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闲散官(散官)

纵横百科 150 0

本篇标题中“闲散官”所指同上篇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九):闲散官(分司官、添差官)

散官(散秩)这里的“散官”指的并非是文武散官【1】,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存在。这种散官,又称“散秩”,于北宋前期逐渐形成制度,至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正式被定为十等。

注1:关于文武散官,可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闲散官(散官)

十等散官及其对应品级

然而我们看官名就能知道,这十等散官都是在宋朝建立之前(甚至很久很久之前)便早已出现了的。到了北宋前期,它们逐步完全变成了只用来安置各色人等【2】的虚名。其一般作为较重的贬官惩罚【3】,且同“(某地)居住”“(某地)安置”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惩罚措施相结合。

注2:十等散官除了主要用以安置贬官(遭降黜官员),还用来安置一些献粮买官者(即“纳粟人”),或一些因恩泽、恩例授官者。

注3:被责授为十等散官,就文官而言是相当重的贬官惩罚。比此更重的贬官惩罚,可能只有贬为(某州)司户参军,以及更进一步的“除名”(即削去官爵,踢出官员行列)等措施了……

其中“节度副使”“节度行军司马”“团练副使”“别驾”这四等散官相对而言更为常见。如徽宗朝时的大臣刘逵,其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遭再贬为“镇江军(润州)节度副使、安州居住”。再如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蜀国长公主病逝后,其丈夫,堪称宋代最烂驸马的王诜被贬“昭化军(金州)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又如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曾在钦宗朝靖康政局中起到重大负面作用的耿南仲,遭再贬为“单州别驾、南雄州安置”。

而其余六等散官实际用于安置贬官的例子,则相对很少见——或如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寇准被贬“道州司马”;或如北宋太宗朝时,袁仁甫被贬“商州长史”之类……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闲散官(散官)

这里我想针对十等散官里的“团练副使”稍微多讲几句:

由于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轼)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舒州团练副使”,因此“团练副使”这一散官恐怕有不少人听过。然而诸如“民兵副队长、民兵副团长、中校团副……”之类的诡异理解,实在与现实差距过远。

打从唐肃宗朝开始设置“团练守捉使”(简称“团练使”)后,作为团练使副职的“团练副使”也就应运而生了。自中、晚唐以至五代,“团练副使”又长期作为武官的迁转使职之一而存在着。到了北宋前三朝(太祖、太宗、真宗朝),随着地方行政体系的重编,残唐五代以来“藩镇(军府)”系统里的文武使职(差遣),渐次大致往三个方向分流而去——

一是“藩镇(军府)”的长官(或代理长官),即“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逐渐失去职守,从使职差遣转化为了高级武臣的本官(武阶官)。【4】

注4:关于这些使职差遣所转化成为的“正任、遥郡”武阶官的简略说明,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

二是“藩镇(军府)”里(至北宋初仍存在)的部分幕职僚佐,如“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判官”“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5】“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一方面变为了“府、州”官署的文职僚佐官(职事官),另一方面又同时转化成了低级文臣的本官(文阶官)。

注5: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刺史州)——是宋代府、州的一种“格”,可升、可降。节度、观察官(例如观察使、节度·观察判官、节度掌书记等等),前冠节度州的军额名(节镇名)或州名。防御、团练、军事(刺史)等官以此类推。其中“团练使”“团练副使”为少有的例外,它们不光可以冠团练州州名,亦可冠军事州(刺史州)州名。

三就是“藩镇(军府)”里的“节度副使”“节度行军司马”“防御副使”“团练副使”,最终转化成了十等散官中的上四等。

因此,到了苏轼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本州安置”的时候【6】,他的这个“团练副使”,已经可谓是同原有的团练使系统一毛钱实际关系都没有的存在了。

注6:“团练副使”在宋代的太祖、太宗朝还可见正常的任命(即任命真正的、有其职守的“团练副使”)。到了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后,“团练副使”除获得特许的情况外,一律失去职守(即“不得签书公事”),可谓完全沦为了用以安置贬官的特殊官职。

标签: 宋朝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