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纵横百科 116 0

李泌——最顶级的战略家,用一招为唐朝续命百年!在前文《从小狐狸到老江湖,李泌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们纵向回顾了李泌的一生。但受篇幅所限,他最重要的战略构想——贞元之盟,写的不够详尽,颇有遗珠之憾。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构建贞元之盟的曲折经历,和它对唐、吐蕃、大食战略结构的影响。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一、唐德宗时期的内外格局。唐朝的历史从安史之乱开始,可以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差距之大,几乎可以当成是两个朝代看。

初唐、盛唐时期,唐蕃的战争格局总体上处于僵持阶段,虽曾有大非川、青海之败,但随着玄宗朝国力鼎盛,已逐渐在河西九曲、西域占据上风。

但755年的“渔阳颦鼓动地来”,让河陇唐军无力自守。吐蕃在剑南、河拢地区,处于予取予求的状态。

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已豪取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数十州,河西、陇右尽为吐蕃扬鞭之地。

综合各种唐史记载,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短短的50年间,唐蕃之间发生的见于明确记载的大小战争达69次之多。

肃宗时期(756一762年)4次,发生在关中心腹之地的1次;

代宗时期(763一779年)32次,心腹之地有12次。吐蕃攻入长安那次,就是在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德宗时期(780一805年)33次。

可见肃、代、德三朝,唐蕃间的军事交锋,不论是烈度,还是数量都迅速上升。(李泌贞元之盟建成后,我们还会用到这组数据。)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图

唐德宗李适,就是接手了,这样一个烂摊子。公允的说,李适是个不错的人(是不是好皇帝另说)。

虽然,在身边大臣诱导下做了不少错事,但他性格宽厚,愿意为了国家拧巴自己。

779年(大历十四年),他刚登上帝位,便诏告天下罢黜进贡鹰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进贡一次供享宗庙,其余一律停止。

其余,如奴婢、春酒、铜镜、麝香等贡项也一律废止。还下令将国家饲养的三十二头舞象、供皇帝狩猎用的五坊鹰犬全部放生,梨园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他过生日时,也禁止各地进献贺礼,并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部纳入国库,代替租赋。

同时,他启用了唐朝数得着的财税专家杨炎,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两税法”增加财政收入,梳理国家漕运。(《倒在权斗坑里的理财高手——唐朝宰相杨炎》)

但上述种种措施缓不济急,并不足以扭转唐朝百年来的沉疴痼疾。而这时,李适性格中“识度暗浅,资性猜愎”(司马光语)的弱点渐渐暴露无遗。

在著名奸相卢杞的诱导下,德宗开始征收“房产税”(“间架税”)、“商业附加税”(“除陌税”)和“交易抵押金”(“纳质钱”)。

这下可犯了众怒,长安为之罢市抗争,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六)——长得难看,心眼还坏,连皇帝都坑》)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而此时,安史之乱的另一个沉疴,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从781年(建中二年)开始,唐朝连续遭受了“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打击。

在泾原乱兵突入长安时,口中高喊:“不抢你们的‘纳质钱’,不收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顿时,长安百姓几乎全部倒向乱军,一起与之鼓噪前行,可见民众对卢杞推行税制的恶感。

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过程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先后称王,朱泚占据长安称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开封)称帝,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逃出长安,困居于梁州(陕西汉中)的李适,不得不在公元784年(兴元元年)正月,颁布了《罪己诏》。

这份由陆贽执笔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写道:“(朕)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

当初锐意削藩,不惜兵甲相见,如今罪己诏一出,藩镇因循旧制,起兵作乱之罪尽免。

不过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别,判若云泥。

就在彷徨无计之时,李适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奏对。

此时的李泌,已是个63岁的老人了。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李泌出山图

二、李泌的战略宏图和记仇的唐德宗李泌回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断然否决了,李适割地给吐蕃的想法。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唐军兵变,德宗仓皇逃出长安。

