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纵横百科 297 0

编者按:中国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位皇帝,她不仅大名鼎鼎,人尽皆知,更是让人们听到她的名字就毛骨悚然,提到她人们都会不寒而栗。她暴虐,却也有温情的一面。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武曌。关于她如何当上皇帝,今天,就用一篇文章,书写她的前半生,书写那段意犹未尽的历史。

对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笔者稍稍采访了普通大众对她的印象。

问:你好,做个“问卷调查”行吗?

答:可以。

问:请问,你能用三个词汇概括一下武则天吗?

答:我想想。我觉得可以用阴狠刚烈、孤家寡人、“卧薪尝胆”来概括她。

问:前面两个词能理解,第三个词该如何解释?

答:就是,我是从科普书上看到她的生平,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概括。书上说她族姓卑微,她呢,又不甘庸碌,无论是在宫中争斗,还是从感业寺回宫后积蓄势力,都需要坚韧的耐力,幽深的心机,和她执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她的儿子成为了自己的对手,最后她还是靠自己儿子的死才当上皇帝。

问:你觉得她坐上皇位的手段又该如何评价?

答:可能我的评价有些“反社会”,我觉得她最后做到了她想要的,我佩服。关于这点我不太拘于伦理道德。她自有内心的苦去吃,只有她自己知道。

问:好的,感谢你配合我的“问卷调查”哈。

答:没事,举手之劳。

相信很多人对于武则天的印象基本都离不开“残忍”二字,即使是上述评价也是基于这个认识,但是武则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真实的历史中那些传说又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真实的武则天,破译她身上的成功密码。

家在何方关于武则天的家乡,迄今为止至少有四个版本,第一种说法是并州文水人,第二种说法是长安人,第三种说法是利州人,第四种说法是扬州人。这三个地方都留下了和武则天相关的遗迹,比如山西文水县有圣母庙,四川广元(利州)有个小吃叫广元凉面,还有个景点叫龙潭,据说武则天出生于此。

悲催童年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的皇族,也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继妻,史书记载她岁数很大,四十多岁还一连给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第二个女儿。

贞观五年,唐代著名的相士、当时的国师袁天罡途径武士彟的任所利州(今四川广元)。武士彟赶紧热情招待,趁机让袁天罡给自己家人相面。杨氏先走出来,袁天罡看了之后称赞:“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谭宾录》)接着,武士彟发妻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走出来,袁天罡点点头说,这两个孩子可以当刺史。接着,杨氏的长女武顺被抱出来,袁天罡说她也挺好,能够富贵,但是有一点不好,她克夫。接着抱出来的是武则天。由于武则天长得像男孩,再加上穿着男孩子的衣服(由于杨氏没有儿子,武士彟很看重这个女儿,于是把她当作男孩子一样养),袁天罡把她当成了男孩,说她“日角龙颜,龙睛凤颈,伏牺之相,贵人之极也。”(《谭宾录》)袁天罡对这个小孩非常好奇,于是让她走两步试试。袁天罡惋惜说,如果这是一个女孩子就好了,日后必定为天下之主。

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旧唐书·袁天罡传》

一般学者认为,由于唐人非常相信命理学,又最早记载在当时人的笔记《谭宾录》中,并记载在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袁天罡传》而非武则天的传记中,而袁天罡也并非藉藉无名之辈,还创作过一代奇书《推背图》,因此这个故事不是编出来的,应当是真的。当然,这件事也就对后来的武则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则天终其一生在奋斗着要当皇帝,跟这样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不过,笔者对此事存有疑虑,按照历史记载,武士彟担任利州都督后,把武元庆和武元爽接到身边,但后来史书并没有记载将两个儿子送回并州老家,但是文献中却表现出武元庆、武元爽在武士彟死后就已经在并州老家了。如果武元庆、武元爽不在利州家里而在并州老家,恐怕这个故事至少是武元庆、武元爽那段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武士彟痛哭吐血而亡。杨氏拖着三个女儿从武士彟的任所荆州回到武家。

武家有武士彟发妻相里氏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由于武士彟当官,对糟糠之妻相里氏不好,相里氏从生病一直到死,从不回家照看。武元庆、武元爽还有两个哥哥,病中没有人照顾,死的时候武士彟也没来看望,也没有任何祭奠。而杨氏过门后却一直和武士彟生活在一起。于是武元庆、武元爽就会认为是杨氏让他们没有得到亲情。武士彟的长兄、次兄出去当官去了。武士彟的三哥武士让的儿子武惟良嫉妒伯伯武士彟出去当官而自己父亲却一事无成,于是报复到杨氏的身上。

杨氏没办法,自己整天就供着佛像念经来发泄。这一段经历让武则天也在无形之中对佛教产生了一些信仰,这也是她当皇帝后大建佛寺的原因。年幼的武则天将仇恨深深刻在心底。而杨氏也把自己的文化教会给武则天,并把自己对于政治斗争的理解教会给武则天。

与高宗的爱情如此畸形终于有一天,武氏在自己的期盼下入了宫。虽然母亲杨氏看惯宫廷斗争不太愿意女儿入宫。一些史料可以证实,唐高宗喜欢武才人是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就有的。那时候两个人一见钟情,于是唐高宗经常趁太宗不注意就以看望太宗的理由来和武才人偷情。武则天的小名也确实如影视剧中所说,叫“武媚娘”。唐代张鹜记载永徽年间之后传唱“武媚娘”歌,而后武氏立后的记载,与武氏名“武媚娘”暗合。至于“武媚娘”是否是太宗赐名,同这一记载并不矛盾,但没有考古作依据。

武则天是木材商人出身的武士彟的女儿,入宫后,一开始唐太宗还挺宠爱她。但是后来,一次马儿惊了,开始发狂,别人都搞不定,武则天说这好办,拿把刀捅它不就完事了?唐太宗顿时心生厌恶。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武则天少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太宗又听说了一句谶语:

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秘记》

唐太宗十分紧张,于是找来李淳风。李淳风回答,不但如此,这个人已经进入宫中,三十年之后,会把李氏子孙杀个精光。

唐太宗说,那我把有嫌疑的人都杀掉,能堵住这场危机吗?

李淳风回答,有天命的人是杀不死的,你这样只会导致滥杀无辜。

一日,唐太宗跟大臣饮宴,唐太宗随口让他们报上自己的小名。轮到一个叫李君羡的大臣报上小名,李君羡说自己的小名叫作“五娘”。唐太宗笑道:“你怎么会起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众人大笑,但是唐太宗心里却不高兴。“五娘”,“娘”不就是女主,“五”不就是“武”,再加上他是宫中禁卫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已经进入宫中,说的不就是这个人吗?

太宗回去细想,越想越不对劲。李君羡是武安县人,封爵是武连县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守卫的是玄武门,小名叫“五娘”,一共五个“武”,这不都是“武”吗?

李君羡就被贬到外地了。

唐太宗对“女主武王”是绝不会手软的,他在等一个消息,那就是李君羡的不臣之举,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女主武王”就必然是他无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派去打探情报的人回禀说李君羡结交道士,唐太宗顿时明白了,原来“女主武王”是李君羡通过道士散播出去的啊。

于是李君羡莫名其妙地就被开刀问斩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两唐书中。按理说正史记载应该可信,可是笔者却对这件事产生怀疑。

疑点一:两唐书关于李君羡这个人的记载只局限于《李君羡传》之中,也就是说属于孤证,显然,这个人存不存在都是疑问。疑点二:李君羡何德何能能封武连县公?根据《李君羡传》李君羡并没有立过什么战功,而公爵在唐宋时期一般都只封给重臣,李君羡一没军功二非重臣,根本不配封公。疑点三:整个故事太过戏剧化,不像是真的,倒像是编的。疑点四:以今天的观念看,女主武王的谶语不科学,也并非作为对武则天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出现,成为故事的最大漏洞。由于两唐书的《李淳风传》没有记载,这件事也就不靠谱了。既然这个故事不靠谱,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本人杜撰以显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那么这件事权且一笑,不值得深层次挖掘。

然而这件事所反映出的唐太宗晚年的政治格局却是对的,由于太宗对魏王李泰的喜爱,导致朝中一些大臣企图支持魏王李泰做太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的二宫之争愈演愈烈,最终引起了李承乾谋反事件。太子被废,而这时李泰撒谎说要杀掉自己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以及威胁李治的事情,让太宗越发不放心自己死后魏王李泰会善待自己的兄弟,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李治被立为太子。尤其是威胁李治,让李治找到了扳倒自己哥哥的机会,故意茶饭不思,消瘦下去,引得太宗问他,他才好把事情说出来。由此可见,后来的高宗也并非什么省油的灯。

然而由于新太子李治生性懦弱,太宗并不放心李治处理政务的能力,于是特许他进自己宫中跟自己学习处理政务,这才让李治有了认识当时的武才人——武媚娘的机会。

而此时的武媚娘由于受到太宗冷落,谨小慎微。而从小就失去母爱、父亲又对他严格的李治也谨小慎微。这样的共同点使得李治对武才人印象很好。武媚娘是父亲宫里唯一一个会对他微笑的女子,对武才人来说,李治的两个哥哥一直都是威风凛凛的强势做派,总是对她这个五品才人呼来喝去,搞得她都不敢说话,对于武才人来说,李治对她很好,性情温和,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互相喜欢上了。加上武才人从小在家中被众人苛待,在宫廷中又经历了尔虞我诈,武才人这个时候又处于人生的低谷,武才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畸形的感情能够找到未来。

贞观二十三年夏,太宗病危。而武才人看见太宗病危,于是武才人铤而走险,主动勾引李治。李治事实上也不是傻子,但是他禁不住武才人主动投怀送抱,抵抗不住武媚娘的诱惑,武媚娘善于伪装成温柔的弱女子,再加上由于他的太子妃王氏不温柔夫妻感情不好,李治宁愿相信武才人是那么的善良,这样自欺欺人。

感业寺出家,希望破灭这一年,太宗病逝。很多历史入门级别的书籍会说武则天“卧薪尝胆”一般,艰苦度日,以期能有未来。不过,此时的武媚娘还真的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这段时日里,武则天根本没有什么斗志,她心里剩下的只有唯一的希望破灭的伤心和绝望。由于小时候母亲经常带她躲到佛堂里,她仿佛回到了童年,久而久之,万念俱灰下,她竟然自暴自弃,只愿今生同青灯古佛相伴。她看透了朝堂、后宫同民间没有区别,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于是,武则天看破红尘,不再有任何非分之想。武则天恐怕不知道,好运很快就要来了。

召我回宫?希望又来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非常吊诡。两年后,太宗的忌日,高宗来到感业寺给太宗上香。高宗和武媚娘一见到对方,两人互诉相思之苦。但是高宗还是不得不离开感业寺。武媚娘再度失去希望。然而,当高宗对王皇后诉苦之后,王皇后虽然一开始觉得更加头疼,但是转而一想,王皇后转变了态度。当时高宗宠幸萧淑妃,王皇后为了对付萧淑妃,想到了一条“妙计”:她听说高宗曾经跟已经出家的武媚娘有感情,既然有这么一档子事,何不利用武媚娘来对付萧淑妃呢?

说干就干,王皇后几次三番撺掇、怂恿高宗将武媚娘带回皇宫。永徽二年,武媚娘回到皇宫。永徽三年(652年),生长子李弘(李弘是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去世,时年二十四,古人计年龄是虚岁,即出生第几年就是几岁,由此推断李弘出生于永徽三年,而非永徽二年)。从永徽四年李弘被封为代王来看,李弘应该是武媚娘被接回宫中后怀上的,毕竟高宗此时还不敢正大光明地将私生子封王。李弘出生后不久,武媚娘就被封为昭仪。

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看法,王皇后之所以要这么干,同王、萧二人的家世有很大关系。王皇后出身北方士族太原王氏,萧淑妃出身南方士族兰陵萧氏,二人的斗争和家族甚至地域争斗都有着莫大关系。

当然王皇后之所以敢这么干,看中的恰恰是武媚娘先帝嫔妃的身份。有这个身份在,她永远不可能扶正,用一个不能扶正的人来对付萧淑妃,再合适不过。再者说,她怎么说也是武昭仪的恩人,武昭仪怎么样也得对她感恩戴德吧!可惜,王皇后算错了,当年唐太宗那样了不起的皇帝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当时的武才人会打败他给儿子选上来的成千上万的美女,王皇后又怎么对付得了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呢?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王皇后

武昭仪之所以给长子起名为李弘,显然是有私心的。熟悉两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那时候叫“李弘”的人特别多。

东晋太和五年就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说东晋宗教领袖广汉人李弘起兵,自称“圣王”,建国号为汉,旋即兵败被杀。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流行一句谶语:

