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纵横百科 126 0

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唐高祖

在两唐书和通鉴里,李渊绝对属于鸡肋人物。但历史上的唐高祖却绝非碌碌之辈。为何给后人那种印象,这都是在他儿子李世民篡改历史的前提下。高祖起兵,并非太宗的劝谏,而是蓄谋已久。开国君主没有菜鸟。高祖很恰当地把握了机会,利用群雄在中原混战的机会,对李密委与虚蛇,尊他为盟主,自己却趁机进兵关中,立代王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这里说下李密,他在参加杨玄感的队伍时,游说杨取长安,但他自己作为当事人的时候,却犯了和杨一样的错误,就是打东都。结果最后为别人做嫁衣。高祖在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后,通过禅让自己登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建国后,高祖开始消灭其他反隋的势力。在和王世充火并损失惨重的李密来降,老谋深算的李渊为了拉拢密的旧部,对李密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但一旦李密想叛逃,高祖就将他杀死。隋末群雄的实力都很强,象窦建德,如果没有李氏父子的话,他就统一天下了。但有太宗这样的军事天才儿子,确实是高祖的运气。靠着太宗和李卫公,李孝恭,李道宗等名将,高祖最后削平群雄。但和许多皇帝一样,高祖的度量也不开阔,象对刘文静,抓获的窦建德,萧铣后全都杀掉,萧铣对曰:“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换了汉光武肯定就会赦免萧。而且杀窦造成了河北的不投降,刘黑闼的崛起。因为杜伏威部下造反,让进京当肉票并不知情的杜暴死,直到太宗即位,才被昭雪。要不是太宗说情,李靖也险遭毒手。

高祖最大的贡献,他是三省六部制的始做踊者,他创立的武德律是唐律的基础。而唐律又是中国以后封建律法的基础。

晚年的继承人问题是高祖的败笔。但他和很多传统的家长一样确实是偏向大儿子的,他想让太宗忠心地辅佐兄长。其实为了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事件,一向对人比较残忍的李渊就该当机立断,完全把秦王的行动限制起来(虽然他已经不让房杜等人再出入秦王府,但李世民比他还狠,还高)。太宗毅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事变的同时也绑架了高祖。事变后,高祖只好立太宗为太子,不久又退位为太上皇。在8年冷清的太上皇生活后死去。

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样板皇帝,伟光正,高大全的化身。擒建德,降世充。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但要说明的是,唐太宗观看了国史的编篡,甚至于还影响了修史。所以两唐书和通鉴里的李世民给人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现在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下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以藩王身份夺位,噬兄杀弟,手段残忍。当然,唐宗自己说,兄长要加害自己。但其实想来,建成位列东宫,其实只须等自然接替即可,可以合法地继承。甚至说下毒害唐宗,唐宗吐血未死,这都很不合情理。历史上的李建成并非一无是处,他也是一个宽厚的人,也很有才能,只是不如他弟弟。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采取的是擒贼先擒王的奇袭战术。否则以正常交手,以他在秦王府那些私兵对付建成控制的长安正规军,胜败之数一看就知。就从他们得手后,东宫的人马进攻玄武门都几乎得手,直到把建成元吉的人头仍出去,东宫的人才散去也可以证明。王船山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对此,俺无活可说,只能说,唐太宗的箭法真准。

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唐太宗以善于纳谏闻名,但看看他晚年,太宗实录的下部(别看上部,上部在他生前就编好了,而且给他过目了),后期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了。熟知太宗为人的房玄龄就从来不向他进谏。

晚年过分相信武力,征高丽更是得不偿失,付出与收获简直不成正比。连自己都感叹,如果魏征活着,肯定会劝我别打高丽。

晚年的唐太宗更是露出了本性,刘洎和张亮的死,魏征死后的停婚扑碑,临终前对李勛的安排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选了李治这个最差的接班人。当然立李治长孙无忌对他的影响很大。

唐太宗总嘲笑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最后他也因为服食丹药,一命呜呼。

“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魏征临终前的最后上奏,揭露了唐太宗的弱点。

唐高宗

在怕老婆方面,李治绝对是千古一帝。

高宗朝的政绩还是不少的,象彻底解决了高丽问题,高宗时的永徽律在武德律和贞观律的基础上而成,也是最后的唐律。永徽时期延续了贞观时期的路线。但其实也并非高宗的功劳,而在于太宗遗留下来的两位老臣,长孙无忌和储遂良的辅佐。

