,公元三、四世纪之交,中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流民运动,南方各州无一幸免,可是,其中,江东受到的影响最小,荆襄虽然损失惨重,可依然可以勉强维持原状,可益州就不行了,完全垮掉,政权被颠覆。

  关于这个,可以另文论述——从后汉中后期起,地方豪族对于地方政治开始起作用,以至于到了南北朝,地方豪族完全对地方有控制权,甚至在中央政府中也是门阀林立,一直持续到唐朝——其实,这种现象在东吴就已经很明显了,当时是会稽豪族和吴郡豪族的对峙,当然,后者占绝对优势——益州土族从历史上看,向来势单力薄。不过,对于荆襄派的主战,我还没有成熟的看法,初步认为,是对于在朝廷政治上的强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关于诸葛亮的身世,有空,我会撰文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说明出世的缘由,有些肉麻,不过,刘备的礼贤下士,的确为蜀汉政权带来了大批人才,诸葛亮可以说是当时最厉害的政治家、战略家了,居然……这是值得思考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摆谱)。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上面几句话,与其说是讲给后主听的,不如说是讲给谯周之流听的,用先主来压。这是常用的政治手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又是在借用先帝之名,说是恐伤“先帝之明”,实际上还是自己的意思,那就是,北伐。北伐。还是说给益州派的听的)。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蜀汉军事的最高目标,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就把它上纲上线了,刘备虽然抛弃了,可是,孔明仍然坚持,即使是明知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实在是个悲壮英雄——孔明绝对是英雄,如果阁下认为项羽也是的话——其实,时人于此也然。孔明当政时,对益州派大多大行压制,可是死后,益州百姓仍自发地为他立庙,而且,益州派文人对他也是极为尊敬和怀念的——详见蜀书各传,即使是陈寿,作为孔明最大政敌谯周的弟子,对于孔明也是如望泰山之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进一步说明北伐的理由之堂皇)。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实际上又捧了他们一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这说的是真心话,绝对不是什么装b,武侯的忠心日月可鉴)。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实在是很诚恳的表。

标签: 诸葛亮出师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