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秘记》

武则天之所以给自己儿子起名为李弘,就是希望他能够像谶语中所说的那样,出来治理天下。此时武则天想当太后的野心昭然若揭。

有人可能会奇怪,武则天怎么敢这样给长子起名字呢?时间线退回到永徽二年。武则天做梦也不敢想自己还能从感业寺回到宫中,更不敢想自己是到高宗身边做妃嫔,然而事情就奇妙地发生了。不过她也看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斗跟市井里的妻妾争风吃醋没有什么不同,自己不能卷入这场斗争,自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赢得高宗的宠爱,这样才能让她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从一开始,武昭仪就没有把自己当作王皇后的人,自然也不会完全听从王皇后的话。四年时间里,武昭仪为高宗生儿育女,王皇后也开始紧张了,于是托付自己的舅舅、宰相柳奭在朝中运作,最终,立了高宗的长子陈王李忠为太子,按照规矩,李忠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王皇后的养子。表面上,王皇后既成功地利用武昭仪将萧淑妃的宠给夺走,又成功让自己有了母以子贵的依靠,但实际上,这几年武昭仪一直在积攒力量,在高宗面前她像小鸟依人一样,一直在获取宠爱,一方面她摸清楚了高宗的脾气和喜好,于是把高宗吃得透透的,另一方面她知道高宗对王、萧二人争宠很烦,因此武昭仪就装作不喜争宠的样子,好让自己以后拥有资本在日后和王、萧二人一决高下。

永徽五年,唐高宗下诏表彰唐朝的开国元勋,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也在此列。但是武士彟压根不能和名单上的其他人相提并论,这明显是武昭仪在高宗面前争取的结果。事实上,武昭仪已经在自己将来位份的事情上下功夫了。

正在此时,一个噩耗传来了,武昭仪所生的小公主突然死亡。《新唐书》和民间野史都记载小公主是武昭仪掐死的,这也是当今民间乃至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小公主死亡乃是武则天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然而笔者认为,武昭仪虽然存在杀人动机,却缺乏作案时间和作案条件。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武则天青年

由于《新唐书》记载的生动传神,并非一部史书应该有的,再加上《新唐书》的记载出现较晚,因此不足取信。

首先,《旧唐书》对小公主死亡事件根本没有记载,而其后的《唐会要》是这样记载的: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然而到了《新唐书》中就非常具体: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 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 “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 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新唐书》的这段记载至少有七个疑点:

记载得过分详实,很像小说笔法。原先史料无载,疑似为“层累的历史记载”,即后人增加上去的。唐高宗废后是在一年之后,唐高宗也算是个治世明君,本身会不会相信小公主是王皇后所杀都成问题,更何况废王立武发生在一年之后,一个小公主死亡事件酝酿一年才有结果,高宗不会有这么强大的耐心。更何况如果高宗自己都不相信这件事,就更难以这件事来废除王皇后。此外事情发生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要求彻查此事,连力保王皇后的长孙无忌都没有提出彻查此事,这有悖于常理。但在《新唐书》等史书中却就是这么记载的。宫中定制,任何宫内的宫女由皇帝皇后分配,昭仪如果在宫里掐死自己女儿是不可能没有人看到的,而武昭仪如果掐死自己女儿就必须清理掉自己宫里的宫女,想要不被人知道,这个难度极大。更何况王皇后以皇后身份来访,看望小公主时根本不可能四周无人,阵仗一定很大,武则天没有作案条件。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来看应该是高宗没多长时间就来了,这一点时间完全不够武昭仪杀死小公主然后再伪造一个没人动过的现场的,更何况武昭仪在王皇后走时还要去送王皇后(宫廷礼仪)。也就是说武则天没有作案时间。如果隔了很久,宫女也早就发现小公主已死,不可能不报告高宗和武昭仪。这件事的记载证明王皇后和武昭仪还有表面上的往来,并没有撕破脸皮。王皇后来看望小公主,如果她杀死小公主就太愚蠢了,同样,武昭仪想要扳倒王皇后,拿小公主的命来赌同样对她本身太过危险,她并不知道四周有没有人无意偷看到,而如果有人偷看到都对武昭仪大大不利,一旦坐实而即使唐高宗是为了对付长孙无忌,也不可能让武昭仪这个杀人凶手成为皇后。而女儿已死的事情在唐高宗没来看女儿之前也非常有可能被发现,这样一来就不是《新唐书》记载的这样。公主活着事实上对武昭仪更有利于促进她和唐高宗的感情,而死了却成了未知,武昭仪根本不知道唐高宗会不会因此废后,更不知道废后会不会被大臣阻挠成功。这样做不值。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应当极尽对武后抹黑之能事,哪怕唐代有这个传言,骆宾王都不可能放下这件事情不写,但是奇怪的是骆宾王并没有写这件事。一般史学界认为,唐高宗是想借小公主死亡事件废除王皇后,借此实现从长孙无忌手中夺权的目的,而武昭仪则是误认为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借着女儿的死登上皇后之位。至于小公主死亡的原因,在古代婴儿猝死本就是常事,唐玄宗的武惠妃连生三个儿子最后都猝死了,其他相似的死亡都是家常便饭,东汉前少帝刘懿也是突然病死,宋仁宗只有三个女儿活下来,康熙皇帝的前七个儿子都死了。

不过,笔者以为,上述结论的漏洞实在太大了:

唐高宗怎么知道长孙无忌一定会力保王皇后。长孙无忌作为政治家,除非废后直接牵扯他的利益,否则很难保证他会出手力保王皇后。但是王皇后的死活还真就和长孙无忌的前途没有任何关系。唐高宗和武昭仪如何知道一定能够成功废后。武昭仪伤心是装不出来的,从她坚持一年之久以及事后对反对废后的人的打压就可以看出她绝非是利用此事,而是真真正正就觉得是王皇后这么干的。因此我认为,武昭仪此时根本就不知道不是王皇后害死她女儿,或者说,小公主死亡时间跟王皇后被废毫无关系。

废王立武,终于当上皇后了王皇后得知此事后,只得搬救兵,于是立刻召见了她的母亲,结果她的母亲柳氏先是吓傻了,然后就对武昭仪恨透了,于是两个人就用了压胜的方式诅咒武昭仪。结果一下子就被太监告发给高宗。高宗于是下令软禁了王皇后,罢免了柳奭中书令的职务。接下来,高宗带着武昭仪以家人的身份到长孙无忌府上商量。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于是将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都升官了。然后高宗说王皇后跟萧淑妃争宠不像话怎么样的话,长孙无忌愣是不接话。

见长孙无忌打太极,高宗准备了大量厚礼,结果长孙无忌收了礼,却依旧不理。

于是武昭仪找了自己的母亲杨氏带着厚礼找长孙无忌。武昭仪的母亲杨氏是隋朝皇族,而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老臣。

当杨氏提出废后时,长孙无忌立刻拒绝了杨氏,然后拂袖而去。武昭仪觉得长孙无忌收钱不办事,既然收了礼,应该还可以争取。于是武昭仪让自己的心腹、朝中大儒许敬宗找长孙无忌。结果长孙无忌直接就不客气地骂了一顿许敬宗。

永徽五年,高宗将柳奭贬出京。同时任命韩瑗、来济为新的宰相。高宗提出让武昭仪晋升为宸妃的折中方案(“宸”即北极星,对应皇帝所住的寝宫),遭到韩瑗、来济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在当时的体制下压根就没有“宸妃”这个妃位。

就在这种僵持之下,朝中一些投机分子开始蠢蠢欲动。中书舍人李义府因长孙无忌要将他外放时,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让他上书皇帝要他支持废王立武。李义府直接半夜扣宫门求见皇帝,递交上表求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大喜,直接将李义府提拔为中书侍郎,又很快升为参知政事。

这样一来,很多官场上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提升官职的御史大夫崔义玄、大理寺正侯善业、大理寺丞袁公瑜等人开始活动起来。

于是,高宗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四位宰相议事。李勣称病不朝。其他三位宰相当中,褚遂良对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绝不会允许武昭仪变成皇后,长孙无忌表示支持。

高宗开门见山,称王皇后没有孩子,不配居于中宫。褚遂良称王皇后出身名门,且是先帝钦定的儿媳妇,他本人没有违背妇德,没有违反“七出”,不适宜废后。高宗宣布罢朝。

第二天,高宗再次召集四个人。褚遂良表示,如果非要废后,必须选择名门,而不能选择武昭仪这个先帝妃子。褚遂良将自己的笏板放在前面,摘下官帽,说如果立武昭仪自己就先免去自己的官职。武昭仪突然从后面跑出来说:“何不扑杀此獠?”唐高宗见褚遂良说出武昭仪是先帝妃子这件事也是非常生气,下令将褚遂良拖了出去。韩瑗、来济也在殿外递上奏折,坚决反对废王立武。李勣见到阵势这么大,如果再不表态,恐怕自己也凶多吉少,于是对高宗说道:“此陛下家事也,不合问外人。”

三月三日,高宗将褚遂良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十月十三日,高宗下诏,称王皇后和萧淑妃谋划在宫中下毒杀人(谋行鸩毒),废为庶人。父母兄弟全部流放岭南,改王皇后为蟒氏,萧淑妃为枭氏。从废后的过程也能看出,如果废王皇后真是因为小公主死亡事件,一开始就不会说王皇后争宠、无子,最后的罪名也不会这么模糊,更不会捎上萧淑妃。这里面的恩怨恐怕不是史书上写的这么简单。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萧淑妃

那么长孙无忌为何要力保王皇后呢?这是因为唐太宗临死前将王皇后和高宗一并托付给了他。但是长孙无忌要不要铁了心必定要保全王皇后,就要看他自己掂量孰轻孰重了。而高宗基本上是很难猜透长孙无忌究竟要怎么做。

因此我认为唐高宗并非在废后事件一开始就觉得这是扳倒长孙无忌的机会,而是在长孙无忌表明态度后才觉得这是机会。这样一来,唐高宗就更不可能在废后时是以王皇后杀死小公主为理由了,毕竟废后对付长孙无忌是长孙无忌表态后的临时起意,在一开始又怎会听信武昭仪的话呢?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褚遂良是听了唐太宗的遗嘱,让他不要让小人离间了李治和长孙无忌,而在他看来武昭仪就是小人,这才坚定地跟从长孙无忌反对废王立武。而褚遂良出身南方士族,在朝中没有依靠,只能依靠长孙无忌,这才从头到尾都成了长孙无忌这边的急先锋。而李勣没有受托孤辅政,自然不愿意趟这趟浑水,所以才会说出“此陛下家事”这类话。

而上面所说支持武昭仪当武皇后的几个人,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而许敬宗在宇文化及要杀自己父亲时只求宇文化及不要杀自己。李义府更是为人谦和有礼,背后却专门趁别人跟自己聊天时搜集对方讲错了的话来进行告密换取官位,本身人品都有问题。

新后上任三把火,烧得权臣直哆嗦武皇后作为新任皇后,自然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废后王氏和庶人萧氏。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囚禁在一个黑屋子里,只有一个小洞,每天将食物从小洞放进去。一次高宗想起她们来了,到了这个黑屋子面前问:“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回话说:“妾等得罪,废 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然后想到皇帝这样说一定是还顾念夫妻之情,又言语悲戚地说道:“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马上答应:“朕即有处置。”

武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知道了,于是武后立刻做了如下安排: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 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旧唐书》

而《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残忍:

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曰: “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

《新唐书》的记载只是增加了几个字,如“反接”,“殊其尸”,但是含义却大大不同,反接手足意味着将手脚砍下后,手接在脚上,脚接在手上,我们以科学常识就能知道,根本接不上去。

那么《旧唐书》的记载一定可靠吗?我认为其中有一些地方可以有多种解释。

首先,按照《旧唐书》所说,是高宗旧情复燃刺激到了武皇后,那么既然这样,武皇后如此残忍的做法,高宗知晓之后必然不喜。但是从之后的记载来看,武皇后这样做并没有影响到两个人的夫妻感情。(据《资治通鉴》记载,武皇后是劝说高宗事情不能做一半,高宗恍然大悟后授权武皇后做的,这种说法更加合理,按此说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惨死终极责任人是唐高宗,不过这种说法不太符合唐高宗的性格,且唐高宗只是允许武后杀死二人,并没有允许虐杀)

不过,由于现有史料都是这样记载的,即使这件事存疑,也难以否定。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也只能说武皇后真的太恨王皇后了。不过,由于事情经过太像吕后对待戚夫人的做法,历来史学家怀疑此事是记载的史家对武则天存在偏见,因此照搬了吕后的事放到武后身上。

萧淑妃死前大骂:“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兒,生生扼其喉!”从此以后,武则天规定宫里不再允许养猫。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杀后,武皇后经常噩梦缠身,梦见两个人披头散发满身是血,就如同死时的死状那般站在她面前。武皇后请来道士驱鬼,又移居蓬莱宫,还能看见,后来干脆就搬到东都洛阳了。

这个记载完全翻译自《旧唐书》,武皇后在二人死后,死状恐怖进入梦中并没有什么奇怪,但是作为皇后居于东都,那么皇帝高宗呢?在高宗的本纪中并没有迁都的记载,因此居于东都很可能是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做的事情。

不过有学者提出,武则天后来还是养猫的。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说有一次武则天想证明在自己统治下没有办不到的事,于是同时养了一只猫和一只鹦鹉,训练这只猫不抓鸟。训练完成后,大臣喝彩,皇帝圣明。结果时间流逝,时间一长猫就饿了,看见旁边有只鹦鹉,抓过来就把脖子咬断给吞下去了,武则天为此很没有面子。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则天并没有怕王皇后萧淑妃的鬼魂,这件事应该是史家们的一厢情愿。

再说武皇后的第二把火,这把火烧向了太子李忠。

李忠听说王皇后被废后,开始心生怯懦,于是上疏皇帝,要求辞去太子之位。高宗一开始并不同意。就在武媚娘被册封为皇后的第三天,武皇后的心腹许敬宗上疏唐高宗,说李忠之立是“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而现在皇后已经有了儿子,还让李忠坐在太子之位不妥当。我知道我的话是挑唆你们父子,但是为了国家,我是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

唐高宗把许敬宗召了过来,说道:你的上疏我看过了,有些道理。你还有没有其他理由啊?