唐高宗身体不好,性格上也非常懦弱,典型的碌碌之辈。这就给武则天的篡权创造了机会。本来如果要是立自己父亲的妃子为后,在宋以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不重礼法的唐代确成功了。此事的后果是长孙和储后来死于武则天之手。而李勛因为一句,此陛下家事。受到宋以后的史家抨击。责其不能以死进谏。李治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就是没有主见,畏首畏尾。

后人有认为唐高宗并非庸才的。但很多事实表明,李治确实无愧于庸才。太宗选他当继承人,虽然有长孙力争的原因,但也有害怕李承乾或是李泰中的一人即位,另一人必不能活。让李治当皇帝就是因为他宽厚,必能保全兄弟。但实际上,李治登位后,长孙就罗织罪名把越王恪杀了。如果高宗认为越王有罪,就是智商有问题,如果认为无罪,就是良心有问题。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惨死,高宗都熟视无睹,长孙和储遂良都是功臣,就是反对废后,也没有死罪啊。长子李弘也死在武后之手。最滑稽的是高宗让上官仪起草诏书废后,最后他居然不承认是他的,意思,害得上官仪白丢了条命。对于他的庙号高宗,真不知高在何处?可以想见,就是没有武则天,长孙无忌也完全有可能废掉高宗。

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是典型的昏君,不过正因为他和弟弟李旦的平庸,才没象两个哥哥那样死在母亲的手里。高宗死后,李显即位,但当了不到40天皇帝就被废了,起因是他要任命自己的岳父韦孝贞一个职务,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他(韦孝贞)又能怎样。结果就因为这句话,被自己的母后废掉。

随后,李显全家被流放,一直14年。这14年中,见到京城来的使者,中宗每次都提心吊胆,担心被母亲处死。可是事情出现了转机。武则天晚年,但皇位继承人方面摇摆不定,是传给自己的外甥武三思还是儿子,让她很为难。经过狄仁杰的力争,还有担心自己身后无人祭祀,最后将李显招回,立为太子。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张利用武则天病重,阴谋做乱。张柬之等五人(后来都被封为王),李旦父子,太平公主,武三思等诸武联合发动政变,杀了二张,让武则天退位,李显再一次即位。中宗重当皇帝,政事全委托于韦皇后,韦氏和武三思的关系也比较暧昧。她们把持朝政后,把张柬之等五王相继贬死。李旦集团和太平公主也都处于在野的地位。后来太子李重俊造反,杀了武三思,围攻皇宫。李显非常害怕,幸亏上官婉儿提醒中宗说动叛军倒戈,李重俊自己也被杀。不久,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和他的哥哥李显一样,也当了两届皇帝。第一次,在哥哥李显被废后,母亲武则天把他推上去。当了4年多傀儡,被自己的母亲一脚踢下来。降为皇嗣,一度连皇储也不保。排在武三思,武承嗣的后面。后来,武则天下决心,把李显接回。李旦和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参与了政变,杀了二张。拥立哥哥当了皇帝。李旦自己被封为安国相王。中宗被毒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政变,废了少帝李重福,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事先并不知情的李旦又一次被推上了皇位。

当上皇帝后,睿宗本想立自己的长子成器为太子,但成器也许是看到了玄武门的一幕,坚决不同意。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睿宗这个皇帝凡事都让大臣们去和三郎(李隆基),太平商量。而李隆基和太平也斗争得非常激烈。太平公主因为李隆基不是长子,请求睿宗立嫡,并且在朝廷内安插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愿意当皇帝,可能更是不愿意夹在自己儿子和妹妹之间,李旦退位。但太平公主仍让他要过问军国大事。借以遏制李隆基。而且自己积极准备政变。但结果提前动手的李隆基先杀了公主的同党又逼公主自杀。而睿宗也顺水推舟,以后国事概不过问。当了4年太上皇,李旦病死。

有唐一代,高祖禅位太宗,玄宗传位肃宗,顺宗让位给宪宗。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有睿宗是出于内心想让出皇位。

