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南明弘光朝廷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

纵横百科 220 0

  清军入关以来,南明弘光朝廷控制了黄河下游以南至武昌长江以南的国土,比较清廷其物资、财富、人口竟然更为雄厚,明通知中原大地数百年,优势远远高于满清政府。当时的淮河以南是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最富裕的土地,相对北方的战乱纷飞,江南地区尚且可以偏安一方。南明在江北一共设有四镇军队到达三十万兵力,而武昌的宁甫侯左良玉手上则掌握了二十万兵力,五十万人,为什么会被清朝灭国?

image.png


  当时,大顺军正好西撤,满清军队也在畿辅地区休整,山东、河南两省是官绅、土贼林立的重力地区,群龙无首的观望期,本来是弘光朝廷最好的机会,但满朝文武毫无进取之心,政府在在军事上毫无作为,一阵颓废。南明是依靠笼络藩镇建立起来的朝廷,耗尽国立构筑的五十万兵力,几乎全数投降,藩镇的财力、武力被朝廷拱手让给满清。清军第一次下江南攻伐南明,明朝士兵投降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已经超过了清兵南侵的多铎、阿济格两支部队的总和。

  重用无耻小人,是南明弘光朝廷失败的根本原因。

  南明弘光朝廷听信小人的谗言,发布了“借虏平寇”,与清政府一同讨伐李自成,这难道不就是与虎谋皮吗。在颁布“借虏平寇”法令后,没过几天,又颁布了一项新的重要法令,新法令下令停止筑城、修筑军事工事等过重的劳役,使老百姓可以“专勤南亩,以重本务”。

  新法令还说:“在社会上‘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判罪犯,承担“差徭公务”等,不得差别对待。”换句话说就,提倡把当时入侵关内的满清民族看做自己人,这些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清朝后来统治江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前朝给作为敌人的后朝颁布有利于后朝通知的政令,这种事情真是闻所未闻吧。

  努尔哈赤进关后,仍然实行着旗人主政的制度,国家行政机构十分简陋,职能重叠,多个官员管理一处。但在汉人的“帮助”下,努尔哈赤才完成中央政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机构。1631年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进入大清正统崇德年。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南明一直认为,吴三桂是请清军来平叛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但清军绝不只限于偏安一方,他们要夺取大明的整个江山,实现边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夙愿。面对这么好的机会,南明想要和他们同盟,清军当然是第一时间撕毁合约。内部混乱的党争金额激烈的内耗,产生了许多致命的问题,满清政府自然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南明弘光朝廷自建立后,就延续明末的内斗和党派争斗,朝廷内部派别林立,更是出现了帮助建立南明的乡绅之间站队不同政治派别的行为。内耗最终的后果,就是皇帝实权旁落,迟迟不能固定君主。各个党派都想要抢开创新朝廷的功劳,都拼命拥护对自己有利的宗室人选,也完全不顾候选人的能力,是不是能够处理乱世的危机局面。而即便是有能力的隆武皇帝,也因受内部掣肘,常常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治理好国家。

image.png


  本来在北方就有最大的敌人,南明还给自己增加内部的敌人,权力分割严重,朝廷党争也让军队势力增长,但将领都是一些蠢材,飞扬跋扈但指挥能力低下,面对农民起义军的争斗都会被打得全军溃逃,而一部分被招安的地方势力,因不满官场的潜质,还有缺少银两粮饷的待遇,后来在清军南下之时即使有压倒性的兵力,也是不战而降。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西征福建,郑克臧监国,随后清军平定东南沿海,郑家势力退守厦门。1661年,郑成功带领两万五千名士兵横跨海峡,而此时“缅王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杀害了永历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监;十二月初三,缅王受到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1662年,占据台湾的荷兰军队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1664年,在大陆的夔东十三家抗清运动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陆的抵抗结束,只剩下台湾的郑式成为明朝的最后一股势力。

标签: 清军入关 南明弘光朝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