许敬宗说,那理由太多了,比如说,这涉及到现实政治稳定,现在的太子出身低贱,看到现在有个出身高贵的弟弟,必然心中不安,太子心中不安,会不会犯上作乱啊?

唐高宗见状,说李忠自己已经上表让位,许敬宗说,这说明太子人格高尚啊,应当顺从他的意愿。

于是李忠被废为梁王。

武皇后的第三把火烧向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派。褚遂良早就被贬出去了,而韩瑗、来济也在打击的范围之内。

武皇后上书高宗说道:

陛下前以妾为宸妃,韩瑗、来济面折廷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乞加褒奖。——《资治通鉴·卷二百》

显庆元年十二月,韩瑗不知武皇后这样做是计,觉得武皇后挺和顺,于是上书高宗,说褚遂良虽然言辞激烈,却是忠臣,只是被小人离间,如果不重新起用他,国家会面临灾难。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褚遂良

高宗勃然大怒,将褚遂良贬到更偏远的桂州(今广西桂林)。

武皇后让许敬宗上书皇帝:现在韩瑗、来济把褚遂良执行您的命令贬到桂州,表面在执行这个命令,事实上他们是在酝酿阴谋啊。桂州这个地方是个练兵的好去处,很显然这三个人是想里应外合来个谋反啊。

结果韩瑗、来济被贬出去了,褚遂良也被贬到爱州(今越南清化),不久,许敬宗、李义府被提拔为宰相。

现在只剩下长孙无忌和于志宁了。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见朝中这个局面,决定不再过问政事,开始潜心著书立说。

武皇后一开始并不敢动长孙无忌,不过长孙无忌的表弟高履行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快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了朝廷。

显庆四年十月,有人汇报说自己发现了一个朋党案件。说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交权贵,结党营私。

武皇后看到权贵两个字,马上两眼放光,派许敬宗审理此案,让这个权贵变成长孙无忌。许敬宗刑讯逼供的同时,暗示韦季方、李巢二人将自己勾结的权贵说成长孙无忌,保他们无事。结果韦季方是个老实人,说自己就是想巴结长孙无忌也巴结不上去啊。再加上长孙无忌是当朝国舅,自己不敢随意诬陷。韦季方被往死里打,韦季方想不开,于是撞墙自杀,结果被救活了,而且瞬间事情变成了畏罪自杀。

第二天,许敬宗汇报说这个案件不是一个简单的朋党案,而是一个巨大的阴谋。韦季方勾结长孙无忌是为了上下勾结陷害忠良,从而将权力集中在长孙无忌身上,然后长孙无忌好有机会谋反。

唐高宗说,舅舅是因为被小人离间,同我有点嫌隙,但是怎么会谋反呢?许敬宗说:臣仔细推究调查清楚,他们反相已露已经证据确凿,陛下还怀疑,这不是社稷之福。

唐高宗长叹大哭道:

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滋事若实,如之何?——《资治通鉴·卷二百》

许敬宗称长孙无忌比高阳公主性质还要恶劣,他说高阳公主是个女流之辈,房遗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影响力远非长孙无忌可比。长孙无忌辅佐先帝,还当了三十年宰相,谋反起来更加恶劣。

唐高宗让他回去再审审。许敬宗就回家思考了,第二天他把自己想出来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说昨天回去又审了一遍,才发现皇帝陛下多么英明,我把案子审简单了,这个案子比我想的要复杂很多,这里面还牵扯到韩瑗、来济、褚遂良、柳奭、于志宁(没有表态支持或反对武昭仪当皇后的那位宰相),他们都参与到这个谋反案里。

唐高宗长叹一声:

舅若果尔,朕绝不忍杀之,若果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资治通鉴·卷二百》

最后长孙无忌削官,削爵,安上扬州都督位置,软禁在黔州。

许敬宗上书说只处理长孙无忌这不对,于是派人四处录口供。录长孙无忌的口供的人是袁公瑜。袁公瑜说:你大势已去,自行了断吧。于是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等人的家人子孙纷纷被诛杀,年龄小的流放岭南。与此同时,武皇后的拥护者就全都被提拔上来了。

帝后离心,皇帝斗不过皇后显庆五年七月,武皇后指使李忠身边侍女阿刘检举李忠经常穿女人衣服,因为他怀疑有刺客要杀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经常找人给自己算命。武皇后认为李忠有谋反之心。唐朝法律规定侍女不能告发主子。李忠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高宗在诏书中声称李忠罪有应得,本来是要处死的,是皇后求情。

但是从此时开始,高宗已经开始纠结了。再加上她多次向高宗为自己的母亲杨氏请封,而杨氏又是一个很张扬跋扈的女人,而按制度应该封号跟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相关,但是杨氏的封号却跟武士彟毫无关联,而杨氏的品级比武士彟还要高,向来仁孝的高宗心中更加不悦。

这时候,高宗得了眩晕病(风痹)。于是朝政尽数落到武皇后手中。武皇后拼命揽权,此后一直到麟德元年,高宗武后合称“二圣”。

真正让唐高宗对武则天产生防范的,是武则天的标新立异。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武则天中年

显庆六年,益州、锦州上报说当地有真龙现身,武则天宣布次年改元龙朔。龙朔二年,朝廷的百官全部改名,门下省改东台,长官由侍中改为左相,中书省改为西台,长官由中书令换成右相,尚书省改成中台,尚书仆射改称匡政,左右丞改成肃机,六部尚书改成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此后,武则天不停换年号和官府衙门名称。

自龙朔元年开始,武则天大力揽权。这一年,被贬出京的李义府再度回朝,回来之后就排挤另一个宰相许圉师。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在外面打猎时踩踏了民田,还在争执中射伤了百姓。许圉师对儿子动了私刑,打了一百杖。由于他没有将儿子交给公家处理,于是有人弹劾他包庇儿子。武则天的手下袁公瑜派人换了姓名举报许圉师。

许圉师给自己辩白说自己已经重重惩罚了自己的儿子,但由于他确实没有通过国法处理,许圉师“越描越黑”。在辩白中,许圉师顶撞了高宗,于是许敬宗趁机指责他,许圉师被罢官。自此,朝中的官员大多都是武则天的人了。

然而,武则天的人马嚣张跋扈,令高宗万分反感。龙朔二年十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被高宗提拔为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用来制衡武则天的人马。

李义府命自己的儿子、女婿卖官鬻爵,高宗十分不满,于是找了个机会对李义府说他的女婿和儿子总是违法,要他回去管管他们。按理说高宗给他留足了面子,没想到李义府当面就顶回去了,说是谁向陛下说的。高宗说就是我说的。李义府扭过头拂袖而去,丝毫不给高宗面子。

高宗意识到武氏集团已经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就在这时,李义府找到一个叫杜元纪的风水先生看了看家里,结果杜元纪说李义府家里有“狱气”,需要用20万缗钱压下“狱气”。李义府让家里人到处索贿弄来了20万缗钱。这还不够,还在母亲死后为母守丧期间带着风水先生到处找风水宝地。结果很快就有人告发李义府这些事情。高宗突然坚决、果断地让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会同御史以及宰相李勣立即审理此案。

龙朔三年四月二日,李义府被逮捕入狱。四月五日,将李义府从官籍中除名,长期流放巂州。三年后(乾封元年),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赦令里特地规定长期流放的不予赦免,因而李义府不在赦免之列,李义府发病而死。

麟德二年,高宗提拔刘仁轨为大司宪兼参知政事。

总章三年正月,刘仁轨致仕(退休)。三月,许敬宗致仕(退休)。同年十二月,所有政府机构和百官官名恢复到从前。

咸亨三年十二月,刘仁轨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咸亨五年再次被派往海东。上元二年,刘仁轨再次担任宰相。

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注意到了,必须拉拢刘仁轨。于是任命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知留守事。

刘仁轨秘密上表武则天,提到了吕后死后,吕家被铲除的事。

武则天引用了刘仁轨上书中的“(吕后)见嗤於后代,禄、产贻祸於汉朝”句,对刘仁轨说自己会注意这件事的。刘仁轨也是少数反对武后专权而能够得到善终的大臣。

时间线退回到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向高宗告发武则天在宫中召集道士行妖术。“厌胜”之术自古就是宫廷禁忌,是大逆不道。这件事本身非常蹊跷,武则天当年就是以王皇后行“厌胜”之术为理由扳倒王皇后,但是高宗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刻召见宰相上官仪,上官仪听说后马上就说:

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是“民”对李世民的避讳)心。——《新唐书·上官仪传》

很显然,上官仪是顺着高宗的话往下说的,高宗当时也是赞同的,当即就下令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上官仪

《旧唐书》评价上官仪“恃才任势”,因此上官仪跟满朝大臣关系都不好。武则天早就在高宗身边安插了很多人,武则天立刻跑了过来,质问高宗,于是高宗把责任推给了上官仪,说“上官仪教我”(《新唐书·上官仪传》)。

上官仪和王伏胜早年在陈王李忠府里做事。因此此事被许敬宗利用,构陷废太子李忠谋大逆,王伏胜、上官仪、上官庭芝(上官仪子)、李忠都被赐死。上官婉儿被没入宫中。左相、右相全部罢官。唐高宗几乎一蹶不振,眼疾加上眩晕再加上废后的失败让他很难一个人打理朝政。而随后,武则天开始了更大程度的揽权。也正因为这件事,武则天才开始意识到不能让高宗跟大臣独处,因此,上元元年才有了,武皇后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合称“二圣”,垂帘听政,两个人一同接见大臣的朝见,通过这种方式监视高宗上朝。

总章二年和咸亨三年李勣和许敬宗的相继离世给了武则天沉重的打击。因此,武则天在清理政敌的做法上越来越不择手段。

许敬宗死后,在许敬宗谥号的议定方面,由于许敬宗一直制造冤案,很多大臣都提出不同意见。太常寺博士袁思古说:

敬宗位以才升,历居清级,然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白圭斯玷,有累清尘,易名之典,须凭实行。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请谥为‘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

由于许敬宗嫁女儿全是为了钱,女儿嫁得门不当户不对。

他女婿叫钱九陇,是皇家的一个仆人,结果许敬宗拿了女婿的钱,就篡改历史了,在他编修的国史中说他门第高贵,而且还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建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一个叫庞孝泰的将军懦弱无能,指挥无方,在和高丽打仗时几乎全军覆没,结果许敬宗收了他的钱之后,国史记载他这场仗大胜,大破高丽,高丽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是举世闻名的勇将。诸如此类的事例有很多。

另外许敬宗非常好色,他的妻子裴氏有一个婢女长得貌美如花,许敬宗就奸淫了这个婢女,纳为妾室,等到裴氏去世,他就给这个婢女换了一个身份,说她姓虞,然后把她扶立为正妻。结果这个婢女因为太好看,许敬宗的长子也看上了,而且两个人早就私通了。许敬宗知道后,向朝廷告发说他不孝,把儿子流放到岭南。

就为了抢一个婢女,把儿子流放出去,因此,太常博士袁思古给他定谥号为“缪”。许敬宗的孙子太子舍人许彦伯不干了,向武则天哭诉,声称袁思古跟许家有仇,这是公报私仇。武则天让太常寺再议。太常寺方面要求许家给出袁思古跟许家有仇并且定谥号为“缪”是出于公报私仇,否则不能轻易改变谥号。户部尚书戴至德(唐朝名相戴胄之子)想调和矛盾,就说:许敬宗生前荣华富贵,死后谥号却不相称,这样不对吧。太常寺坚持认为就应该给一个“缪”的谥号,还给出理由:

昔晋司空何曾薨,太常博 士秦秀谥为“缪丑”公。何曾既忠且孝,徒以日食万钱,所以贬为“缪丑”。况敬宗忠孝不 逮于曾,饮食男女之累,有逾于何氏,而谥之为‘缪’,无负于许氏矣。——《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

武则天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议定许敬宗的谥号。礼部尚书袁思敬提出折中方案:

按谥法“既过能改曰恭”,请谥 曰“恭”。——《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

他觉得许敬宗劣迹斑斑,不能用美谥,武后又不允许用恶谥,只好用平谥,于是就提出了上述动议。武则天觉得还可以,于是“恭”的谥号就定下了。

唐太宗的宰相封德彝曾经讲过许敬宗年轻时的故事,说江都事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后,宇文化及杀掉了很多隋炀帝的骨干大臣。

这时候,虞世南、许敬宗同时伏在宇文化及面前,但是两个人要求截然相反: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深受隋炀帝信任,宇文化及就要杀掉虞世基,虞世南在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时他直接冲了进来,说不要杀我哥哥,还是杀我吧。许敬宗的父亲叫许善心,拒绝投靠宇文化及要被杀掉,许敬宗在这时哭着求宇文化及杀我父亲不要牵连我。可见,许敬宗是一个很没有骨气的人。回顾许敬宗的一生,文武百官对他充当武则天马仔制造冤案极为不满,给他定谥号为“恭”,当然是在骂许敬宗,但这也更是一种对武则天的反抗。