唐玄宗

唐玄宗也是唐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也不能善始善终,晚年也是过失连连。

玄宗亲政后,任用贤能,重用姚崇,宋璟等,虚心纳谏。承接太宗,武则天的功业,开创出了开天盛世。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宗定其业,玄宗继其明。玄宗英明果断,古之明君也不过如此。王船山说,开元之治,汉,宋不及。开元时期也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历史时期。

但是大概皇帝当长了的通病吧,玄宗在开元中后期开始怠政,内事委宰相,外事委边将。重用李林甫,任由李把张九龄排挤出朝。偏听偏信李林甫和武惠妃,贬死了太子李瑛等3个儿子。曾经有心听李林甫和武惠妃的话,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后来在高力士的提醒下才确立李亨为皇太子。武惠妃死后,玄宗又纳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为妃。结果杨家一族得势。李林甫为相时,重用安禄山,结果李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安杨不和,杨国忠天天都说安要造反,直接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安史之乱后,叛军势如破竹,玄宗是昏着连连,首先杀了吃了败仗的封,高两位节度使,又逼迫固守潼关的哥伦翰主动出击,结果全军覆没,玄宗只好 逃往四川。在马崴坡发生兵变,杨氏一族被乱兵所杀,玄宗也被迫让杨贵妃自杀。乱军才得以控制。而太子李亨又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和他分道扬镳。后来,李亨在灵武称帝,玄宗也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把印信给儿子送去。

两京收复后,玄宗回到长安,当了7年太上皇,没有看到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就死了。

唐肃宗

唐肃宗在唐20位皇帝中,当然不算最差的。但也确属那种非常平庸的皇帝。

因为李瑛被李林甫和武惠妃而死,玄宗最后听从高力士的话,确立了李亨为太子。虽然李亨的运气好,武惠妃死了,但李林甫仍不放过他,罗织罪名,因为自己两个妻子的父亲相继获罪,肃宗不得不舍车保帅,和自己的两个妻子离婚。自己的心腹王忠嗣也被贬死。好容易李林甫死,换了杨国忠,还是搜集罪名打击他。古来可能未有皇储象李亨那样,还要受权臣倾扎。

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的机会来了。先是群臣奏情让太子监国,本来玄宗已同意。但杨国忠等杨氏一族担心失去权势地位,让杨贵妃游说玄宗,收回了成命。李亨和父亲一起避蜀,在马崴坡发生兵变,关于兵变的主谋,说法不一。但有种说法说主谋是李亨。兵变平息后,李亨听从手下的劝告,没有和玄宗一起入蜀。到了灵武被部下拥立为帝。

在灵武,肃宗遇到了李泌。为他制定了平叛的战略,此后又由于叛军的内哄,以及借兵回纥,终于收复两京。

肃宗统治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稳定,而肃宗也不具备父亲那种勇于决断的能力,他的行事受张皇后和李辅国的影响很大,先是听他们的赐自己儿子建宁王死。后来又担心玄宗东山再起,任由李辅国将太上皇从南内迁移到西内而不加罪。造成父子反目,一直到玄宗死,父子再未相见。而且将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流放,陈玄礼致仕,让玄宗落漠而死。

久病卧床不起的肃宗后来因为看到李辅国和张皇后在宫中火并,张被李所杀,他也因此受惊吓而死。这岂非也是报应?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是肃宗的长子。肃宗即位后,封他为广平王。又听从李泌和李辅国的劝告,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组织平定安史之乱。肃宗苦于兵力不足,向回纥借师助剿。答应攻破两京后,土地和士人归唐所有,金帛,女子给回纥。唐,回纥联军攻破长安后,李豫拦在回纥军统帅叶护马前说,现在破了长安,如果任由抢掠,那么百姓必然尽死力帮助叛军守洛阳。等攻下洛阳再如约吧。叶护同意了李豫的请求。长安的军民和回纥人都说广平王真是华,夷之王。收复洛阳后,史思明暂时投降,杀了安庆绪。

李豫获胜回长安后,被立为太子。但张皇后一直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她的两个儿子都相继死去。于是她转而支持越王李系,利用肃宗病重,假传圣旨,宣李豫入宫,而积极谋划,准备李豫入宫后将他杀死。李辅国知道也这个消息,于是和李豫一起在皇宫中杀了张皇后和越王。病重的肃宗在床上看到了这一幕,惊吓而死。于是李豫正式即位。

