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当初要是废掉武则天 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纵横百科 23 0

唐高宗李治如果决心废黜武则天,能做到吗?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麟德元年(664年)的一天下午,唐高宗李治偷偷地将上官仪召进内宫,一起商量一件惊天大事。上官仪当时的官职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也就是中书省的二把手,宰相班子成员,相当于副宰相。皇帝为什么找上官仪呢?上官仪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诗,当时的人将他的诗称之为“上官体”。这个人恃才傲物,性格比较孤僻,在朝中与武则天的人关系不好,思想也很“传统守旧”,对皇后武则天掌权,很有抵触感情。

“爱卿啊,听说很多人对武皇后很有意见,说她专权干政,你怎么看?”李治开门见山。

“陛下,皇后胆大妄为,肆意专权,满朝文武都很反感,天下的百姓也不答应,请求废黜武皇后,以安人心,以保社稷。”上官仪没作过多的思考,便从容地应答,可以看出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已久。

“那好,既然这样,爱卿现在就起草废黜皇后的诏令!”李治果决地说道。

可是,废后的诏书才刚刚写好,墨迹都还没干,武则天就得到了消息,匆忙赶了过来。

“听说皇上正在起草诏书,是关于臣妾的?”“臣妾为陛下管理后宫,帮助陛下处理朝政,又有什么过失呢?陛下为什么要废黜臣妾的皇后之位呢?”武则天径直闯进宫来,对着皇帝李治一通控诉,并厉声质问。

李治见武则天突然到来,显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刚才坚决的态度,一下就软了下来,完全换了一个人,换了一张脸,他讨好地去哄骗武皇后,“没有的事,朕怎么可能要废黜皇后呢?”

当武则天拿到还在桌上的诏书时,李治又急忙辩解,“我从来就没有废黜皇后的想法,都是上官仪教唆我的!一时糊涂,险些酿成大错!”明明是自己的主意,在关键时刻,却将责任干干净净地推到了上官仪身上。

01

第二天,武皇后就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陈王李忠密谋叛乱。理由很简单,上官仪曾经做个陈王的谘议。于是,上官仪以及他的儿子,全部被杀,上官家中只留下了一个女孩,叫上官婉儿。陈王李忠,无辜被赐自杀。右相刘祥道等许多官员,仅仅因为与上官仪关系较好,就通通地被流放和贬退。

从此,皇帝每次处理政事,武后都要在后边垂帘听政,政事不管大小,她都要参与决策,天下大权尽归武后,官员的升降、生杀,都只是强势武后一句话的事,皇帝李治只是拱拱手而已,朝廷内外称之为“二圣临朝”。

这一年,唐高宗李治36岁,离他去世还有近20年;这一年他登基为皇帝已经有15年了。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是不是想大骂李治,怎么如此的软弱无能!是不是更想同情李治,皇帝怎么当得如此的窝囊憋屈呢?

但是,唐高宗李治,远没你想象的那样软弱无能。几年前,他刚刚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一个从北魏时期开始一百多年来,就主宰国家和朝堂的门阀军事集团,彻底打败,并使关陇贵族这个称谓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完成了隋朝做不到的事情,也完成了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几年前,唐高宗李治两次西征突厥,彻底将突厥这个名词改写成过去式,俘虏了他们的国王,灭了他们的国,成功将西突厥广袤无垠的土地,纳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在此建立了濛池和昆陵两个都护府。一个与大唐生死相杀的国家,从此不复存在。

之后不久,李治又东征百济和高句丽,并在白江口大败日军,直接灭了高句丽,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完成了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亲征都没能完成的历史难题。大唐的疆域,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更是大唐290余年历史中的极致。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唐高宗李治,无论是个人的实力还是皇帝的权威,都达到了顶峰。成功打倒长孙无忌等功臣派之后,李治的皇权实现了绝对的集中,西征东讨开疆扩土之后,李治的个人威信也达到了极致。但正值政治生涯辉煌顶峰的李治,为什么就不敢废黜一个皇后呢?套用下当时髦的一句话来说,“不是国军无能,只是鬼子太狡猾”,是武则天实在太厉害了!