封德彝由于说了许敬宗的不是,于是许敬宗在编修国史时特地抹黑他。凡是得罪过许敬宗的人,纷纷遭到抹黑。这些倒行逆施的事情让大臣们纷纷向高宗要求重修国史。由于高宗也不满许敬宗篡改历史,高宗下令,由宰相郝处俊重修国史。

郝处俊是安州安陆(今湖北德安)人。由于高宗欣赏郝处俊,经常跟他讨论历史,郝处俊和高宗谈论历史时经常指正高宗读史的错误,可以算得上高宗的知己了。

有一次,高宗评论荆轲刺秦王的事,认为秦始皇跟荆轲单打独斗,是因为秦朝法令太宽松,以至于没有“禁卫军”去保护秦始皇。郝处俊当即指出高宗错了,是秦法太严苛,大臣不允许上殿前护卫,所以只能在下面干着急。郝处俊还说:

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旧唐书·卷第三十四》

因此郝处俊认为治国应当宽严相济,宽严适度,而这一理念同高宗施行仁政的治国理念完全吻合。这次高宗让郝处俊重修国史,特地跟他强调了国史被许敬宗歪曲的事实。

高宗说当年自己跟随太宗到未央宫去,禁卫军组成的仪仗队走过后,他看见有人持刀埋伏在草丛之中,唐太宗说这件事一旦揭发出来会牵连到很多人,禁卫军中至少要死几十个人,太宗让高宗去,让这个人自己走出来,不要再追查牵连其他人了。郝处俊说他弟弟也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按律,宫廷里负责警卫的官员不能碰到皇帝的衣服,一天,卫士碰到皇帝的衣服,太宗看身边没有御史,就说,今天没有御史在,我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赦免了卫士。这些事在许敬宗写的历史里也遭到歪曲。

郝处俊推荐李仁实一起重修国史,但事情很快不了了之。

因为重修历史就需要否定许敬宗,也就是在间接否定武则天。这跟武则天的利益是完全冲突的。再加上武则天抢班当皇后,在许敬宗笔下已经有了一个符合武则天需要的记载。这里面有很多歪曲,美化武则天的地方。

但是武则天并不反对重修国史,但是得让刘仁轨来参修国史。刘仁轨官比郝处俊大,再加上刘仁轨为人圆滑,在高宗心里他说不定早就被武则天收买了,即使没被收买,他也不敢对武则天要求写史的方法有半点逾越,高宗知道一旦由他来修史,达不到重修的目的,因此修史不了了之。

不过,西台舍人徐其聃(唐太宗妃子徐充容的弟弟)提出,齐献公(长孙晟)是您的外祖父,他的庙堂破败,周忠孝公(武士彟)是你的岳父,他的庙堂却是一再修整,富丽堂皇,这不妥。

表面上是在说家庙的事,实质上是在说长孙无忌的冤案。

上元元年九月,高宗下诏追复长孙无忌的官职,让他的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允许归葬昭陵前面陪葬功臣的陵墓。也就是说,高宗让长孙无忌平反。

此外,武则天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想通过自己提出的“建言十二事”来收买人心。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此前为一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薪)。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其中,第八条是为了讨好高宗(李唐统治者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以及第九、第十二条是有具体措施的,其余实际上都是废话、套话。

其中,为了迎合高宗,武则天在科举时开始增考《老子》。

同时,为了提升女性地位(但实际上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为母亲服丧也需要和父亲死了一样服丧三年。

上元元年十月,给李唐的先皇和先皇后们增谥,与此同时,改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让自己和高宗平起平坐,更加确立了自己临朝的合法性。

上元二年三月,高宗在武则天祭祀当中检阅百官之后,宣布自己身体不好,表示将退居二线,要让武则天总摄国政。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唐高宗

这个决定宣布后,以郝处俊为首的一群大臣反对,高宗宣布收回成命。于是武则天于是对高宗的身边人展开清洗,其中包括高祖外孙女、常乐公主之女也就是武则天第三子李哲(后来的李显)的妻子幽闭而死。

而这件事,也充分体现出忠于李唐官员还有很多。而这件事也越来越不利于武则天。不过,总体来看,高宗和武皇后的斗法是失败的,武则天的地位并未有任何实质上的动摇。

与娘家闹掰,姓武的统统收拾了武则天小时候曾经受尽自己两个亲兄弟武元庆、武元爽的欺负。武士彟的两个侄子武惟良、武怀运也欺侮她,将她和母亲杨氏赶出家门。当时,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处理家事问题上有很大不同,在正妻死后,南方人直接把妾里最大的那个扶为正妻(也叫扶正,后来宋朝建炎南渡后皇室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而北方人选择重新娶一个正妻(北宋皇室也采用此法册立新皇后)。这一点,从许敬宗(许敬宗是杭州新城人)身上也能体现出来。南方人这种做法由于一家人一直是同样的人很和谐不容易产生像武则天家里这样的不和谐因素,但由于给妾这样的机会,容易造成妻妾争风吃醋甚至是影视剧里“宠妾灭妻”那样的事情发生。武家是并州文水人,是典型的北方家族。在北方人看来,妾做梦都别想当妻,也因此瞧不起南方人。但是北方人的做法带来一个弊端,前妻死后,由于新的正妻过门,她的嫡子就会变成庶子,这也是武家人恨杨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矛盾一直到明朝才通过让嫡子永远作为嫡子、新的正妻需要收养所有的嫡子、新的正妻在发妻的牌位前行妾礼这样的家法制度转变这一方式彻底解决。而南方人的妾扶正之后,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为庶子,扶正后生出来的儿子才是嫡子,而前妻的儿子仍为嫡子,因此不会产生嫡庶矛盾。

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作为南方人,看见北方人如此,不免发出感慨,称由于这个嫡庶之争,家里人不停地打官司,家丑被揭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前妻生的嫡子诬告新的正妻为妾,新生下的嫡子将原来的嫡子黜落为佣人,互相揭对方先人的短,把先祖做的丑事都揭出来。颜之推说,经年累月,连孝子都没有了。这样的乱象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不畏的一大弊病。

杨氏是武士彟发妻死后娶进门的,因此不受家里待见。

武则天当政后,由于缺乏政治上的盟友,先提拔了欺负过她的始州(今四川剑阁)刺史武惟良提拔为司尉少卿,武怀运从瀛洲(今河北河间)长史提升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刺史。武元庆原为卫尉郎,升任宗正少卿。武元爽原为安州(今湖北安陆)户曹,升任少府少监。

但是武则天并不放心这几个人,于是让母亲杨氏去试探他们。于是杨氏举办了宴会,说话间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杨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宽宏大度,没想到武惟良却说,我们本就是功臣之后,所以早早地当上了官。我们想想自己的才干,本来也不是当大官的料,没想到皇后提拔我们,我们并不以此为荣。武则天听说后,火冒三丈,于是开始收拾他们。

武则天上表高宗说,我们不应该任人唯亲,今天我有几个亲戚提拔上来了,这是不对的呀。这样一来,武则天反而还成了公正无私了。

于是武惟良“官复原职”。武元庆被贬至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当刺史,武元爽贬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刺史。武元庆越想越怕,就给吓死了。武元爽到地方上不久被告发,流放到振州(今海南三亚,当年韩瑗的流放地)。

武则天的妹妹嫁给的是一个叫郭孝慎的人,但是她的丈夫很早就死了。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嫁给的是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也是年纪轻轻就守寡,被封为韩国夫人。

武则天年轻时总是生育儿女,因此她非常害怕高宗和萧淑妃再次腻在一起,因而将韩国夫人接进宫顶替自己给高宗专宠。这也为后来武则天的儿子李贤的死埋下伏笔。

韩国夫人去世后,女儿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贺兰氏年轻漂亮,结果高宗就时常宠幸武则天的这个外甥女。

这一天,唐高宗举行封禅大典,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也来了,武则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妙计”。

武惟良就给武则天进献吃的东西。武则天在里面下了毒,然后跟贺兰氏一起吃,贺兰氏年纪小就先吃下去了,毒发身亡。武则天赶紧让人调查,一查说是武惟良进献的,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二人都被处死。

由于这件事情,武家几乎断了香火,武则天把贺兰氏的兄长贺兰敏之改姓为武,加为左散骑常侍,接续武士彟的香火。

虽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整件事过于戏剧化,笔者还是忍不住怀疑,这是文人害怕武后再现而对武后的一种抹黑,不过,由于缺乏佐证,我们只能暂且相信这一记载。但是关于贺兰敏之的事情,武元庆有儿子武三思,武元爽有儿子武承嗣,虽然这些人还小,不能给武家承续香火,但武家香火事实上并没有断,因此让贺兰敏之改姓武很可能是武则天在培养自己的人的一种行动,也更有可能是先给颗甜枣再给个耳光的行为,当然也存在续香火的可能。

不过贺兰敏之缺乏文化,但是是个美男子,结果被他外婆杨氏看上了,于是杨氏就跟贺兰敏之有了男女关系。贺兰敏之一看,自己有靠山了,开始更加嚣张,加上贺兰敏之根据高宗的一些怀疑也开始怀疑武则天害死了自己的妹妹。高宗问贺兰敏之,明明魏国夫人原来还好好地,怎么会突然死了呢,贺兰敏之在旁边一言不发,当时武则天就觉得,贺兰敏之是在怀疑自己。

咸亨元年九月十四日,杨氏去世,终年93岁(有学者认为是73岁)。追封鲁国夫人,谥“忠烈”。次月,追赠父亲武士彟为太尉、太子太师、太原郡王。杨氏以王妃之礼下葬。京官文武九品以上,以及外命妇全部参与送葬。杨氏葬于顺陵。

贺兰敏之虽然失去了最大的依靠,但还是不改嚣张跋扈。

武则天给贺兰敏之宫中的大瑞锦,让他给杨氏造佛像,贺兰敏之却把这些东西挥霍掉。

武则天看中了司尉少卿杨思俭(弘农杨氏后裔)的女儿,想把她作为李弘的太子妃,把这门亲事交给贺兰敏之办,结果贺兰敏之奸污了杨家女儿。

贺兰敏之还对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动手动脚。

三件事一暴露,武则天把他剥夺了武姓和当官的资格,流放雷州(今广东雷州),在半路上,到了韶州(今广东韶关),武则天命人用缰绳勒死了他。与其交往的人全都发配岭南。

不过,对于贺兰敏之的行为,有部分人解释为是因为贺兰氏的死而对武则天的报复,不过这种阴谋论已无从考证。不过就情理推断,在男权社会下,贺兰敏之犯不着因为要给自己的妹妹报仇而做这些事情。

和儿子闹矛盾,伤心儿子伤心娘废后失败后,唐高宗决定把希望放到儿子李弘身上。于是高宗多次让李弘监国,以剥夺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权力。于是引发了李弘和母亲武则天的激烈冲突。李弘不愿意当母亲武则天的傀儡,而武则天亦不愿意有人分走自己的权力,而两个人在治国理念上也有着巨大冲突。

最早体现两个人矛盾的是李弘曾经对失去联系的士兵家属籍没(罚没家产充为奴婢)提出异议,李弘认为,这些士兵有可能是被敌军俘虏了,有可能是迷路了,当然也可能是真的跑了,由于弄不清楚原因,希望放宽。但是武则天却反对放宽,她秉持着“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的严厉治国理念。

太子上表谏曰:“窃闻所司以背军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拟没官。亦有限外出首,未经断罪,诸州囚禁,人数至多。或临时遇病,不及军伍,缘兹怖惧,遂即逃亡;或因樵采,被贼抄掠;或渡海来去,漂没沧波;或深入贼庭,有被伤杀。军法严重,皆须相傔。若不及傔,及不因战亡,即同队之人,兼合有罪。遂有无故死失,多注为逃。军旅之中,不暇勘当,直据队司通状,将作真逃,家口令总没官,论情实可哀愍。《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制从之。——《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

咸亨二年,太子李弘因为替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求情,称他们年纪这么大还没有婚配,触怒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将两位公主婚配给了两个守城的士兵。此后,贺兰敏之奸污自己的太子妃杨氏的事情爆发后,李弘开始怨武则天和她的家人。李弘埋怨母亲当然还有看不惯她大量揽权。

李忠谋反案发生、李忠被赐死后,不忍兄弟横死街头的李弘上书皇帝要求收葬李忠,武则天狠狠地骂了李弘一顿。

咸亨三年年底,太子身边管理膳食的邢文伟,减少太子膳食供应,并且上表批评他很少接见大臣。太子回信说自己身体不好,自己接受批评。另一件事是太子大臣一起喝酒摔跤,东宫的王及善说他这样有失礼法。随即,这两个人都受到高宗的提拔。很明显,这里面有武则天的诋毁。

《唐历》这样记载李弘:

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

武则天之所以抹黑李弘,是为了她废除太子的计划。另一方面,武则天将自己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召回。由于武则天缺乏可用之人,而武承嗣因他父亲的事情也学乖了,武则天命他承袭周国公爵位,放到自己身边培养,提拔为宗正卿,让武承嗣很快成为了武则天的爪牙。

