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让阿斗读的是什么?揭示他和诸葛亮的最大秘密!

纵横百科 19 0

 刘备跟诸葛亮最大的秘密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三国志》记载刘备幼年便有羽葆盖车之志,一直被当做他胸怀大志、或说野心勃勃,欲成就帝王之业的明证。并且认为他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终不肯屈从于曹操,正为与之竞逐天下。

  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疑似托名的《后出师表》中,更留下“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千古名句。

  那么,刘备的志向能简单归结为他要当皇帝么?诸葛亮选择刘备而非曹操孙权,只为他是汉室宗亲,只为维护刘姓皇族的江山代代不移么?


  这是明清时期君主臣奴背景下流传的相关小说、戏剧,对之最大的曲解。

  天朝不是西欧和日本,“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为仇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说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为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早在孟子和陈胜时代,便已深入人心。

  想想两周八百年江山尚且终究不保,历史上任何妄图令自家江山永传后世的开国君主,从秦始皇到朱元璋,不论其何等雄才大略,为之设计了如何自以为高明的制度,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

  反不及魏文帝曹丕,这个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对此看得达观明彻,“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所以,那些以为在天朝可以复制东倭制度,若刘备孔明三兴汉室,便真能“刘氏天子万世一系”,不客气说,只是完全不切天朝实际、如同空中楼阁般的意淫罢了。

  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他们奋斗一生,亦绝非为了如此狭隘的一姓之私、一己之私。可参看《出师表》中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若以明清时代的君臣准则,此言出现在对皇帝的上表中,是颇不合适,大违君臣之礼的。

  毕竟桓、灵二帝无论如何昏庸,终究是汉王朝的正统天子,刘备刘禅既自称是继承汉朝法统,又怎能肆意指摘自己列祖列宗的身后,竟到“叹息痛恨”的程度?诸葛亮身为人臣,公然在朝堂做此说更有悖逆之嫌了。

  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若细细论之,同样不免失之片面,


  显然东汉明、章、和诸帝,都是并不下西汉文、景、宣的明君,西汉同样亦有元、成、哀、平等昏庸之主,最终江山无血让与新莽,也未见得比桓、灵辈强了多少。

  更勿论诸葛亮自己还专门写过论两汉二祖之优劣,对世祖刘秀的评价更高于高祖刘邦了。

  因此,表中此言是西汉、而贬东汉,更多要在特殊语境下理解,刘备和诸葛亮对桓、灵失政,河山倾覆,天下大乱,万民死伤,有的是感同身受的切身之痛。更因东汉王朝的覆灭,非因外敌入侵,而是自身政治体制腐败,所以才意图改弦更张,复古西汉制度来救世。

  观刘备入蜀和立国后的施政作为,其实正如汉宣帝之言“汉家兼采王霸之道”,以儒为表,而申韩之术为本,和大力倡导儒学的东汉政治已是截然不同。

  刘备去世前,特意交代儿子刘禅要熟读诸子百家及兵法,特别提到法家大宗师商鞅的《商君书》;并告知诸葛亮专门写了关于法家远祖管仲的《管子》、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等著作的相关教材,并告知儿子,这些书籍可以激发思维,增长智识,将来世道变幻,也可以凭自己本事去成就大事。【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刘备遗言。

  这已充分证明了他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都偏向于管仲、商鞅、韩非等法家一脉了。

  北方曹操同样大行法家之道,对儒学士族限制打压,屯田制和士族争夺人口,亦可算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类似的救世之道。

  本质上,一生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刘备、诸葛亮和曹操,其实都是当年那位奠定大秦帝国崛起基础的伟人:商鞅的弟子传人。秦国大良造:商鞅


  其实维护两汉四百年法统、恢复秩序、平定乱世,救民水火,本是当时大多数仁人志士,从荀彧到刘备到诸葛亮们皆认可的大义。

  如周瑜这般行割据之实的武人,嘴上同样要说“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为汉家除残去秽”;又如江东陆家家主陆绩,都做了十几年孙氏的官,临终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

  真正公然抛却汉室、劝主君另开新朝的功名之士,若鲁肃、董昭等,终究并非主流。可惜一时之大义,亦未必代表真正的历史大势。

  什么是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历史已告诉我们明晰的答案,正是从秦汉古典帝国,演变为二袁司马为代表的士族天下,开启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世家大族统治时代的序章。

  若说刘邦是秦末的男主角,刘秀是西汉末的男主角,同样顺应时势,天命所归。那么曹操只是个和项羽、王莽一样逆势而动的反派大BOSS,原本要扮演男主角踏脚石的存在。

  只是袁绍这个原定男主角太过无能,没有和刘邦刘秀一样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才让曹操逆推得志一时,同样也才让刘备这样的破落宗室、孙吴这样的寒门武人有隙可乘。

  曹操终身不能称帝和一统,军事上的失利还在其次,不能和他儿子一样改弦更张顺应这个士族天下的大势,才是根本缘由。曹操:逆势而动&袁绍:顺天承命


  九品中正制方是天下大势,“王与马共天下”方是天下大势,皇族典兵以制衡世家大族方是天下大势,不断的皇族内战与频繁的朝代更迭方是天下大势。

  若说仅仅是司马炎施政错误引发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何以其后南北朝无数英主雄才,直到杨坚为止,却都不约而同地走上同一条道路?

  不妨做一个假设,若篡夺曹魏的并非司马氏,而是刘晔这个论血统远比刘备更近的东汉宗亲,而后施政皆如司马晋,与世家大族共天下。

  那么这样的刘氏第三王朝能算是刘备诸葛亮们所期待的么?他们若泉下有知,会认为这样也算是实现了兴复汉室的心愿么?——决然不会!

  就算刘备诸葛亮得以一次次逆天改命,成功击灭曹魏孙吴,那么至多一代两代人身故之后,无非是刘禅或其子孙来扮演历史上司马皇族的角色,

  或许没有如八王之乱的惨烈内战,让内迁五胡趁虚而入,但士族天下这一历史的大趋势并不会有太大不同,而刘备孔明们复古西汉制度的政治理想——注定不可能实现。

  能真正扭转这一切的,是科举制,前后经历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则天大圣帝武瞾等数代英主先赴后继上百年的努力,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方得以完善。


  而完善科举制的同时,是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

  这些显然是刘备、诸葛亮甚至曹操所绝不可能做到的,没有英雄能真正超越自己的时代。

  当然,最后由陆逊这个江东世家大族的最杰出代表,来摧毁刘备的一生心血;就和之后由司马懿这个中原世家大族的最杰出代表,来最终阻碍孔明理想实现一样,亦可算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了。

  杨慎《临江仙》一词,被置于《三国演义》篇首,后又成为央视版《三国》电视剧的主题曲,因而深入人心。

  其中“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两句,确是道尽了汉末三国这些英雄的无奈。不论英雄人物如何竭尽一生才智,在历史的大势面前,终究是逆势而行,无力回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