为了能够尽快平息叛乱,李适以割让安西(治所在新疆库车)、北庭(新疆奇台西)以及泾(甘肃泾川县)、灵(宁夏灵武)四州之地为代价,换取蕃军参与平叛。

但吐蕃军队行动迟缓,还在沿途不断劫掠唐朝百姓。

直到公元784年(兴元元年)五月,刚刚走到唐蕃边境的吐蕃军队,协助浑瑊在武亭川,大败朱泚叛兵,斩首万余级。

但随后,蕃军便以天气炎热,疫病横行为由撤军。

此时,长安尚未收复,德宗还在梁州(陕西汉中)流浪。

虽然对蕃军表现倍感失望,但吐蕃大相尚结赞前来索要酬劳时,李适还是准备履约,要把安西、北庭划给吐蕃。

他命陆贽起草了《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已共西蕃定议,兼立誓约,应在彼(四镇、北庭)将士、官吏、僧道、老,耄寿百姓等,并放归汉界……,然俊以土地隶属西蕃。”

李泌听说后,当时就炸了,对德宗说:“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势,使之不能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将士,在河西走廊断绝后,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现国无褒奖,却弃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况,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赂而去,何功之有!”--《资治通览》。

李泌把德宗喷得哑口无言,但之前已经答应的事,总要有个了结。

李适决定,“许每年与赞普彩绢一万匹段者,本来立约,亦为收京,然於舅甥之情,此乃甚为小事”。(陆贽《翰苑集•赐吐蕃将书》)

尚结赞一听都气乐了,“小事儿?!你说的倒轻巧,这不是耍我吗?”

没有拿到酬劳的尚结赞愤愤不已,不久唐蕃外交史上最惨烈的一幕爆发,吐蕃在平凉川会盟时,劫盟杀使。

自唐朝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被扣押,1000余人被俘,史称“平凉劫盟”。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平凉附近的地形

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瞬间跌入谷底。此后三十余年,李适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德宗交好吐蕃的梦想破裂后,为打破唐朝的军事困局,李泌开始着手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因在德宗贞元年间,也称“贞元之盟”)。

在李泌的战略构想中,“北和回纥”是关键所在。大食远在西域万里之外,只能起到牵制吐蕃的目的;

东方的剑南虽近,但川、滇地形崇山峻岭,宜守不宜攻,也只能起到牵制作用;

唯独北方的回纥汗国,控弦者数十万,早就有南下扩展之心。

如果能将其矛头引向吐蕃,既可以极大缓解陇右唐军的防御压力,又可以将屯驻灵州(宁夏灵武)防御回纥的朔方军解放出来。

但问题是,李适只要一听见回纥二字,脑袋摇得比拨浪鼓还快。

这是因为,李适和回纥有旧仇。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适还是雍王时,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入回纥大营见牟羽可汗。

当时回纥可汗与唐代宗结为弟兄,牟羽可汗认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李适的叔父,李适见他应行“拜舞”大礼。

李适的侍臣药子昂,以李适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孙,且当时唐庭有丧葬(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不应该“舞蹈”为由据理力争。

结果,牟羽可汗倒是没敢把李适如何,但把他的四个侍臣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打一百杖,魏琚、韦少华一夜后,便伤重而死。

虽然,牟羽可汗的母亲闻讯赶来,叱退左右,亲自捧着貂裘向李适道歉。

此事被李适认为是奇耻大辱,25年过去了,依旧耿耿于怀。

即便回纥确有联唐之意,主动开放了回纥道,方便关中沟通西域,德宗假装没看见;唐官杀了回纥使臣和商队九百多人,回纥没闹事,德宗也不吱声;回纥屡次遣使请求和亲,想都犯错误!!

但这么僵着,也不是解决之道,别的大臣不敢说,抗雷的事还得李泌自己来。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三、北和回纥的争论和李泌的死缠滥打。恰好边将上奏军队缺少马匹,原来河西产马之地,早就握在吐蕃手里了。唐朝的马匹只能向回纥购买,可李适兜里没钱,愁得直嘬牙花子。

李泌顺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能用臣的计策,数年之后,马匹的价格必然会掉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到时候军队就不愁缺马了。”

李适一听来了精神,忙问此等好计策,何不快说?!

这时候李泌能直接说联合回纥的事儿吗?