而高宗早就有禅位李弘的念头,一旦素有贤名的李弘接受禅位,一切都会朝着不利于武后专权的方向发展。上元二年,高宗宣布自己将禅位李弘,武则天积极谋划着和儿子的冲突,却不想李弘在陪同帝后出巡东都洛阳途中病逝(应是《旧唐书》根据今已失传的《唐高宗实录》得出的结论,《资治通鉴》采用此说,出自唐高宗《册谥孝敬皇帝文》)。《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而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一本叫《唐历》的书,这本书著于安史之乱后:

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

唐肃宗时期,有大臣叫李宓称:

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

不过,不论真相如何,李弘的死都和武则天脱不了干系。李弘本就有肺结核,而长期以来母后给他的巨大压力以及武则天对他的动怒造成了他的忧惧和病发。也因此,人们在攻击武则天时说她杀死自己的儿子,也是有道理的。

李弘死后,高宗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随后,于上元二年当年,高宗册立他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作为新太子。然而这位新太子和母亲武则天的关系更加紧张。

李贤当上太子后,身边团结了一批文人,经常讨论《后汉书》。要知道,东汉外戚专政,而武则天在政治上十分强势,李贤读《后汉书》是存在很深含义的。

仪凤元年,高宗下诏表彰李贤:

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可赐物五百段。

李贤在治国理念上与李弘稍有不同,比如他对用刑罚的方式,认为需要通过讲究证据来进行审慎的考量,通过历史传统来治国。与武则天后来的酷吏政治的严酷形成鲜明对比。

武则天一开始对李贤是忍让且“温和”的,她将两本书——《少阳政范》和《孝子传》送给李贤,告诫他做好一个臣子和儿子应尽的本分。

由于李贤小时候,武则天一直忙于政治斗争,没空关心这个儿子,再加上此前韩国夫人和高宗香艳的事迹,李贤就相信武则天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在他眼里,韩国夫人武顺才是他的生身之母。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士族出身的术士明崇俨出现了。明崇俨是靠治好一些怪病出名的。高宗身体不好,于是召见了明崇俨。

有一次,高宗为了考验明崇俨的法术灵不灵,在地窖里藏了一个乐队。高宗假装说,这个地方很奇怪,总是有音乐传来,太烦人了,怎么办?

明崇俨画了两个桃符,盯在地上,音乐就停下来了。高宗等明崇俨走了之后问乐队的乐师怎么不奏乐了,乐师说:钉桃符响了几声后,一条龙下来了,张开嘴巴怪吓人的,吓得我们不敢弹奏了。

这件事其实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明崇俨消息灵通,提前知道并收买了这个乐队的乐师,让他们帮自己装神弄鬼。

还有一次,高宗考验明崇俨,说自己想吃瓜,明崇俨问他要了100钱,明崇俨转眼不见了,然后又突然出现,手里捧了个瓜。说是在某地买的瓜,高宗不信,到了这个地方,果然有个老头在那卖瓜。老头说,自己刚卖出一个瓜,还收了100钱。

其实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这样的,明崇俨事先知道高宗要吃瓜,在高宗面前使了类似今天魔术一类的障眼法,把自己变不见了然后又变出来,并且预先安排了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对好说辞。总之,唐人很相信这类事情,到了有假必打的地步,因此记载就不会出现假的,但是这些记载的表象其实都有很多幕后操作。

也正因为明崇俨会这些魔术,高宗一下子就被糊弄住了,于是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私人顾问。武则天也对这些旁门左道非常入迷,得知有明崇俨这个人,也把他找来,结果两个人越谈越投机,整日待在一起,甚至都有提到一些具体的人,甚至有传闻说他们两个人有不正当关系(但这一点没有证据)。

有一次明崇俨对武则天说:

太子(李贤)不堪承继,英王(李显,初名李哲)貌类太宗。

很明显,明崇俨是察言观色后顺着武则天的意思说的。明崇俨这么一说,就开始得志了。然而想不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明崇俨在皇宫侍卫护卫送回家后,把玩家里的花瓶玩物,但第二天人们就发现他胸口插着一把刀,死因不明(凶手不知道是谁)。民间传说是因为他整天驱使鬼替他干活,鬼给折腾累了,所以把他杀了。但是武则天不信,让御史严查,结果一年没有头绪。就在御史要草草结案之际,太子李贤在宫里养了娈童被武则天发现了。武则天让人去官府告发。御史薛元超、宰相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事,太子身边的人被抓,太子东宫被抄家,发现几百件盔甲。武则天说李贤想谋反,高宗想替李贤圆这件事,武则天说:

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资治通鉴》

调露二年八月二十日,朝廷下诏废太子为庶人,幽禁京城。而武则天之所以废太子,太子一个手下叫赵道生被抓住,严刑拷打之下,不但承认了谋反,还交代了明崇俨就是太子让他杀的。

我们看整件事情就知道,太子怎么可能谋反?他并没有任何谋反的动机。至于杀死明崇俨,太子又是如何得知他在武则天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呢?如果是太子密谋杀人,案子应该并不难查,毕竟太子的手段跟武则天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更何况大量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武则天耳目众多,在高宗身边都有眼线。当年王皇后、萧淑妃之死,如果武则天在高宗身边没有特务,也不会立刻就知道高宗对王皇后念及夫妻情分的事情,更不会快而迅速地知道太子养了娈童。

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武则天策划了此事。而且武则天如果策划了此事,以武则天快刀斩乱麻的性格,也不会在查了一年都没有消息后再峰回路转。因此,杀死明崇俨的凶手依然是个谜。可如果太子不是凶手,恐怕也是武则天让他变成凶手的:赵道生很可能是受到了一些暗示从而招供。

当然,上述只是依据史料的众多合理推论之一而已。

话说东宫里的典膳丞高政(太宗朝名相高士廉之孙,长孙无忌姑表侄,唐太宗妃子高氏姨表侄)按理说只能回家。高政回家后,其父高真行上前就是一刀刺向他的咽喉,伯父高履行又朝肚子补了一刀,而他的从兄(堂兄)直接割下他的头颅,尸体扔到路上,就是因为对武则天的惧怕。由于高履行曾被武则天流放而受尽折磨,高家人从此患上了恐“武”综合征。见儿子和李贤扯上关系,立刻就想撇清关系,显示自己“大义灭亲”。高宗听说后特别不高兴,将高真行贬官。

不久,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

李贤在流放途中非常痛苦,受尽折磨,写下了著名的《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亲生儿子就像藤蔓上结的瓜,不能一摘(杀)再摘(杀),最后只剩下藤蔓。

见李贤怀疑小公主和李弘是自己杀死的,武则天立刻大发雷霆。李贤在流放中都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病体沉沉的程度,皇太子李哲(后来的中宗李显)上书求情,请求赐哥哥一些衣物和食药。李贤的三个儿子,老大李光顺,老二李守礼,老三李守义,老大和老三都在流放期间死了。李守礼活到玄宗年间,能预测什么时候下雨刮风,别人都以为他是神人。李守礼笑说,哪里是我神,分明是我们的祖母厉害。我在流放期间,每次宦官来巡视,都要把我们暴打(杖刑)一顿,每年打好几次,伤还没好又要被打。搞得我现在一遇上变天就疼痛,我都能根据疼痛程度判断何时刮风何时下雨。

一般说法李贤是于文明元年被武则天派酷吏丘神勣逼死,基本没有争议。后来,有说法说李贤其实不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而是被宰相裴炎设局害死的。提出这一论点的人是史学大师郭沫若,他认为,武则天派丘神勣看望李贤,想把李贤请回来重新当太子。裴炎则因为惧怕李贤回来当太子,之前他负责审李贤的案子,怕李贤报复,再加上他想发动政变,因此设计杀死他。而丘神勣被误以为是凶手,遭到贬官。

这一说法一经提出,立刻遭到史学家们的一致反对。我们大致梳理一下郭沫若此说的疑点:

李贤的性格会报复裴炎吗?不会。裴炎又不是不了解李贤,怎么可能铤而走险。如果丘神勣也遭到裴炎设计,怎么可能只是贬官。武则天立太子都是有顺序的,李显被废后,立刻让李旦继位,况且她已经跟李贤撕破脸皮,怎么可能把他迎回来做太子?裴炎没有胆量杀李贤,如果他要发动政变也不会蠢到杀一个已经被废了没有任何用处的废太子李贤,而应该杀掉李显和李旦。显然郭沫若的说法站不住脚。一些史学者推测,武则天杀害李贤的动机,是因为李显被废除皇位,武则天担心李贤生出重新出来当皇帝的想法,所以派丘神勣看望李贤,丘神勣身为酷吏,自然知道自己的使命,于是杀死李贤,而武则天又故意装作没有授意,让高宗将丘神勣贬官。

通过杀死李贤,武则天终于大权独揽。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李贤

高宗之死,武皇后华丽转身李贤死后,后来的中宗李显(此时名李哲)被立为太子。在经历了两任太子的惨剧后,高宗决定,哪怕豁出性命也要保住新任太子李哲。

永隆二年七月,高宗以自己吃药生病为由,命太子李哲监国。武则天废掉李贤之后,非常关注舆论对她的所作所为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武则天上表要求赦免高宗的两个庶子——李上金和李素节。

李上金的母亲杨氏是个后宫的普通宫女。早年武则天看不得高宗和别人有孩子,就诬陷了李上金,导致他被贬。李素节则是萧淑妃的儿子,被流放了很多年,读书写作,创作了《忠孝论》(今已失传),二人都被加官进爵。

高宗为了避免太子李哲也遭到废黜,让宰相们兼任太子的师父和属官。为了保住太子,他亲自徒步前往嵩山拜访一位叫田游岩的隐士。高宗把他比作自己的“商山四皓”。西汉时,太子刘盈几乎被刘邦废掉,吕后找了张良,张良说刘邦最崇拜“商山四皓”,只要能让这四个隐士请出山当太子的老师。后来“商山四皓”出山,刘邦于是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高宗将田游岩请出山,拜为太子洗马。田游岩到了京城以后,发现武则天的势力盘根错节,自己能自保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保得住太子呢?于是田游岩就开始忙着自保,只对太子李哲唯唯诺诺,根本就不教什么。高宗朝名臣蒋俨开始不满,写信责备他,说他不做事,整天只知道唯唯诺诺的,一点作用不起,白吃皇粮,对得起自己和高宗皇帝吗?

开耀二年(682年),李哲生了儿子李重照。高宗直接把李重照立为皇太孙,以巩固太子地位。按照《旧唐书》论述,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太子尚在,就有立太孙的。

不过,高宗心里并不踏实,问大臣王方庆,王方庆说可以开这个先例,但是转念一想,他觉得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别人也可以废这个先例,最终想来想去也没有给李重照开府。

此时,宰相刘仁轨开始要报复一个叫李敬玄的中书令。此人曾经在刘仁轨还在前线打仗时多次压下刘仁轨的奏章。就在刘仁轨想怎么报复他时,机会也来了。

吐蕃犯边,刘仁轨推荐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宰相李敬玄带兵出征。李敬玄一看慌了,再三推辞。这时候高宗不高兴了,责备他作为宰相,前线吃紧却不想为国分忧。由于唐代任用宰相都是用那些能文能武的、在各部门都做过的官员,李敬玄不能暴露出自己不懂军事,只能硬着头皮去。到了前线,他一阵瞎指挥,整个唐军的指挥、调度、统辖都混乱不堪。

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刘审礼率军出击,结果被吐蕃围困。按理说李敬玄应该派兵去救,结果李敬玄担心自己不懂军事,不敢去救,导致刘审礼英勇作战,全军覆没。听说这个消息后,李敬玄也不敢再带兵了,连夜就跑了。唐军陷入混乱,失去主帅,也开始无序撤退,结果吐蕃趁胜追击,千钧一发之际,一名降将黑齿常之率部拼死抵抗,掩护军队撤退。

李敬玄回来之后,急着回中书省上班,被贬为衡州刺史,这个处罚其实很轻,而宰相之间的争斗居然用战事开玩笑,也凸显高宗对朝局把控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高宗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而武则天对于朝政的把控越来越强。

永淳二年,突厥犯边,然而高宗的内心非常复杂,他想对天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因此急于举行封禅大典。四月,高宗回到东都洛阳。但是随后,高宗病倒,差点就驾崩了,不得已,武则天将封禅大典延迟到第二年正月。但是当年八月,刚刚缓过气的高宗急召在长安监国的太子一同前往嵩山封禅,让刘仁轨主持朝政。就在他们到达嵩山奉天宫门口时,高宗因激动而再次发病,于是朝廷下诏仍是在明年的正月进行封禅。其实,高宗之所以急于封禅,也是为了太子能够被昭告天下,作为合法继承人平稳地当上接班的皇帝。

这次重病,高宗已经失明了。武则天顾念多年夫妻感情,请遍御医无果的情况下,见中国医生没有用了,那就请外国医生瞧瞧吧,赶紧请了从大秦(东罗马帝国)来的御医秦鸣鹤诊病。秦鸣鹤知道,这个病根在脑子里(脑梗)。秦御医提出一个诊治方案,就是针刺高宗的头部脑户穴和百会穴,放出血来,说不定就能够缓解病情。武则天一听,大怒,要把御医拉出去砍了。这也是武则天被指责说她不顾高宗生病,巴不得高宗早点病死的原因。不过,换作谁,在真正关心皇帝死活的情况下会允许在脑子上放血的危险治疗手段呢?况且武则天也不懂西医,根本不敢随便放血,如果放血放死了,又该如何?