此时国内的形式是史思明复叛,并占领了洛阳,后又被长子史朝义所杀。代宗任用自己的儿子李适(就是后来的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史朝义兵败自杀。

平灭安史之乱后,由于代宗只追首恶,对归降的安史余部都不予追究,于是造成了安史余部的拥兵割据,著名的河嗍三镇从此开始不再听命于中央。一直到明朝,河北才重新被汉族中央政府控制。各地节度使也分分效仿。藩镇割据始于代宗朝。

李辅国因为拥立代宗有功,又握有兵权,甚至想当宰相。代宗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和李有矛盾,最后将李免去一切职务,后来又秘密派人将李刺杀。却不敢承认。一年后,代宗又将程元振免职。在收拾宦官的同时,又将宰相元载赐死。

代宗当了18年皇帝后死去,他的才能比懦弱的父亲肃宗和昏庸的儿子德宗要强。吕思逸说代宗是阴鸷之主,大概就是因为代宗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而后又把他们除去吧?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是代宗的长子,代宗即位后,就让李适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消灭安史之乱的余波。回纥可汗亲自率兵南下,来帮助唐朝平叛,当时的雍王李适带着部将和随从来见可汗。可是回纥可汗非要李适向他跪拜。李适和他的部下当然不同意,结果4个部下被各打了100鞭子。韦少华和魏琚因为伤势过重而死。此事造成了德宗对回纥的刻骨仇恨。也影响了唐的对外关系。

代宗死后,李适即位。他对宰相很信任,任用杨炎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德宗确实没有知人之明,听从杨炎的话,赐死了代宗时的改革家刘晏。全天下的人都看出来卢杞是大奸,可唯独他看不出。又听信卢杞的话,把杨炎赐死了。

经过一番整顿内政,德宗决定对藩镇开刀。首先讨伐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在已经获胜的情况下,继续进攻魏搏镇时,却因为封赏不当,造成朱滔和王武俊的叛乱,接着河南李希烈又谋反。德宗的企图靠军阀打军阀的做法彻底失败。接着因为赏赐的原因,泾原军5000士兵造反,乱兵打进了长安,德宗跑到了奉天。靠着李晟等人的忠心,最后才平息了长安的叛乱。德宗回到长安后,再也不敢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了。只能一味迁就。

当了26年皇帝的德宗因为太子李涌中风不能讲话,而伤心过重,病死。

唐顺宗

唐顺宗李涌在即位前,因为中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德宗死,顺宗即位。顺宗有一点在唐朝皇帝中排在了第二位,唐玄宗有30个儿子,排第一位,顺宗有27个儿子,居第二。

顺宗执政后,重用原东宫人员,他的棋侍诏王叔文,书法老师王伓被他任命领导永贞革新。但永贞革新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因为东宫集团内部,大部分都是些寒门,非科举出身的人。缺乏士族的支持。革新的内容又触动了宦官的利益。后来宦官领袖俱文珍利用顺宗身体不好,王叔文官小职卑,限制王经常进宫。使王见不到皇帝。后来,俱文珍又利用顺宗的名义将王免官。终于,宦官们拥立顺宗子李纯登位,顺宗成为太上皇,几个月后死去。王叔文被贬死,革新派其他成员都被贬官。几个月后,顺宗病死。他是有唐一代中,唯一一位在退位后才享受自己年号的皇帝。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反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宪宗英明果断,虽然驱逐了王叔文集团,但却继续革新。对待割据的藩镇,采取强硬的措施。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特别是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虽然宪宗有心,但最后还是没有对河北三镇动武,只是接受了他们形式上的归顺。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

