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纵横百科 101 0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为玄宗,次年被认为是盛唐之始。这一年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都还只是12岁的少年郎。

十多年后,李白因贺知章成为“谪仙人”。王维因张九龄得右拾遗之职。

贺知章生逢盛世,他一生85年的太平日子和大唐最好的时代同频共振,他也是唐代宰相坐得最久的人。他辞官归隐故里时,唐玄宗令皇太子率队为他送行,并题诗《送贺知章归四明》为他告别。贺知章退休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谪仙人”李白安排了一个翰林院学士的职位。说起来,李白的伯乐应该是贺知章。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而王维的知音则是张九龄。张九龄诗风清丽,雅正端素,蕴藉委婉,尤其五言诗,古韵悠然,质朴守拙。影响并引领了许多后起之秀。如王维、孟浩然等。

张九龄任宰相时,王维曾作诗《献始兴公(时拜右拾遗)》自荐,诗的最后两句是:“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王维受宰相张九龄的赏识,提拔为右拾遗。张九龄罢相,王维被贬。

张九龄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有“岭南第一人”之称。开元盛世之后,玄宗逐渐疏于朝政,亲小人,远贤臣。张九龄耿直敢谏,尽职守责,刚正不阿。玄宗欲起用谗佞小人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上奏说:“宰相系国安危,林甫非社稷之臣也。陛下若相甫,恐异日为社稷忧矣!”玄宗不听。二年后,张九龄罢相。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李白在《远别离》中借诗表达了自己对张九龄罢相的看法:“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王维则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史学家认为,张九龄罢相成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张九龄罢相之后,写了一组《感遇》诗,共十二首,其一为: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题解:古诗词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送别诗、怀古诗、山水诗、边塞诗、咏物诗等。“感遇”是借物寓意、有感而发的一种诗。这一首诗是五言寓言诗。作者张九龄在贬官荆州期间,心情悲郁,作《感遇》诗12首,此诗为其一。

注释:

1. 池潢:池塘,这里指护城河,代指皇宫。

2. 翠鸟:毛色鲜艳、体型小巧的鸟类,有林栖、水栖两种。双翠鸟指的是朝中当权派李林甫、牛仙客二人。

3. 三珠树:仙境中的宝树。《山海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4. 金丸:猎人的子弹。

5. 高明:指权势尊高。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6. 弋者:弋,有绳子的短箭,这里指猎取。弋者至猎人。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赏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首句就把读者带入到了苍茫无际的大海之上。一只孤独的鸿雁从大海上飞过来,在飞越护城河时,竟然有些胆怯,不敢回头。孤鸿的“弱小”和大海的“壮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孤鸿的翅膀不够强大有力,但它依然有鲲鹏之志,敢于飞越大海。

鸿雁本来是喜欢结群活动的鸟类,但是作者以“孤鸿”自喻,一语道出宁愿离群索居,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这是一只勇敢坚毅的孤鸿,它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辛,以恒久的耐力独自翻山过海,却在飞临护城河时,略显犹豫。为什么呢?作者下一句给出了答案。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鸿雁”侧眼一看,见到两只在三珠树上筑巢的翠鸟。作者以鸿雁警觉的双眼,给了“翠鸟”不屑一顾的一瞥。翠鸟指的是李林甫和牛仙客,当时受到唐玄宗赏识。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因坚决反对玄宗任用牛仙客为尚书、李林甫为宰相,致玄宗暴怒,后罢相。罢相后不久,张九龄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感遇十二首》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一句呼应上句,是对翠鸟发出的警告。你们在珍贵的高树上不要太骄傲得意,难道你们不害怕猎人的子弹吗?

权力的至高处,必然万众瞩目,诗人以孤鸿的宽厚胸怀对”翠鸟”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身穿华丽的衣服,站在权力的最高处,会备受指责,遭人嫌恶。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这是“孤鸿”反复提醒“翠鸟”,一旦披上才华和权力的外衣,就会引来非议。抱持“谦受益,满招损”,才能福泽众生。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作者以鸿雁之口吻,表明心志。如今我独自在冥冥天地之间遨游,猎人都会羡慕我的自由自在。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鲲鹏有力的双翅,而心生自卑。而是发出了与天地之阔大相比,孤鸿虽小,也和鲲鹏一样,有振翅高飞的宏愿。宁愿远离污浊的权力之争,也要找寻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张九龄罢相之后,唐玄宗经常想起他,他的任人标准是居然是以“张曲江”张九龄为标准。

玄宗怀念张九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733年,张九龄与安禄山有过一面之识。那时安禄山还是一个副将,在契丹讨伐战中打了败仗,被缉拿回京,按律当斩。玄宗李隆基念其旧功,坚持要赦免他。张九龄看到此人面相,上奏说“此人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处斩,以绝后患。”玄宗不以为然,放虎归山。

二十二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追悔莫及,心中思念张九龄,命人前往曲江祭奠,并亲自谱曲《谪仙人》,以笛奏之,奏毕,号啕大哭。

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经常和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相提并论,张九龄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写出了他的高标人格。他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张九龄罢相,王维被贬,他隐居终南山,写了《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知音不在,王维终日寄情山水,以松竹为友,以礼佛静心,以素食度日,始终不肯融入官场。这也算是对忘年之交张九龄的隔空问候吧。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标签: 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