高宗头痛欲裂,跟武则天说让这个太医试试,总比我这么痛要好一点。放血之后,高宗病情缓解,也能看得见东西,武则天于是厚赏了秦鸣鹤。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秦鸣鹤

高宗病情一缓解,十二月四日,宣布明年改元弘道,亲自接见百官,登上则天门楼上,看看百姓的欢呼。但是他提起真气想要爬上城楼时,真气逆转,他再次不能登上城楼,被人抬回去,但是他还是关切百姓是否对大赦天下感到高兴,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高宗万分欣慰。十二月四日夜,高宗在洛阳贞观殿走完了自己56岁的人生历程。

李显继位与被废,63天皇帝当着真“舒服”高宗命宰相裴炎辅政,根据史料记载,高宗还留下《大帝遗诏》,遗诏内容是这样说的:

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丧期由27个月改为27天),於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卷一一》

显然,最后这句话出自已经成为皇太后的武则天的手笔。武则天矫诏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要知道唐朝前两位皇帝遗诏都不是这么说的,唐太宗就这样讲:

军国大事不得停缺,寻常闲务任之有司。——《全唐文·卷三)

虽然李哲当太子时只知道斗鸡走狗,劝说的奏章他也不理不睬,也因此唐高宗晚年对他继承皇位很是担忧,才想着如何保住太子。也正因为这样,唐高宗绝不可能把权力交给武则天。况且唐高宗完全可以寻找托孤辅政大臣来进行决策,即便他害怕太子重蹈当年自己的覆辙,但是只要请一个不强势的大臣辅政,或者请两个合不来的大臣夹辅,或者请一群辅政大臣分割权力,都不会造成权臣擅政,最要紧的是,由于前两个太子的被废,唐高宗在政治上是万万不信任武则天的,至于说大臣都是武则天的人,高宗即便知道,通过辅政大臣隔在中间也比直接让武则天擅权强,所以无论如何绝对轮不到武则天来处理军国大事。再者,唐高宗在改元弘道的诏书里称赞武则天道:

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唐大诏令集·卷三》

称赞并不意味着信任,还有可能是提防。联系唐高宗之前各种保住太子的所作所为,尽管高宗想不到武则天未来会废掉皇帝自己做皇帝,但是仅凭武则天这么多年把持朝政让他受够了以及武则天运作废掉两个儿子的事情,高宗就不可能信任武则天,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权力交给武则天的。虽说遗诏里讲的其实是武则天只能决定军国大事里皇帝决定不了的事,并且是和皇帝一起商量着办,皇帝只是听一听她的意见,但是唐高宗应该知道,自己的儿子并不是块当皇帝的料,以他的性格执行着就会走样,要么不给武则天权力,任性胡为,要么武则天直接通过这个遗诏和皇帝的无能蚕食皇权,唐高宗不是昏君,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这份遗诏根本无法按照原样执行。再加上顾命大臣裴炎曾经帮助武则天废掉太子李贤,唐高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选择这样一个人做顾命大臣。

当然这次矫诏已经不是第一次改变高宗的决策了,早在高宗在世的时候,她就强行把高宗迁至洛阳,以避开高宗的势力,同时也大大打击了李唐老臣的权力(唐高宗势力的中心在长安,而武则天的老巢在洛阳)。这样做,自己将不必再顾忌李唐势力。

那是在永淳二年,关中大旱,米价涨到一斗三百文(相当于今天花七八十块钱买到一斤大米)。武则天立刻劝说高宗迁都洛阳。此外,由于唐高宗一直想封禅嵩山,武则天说洛阳距离嵩山更近。高宗在武则天的劝说下,决定前往洛阳。但是后宫嫔妃宫女太监加上王公大臣,共有万余人,需要护卫。偏偏当时唐朝军队统帅是当年站在长孙无忌一边反对废王立武的裴行俭。裴行俭当时劝说褚遂良、长孙无忌时说,武昭仪如果当了皇后,一定会导致天下大乱。后来武皇后知道后,将裴行俭贬到今天的新疆去了。而这个时候裴行俭因为在新疆成长为一员大将,武则天说什么也不会让他带着军队跟着,如果军队跟着,势必会成为武则天未来夺权道路上的阻碍。

当时的武皇后想来想去,想到一个人——监察御史魏元忠,于是让他负责解决沿途护卫的问题。魏元忠一听,突然吓住了。自己一个八品文官,无兵无卒,人微言轻的,怎么担当这么重要的工作。但是没办法,他知道如果违抗武则天会是什么下场,没办法还是得硬着头皮上。魏元忠冥思苦想,想了一整夜,终于一拍脑门,想到了一条锦囊妙计。第二天他跑到监狱里去了,去里边视察。看见人群之中,有一个犯人目光炯炯有神,虽然没有发怒(在监狱里也没办法发怒),但是却威风凛凛。于是把他请出来,好酒好菜招待一顿。两个人喝高了,魏元忠这才说话,叙述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他说自己觉得这个人可以胜任这个工作。此人一听,大笑,当场就允诺下来了。魏元忠找了一套官服给他穿上,又找了一匹高头大马。

于是这个人就和魏元忠站在队伍最前面。沿途强盗早就准备好了,一看,自己的头儿怎么在那,不能不给自己的头儿面子,于是也就没有人打劫了。(当然也可能这个人是个大强盗,那些小强盗一看也打不过他,就不敢打劫了。史书记载仅为此人不怒而威,吓唬住了沿途强盗。)

把视线放回到唐高宗死后,当时太子就在洛阳,武则天急召裴炎入京,太子李哲改名李显继承皇位。李显确定次年,改年号为嗣圣。而顾命大臣裴炎也出来说,由于皇帝没有经过正式登基,所以他无权发号施令,根据遗诏,这个时间段应该由太后说了算。裴炎是武则天矫诏确立的顾命大臣,从这件事来看,他虽不是武则天的人,但也是为了牟取更多权力,很明显,整个事件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政变。

由于宰相们集体沉默,新皇帝李哲也不好说话,武则天也不会说什么,这场政变就彻底成功了。

但实际上,武则天只有七天处理朝政的权力,七天之后,李显就要正式接受群臣朝拜,登基称帝。

然而一直到了第二年元旦(即现在的春节),嗣圣元年正月初一,李显才正式登基。中间武则天以皇帝需要守丧27天为由,愣是拖到正月初一。

武则天在这27天里迅速办了四件大事,牢牢将权力抓在手里。

安抚李唐宗室。唐高祖的儿子们,都加封太尉、司徒、司空这样位列“三公”的高官。而唐太宗的儿子也加封太师、太傅、太保这样位列“三师”的高官。通过给李唐宗室升官,堵住李唐宗室的嘴,进而堵住全天下人的嘴。调整宰相班底。武太后给刘仁轨从正三品官调整为正二品,让他继续留守长安,架空他的权力。提拔新宰相。将裴炎从门下省的侍中提拔为中书令,将政事堂从门下省挪到中书省。其中,政事堂搬迁,削弱了门下省批驳的权力,也为日后武则天夺权提供了保障。控制羽林军。首先武太后将羽林军从长安搬到洛阳,又任命了羽林军新的最高统帅——分别担任羽林军左、右羽林将军的程务挺和张虔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武太后派了四个心腹爱将分别镇守并(bīng)州、益州、荆州和扬州。李显一看,朝中全都被母亲武太后安插得滴水不漏,李显顿时不高兴了,于是他做事情了,不过他做的是蠢事。

李显立刻把岳父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将韦皇后的一个远房亲戚韦宏敏提拔为宰相,紧接着又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岳父提拔为宰相,又要把自己乳母的儿子从一介平民直接提拔为正五品官。惹得李唐宗室都对他强烈不满,大臣们也议论他任人唯亲。但是李显不知道,去找裴炎批准这些官员的任命。裴炎一看,是任命韦玄贞当侍中,也就是门下省的长官,这个职位对自己有限制,因此坚决不同意,说韦玄贞没有这个资格。

李显一听就火了,说他怎么没资格当侍中了,过两天我还让他当皇帝呢。转身拂袖而去。

李显明显说的是气话,但是裴炎转过身去就把这句戏言报告给了武则天了。武则天一听,虽然表面上很严肃,但是内心却高兴坏了:自己正愁没办法收拾李显呢,自己送上门来了。

但是武则天表面上却很慌张:这可怎么办呢?皇帝要把天下拱手让给其他人,裴卿,咱们该如何应对呢?

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皇帝太昏庸了,有负先帝所托,必须把他给废了。

当时皇位继承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高宗立的皇太孙李重照,一个是李显的弟弟豫王李旦。不过,如果李重照当了皇帝,韦皇后就成了太后,就有权干预朝政了。因此,武则天选择让李旦接班。

裴炎之所以这么干,一是李显看他不顺眼,二是因为扶持李旦自己就有了拥立之功。

但是皇帝不能说废就废,武则天和裴炎两个人并没有权力直接废掉李显。武则天提出可以让北门学士、中书侍郎同时也是高宗钦点的豫王李旦王府司马刘祎之参与进来。

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的私人班底。也就是说,刘祎之既是朝廷的人,也是武则天的人,同时还是李旦的老师,这样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不仅如此,羽林军的两位首领程务挺、张虔勖也被武则天请来发动废掉皇帝的政变。

嗣圣元年二月六日,政变发生了。

高宗时期就曾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单日上朝,双日不上朝。但是二月五日,武则天临时通知文武百官和皇帝李显,第二天上朝。

上朝时,文武百官发现不对劲,虽然武则天垂着帘很正常,但是首相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军统帅务挺、张虔勖都没来。

百官正纳闷,这四个人就带着羽林军浩浩荡荡走入大殿。裴炎上前大声喊道:

皇帝无道,今奉太后令,废皇帝为庐陵王。——《资治通鉴·卷二〇三》

话音未落,羽林军士兵就上前把皇帝李显从龙椅上拽下来了。

李显大叫,问自己有何罪。武则天冷冰冰地说道:

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资治通鉴·卷二〇三》

李显有口莫辩,文武百官也都被这个场面吓傻了,没人发话。

二月七日,李旦被莫名其妙地带进宫中,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摁到龙椅上了。

其实到这个地步,大臣们的心也确实放下来了,武则天就四个儿子,已经别无选择了,李旦当上皇帝,朝中的政局也可以顺顺当当的,再也不会改朝换代了。

李敬业叛乱,原来姓什么滚回原来的姓李敬业是李勣的孙子,李勣原名徐世勣,后赐国姓,避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勣。李敬业起兵时,让著名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武则天看后大笑,问大臣檄文是谁写的,大臣介绍了骆宾王这个人后,武则天说此人真是人才,这么有才的人不能为我所用,这都是你们宰相不会用人啊。这一番话颇有当年一代奸雄曹操的意味。不过武则天没有容人雅量,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狱,后来据说被处死了。

时间线回到李旦登基,李旦登基后改元文明,没有任何处理朝政的权力,于九月被武后囚禁在一所偏殿里,没有重大活动不允许露面。武后宣称皇帝刚死了父亲,心情悲痛,因而生病,无法临朝,故自己临朝称制,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与此同时,武则天开始大肆追尊武氏先人(祖先五代以内男性封王,女性封王后,建立武氏七庙),提拔武氏子弟(武承嗣封为宰相,武三思封为兵部尚书)。并且九月,改元光宅,将国家的旗帜从红色的换成金色(白色)的,洛阳改称神都,洛阳宫改名为太初宫。

要知道改旗易帜、改国都名称都是改朝换代的标志,如此一来,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的野心变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加之武则天此时虽然没有自称皇帝,却提前盗用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自称——“朕”。

在扬州,英国公李敬业和他的兄弟李敬猷由于被贬官,兄弟二人和骆宾王、魏思温、唐之奇、杜求仁等人就在一家小酒馆里喝酒。喝着喝着,他们就聊到朝政,又感叹自己郁郁不得志。这时候,有人说,武后现在做的事人神共愤,如果我们振臂一呼,一定应者云集,四海响应。如果我们打到洛阳,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吗?

