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卖给伍秉鉴一批劣质品,为什么伍秉鉴亏了近万元一声不吭?

纵横百科 15 0

 清朝中后期的富商伍秉鉴曾经借钱给19世纪全球贸易大国英国的“国有企业”——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清政府国债,他也承担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可见其钱财之多。伍秉鉴能成为这样的巨富,离不开他妥善的经营,更离不开他“吃得起亏”的品行,正是他“吃得起亏”才为他带来了不少机遇。


  1801年,伍秉鉴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广州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对于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大清行商来说,全部的贸易机会都寄托在洋商身上,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因而,“征服”洋商就成了伍秉鉴把事业做大的关键。

  当时,行商与外商的交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双方的贸易经营从不用书面契约,只凭口头约定。一次,外国某商号按照约定运了一批棉花到广州,因检查时大意,货到港口后才发现这一批棉花全是陈货。行商们都不肯收货,伍秉鉴却默默地收下了这批棉花,亏了近万元。有人认为伍秉鉴傻,也有人认为他面对洋商胆小如鼠、懦弱无能。但事实上,这却是伍秉鉴的一个策略,他凭借着这样的傻让利给外商,以吃亏结善缘,与许多洋商都建立了私人友谊,而且彼此信赖。


  正是这种相互的信任,使得他在以后的贸易交往中无往不利,怡和行也得以在十三行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了行商的领袖。

  让伍秉鉴名扬四海的,是他帮助一个美国商人的事。某美国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桩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生意亏损,借了伍秉鉴7.2万银圆用来重整旗鼓。但连续三年他都无力偿还这笔欠款,只好滞留广州。伍秉鉴无意中问及他为何离家日久、不思归乡,美国商人实言以告:“只因这笔债务没有还清,不能抽身一走了之。”伍秉鉴听后,立即让账房把欠条取来,一把撕碎,说:“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罢了。现在你可以回家了!”

  这件事让伍秉鉴豪爽的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伍秉鉴虽然损失了7.2万银圆,却把好名声传遍了世界各国,得到了外商们的一致认可。此后,外商们都把伍秉鉴看成是可信赖的贸易伙伴,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外商们仍乐意与他交易。


  俗话说:“同行如冤家。”但伍秉鉴不这样认为。他不但对外商慷慨,对自己的同行也一向如此。1811年,伍秉鉴担任了英国公司的羽纱销售代理人。面对这一块大肥肉,他并没有独吞,而是主动提出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让大家都能从羽纱销售中得到好处。这使得所有的商行老板都对他极为敬佩,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伍秉鉴得到了各家商行的一致拥护,唯其马首是瞻。

  有同行各家商行的拥护,有洋商们的信赖与支持,伍秉鉴的怡和行越做越大,资产也越来越多。鼎盛时期,伍秉鉴的资产是大清国库的三倍多,他的产业遍及英美等国。伍秉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知道吃亏是福,吃亏虽然会失去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得到的会更多、收益更长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