当然不能!直接说,李适一定会抵触!

政治家都是资深的唠嗑艺术大师,话必须得“绕着圈说”。李泌开始往里绕德宗了,他先说:“作为一个明君,有时候得能委屈自己,事事为了国家和百姓,一切从社稷大计出发。”

李适一听明君俩字,马上点头,表示“我就是这样的君主!”

李泌见德宗上道了,便娓娓道来:“如果我们能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吐蕃必然陷入困境,马匹也很容易得到。”

德宗一听,脸就垮了下来了,憋着气说:“其他三个国家都行,回纥绝对不行!”

李泌微微一笑,说道:“臣早就猜到陛下会作此反应,因此才在心中权衡再三。刚才陛下表示以国家为重,臣才说了出来,此计的关键点恰恰是回纥,其他三国倒是其次。”

这时,李适已经有点不高兴了,冷冷说道:“回纥提都别提!”

李泌抗声回道:“臣身为宰相,提建议是臣的本分。陛下可以不听,但不能不让臣说。”

李适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反倒温言安慰:“爱卿的计策,朕言听计从,但是北合回纥之事,还是等到朕的子孙再去做吧!在朕当朝之时,断不可为!”

李泌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陛下不许,莫非是因为当年陕州之耻吗?”

李适咬牙启齿的说:“韦少华他们因为朕的缘故受辱而死,朕岂能忘记?只可惜国家多难,没有机会报仇,但绝不能与回纥和解。这事到此为止,你别再说了!”

唠到这个地步,换成别的大臣就剩叩头谢恩了。没治罪,已经算捡着了。但李泌不能放弃,为了大唐他必须把德宗的心结解开。他接着说:“害韦少华的人是登里可汗,可登里可汗是被现任合骨咄禄可汗杀的,可见合骨咄禄替陛下报了仇,有功于陛下,理应接受封赏,怎么会和陛下有仇呢?再说后来,张光晟杀突董(回纥使臣)等九百余人,合骨咄禄竟不敢杀朝廷使者。这说明,合骨咄禄确有与唐亲善的意图”。

德宗闻言,实在有点压不住火了,“爱卿坚持认为,北和回纥于国有利,那就是朕不对了呗!”

李泌当仁不让,二目直视德宗:“臣为了社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倘若苟且偷安、一味迎合,有何面目去见肃宗、代宗的在天之灵!”

德宗凝视李泌良久,终于软了下来,勉强说了一句:“容朕徐思之(你让朕好好想想吧)。”

李泌心里清楚,“徐思之”就是德宗的搪塞之词。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您跟我这儿,讲什么聊斋呀?!但他会放弃吗?

当然不会!

李泌不光是为了德宗对他的信任,他还要为了大唐上千万百姓考虑。联合回纥无果,陇山(六盘山)防线的压力就无法缓解;

陇山防线大量驻军,唐朝经济的伤口就无法愈合;

伤口持续流血,德宗推行的“两税法”改革,迟早要崩盘;

更严重的是,若吐蕃与回纥联手,大唐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李泌画像

接下来的日子,李泌一连十五次跟德宗提起这件事,却被否决了十五次!这次李泌真的急了,跟李适说:“陛下既然不答应联合回纥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见李泌要摔耙子不干了,也有点懵圈了。

他只好和颜悦色的对李泌说:“朕不是不听的进谏,不过是和爱卿讲道理嘛!你怎能离我而去呢?”

李泌一看德宗态度缓和,马上说道:“陛下愿意跟臣讲道理,诚乃天下之福!”

李适说道:“朕可以委屈自己,但不能对不起韦少华他们。”

李泌却说:“以臣看来,并不是陛下辜负韦少华,而是韦少华辜负了陛下”。

德宗听到李泌的话,觉得很惊讶。

李泌接着说:“陛下在陕州时,韦少华等人让陛下万金之躯深入回纥大营,而又没有事先通好相见的礼仪,使得回纥恣意妄为,这不是韦少华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吗?更何况,可汗的母亲向陛下双手献上貂裘,喝退左右,并亲自送陛下乘马而归。说成委屈了陛下对呢,还是说成没有委屈陛下对呢?是陛下向牟羽屈服了呢,还是牟羽向陛下屈服了呢?”。

李泌这一顿绕,把德宗给绕糊涂了。

他对旁边的李晟、马燧说道:“故人最好别再见面,朕素来怨恨回纥,现在听李泌之言,也觉得自己有点理亏,你们二人以为如何?”