在场所有人热血沸腾,于是当场推举李敬业为盟主,骆宾王为记室(秘书长),魏思温为参军(参谋长),阴谋叛乱。魏思温给监察御史、首相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去了一封信,第二天薛仲璋向舅舅裴炎请示,要去扬州视察。到了扬州,薛仲璋声称扬州的地方长官们被举报要造反,把扬州刺史给抓起来了。这时候李敬业来到府衙,声称自己就是朝廷任命的新任扬州刺史,薛仲璋也证明他的身份。

李敬业将仓库里的兵器拿出来,又把监狱里的几百名囚犯放出来,将武器交给囚犯们,让他们占领扬州刺史衙门。

李敬业打出匡复庐陵王李显的旗号,各地不满的军队开始云集到扬州,一下子就有十几万人来投,周围几个县城也直接投降了。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李敬业

与此同时为了号召天下百姓,骆宾王立刻就写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收录到《古文观止》,改称为《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闻知。——《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造反军队声势浩大,裴炎听说后,思来想去,觉得这说得对呀。武则天这是要自己当皇帝,那未来还有自己的什么事吗?再者说,薛仲璋是自己的外甥,跟着武则天干自己也迟早被收拾。于是裴炎决定,趁机劝说武则天还政给李旦。

武则天一听,大怒,监察御史崔詧趁机诬陷裴炎谋反。其实裴炎不可能谋反,因为叛军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而当初庐陵王就是被自己废掉的,显然裴炎就算为了自己,也不可能参与谋反。凤阁舍人李景谌宣称裴炎曾经妄图劫持武后。御史大夫骞味道、监察御史鱼承晔负责审问裴炎。裴炎此时抱着必死的决心。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力争:

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於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辨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

裴炎被斩首。查抄家产,家无余财,从未提拔亲信。

但是裴炎到底有没有谋反呢?其实裴炎不可能谋反,毕竟当时裴炎已经权倾朝野,根本没有必要谋反,如果要谋反,也应该暗中支持李显或者他的儿子李重照,但是他却要求武则天还政李旦。然而当时的文献,也都称裴炎确实反形已具。

第一条材料是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上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李敬业谋反时,想拉一个大人物入伙,于是就想到裴炎。于是他跟骆宾王商量。于是骆宾王写了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接着,童谣传遍城中,进而传到裴炎耳中。(此处疑问很大,骆宾王在扬州传唱这个童谣,按照裴炎要求武则天还政的时间推算,骆宾王这首歌谣还来不及传到裴炎耳中。且通过传歌谣方式,非常危险,武则天的消息比裴炎快,裴炎又如何谋反。)裴炎虽然想来想去不明白这首歌谣,但总觉得这歌谣跟自己有关,于是裴炎就找骆宾王给他破解。(此处更加不可能,此时骆宾王是人人都知道的反贼,如何进入洛阳。即使不知,骆宾王来回往返洛阳和扬州也十分危险。更何况裴炎怎么知道这歌谣和他有关。)裴炎问骆宾王自己以后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骆宾王不说话。裴炎以为是没给钱,就把锦缎给了骆宾王。骆宾王还是不说话。裴炎又送了骏马和美女。骆宾王还不说话。裴炎就把家里收藏的以往大臣的画像拿出来。翻到司马懿那一张时,骆宾王说话了:“此英雄丈夫也。”裴炎立刻说,自己也想做司马懿这样的人。(疑点再次出现,在皇权大大加强的唐朝,裴炎怎么敢讲自己想当司马懿这样篡夺曹魏江山的人。)骆宾王说这得看天意。天意往往通过童谣反映出来。裴炎就把那首歌谣拿出来了。骆宾王看了以后磕头下拜,说裴炎就是真命天子。两个火是一个炎字,绯就是非,非和衣加起来就是裴。小儿就是子。当殿坐是兴旺发达、兴隆,是隆的意思。子隆就是裴炎的字。再加上当殿坐就是上大殿当皇帝。李敬业起兵后,裴炎写信给李敬业,被武则天的人半路截获。信上只有两个字“青鹅”。武则天拿来一看,明白了这是拆字法,“青”的意思是“十二月”,“鹅”的繁体字是“鵝”,拆开来是“我自与”。意思就是两个人里应外合,十二月我自当动手。第二条材料记载在《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说:“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第三条材料记载在《资治通鉴》和《两唐书》等文献中,也就是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参与到了李敬业的谋反中。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人据此认为,薛仲璋就是裴炎派去联络李敬业的。这三条材料根本说不通。

第一条材料中:裴炎一开始不懂拆字法,所以那个歌谣他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后来跟李敬业沟通时他又能炉火纯青地运用拆字法了。加上此事太戏剧化,不可信。

第二条史料,漏洞就更大了。第一,由于裴炎是想兵谏,必须在确凿无疑的情况下才能发动,而游龙门并不是必然发生的事,裴炎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不可能连这一点都不懂。第二,整件事参与的人物只有裴炎一个人,如何能证明裴炎搞过这件事呢?也就是说,这件事在这里记载是条孤证。况且裴炎是中书令,根本没有兵权,又没有沟通任何一位将军,怎么劫持武后呢?第三,裴炎想还政给李旦,但是裴炎居然没有跟李旦沟通过。一旦兵谏成功,李旦没有反应没有配合,如果他临时排斥,拒死不从,这个兵谏还能成功吗?

第三条史料看似最有说服力,但如果裴炎真的要勾结李敬业,他就不应该把外甥派去李敬业军中,派过去实际上是引火烧身,让所有人都怀疑自己。退一万步说,即使无人可派,只能派自己外甥,也应该假装积极平叛,争取时间以达到跟李敬业里应外合的目的。但是史书却说裴炎整天优哉游哉,根本不把平叛放在心上,这反而是裴炎为了不让别人怀疑自己而想要做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干脆早就做好用李敬业叛乱逼武则天还政的打算了。而李敬业那边有宰相暗中支持也应该立刻向北打,但是我们看看下面李敬业做的事就知道了。

再说李敬业这边,很快他们就为下一步的打算产生了分歧。

魏思温为首的一批人认为,应该迅速北上洛阳,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是在勤王,并且直扑洛阳可以打武则天一个措手不及,并且如果在难免逡巡,可能会引起朝廷大军南下围剿,从而形成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

而薛仲璋等人却认为,应当南下平定南方,因为金陵有王气,要占领有王气的地方,并且如果起兵失败可以以长江天堑割据南方。

与此同时,武则天让唐高宗的堂叔李孝逸和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平叛。

李孝逸不会打仗,刚打败一仗就想跑,魏元忠对李孝逸说,你是宗室,太后信任你才派你打仗,你要是跑了,太后不就怀疑你跟叛军有勾结了么?

李孝逸一听,没办法了,只能向前冲。当时,人们都主张先打李敬业主力,但是魏元忠却认为,李敬猷是赌徒出身,不会打仗,一打肯定失败,而李敬业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只要一吃败仗,马上就会畏首畏尾。李孝逸采纳了魏元忠的建议。

打败李敬猷后,李孝逸军和李敬业军遭遇,朝廷军失利。李敬业正在长江北岸驻军。时值冬天,西北风刮着,芦苇丛茂密,魏元忠一看,说这不用打,用火烧就行了。

结果李敬业军队遇到火攻,被斩首7000级。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李敬业决定带着残兵败将逃亡海外,还未出海,部下一合计,海外不知道长什么样呢,海上多危险,不能出海,不出海没处可去呀,只能杀死李敬业投降。于是,李敬业终年四十八岁。

武则天下令,让李敬业以及其父祖,包括李勣,重新改回徐姓。唐中宗李显复辟后,恢复其李姓。

看完李敬业的谋反,毫无悬念,但是裴炎又为什么会被武则天以通敌罪和谋反罪处死呢?

其实,武后杀死裴炎,另有原因。裴炎和武则天早有矛盾。

在武则天软禁李旦后,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急转直下。武则天要追尊自己的祖先、建立武氏七庙时,只有裴炎一个人搬出礼法反对,裴炎还说武则天这样搞就是吕后。

扬州匡复李唐的旗号打出来之后,武则天担心李唐宗室勾结叛军,想把他们杀了,裴炎指责武则天想要滥杀无辜、无罪杀人。

裴炎只想当权臣,因此早期把李贤、李显这些不听话的人给废了,但是李旦很适合让他做权臣,而武则天挡住了裴炎的权臣之路。因此裴炎想要让武则天还政。在武则天软禁李旦后,裴炎其实还是忠于李唐的,裴炎仍然是李唐王朝的忠臣。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裴炎

而在武则天看来,裴炎的逼宫对她更致命,而且不杀裴炎,朝中就有不同声音,也就不能全心全意对付叛军。

裴炎死后,武则天很快也将那些为裴炎鸣冤叫屈的文官们贬出京了。而支持裴炎的武将们,武则天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在李敬业起义结束后,武则天很快就派使者到和突厥交战的地方,赐死了大将程务挺。在裴炎下狱后,程务挺曾经写了一封信给武则天,为裴炎鸣冤叫屈。不久,朝廷里其他支持裴炎的势力也基本上被处理干净。程务挺死后,突厥人都感激武则天替他们除去心腹大患。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程务挺

光宅元年末,武则天召集大臣,对他们说:

太后召群臣谓曰:“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皆朕长养之。及先帝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为太后所使。”

——《唐统纪》

武则天想到这些,虽然嘴上是威胁的话,再想到大臣们不支持自己,内心之中多了很多凄怆。

越王叛乱,李唐宗室全都杀杀杀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指使手下在一块石头上刻了八个大字: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雍州人唐同泰说是从洛水里捞起来的,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很高兴,称之为“宝图”,后来改称“天授宝图”,给“宝图”出来的地方命名为“圣图泉”,旁边设置永昌县。大臣也表示这是“河出图,洛出书”,还称赞武则天:

皇业高于补天,母德隆于配地。——《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大臣们还说,献石头的人叫唐同泰,意思就是大唐一同安泰的意思。再加上唐同泰是雍州永安人,永安两个字又有祥瑞的意思。武则天又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还宣称要在十二月亲自到洛水迎接这个宝贝,同时祭天,然后再在明堂(一座新修的建筑物,下文会提到)里接受百官朝贺,这一连串的活动,要求各州大小官员、李唐宗室和各个唐朝皇帝的外戚家族全都要参加,而且要提前十天到洛阳集合。

其实,除了前面这块石头很可能是武承嗣自己为了加快改朝换代的步伐而伪造,这是武则天导演的一出专门演给李唐宗室的用于引蛇出洞的大戏。

李唐宗室很快怀疑,武则天是要杀他们,所以让他们到洛阳。宗室怀疑这个也是有原因的,武则天近些年的种种作为,加上现在给自己造神,已经明摆着想篡夺李唐江山了。而且武则天也不是第一次对李唐宗室动杀心了。

武则天早就列好了要收拾的人的名单:

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刑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譔、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冲。——《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于是,以唐高祖的儿子韩王李元嘉和唐太宗的儿子越王李贞为首的造反集团形成了。

为了引蛇出洞成功,武则天演戏非常逼真,成功让李唐宗室坐不住想要造反了,引得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接着又派人连着送了两封书信给越王李贞和他的儿子琅琊王李冲,第一封信打了一句暗语:

内人病浸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这封信表面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说武则天有病,要做掉我们,所以我们得给她治治,早点下手,接到信早点给我一个回话。

这时候,诸王开始谣传:

神皇欲于大飨之际,使人告密,尽收宗室,诛之无遗类。——《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于是,李撰紧接着又写了第二封信给李冲,只不过是以皇帝李旦的名义送的:

朕遭幽絷,诸王宜各发兵救我。——《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于是,李冲假传圣旨说:

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唐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也对诸王说:你们如果不进兵,也就别来见我了。你们如果还是男人,早该起兵了,还用等到今天吗?注意,这个常乐公主的女儿,就是李弘的太子妃,当年也是死在武则天手上。

唐高祖的儿子鲁王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是个胆小鬼,惧怕如果造反失败,武则天将会如何对付自己,是剥皮抽筋,还是剜骨挖心?他越想越怕,觉得还是保住自己的性命要紧,于是临阵反水,突然就把宗室们的行为就告了。虽然他曾经这样干过:

范阳王蔼遣使语贞及冲曰:“若四方诸王一时并起,事无不济。”——《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琅琊王李冲坐不住了,血气方刚,于是决定直接造反得了。于是,在还没来得及联络好各地宗室(虽然都给他们发了信,但是诸王还没有收到)时,于垂拱四年八月十七日在博州(今山东聊城)带领5000人仓促起兵。刚准备打过黄河,就遇到自己手下武水县令郭务悌的激烈抵抗。郭务悌还派人到魏州求援。

当时李冲看见正好刮南风,于是就用点了火的干草车冲向南门。干草车到了南门前,突然刮起北风,火反而把送干草的将士点着了,他们赶紧往回冲,李冲的队伍就给冲乱了。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天意,李冲是跟朝廷作对,我们可不能再给他卖命了。李冲一刀就砍了说这话的一个小校。但是,李冲的人马已经逃得差不多了。李冲只得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博州。守城门的一看,正好拿他的脑袋邀功请赏。于是,李冲卒。这一天,距离李冲起兵只有七天的时间。丘神勣率领的朝廷军还没有到。

八月二十五日,越王李贞收到儿子的信后,立即起兵带着5000人在豫州(今河南汝县)响应,此时,李冲已经死了。刚起兵,李贞就收到了李冲死去的消息,而且朝廷已经有宰相张光辅带着中军大总管、左豹韬大将军麹崇裕和后军大总管岑长倩率领十万大军来镇压了。这时候他想自缚向武则天请罪,结果突然手下的新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两千勇士来投奔他,他又有信心了。于是关起豫州城门据守。为了鼓舞士气,封了五百多个官。又给军队发了能躲开兵器的“避兵符”,说戴在身上能够刀枪不入。又找来和尚、道士给他们念经,还说只要他们一念经,你们什么事都不会有了。

结果遇上真刀真枪,战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士兵们不想再信李贞的话,城内百姓跟着士兵们都朝城外逃去。家人劝说李贞不要自取其辱,于是李贞就拔出宝剑自我了断了。李贞的妻子儿女和女婿、儿媳全都自杀。此时距离他起兵不过十七天。

虽然诸王并没有来得及起兵,但是武则天还是对宗室诸王下手了。她找了监察御史蓝田人苏珦审理诸王,她想,只要利用好越王父子谋反案,这样就能够把那些准备造反的、没准备造反的李唐宗室都一网打尽。但是苏珦却非常认死理,而且还不会审案子,审半天给武则天答复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他们造反。

