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没有跟着柴荣,先解决契丹?原因是什么

纵横百科 13 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赵匡胤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历史有时候对于有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玩笑,对于周武帝宇文邕来说是如此,对于周世宗柴荣来说也是如此,宇文邕时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时只剩下南方偏安东南的南陈,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统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给他时间了,在北征突厥时候就病死了,死后杨坚篡位夺取了他的江山。

  周世宗柴荣也是一个如此可惜的人,他采纳了王朴的《平边策》并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间北挫契丹夺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进一步打击南唐的势力,可以说赵匡胤之后的一切也是在柴荣的基础上打造的。

  可惜的是柴荣也仅仅在位六年就病逝了,死后赵匡胤又夺取了后周的江山,而且赵匡胤之后就推翻了上司柴荣定下的决策,主张先南后北,先是平定南方再逐步解决契丹问题。

  柴荣的计划有多大的可行性,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不过赵匡胤的计划却是失败了,因为最后他统一了中原,可却是一个“阉割”的宋朝,宋朝的幽云十六州一直在契丹手里,唐朝时期的河西一带在西夏手里,西南诸地又是大理的地盘,比起汉唐就算是比起明朝来说其国土也是远远不如。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拒绝柴荣曾经定下的主张,而是同意赵普的先南后北呢?

  其实从形势上来看,如果赵匡胤真的采用柴荣的主张是真的机会不大,因为柴荣时期的契丹是大辽最为衰弱的两个时期,此时的契丹是由辽穆宗主持大局的,他在历史上被称为“睡皇帝”。

  这个人爱喝酒不爱女色,一喝酒就爱撒酒疯然后睡觉,导致辽国的朝政日益衰败,所以就有了睡皇帝的称号,要不是后来继位的辽景宗有几把刷子那么辽国可能会提前一百多年就灭亡了。

  周世宗柴荣意识到此时的睡皇帝根本无心政事,摊上这么个活宝只需趁你病要你命就能一举夺下幽云十六州,而一旦有了幽云十六州这块屏障就不需要再惧怕辽国的铁骑,周世宗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想到就干。

  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周世宗柴荣发动了北伐战争,夺得了幽云十六州的三州之地,而事实上柴荣的主张是有一部分正确的,因为辽国君臣确实来不及防御,至于之后的结局如何,由于没有后续只能是各抒己见了,这终归是历史。

  可惜的是,周世宗在北伐之时后就病逝了,他的北伐计划暂停,不久后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

  此时由于赵匡胤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上的位,所以也有点不光彩,一方面他需要迅速平复后周旧臣,另一方面他需要建立功勋来证明自己来显得其名正言顺。


  但是赵匡胤的性格和柴荣来说也不相同,柴荣有点李世民的影子。高平之战面对敌军居然敢身先士卒,就如同当年李世民“虎牢关大战”三千玄甲精骑对阵三十万窦建德的大军。

  有人会说这柴荣就是运气好,可是运气确实是运气,可是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历史上哪一次奇迹不都是豪赌来赢得胜利的?

  所以对于柴荣来说,他主张先解决契丹再解决南唐,就如同后来朱元璋决定先对付张士诚还是陈友谅一般。

  不过赵匡胤的性格则相对柴荣来说更为稳重,我们看到北宋灭国之战都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直到万无一失才实施,比如当时南唐名将林仁肇,对于当时的南唐来说就好比赵国之李牧。

  赵匡胤意识到想要消灭南唐就必须先解决林仁肇,于是赵匡胤不惜用反间计除掉了林仁肇,让南唐后主李煜自毁长城,林仁肇一死,南唐唾手可得。

  在两者性格之下,赵匡胤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挑硬骨头打,相反他在经过一番抉择之后还是选择先挑软柿子捏,这对于他和当时新兴的北宋来说都是最好的抉择。

  所以赵匡胤先用了几年时间平定了南方,等到他想回过头来再解决契丹之时,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此时的契丹出了一个明主,辽景宗耶律贤,更可怕的是他的老婆萧燕燕。


  他们在位期间一改辽穆宗时期的弊政,使辽国国力得以恢复,同时对内又提拔贤才,让宋朝君臣闻之丧胆的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叔侄就是这个时候被挖掘出来的。

  而国有明君,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决策权不会耽搁,这和辽穆宗时期是不一样的,所以赵匡胤想要在君明臣强的时候拿下幽云十六州是明显不明智的,就有了后来想用钱赎回幽云十六州,还没来得及实施也挂了。

  而之后的赵太宗就是“高粱河车神”,两次北伐让宋朝精锐损失殆尽,所以北宋之后的被动挨打就从这注定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