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纵横百科 106 0

谈到宰相,每个人都会联想到很多事情,比如权势倾天、富可敌国等等,但是最广泛使用的来证明宰相的权力的一句话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历史上有这么多王朝宰相真的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吗?编辑想说,不一定!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三品宰相至少编辑知道,在唐代,宰相并不是一品的官员。那些通读历史的人应该对古代的官制有所了解。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也就是说,朝廷将中央管制体系划分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在这三个省下面还设有六个部门。也许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这篇文章难道不是讲唐朝宰相吗?这与宰相有什么关系?别担心,编辑告诉你。尽管我们提到宰相会认为他是“一个”人,但在唐代,不一定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唐朝实行群相制,这意味着中书、尚书、门下这三个省的领导都可以担任宰相的职务。并且还可能有三人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催生出第二级的宰相。让我们以曾任宰相的狄仁杰为例。 狄仁杰曾是凤阁鸾台平章事,虽然那个时候他的官级并不高,但他仍是宰相的头衔。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一品与二品说到这里就会有同学产生疑问了,既然宰相在唐朝仅官居三品,一品二品又是谁?编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正一品在唐代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但实际上没有人会一定担任这些职务。因为当时的太师、太傅、太保的职位实际上只是一个头衔,相当于其他官职的陪衬。在谈到正一品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一品,其中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关于二品官员,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英雄。他去世后,皇帝追封他,将其任命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其中这个都督在当时就可以算得上是二品的官职了。

因此,如果以这种方式看待,唐朝首相虽然不是一级官员,但也可以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毕竟,当时的第一和第二官方职位都是虚幻的头衔,要么不给实际的权力,要么就是为了追封一些英雄。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皇帝也并非“万人之上”其实在唐朝中后期,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说他是最大的。

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领土空前广阔。 当时,所有国家都朝拜唐朝。 然而,强大的唐朝无法摆脱宦官的统治。在唐代中后期,宦官的实际权力大于皇帝,宦官甚至还控制了皇帝的人身自由,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取决于军队,军队的代言人则是该国的代言人。而在唐代中后期,很可惜军队就是掌握在宦官手中。那么,那些宦官是如何控制军队的?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首先,让我们从唐中后期的一支名为神策军的军队开始说起。神策军是为了防止外界对唐朝的进攻而设置的。这是一个边防部队,居住在藏人的边境上。公元794年,唐朝大将占领了河西走廊的重要地段,并借此机会占领了黄河九区,从而获得了对阵吐蕃的战略优势。起初,它的建立只由一个团组成。后来,神策军参加了相州战役,并平定起义军反抗唐朝。后神策军将军逃往陕西。不过巧合的是,当时受皇帝信赖的宦官正好在陕州督军,因此神策军和宦官也是第一次有了交集。

公元760年,部分地区再次发动起义,而神策军则主动击溃了起义军。皇帝非常高兴,于是他让神策军的领导人进入宫廷,而宦官则利用这种情况掌握了神策军,并秘密制定了一些战略,将军队扩大到了10,000多人。