武则天也没太小气,说:

卿大雅之士,朕当别有任使,此狱不必卿也。——《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于是换了一个人——绰号牛头阿婆(表示周兴虽然慈眉善目长得跟老太太一样,但是却如同地狱司者牛头马面一样残酷)的酷吏周兴来审理这个案子。于是,抓捕韩王李元喜、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常乐公主等人,逼迫他们自杀。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周兴

自此,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清洗基本获得成功。不过,虽然告密者李蔼升官了,但没过几个月李蔼又被其他酷吏构陷,给弄死了。

接着,李唐宗室近支子孙,有的如江王李元祥、虢王李凤等不相干的人全都卷进来,被杀,据相关统计,从唐朝建立到灭亡死于非命的李唐宗室一共有113人,其中死于武则天朝的就有一共68人,占总数的60%,直接被武则天杀死的有34人。不过,也有一些宗室活了下来,比如唐高祖的女儿千金公主。后来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薛怀义就是千金公主给武则天推荐的。

儿子请母后登基,母后答应了垂拱四年底,武则天宣布次年改元永昌。不到一年,十一月,宣布改原来使用的夏历为周历,将永昌元年十一月改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后的十一月都是正月。并宣布从今以后十二月叫腊月,正月改称一月,直到久视元年才改回头。

其实到这一步,武则天已经开始筹措当皇帝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先例可循。前面中国不是没出过女皇帝,只不过北魏的元氏(北魏殇帝)是胡太后诈称是皇帝的儿子才立为皇帝的,而且还是个婴儿。唐高宗年间的陈硕真是起义军女领袖,但是却也诈称自己变成了男人,即使这样起义军还是不到一个月就被扑灭。后来西辽的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则是模仿武则天称帝,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人干掉了。

武则天怎么办呢?她先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修明堂,一件是改文字。

明堂是一种儒家经典里记载的建筑物,明堂上可以通天,下可以达人,按照《周礼》记载,天子应当在明堂里处理所有的国家大事。

而且,老百姓都很认可天子应当在明堂里。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辞》是这样记载的: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但是至少在汉代以后,没有天子是在明堂里呆过。由于明堂的房子图纸失传,人们不知道如何建明堂。唐高宗就曾经让儒生们根据经典记载重新设计明堂,但是儒生们争执不下,各自引经据典,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不过武则天并不吃这一套,什么恢复古人建筑原貌,根本不在她的考虑之列。只需要房子修得威风凛凛、富丽堂皇即可。

于是,方案很快出炉,于是武则天让她的男宠薛怀义当总监工,垂拱四年十二月,仅动工十个月的明堂就给修好了。

明堂一共三层,一楼模仿春夏秋冬四季,二楼模仿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三楼模仿二十四节气,一共294尺,相当于现在的91.43米,相当于现在三十层楼房的高度。明堂外面装饰着九条涂金的巨龙捧着一个大圆盘,圆盘在楼的最上层,高出最上层还安着一个一丈高的铁凤凰,而且也是涂满黄金。

转年,武则天带着皇帝李旦和皇太子李成器来明堂祭祀活动,并接见百官。

接着,武则天又将一些常用的代表皇权的字都改掉了,比如“君”改成图1,表示天下大吉。再比如“臣”也改了,改成图2的写法,表示一心一意的忠诚。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图1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图2

而武则天给自己的名字起的也是一个新造字:曌,表示日月当空。

武则天修明堂,是为了自己坐明堂,从而正大光明的成为天子,而重新造字,则是为了从文化上动摇李唐关陇贵族旧势力。

而武则天要登基当皇帝,光靠这两件事还是不够的,武则天还不停制造祥瑞,以塑造改朝换代的氛围,以顺应天意。

垂拱二年,雍州新丰县地震,结果地挤压之下,变成了土堆。武则天听说后,坚持认为这是一座山、一个祥瑞,给这块土堆命名“庆山”。于是新丰县改称庆山县。

武则天为了让这些祥瑞有合理解释,将国子祭酒任命时需要给国子监学生讲经改成了判三道祥瑞案(解释三个祥瑞)。

但是儒家经典反对女人干政,比方说有一句话叫: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尚书·牧誓》

这句意思就是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也就是女人掌权国家要败亡的意思。

人们也经常搬出儒家经典反对武则天执政,比如垂拱二年就有人上书称“庆山”是个灾异,地上长土堆,跟人身上长瘤是一个道理。这是上天在警告你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忝居阳位,上天。

在唐代,儒家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儒释道三家并存。武则天一看儒家经典不好用,道教的太上老君就是李唐的老祖宗李耳,开始把目光投向佛教。武则天和佛教渊源颇深,小时候她就在母亲杨氏的青灯古佛下长大,后来又在感业寺做过尼姑,男宠薛怀义又被送去当和尚,武则天前往寺庙偷偷私通,以掩人耳目。

这时候薛怀义又派上用场了。武则天让薛怀义召集众僧,研习佛教经典,看有没有哪一条可以用来解释女主当政。

找来找去,还真找到一部经典《大云经》。里边讲述了一个天女“净光”的故事。

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为菩萨,即以女身当王国土。

这本经典上还说净光前世是一个国王的王后。还说等她今生成为女王之后死后,会成为一尊佛。后来,武则天修建了洛阳龙门石窟里的卢舍那佛,据说这就是武则天的来生,也是以武则天的容貌雕刻而成的。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卢舍那佛

不过《大云经》还是有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云经》太过晦涩,老百姓不一定看得懂。第二个问题是故事的知名度太低,没有广为流传。

于是武则天就找薛怀义,让他叫上一帮和尚,给《大云经》作注释,必须写得浅显易懂。于是,《大云经疏》出现了。不过,这个故事也被武则天篡改了,把净光变成了弥勒佛。说弥勒佛降生成女人来当国主,然后再回去重新成佛。于是,武则天铺天盖地地宣传《大云经疏》,僧侣、百姓手中都被推广到位。

武则天要当皇帝,除了需要获得天意支持,还需要民心支持。

于是载初元年九月三日,七品官傅游艺带领关中父老上百人在武则天的殿前上请愿书,请武则天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要求把李旦改姓武,继承武则天的皇位。

至哉天子!恤我元元,勤劳下都,升闻上帝。臣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嗣武,以主匕鬯,岂不宜乎?——陈子昂《大周受命颂》

武则天依据三让的规则,假装推辞回去了。

但是为了安抚群众,傅游艺被升为五品官了。

接着没多久,洛阳百姓、和尚、道士、番客、胡人一共一万二千多人,到殿前齐声高呼,要求武则天当皇帝。

臣等闻王者受命,必有锡氏。轩辕皇帝二十五子,班為十二姓;高阳氏才子二八,命為十六族。《书》云:‘祇台德先,不拒朕行。’然则圣人起则命历昌,必有锡氏之规。臣等伏惟陛下受天之符,为人圣母,皇帝仁孝,肃恭神明,可以纂武承家,以克永代。陛下崇锡类,垂宪章。不易日月,天人交际,斯亦万代之一时。臣等固陋,不达大道,敢冒死上闻。——陈子昂《大周受命颂》

武则天再次委婉拒绝。

第二天,近六万各种百姓群众和官员,“守阙固请”,相当于静坐,要求武则天当皇帝。他们还选出代表来跟武则天洽谈:

盖臣闻圣人则天以王,顺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為母。天之丕律,元命也;人之大猷,定姓也。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敬冒昧万死固请。——陈子昂《大周受命颂》

这时候,凤凰也出现在洛阳上空,人们高呼凤凰来了。接着一群鸟也云集了,人们更加兴奋,说这是百鸟朝凤。

大哉!非至德孰能睹此?昔唐虞之瑞逖听矣,今则见也。天物来,圣人革,时哉!况凤者阳鸟,赤雀火精,黄雀从之者土也。土则火之子,子随母,所以纂母姓。天意如彼,人诚如此,陛下曷可辞之?昔金天凤凰,镐京黄鸟。赤氏朱雁,有吴丹鸟,皆纪之金册,藏之瑞府,以有事也。陛下若遂辞之,是推天而绝人,将何以训?——陈子昂《大周受命颂》

这时候皇帝李旦也从人群背后走出,说这些人是跟我来的,请求母亲当皇帝,把我改姓武,然后降为皇嗣。

于是武则天说道:

俞哉!此亦天授也。——陈子昂《大周受命颂》

于是,武则天接受禅让,登基称帝。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武则天老年

武则天宣布,新国号为“周”,史称武周,自称先祖是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定都洛阳,自称圣神皇帝。

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治和对外政策,前严后宽武则天称帝后,李显、李旦立刻被软禁起来了。圣历二年,李旦封相王。

武周建立后不久,长寿元年,魏王武承嗣去世,武则天在前半段时期通过完整的告密制度选拔了27位酷吏,她重用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刑讯逼供、滥杀无辜,像前文提到的郝处俊、魏元忠都遭到陷害,郝处俊被杀,魏元忠侥幸逃脱一死,武则天重用酷吏是为了震慑想要恢复李唐江山的大臣,却给武则天的政治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成为武则天一生的污点。后来,武则天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不能通过酷吏维持,所以利用来俊臣杀死了周兴,后来又杀掉来俊臣。之后,大量酷吏死于武则天之手。自此以后,武则天的政治上趋于缓和,表现出宽仁的一面。

维基百科说:来俊臣、侯思止等滥用刑法,诬陷忠良,人们都害怕,宰相凤阁侍郎李昭德常当廷奏其事,来俊臣一党稍稍受到抑制。同时,侯思止发现,来俊臣休妻后强娶家门显赫的太原王氏王庆诜的女儿,便也想娶同样出自名门的赵郡李氏李自挹之女,武则天让宰相们对此进行商议。李昭德抚掌对诸宰相说:“大可笑。”认为来、侯所为都是辱国之举,上奏反对,并号召对其进行弹劾。长寿二年(693年)二月,武则天下令禁止私藏锦,侯思止私藏了锦,李昭德审理之,将侯思止杖杀于朝堂。

在军事上,武则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和突厥的战争中败多胜少,于是不得不与突厥签订和议。突厥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被唐军联合回鹘所灭。这主要是因为大量抵抗突厥的名将在武则天争权过程中的非正常死亡。

与此同时,由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武则天改二人为李尽灭、孙万斩)造反中武氏子弟只知道丢盔弃甲,还有的像梁王武三思一样还使得契丹归而复叛,加上老臣狄仁杰的巧妙劝说,武则天重新秘密迎回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然后宣布了这件事。

文治方面,武则天由于明经科选拔出的官员多是反对她的,再加上武则天本人对写诗文感兴趣,因此提高进士科地位,开创殿试和武举。

女皇争后位花9年,立后35年,称帝14年,夺皇位却“只”花26年

狄仁杰

后来,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想要早日还政于李唐,但是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怕新皇帝登基会影响他们的富贵,插手阻挠。

长安四年底,宰相张柬之和太子李显发动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李显逼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政变。但是政变后,武则天仍旧是皇帝。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太后尝召文学之士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令撰《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政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列女传》各二十卷,《内轨要略》、《乐书要录》各十卷,《百僚新诫》、《兆人本业》各五卷,《臣范》两卷,《垂拱格》四卷,并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阁。——《旧唐书·本纪第六》

李显复位,史称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将越王李贞父子、李敬业以外的罪人全部赦免。同年去帝号,自降为皇后,并于当年驾崩于上阳宫仙居殿。原本李显欲上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但武则天遗命自称为皇后,因此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李显忠奸不分,听任武三思杀死张柬之等人,武三思又谋废太子李重福(长子李重照于武则天继位后避讳,改名李重润,大足元年被武则天下令杖杀),李重福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起兵造反被逼死。

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受到韦皇后迫害,发动政变失败,被韦皇后杀死。

李显死后,韦皇后扶持小皇帝李重茂准备模仿武则天登基称帝,被李旦为首的皇族杀死。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追谥武则天为则天顺圣皇后。

唐宪宗年间,武则天侄曾孙武元衡成为宰相,协助唐宪宗削藩,最终遇刺身亡。自此,武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已经和武则天没有多大关系了。

总结一下,武则天人生多么多彩斑斓武则天的人生时间表: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做唐太宗的妃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至永徽二年(651)年五月 在感业寺出家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至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 争夺后位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 稳固后位,诛杀长孙无忌集团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至永淳二年(683年) 担任皇后,与高宗争权(其中上元元年也就是674年称天后为高宗执政期分水岭)

嗣圣元年(684年)至载初元年(689年) 担任太后,把持朝政

载初元年(689年)至天授元年(690年)筹备改朝换代

天授元年(690年)至长安四年(704年)十月 当皇帝

长安四年(704年)十月至神龙元年十一月 神龙政变结束,被软禁养病直至驾崩

其实,可以分为几大阶段,

651年~659年 争后位 一共9年

655年~683年 当皇后 一共28年

690年~704年 当皇帝 一共14年

674年~690年 争夺皇位 一共26年

武则天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需要学会逆向思维,需要随机应变,如果是政治家,在有时是可以忽视道德的,作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转换思维,否则下场就会如文中那些失败者一样悲惨。

(全文完)

标签: 唐朝李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