李晟和马燧什么人物?

战场上滚了一生,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两位深谙边事的老将,对唐朝的军事态势烂熟于心,早知联合回纥是唯一之路。

再说了,二人都因为平凉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后,对德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感动得两位老将嚎啕大哭。

李晟和马燧对视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说:“果如李泌所言,回纥似乎可以原谅。”

李适一声长叹:“你们都不站在朕这边,朕还能怎么办?”

李泌知道德宗已经妥协了。但李适的面子还得找补回来,他赶紧说道:“臣以为,回纥并不可恨,历来的宰相才可恨!譬如吐蕃,趁我国有难,出兵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及青海东部)数千里之地,又悍然入寇京城,导致先帝蒙尘、銮驾播迁,此乃百代必报之仇!而过去的宰相不为陛下分析这些事情,却一味要跟吐蕃结盟,殊为可恨!”

这话的意思是,您是英明神武、目光如炬的,都是前面的宰相是蠢货,非要和吐蕃劫盟。这事儿真不怪您!

李适听了,心里稍微松快点,但他还有一个疑问,“朕和回纥结怨已久,之前刚刚遭遇吐蕃劫盟,其后又屡屡拒绝回纥和亲之请,现在主动提出和解,他们会不会拒绝,招致周围的夷族耻笑呢?”

李泌胸有成竹:“绝对不会。臣可以马上写信给回纥可汗,告诉他若想和亲,必须答应五个条件:

一、向陛下称臣;

二、向陛下称子;

三、每次派来的使团,不得超过二百人;

四、每次用马匹与我朝互市,不得超过一千匹(自肃宗年间起,回纥常以大量劣马换取唐朝的丝绸,给唐朝财政造成了重大负担);

五、不得以任何理由挟持汉人出塞。

如果上述五条,回纥都答应了,咱们就许其和亲。如果不答应,咱还不搭理他们了。您看怎么样?”

说实话,李泌提的五条德宗当然愿意,但骄纵的回纥能不能答应,李适心里还是存疑。

他说道:“自从至德年间以来,唐与回纥一直是兄弟关系,现在一下子让他们做臣属,恐怕有难度。”

李泌见德宗的思路已转到操作细节了,心知此事已成,便说:“他们想与大唐和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们的可汗、国相素来相信我的话,臣写一封书信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

果不出李泌所料,回纥收到书信后,即刻便遣使上表,不但称臣、称子,而且五个条件全部答应。

德宗大喜过望,对李泌说:“回纥人为何如此敬畏你?”

李泌赶紧把高帽,给德宗轻轻戴上:“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臣有什么力量!”(“此乃陛下威灵,臣何力焉!”)

德宗高兴之余,对李泌说:“回纥已经和好了,招云南、大食、天竺之事,怎么办呢?”

李泌答道:“联合了回纥,吐蕃就不敢轻易犯境了,再招抚南诏,便是断去吐蕃的右臂。大食在西域实力最为强大,自葱岭尽西海,地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知道一定可以招抚成功”。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四、贞元之盟的战略意义。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派妹妹、国相和其他高官为迎亲使,一千多人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德宗第八女)。

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们以前是兄弟,现在我娶了您女儿,就是您半拉儿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后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还别说,李适这女婿真是说到做到,回鹘(娶咸安公主后,改称回鹘)骑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与吐蕃展开了长达50多年的血腥角逐,极大地缓解了唐朝陇右防线的压力。

而在与回纥联姻之前,唐臣杨良瑶已持节杨帆西洋,联络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这比郑和初次下西洋,早了整整620年。(详见拙作《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同为宦官,出使西洋,他比郑和早了620年!》)