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志宏所杀。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3子。宪宗开始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不幸李宁早亡。宪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而宪宗是代宗的曾孙,所以两人差了一辈,而且还是近亲结婚。宪宗和郭贵妃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影响到了和李恒的关系。宪宗最后很不情愿的立李恒为太子。但时时都想更改之。当时宫中的宦官分为两派,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而另一位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李恽。从宪宗开始,每个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3子。宪宗开始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不幸李宁早亡。宪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而宪宗是代宗的曾孙,所以两人差了一辈,而且还是近亲结婚。宪宗和郭贵妃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影响到了和李恒的关系。宪宗最后很不情愿的立李恒为太子。但时时都想更改之。当时宫中的宦官分为两派,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而另一位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李恽。从宪宗开始,每个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宪宗被杀后,梁守谦和王守澄杀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拥立李恒,是为穆宗。这个穆宗大概是父母近亲结婚的原因吧,智商也有问题。即位后,父亲并非自然死亡,居然不追究凶手(有种说法是他也参与了噬父)他凡事都委托给宦官,自己不理朝政,每天看戏,打马球。著名的牛李党争从穆宗朝开始,元和后已归附中央的藩镇又不听命,重新对抗朝廷。王船山说,穆宗朝,君非君,相非相,帅非帅。穆宗一次和宦官们打球,一个宦官马惊而落马,惊马向他奔来。使他受到惊吓,留下病根(两脚从此不敢着地)。又走了他父亲宪宗的老路,长期服食金石药,终于因此而死。结束了短命的四年皇帝生涯。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穆宗死后,李湛即位,是为敬宗。

敬宗喜爱玩乐这点和自己的祖父宪宗,父亲穆宗酷似。长久不理朝政,每月只上朝3天。也将政事都委于宦官。

100多染坊工混进皇宫,正在玩乐的敬宗受了惊吓。跑出去,一直跑到左神策军营中(敬宗本来想去右神策军营去,因为左右营马球比赛,他总偏向右军,他认为右军肯定忠诚)虽然最后染坊工们被消灭,但敬宗并没有汲取教训。仍然和从前一样,继续玩乐。

牛李党争在敬宗朝是越来越重。党同伐异因为有宦官的介入更加激烈。因为县令崔发处理了在民间胡作非为的小宦官,结果被抓起来,糊涂的敬宗竟任由官吏和宦官们殴打崔发。

敬宗本人喜欢角力,自己身边的宦官不过瘾,又从外面找力士。而且下手非常重,使身边的宦官和力士都受不了。另外还经常责打他们。最后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在位仅两年。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拥立李昂。

文宗一即位,就一反其父,兄的贪玩,怠政。他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重视官吏的选拔。即位伊始,对待藩镇横海军的叛乱,派出军队平叛。在耗费了大量军费后,终于平叛成功。

虽然一开始文宗显示出了急于求治的一面,但中晚期的唐王朝已经陷入积弱难返的境地。而且,文宗最大的弱点,就是性格软弱。朝内的牛李党争激烈,文宗对此是毫无办法。曾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朋党难。对于藩镇他也一反开始时的强硬,采取姑息,妥协的策略。

虽然文宗是被宦官拥立,但对宦官非常痛恨。一心想除去。开始利用宋申锡当宰相想尽除宦官,但宋不小心把消息传了出去,结果宦官王守澄诬陷说宋想立漳王李凑为帝。文宗只好舍车保帅,把宋贬官。第二次,文宗提拔了郑注,李训当宰相,想利用他们二人除去宦官。郑,李二人是真正的小人,他们的发迹就靠的宦官。但为了升官,和文宗一拍即合。郑,李二人开始先提拔另一位宦官仇士良,将王守澄架空,后来又将其贬官,毒死。然后准备再诛杀其余的宦官。经过一番准备,李训等以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降了甘露,准备让文宗,朝臣和宦官们一起去看,借着那个机会埋伏甲兵,尽除宦官。可是仇士良等到了后,发现左金吾将军韩约非常慌张,又发现了埋伏的士兵。于是宦官们浹持了文宗,逃跑。然后调集神策军开始捕杀朝臣,株连了很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事变后,仇士良本来想杀掉文宗,但因为部分朝臣和藩镇的反对,才做罢。但文宗也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文宗后来忧愤而死,死前还感叹,人家是受制于权臣,自己受制于家奴。李昂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特别是性格上原因,注定了他的失败。

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第五子,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是中唐继宪宗之后又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就拥立李炎为帝,武宗即位后就粉碎了另一派宦官刘宏逸等人的政变,又杀了文宗的皇太子李成美。因为牛党不支持他即位,他就任命李党的首脑李德裕为宰相。

武宗即位后,先稳住仇士良,以他拥立有功封他为楚国公。但不久就免去他在禁军中的职务,后来还让他退休。武宗朝没有那种专横跋扈的宦官了。但武宗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宦官问题。虽然他对宦官们在甘露之变后浃持皇帝的做法非常反感。

