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

纵横百科 77 0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不是出自史书,而出自《三国演义》,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荐才时所说,伏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司马徽是当世名士,不是张口乱忽悠的人,想必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幸运的是,刘备后来将二人尽收麾下,按理说得天下加上了“双保险”,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国演义》是小说,或许有夸张成分,似乎不必较真。不过,伏龙、凤雏在史书里也有提到,并且也出自司马徽之口,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襄阳记》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都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在司马徽眼里诸葛亮、庞统并非“儒生俗士”,而是“识时务”的俊杰,虽然没有“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但也表示出极大欣赏,刘备能得而用之,应该说助益非浅,但至少在刘备生前,二人的作用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司马徽夸大了诸葛亮、庞统的能力,还是刘备时运不佳?具体原因可能较为复杂,有实力不足的原因,也有运气不好的因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还应该在刘备自己的身上去找。

刘备得到诸葛亮、庞统后,对二人的能力深信不疑,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谈话后即对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称“善”,并“与亮情好日密”,认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与庞统初次谈话后亦“大器之”,对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刘备视诸葛亮、庞统为左右手,让他们帮助自己出谋划策。不过从之后的史实看,刘备对二人虽然重视,却未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二人的一些建议常被刘备否决。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

先说诸葛亮。刘表去世前后荆州乌云笼照,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刘备没有太好的办法应对。《汉末英雄记》、《魏书》都记载,刘表病重期间约见刘备,愿以荆州相托,但刘备拒绝刘表的盛情,“或劝备宜从表言”,刘备说:“刘景升待我很厚,今从其言,大家一定会以为我薄情,不忍那么做。”劝刘备的这个人是谁史书没有记载,这里应该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诸葛亮已经提出趁机占有荆州的构想,现在岂不是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但刘备没有那样做。

紧接着刘表死、刘琮继位,刘琮暗中与曹操联络,准备投降 ,《三国志》记载,危急之下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这一次明确是诸葛亮的建议,诸葛亮认为趁曹军未得襄阳之际进攻刘琮,拿下襄阳后进而领有荆州,到那时就有与曹军抗衡的本钱。这不失为一个高招,人到万难须放胆,以刘备的实力应该拼上一把,但刘备仍然拒绝了。

刘备随后转进江陵,那里是荆州的水军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事不宜迟,刘备突然倾巢而出,直赴江陵。这时曹军还没有进入襄阳城,曹操得知刘备南下江陵的消息后大吃一惊,马上做出决定,自己暂不进襄阳城,而是组织一支精干的骑兵迅速南下追击刘备,务必赶在刘备之前占领江陵。刘备知道曹操会追来,所以自己这一路急切南行,但他们遇到了大麻烦,听说曹军来了,不断有荆州百姓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里,人数很快达到10多万。

可惜,这不是战斗部队,有点像黄巾军,家属、百姓、地方官吏什么人都有,还有各式各样的车辆有数千辆之多,这样的队伍行进起来只能用蠕动来形容,一天只走了10多里。这怎么行?必须尽快摆脱曹军追击。《三国志》记载,有人向刘备建议:“现在我们人数虽多但能战斗的人少,如果曹军杀到,如何迎敌?应该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往江陵。”这个“有人”应该还是诸葛亮,但刘备再次表示不接受:“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以人为本”这4个字如今已耳熟能详,据说最早就出自这里。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

上面仅是发生在几天内的事,刘备便3次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先不论刘备拒绝得是否有道理,只说拒绝本身已说明问题,那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

再说庞统。刘备夺益州时没带诸葛亮,带的是庞统。刘备率部在涪城与刘璋“百日大会”,《三国志》记载,庞统意识到这是个好时机,可在涪城一举拿下刘璋,夺取益州。庞统对刘备说“今因此会,便可执之”,那就免去用兵之劳而可坐拥一州,但刘备拒绝了,理由是才入益州,恩信未立。

刘备后来应刘璋之约去了葭萌,在此期间刘备没有向张鲁用过一次兵,《三国志》说刘备在这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但庞统认为葭萌不可久留,“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为此庞统提出了上、中、下3个方案供选择:一是悄悄选派精兵,昼夜兼行,直接袭取成都,刘璋实力不强,防备力量不足,如果突然发起攻击,可一举将其拿下;二是告诉刘璋在葭萌的守将杨怀、高沛说荆州那边有事,要回荆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惮于将军的威名,又高兴将军现在离去,必然会轻骑来见,到时候一举将其擒拿,进而攻取成都;三是暂不用兵,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连,益州之事徐图缓进。虽是3个方案,显然庞统希望刘备采纳上策,其思路与前者相同,这样最省事,效率也更高,但刘备选择的是中策,结果使后续的行动变得迟缓,庞统甚至搭了上一条命。

刘备后来为关羽报仇而执意东征伐吴,任何人都劝阻不了,诸葛亮只好沉默,事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几句话耐人寻味,说明即便诸葛亮也无法左右刘备的意志,除了东征,还有四方将军的任命、提拔魏延守汉中等重大决策,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喜欢力排众议,纵有伏龙、凤雏在身边,他们能发挥的空间也比较有限。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

不能说刘备就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刘备有这样的习惯,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自身的情况。刘备虽出身于没落之家,但上过卢植老师的私学,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一生辗转奋斗,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需要高才辅佐,而就个人能力来说他本身也算是“半个”高材,所以他经常有自己的主见。

刘备很尊重诸葛亮、庞统,但接不接受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带有刘备自己的选择性。在这这一点上刘备与刘邦不太一样,刘邦承认自己能力、眼光都不如人,所以对陈平、韩信、萧何等身边的能人几乎言听计从,很少搞力排众议的事,结果刘邦反而成就了大业。

参考资料:《三国志》、《汉末英雄记》、《魏书》

不要再揣测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了,他其实已清楚地昭告过世人

《水浒传》里“征方腊”一战,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标签: 凤雏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