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对李恪的“英果类我”到底是在害他还是在帮他

纵横百科 239 0

公元618年,一个盛世王朝就此建立,它以包容的心态,强健奋上的姿态傲立于世界中央。到了626年,这个朝气蓬勃的帝国迎来了它第二代的统治者李世民,在君臣齐心协力下,唐朝给中国历史添了浓厚的一笔,一个盛世照耀了半个世纪。可是已经贵为君王的唐太宗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到底该让谁做自己的继承者?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深谙此理,其实唐太宗众多儿子中的李恪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唐太宗曾对群臣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可最终继承皇位的还是李治。

唐太宗对李恪的“英果类我”到底是在害他还是在帮他

唐太宗

李恪,唐高祖亲孙,隋炀帝外孙,身负隋唐两大帝国的血统,但这并没有成为李恪当上太子的助力。相反的,贞观大臣对李恪的身份颇为忌惮,但大多数大臣还是保持中立立场的,除了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未废立太子之前,太子原是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后因发动宫廷政变被废,最后被流放于黔州。随着李承乾的倒台,为了安定人心和社稷传承,唐太宗必须要立下太子。此时还留在京城未前往封地的儿子只有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和几个还小的儿子,其中李泰和李治当太子的可能是最大的。唐太宗诸子里,李泰是一直在觊觎太子的宝位,其余诸子要么生母地位不高,要么能力不够,要么性格软弱,根本不具备和李泰竞争的可能。

唐太宗对李恪的“英果类我”到底是在害他还是在帮他

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就想立自己最宠爱的魏王泰为太子,可李泰面对唐太宗时却被太子之位迷了眼居然说出了将来“杀子传弟”的话,唐太宗听后既震惊又害怕,但就是压根不信李泰的这番话。随后,唐太宗决定立一向仁孝的晋王李治为太子,《旧唐书》是这样说的“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太子之位虽然落定,但太子李治性格又非常软弱,唐太宗看后不喜又生出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想立类己的吴王恪。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太子还未确立的期间,不是没有朝臣建议立李恪,可唐太宗仿佛没听见一般,置若罔闻。偏偏在李治立为太子之后,一切尘埃落定,唐太宗才想起这个果敢英勇的皇子,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唐太宗别有动机。要知道当时李治虽刚立不久,但其根基已经很深了,史书记载“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这比先前的废太子李承乾根基深地多,关键这还是唐太宗的亲手安排。即使唐太宗真的有废立太子的心思,他也不敢和不能废掉太子李治,如果废掉李治的话,大唐朝廷起码得废掉一大半,社稷将动荡不安,无它太子李治的”党羽“太多了,不把李治的”党羽“除掉,李恪即使坐上皇位也不能坐稳。

唐太宗对李恪的“英果类我”到底是在害他还是在帮他

李治

因此,笔者认为李恪其实是唐太宗扔出的迷雾弹,李治的磨刀石。“英果类我”到底有几分真,笔者不得而知,大家可以自行掂量一番。公元653年,长孙无忌诬告李恪谋反,李治顺水推舟,下诏赐死李恪这个在世上对他还有威胁的哥哥。哀哉,至少有贤王之才的李恪就此死去,这是大唐的损失,也是李恪一生最大的悲哀。

标签: 唐朝李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