武宗重用李德裕,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对不听中央号令的泽潞节度使刘稹使用武力。结果大获全胜。使包括河朔三镇的诸节度使又重新在形式上臣服朝廷。

武宗做得最绝的事就是会昌灭佛,在全国除保留部分寺院外,剩下的全都拆毁。僧侣也被迫还俗。从唐开国以后,佛道之争就有之,但象武宗这样做的,在唐还没有先例。主要原因虽然有武宗好道,受道士们挑唆,但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还不交赋税。

喜欢道教的武宗最后也幻想长生不老,死在吃丹药上了。他在位仅仅六年。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喜欢佛教的宣宗一反武宗所为,重新复兴佛教。使佛教在中国死灰复燃。宣宗虽然将武宗生前宠爱的道士杀死,但很快又走了武宗的老路,也是服食丹药,最后因此而死。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懿宗

唐懿宗李凗是宣宗的长子,宣宗生前没有立太子,在弥留之际,托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等准备立自己喜欢的三子李滋为帝,但宦官王归长却拥兵立了李凗,是为懿宗。并将王归长等3人杀掉。

这个唐懿宗是个标准的昏君,喜欢音乐,宴游,不理朝政。将政事全都委托给宰相,而且懿宗朝用的宰相,多是昏官庸宦之辈。政事腐败透顶。

懿宗朝内外交迫,内有两浙农民起义,外有南诏入侵。好容易和南诏讲和,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镇压了农民起义。

懿宗的好佛,比他老子宣宗还甚。他对要求剃度的人都准许,结果造成百姓都以为僧尼而避税。在皇宫内开始道场,礼佛。在佞佛上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还效法宪宗迎佛骨。

懿宗当了12年皇帝后死去。

唐僖宗

唐僖宗李儇是懿宗第三子,懿宗病危,两个宦官左军中尉刘行深和右军中尉韩文约,废长立幼,立年仅12岁的李儇为帝。

僖宗的天份还是很高的,骑射,剑槊,算术,音乐等,无不精通。幼冲即位,正是贪玩的年纪,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托给宦官田令孜处理,不必向皇帝汇报。

本来晚唐的腐败政事,又加上天灾人祸,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由于唐政府在剿抚上犹豫不定,措施不力,加上军队腐败,战斗力下降。使农民军越聚越多,在王仙芝死后,黄巢率领起义军在全国流动作战。最后攻进了长安,唐僖宗步玄宗的后尘避蜀。僖宗逃到成都后,在成都向各路节度使封官许愿,又借助沙陀兵来平叛。加上农民军朱温等人的叛变,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后在山东自杀。起义被平定后,以往在形式上听命于中央的节度使们,现在也无视朝廷了。王建据蜀,杨行密占据淮南,钱鏐在杭州割据。和一直世袭的河朔三镇.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汴州的朱温,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唐政权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当了15年皇帝的僖宗死去。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是僖宗的七弟,和许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昭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想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他杀了宦官杨复恭,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宦官的拥兵地位。但也打击了宦官。昭宗虽然有心,但唐朝此时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

昭宗朝主要是朱温和李克用的争夺地盘的战争,而在凤翔的李茂贞也藐视朝廷,最后因为昭宗想罢免他,而进兵长安。昭宗甚至受他的威胁杀了宰相。幸亏李克用出兵打败李茂贞,才解救了他。但对李克用进一步打击李茂贞的要求,昭宗却怕沙陀人坐大而拒绝了。李克用撤兵回河东后,李茂贞又卷土重来,昭宗也被宦官韩全诲劫持到凤翔。朱温为了和李茂贞争夺皇帝,出兵凤翔,凤翔被围了1年多,最后李茂贞服软,交出了昭宗,朱温借机杀了所有的宦官,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

昭宗被救出不久,朱温逼他迁都洛阳。后来在洛阳杀害了他。

昭宣帝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拀,是昭宗的第9子。朱温把昭宗劫持到洛阳后,因为昭宗不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地独裁,所以杀害了昭宗,立14岁的李拀为帝,成为他的傀儡。昭宣帝当了3年皇帝,就被迫禅让帝位给朱温,近300年的唐王朝最后灭亡了。第二年李拀被朱温杀害。后唐明宗追谥他为昭宣帝。

标签: 唐朝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