公元763年,唐朝的边境再次告急,起义军直奔唐朝中部的长安。皇帝逃离长安时,神策军率领一支禁军保护皇帝的安全。从那以后,神策军确立了中央禁军中的地位。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神策军与宦官掌权神策军的内部力量分为两支,分别由两名大将军带领,余下还有四个将军和两个统军。他们被安置在宦官的宫殿附近。当宦官死后,神策军恢复了领袖的权利。这时,叛变再次爆发,叛乱和动荡导致长安沦陷。这时,神策军面对许多叛乱分子,顽强地战斗,拼命保卫皇帝,使叛乱分子没有成功将皇帝赶下大殿。通过这次,皇帝改变了他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只有军队才可以统治这个国家。在逃亡过程中,官员有的逃离,有的主动归降。唯独宦官一直在皇帝身边,因此宦官成为皇帝最依赖的人,而神策军也成为了最有能力的军队,皇帝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但是,宦官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军队成为宦官的部下,只是时间问题。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不过当时有一位皇帝,对宦官独揽大权这件事非常不满,他用自己的心腹代替了宦官来控制军队。他利用欺骗手段让宫廷里的宦官到他的宫殿,实际上藏匿了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是宦官注意到了事情有些蹊跷,夺门而出,回到了他的大本营,准备带兵将计就计,劫持了皇帝。又率领数以百计的部将,从一个宫殿杀到另一个宫殿,杀死了一百多名各级官兵,甚至周围的商人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当时,长安街上上摆满了断剑。在那之后,神策军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宦官手中,军队中的将军都由宦官所信任的人的担当。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控制皇帝的生与死,因为他们拥有实际的权力,他们还把神策军当作自己的工具,并利用强大的军事权威来迫使皇帝满足他们的个人愿望。因此,当时的唐代中晚期这些事情都是正常的,除了经常发生冲突,人们生活也十分混乱,社会冲突尤其严重。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正义可能迟到了,但从未消失过。公元903年,一位官员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并迫使皇帝除掉了20多个宦官,从而彻底消灭了唐代中后期的庞大黑暗力量。这结束了一百多年的神策军历史,唐朝也结束了,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唐中后期“三大支柱”实际上,在唐中后期一百多年里,由于许多藩镇割据现象的存在,宦官在中央拥有了强大的权力,但即使他们到各个藩镇去当督军,他们的权力仍然是由节度使监督的。因此,对国家和人民的实际伤害远远超过明朝高度集中的制度。当中央的宦官们发布召集令的时候,地方百应、生祠遍起为轻。也正是由于封建镇的强大军事压力,尽管唐代宦官集团当然不忠于任何皇帝,并具有被“奴隶”的意识,但它也必须 忠于和维护唐朝。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彼此的利益已经高度融合。毕竟,在这个时候,即使是读过诗歌和书籍的官僚也更忠于唐朝本身,甚至公开宣布“但李家天子而北面事之”,不管宦官集团推荐的新皇帝是哪位。在很大程度上,士大夫集团的“南衙”和宦官集团的“北司”,以及众多的城外附庸,确实制衡了,虽然也限制了皇权,但因为他们确实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这可以使帝国正常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唐朝运转那么多年的支柱。直到黄巢起兵后,唐朝中央政权完全丧失,帝国秩序一直瓦解,四方藩镇相互对抗,同时也在相互融合。方有宦官劫持皇帝以逃脱。当朱温成功合并其他藩镇时,同时将南衙和北师一起摧毁,这就推到了唐朝末期的三大支柱。实际上,许多与李氏家族王室一同丧生的宦官,他们和那些士大夫一样,为唐朝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说到这里又有同学想问了,为什么唐代中晚期的宦官可以废除皇帝,而明代的宦官仍然受制于皇权?

其实这是和中国制度史的一个超级问题有关,即内院与外院之间关系的演变,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历史的核心命题。中国政治的特征,即君主制的个人属性和君主制的制度属性如何协调。以我的肤浅理解,宋代在中国古代的宦官专政问题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宋代,内侍(即宦官)的政治地位迅速消失并在官僚机构中失去了地位。因此,宦官的专权已不再是一个正式的制度性问题,所以,宦官不再有可能从制度的基础上废除皇帝。 因此,宋代的宦官专政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官僚政府的制度化已经真正开始成熟。尽管皇帝仍然拥有绝对权力,但仅在规定的宪法范围内有效,尽管没有所谓的成文宪法,但皇帝与朝廷,即官僚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存在共识。不过明朝不存在这一点。明代宦官问题的根本,在于实际上只能间接影响以皇帝为首脑的朝廷行政,所谓废立一开始就完全不可能,因为作为一个制度实体的内廷在明代实际上并不存在。

宰相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只能算三品官衔

标签: 唐朝宰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