杨良瑶西去联络大食,是否和大食王达成协议,历史并没有详细记录,但《新唐书 • 大食传》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可见,杨良瑶联络大食获得了实际上的效果。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唐朝航海线路

剑南方向的南诏国,也逐渐与吐蕃貌合神离,“归唐之志益坚”。最后于贞元九年(793年)五月遣使上表,正式归唐。

贞元十年(794年)正月,南诏国王异牟寻亲率大军攻入吐蕃,大破吐蕃军于神川(今云南丽江县境),并乘胜进军,连拔十六城,俘虏吐蕃亲王五人、军队十余万人。

至此,李泌心中“西联大食、北和回鹘、东结南诏”的宏伟战略计划全部完成(史称“贞元之盟”)。

此后百余年的东亚格局,一直都以大食、回鹘、唐、南诏围攻吐蕃为基调。文章开头我们讲过,肃、代、德三朝爆发战争的次数分别是4次、32次、33次。

从数量上看,德宗朝似乎战争最多,李泌贞元之盟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这就从唐蕃两军的战争态势上看了。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凤翔与长安的位置关系

肃宗、代宗和德宗前期(建中、兴元年间),吐蕃长期保持着对陇山防线的军事压力,没到秋季吐蕃骑兵必来抢粮劫掠,唐军每每戒严死守,唐史称之为“秋防”。

即便如此,吐蕃军队依旧能多次进兵凤翔(陕西宝鸡),长安为之戒严。

但北和回鹘完成后(788年),唐军已有余力固守陇山一线,并开始将战略支点外拓。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复筑连云堡、良原故城(今灵台梁原)、新筑崇信城,逐渐开始挤压吐蕃控制区。

贞元七年(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今甘肃平凉),扼弹筝峡口(三关口),又筑朝谷堡(东距平凉三十里),取名彰信堡。三级防御体系建成后,泾原方向的防守压力得以缓解。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灵州大都督杜彦光在关中西北方复筑盐州城(陕西定边)。至此,盐州和杨朝晟屯兵的木波堡(今甘肃环县东南)形成掎角之势。

大诗人白居易为此,欣然写下名篇《城盐州》,“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不犯塞”。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良原故城、崇信城、平凉城、彰信堡、泾州和凤翔的位置关系

河陇如此,在吐蕃势力稍弱的川西,唐、南诏的联合效果则更为显著。801年(贞元十七年),维州之战爆发。

韦皋指挥九路唐军齐头并进,“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资治通鉴》)

而后,他又用刀“犒劳”了,从朔方千里驰援的吐蕃军队,十万蕃军半数被歼,生擒大相论莽热“献俘阙下”。

公允的说,李适晚年唐庭政治愈发糜烂,但在对外战争中,唐军却逐渐夺回战争的主动权,

唐蕃战争态势的变化,让吐蕃以战养战的战争策略,难以收到效果。随着,最后几任吐蕃赞普,在宗教上大量投入国家资源,吐蕃本就岌岌可危的经济彻底崩盘。

最终,一度刚猛无匹的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轰然崩塌。

而安史之乱后,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唐朝,却能摇摇晃晃支撑到907年。

这就是李泌贞元之盟的高明之处!

纵观李泌一生,虽因披着修道的外衣而被后世儒家所轻(“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新唐书·李泌传》)。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

就拿“贞元之盟”来说,回鹘强盛后,南下与吐蕃争夺生存空间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鹘,不使其成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样是结构性矛盾,杨良瑶西访不过是给他们一个继续的信号。

而南诏国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后,虽然吐蕃与之和亲,但多年不断征粮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数次从南诏征兵去西域征战)。李泌要做的不过是告诉南诏国,你还有一个更好的结盟选择。

这三点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作为一个身在迷雾中的当事者,如何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明确用废,便是考验政治智商的难题了。

793年(贞元九年),南诏国上表归唐时,李泌已经无法看到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长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两度拜相、四代帝师的老臣,从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长为德宗朝的老戏骨,为了大唐他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当他长眠于榻上,心中应无遗憾!

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的原型,唐朝名臣李泌曾为大唐做过哪些贡献?

标签: 唐朝李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