02

我们再回过头梳理一下李治准备废黜皇后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许多历史书籍不曾记录的细节,而细节往往可以揭示事情的真相。

废黜皇后不是一件小事,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是皇帝动议,群臣在朝会上商议决定,最后下旨,比如之前李治废黜王皇后,就曾在朝堂上讨论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李治为什么不敢朝议,而是偷偷地找上官仪来商量,商量之后君臣二人就匆匆忙忙决定了下来呢?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废黜武则天的皇后之位,皇帝李治已经考虑很久了,也可以说李治忍受武则天的专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二是皇后武则天在朝中的势力强大,如果公开朝议,很可能会通不过,反而会打草惊蛇,过早暴露目标和意图,所以李治只能采取这种突然袭击的方式,以圣旨的形式突然决定下来,将生米做成熟饭,打皇后势力一个措手不及。

既然皇帝李治召见上官仪是暗中进行的,那么为什么武则天就能够这第一时间知道了呢?这个细节,又透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皇帝召见上官仪,是偷偷安排的,也就是说除了李治身边最贴身的宦官,没有其他的人知晓,但是,才一小会工夫,武则天就得到了准确的信息,不但得知上官仪与皇帝在一起,而且还知道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这就只能说明皇帝身边的人当中,有关键人物投靠了武则天。

皇帝召见重臣,商议大事,自然会交代大殿外的侍卫,“谁也不能进来,违令者斩!”但是,得到消息之后的武皇后,为什么可以直接闯进大殿,而且门外侍卫以及内殿的宦官,都不敢提前通报,以至于刚刚写好的废后诏书,都没来得及收藏好,只能白白地牺牲了忠贞之士上官仪。李治的一句,“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看似无能,实则是相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是丢卒保车之举。

03

很快,武则天就指使亲信、朝中当时的实际掌权者许宗敬,诬告上官仪与陈王李忠谋反。身为当事人的李治,对整个事件非常地清楚,一个自己的亲儿子,一个是自己最信任大臣,因为自己一时的不谨慎,而将要丢了性命,贵为皇帝的他,为什么要袖手旁观呢?他不是不想救,是不敢救,也是救不了。

从以上几件事可能分析得出,大唐的内朝,包括侍卫和宦官,都是武则天的人。外朝,也都是许敬宗、李义府(当时已死,但势力仍在)、袁公瑜这些武则天的亲信当权,可以这样直接地说,此时的大唐,已经实际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了。

那么,如果当时李治不收回诏书,仍然决心要废黜武则天的皇后之位,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武则天如果被废,只能是步王皇后的后尘,被囚禁至死,甚至被论罪诛杀。对于历尽千难万苦才走到今天的武则天来说,她是绝对不会接受的,一定会狗急跳墙,做鱼死网破的斗争。

她有两种道路可选:一是联合宦官,逼迫李治饮毒自尽,对外宣称,皇帝暴病而亡,就像几十年之后韦皇后对付唐中宗李显那样的套路,然后联手自己在朝中的亲信大臣,另立傀儡皇帝。这种方法,风险很大,李治正值壮年,虽有风疾,但无大碍,突然死了,朝中大臣很难相信,天下人也很难相信。更何况,此时的李治,威信如日中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一定会在朝堂之上掀起惊天海啸。

另一种选择,就是让皇帝李治彻底交权,军国大事全部交由武则天及其亲信,从此沦为“虚君”,甚至傀儡。这种方式,风险最小,也最容易让人接受。虽然,之后的所谓“二圣”临朝,大事都决断于皇后,这是皇帝主动放弃权力,其权势和威望仍在,大事仍然绕不开他。如果是因为通过政治斗争失败,皇帝被夺权之后,就彻底丧失了话语权,完全成为了一个玩偶。

所以,李治与上官仪商议废后这出戏,事发后李治选择牺牲上官仪,不是没有担当和道义,也不是软弱和无能,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可惜了上官仪,也可怜陈王李忠,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