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纵横百科 130 0

古代相权对皇权是个很大的威胁,皇权跟相权不断博弈,从秦汉独相制,到魏晋隋唐群相制,到元朝又成了中书省独大,再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宰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是内阁首辅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明朝内阁大学士,本身是皇帝的秘书、助理,提供参谋顾问,和专业意见,品级不高,但是因为在皇帝身边,“口含天宪、言出法随”,所以权力很大,后来大学士管部,高于六部尚书,就成了实际宰相。

实际上,不仅仅是明朝的“宰相”是从皇帝的身边秘书、助理(宦官)演变而来,明朝之前的朝代,包括之后的朝代,都是如此。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是三省长官,即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

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中书令、侍中、尚书最早都是皇帝的秘书,他们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比如尚书省长官尚书令,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丞相的属官是十三曹,相当于隋唐以后的六部,可以看出,丞相统管全国事物,皇帝的属官只是伺候他生活起居。

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渐重要。

尚书在西汉已成为政府机要部门﹐所以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晚期的权臣专政﹐有意削弱相权﹐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为宰相﹐而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

比如门下省长官侍中,

最早侍中也是少府的属官,侍候皇帝饮食起居的小官,包括为 皇帝端便盆之类的工作。可是 到 了曹魏时已是今非昔比,成为执掌大政的显要大官了,在南北朝时期尤为炙手可热,举足轻重,权倾一时。

三国魏文帝时,苏则荣升侍中 ,他的朋友吉茂嘲笑他说“仕进不止,执虎子”(虎子:帝王使用的扁壶)

《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本 秦 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属。”后因以“执虎子”戏称侍中。

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

它更过分,最开始多由宦官担任(带中字的官多为宫中的人,大多数是宦官,宦官也叫中官)。

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

唐朝宰相都是从皇帝秘书演变而来。

不仅三省长官,本质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演变自隋代的“五省六曹制”,五省为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从名字看,就知道内侍省是宦官,秘书省类似尚书,管理文书的身边人。

可以看出汉朝后期的宰相都是源自于皇帝的身边人或者宦官演变而来,这跟明朝中后期,宦官的实权大于外朝内阁大学士异曲同工。

为什么这样呢?还得从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说起。

秦汉官制决定了,外朝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了,皇帝的属官只是服侍衣食起居的,丞相的属官无所不包,丞相甚至能管理皇帝的私生活。

汉武帝这种强势皇帝是决不允许这种事的,于是就用内廷架空丞相,削夺丞相的决策权,沦为执行机构,所以唐朝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宰相里尚书仆射的权力就最小,

削夺丞相的决策权后,内廷用外戚做大将军,领尚书台,主决策权,这些身边人官职品级低,但掌实权,外朝品级高,但不掌实权。

当丞相威胁皇权,皇帝就用身边尚书取代丞相,当尚书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之后,也开始威胁皇权,于是又用身边的中书令取代已经丞相化的尚书令,当中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也威胁皇权之后,皇帝又用侍中取代丞相化的中书令。

到了隋唐,索性三省一起做宰相,于是就有了群相制。

标签: 唐朝宰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