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身世之谜 赵高的出生

纵横百科 26 0

赵高身世之谜:奸臣、宦官抑或复国侠士?无论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谋害,在他死后改变秦始皇遗命而乱秦政的都是宦官赵高。赵高为何要乱秦政,历代史学家对此进行了探索。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居高位后,声势显赫,一时权倾朝野,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指他玩弄权术,蒙骗君王和群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即秦王朝之所以二世而灭,多少与赵高的篡权误国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述说过赵高的身世: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注释说:

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

赵高家是赵之宗属的远支,可是他的出身却很卑微,父亲因为触犯了秦国的刑律被处以“宫刑”,成为宫中的奴隶。母亲因受株连,没入官府当了奴婢。因为耐不住寂寞与人私通,接连生下赵高兄弟几个。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的后代仍然为奴,他们兄弟几个也被阉割,送入秦宫成了内宫厮役。

赵高生性狡黠,记忆力过人,对儒、法、阴阳之学皆有涉猎,尤精法家学说,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他决不满足于当厮役的差使,悄悄做着出人头地的准备。他通过细心观察,认准了秦始皇执行的是“以法为教”的国策,“事尤无小皆决于法”。于是,赵高以吏为师,很快精通了繁烦的“狱律令法”,凡五刑细目若干条款无不烂熟于胸。后来他得到了靠近秦始皇的机会,只要一见秦始皇披阅案牍,就趋前侍候,凡遇疑义,赵高便大胆在旁参议,无一不合律令,这使秦始皇龙颜大悦。又见其生得身材高大,仪表堂堂,遂提拔他任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这个职位品级不高,然而掌管着皇帝的乘舆、玺印和墨书等,是皇帝信得过的宦官头儿。这使赵高有了接触国家机密、易获皇帝宠信的绝好机会。果然,秦始皇越来越赏识赵高,特意命第十八子胡亥认赵高为师,随他学习法律,“师徒”二人由此结下亲密关系。秦始皇目游万仞,精骛八极,然而他不知道伏寇在侧,就因为这个疏忽,给大秦帝国埋下了祸根。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蒙)毅不敢阿法,当(赵)高罪死,除其宦籍。(皇)帝以(赵)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可见一斑,而因此事又导致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必欲报复之。

赵高很有政治眼光,他知道秦始皇即将过世,必须考虑自己的下一步依归问题。经认真分析,他认定在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小儿子胡亥是最受宠爱,也是最易操纵的。于是,赵高就把心思都用在胡亥身上,为今后攫取更大权力做着精心准备。“沙丘政变”就是由赵高发起的,他引诱胡亥,威胁李斯,组成三人阴谋同盟,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令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长公子扶苏自杀,将胡亥推上了帝位。

接着,赵高开始毫无顾忌地抓权。《史记·李斯列传》说“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赵)高”。赵高花言巧语劝说胡亥“尽除去先帝之散臣”,连秦宗室的许多人也惨遭杀害。由一名阉人而位至丞相,手操大权,在秦以前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这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后来许多人分析了秦朝覆灭的原因,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赵高乱政。持这种看法的人几乎历代都有,其中不乏名士大儒。较有代表性的有:西汉著作家桓宽,他在著名的《盐铁论》中说“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意思是秦王朝的翻车是因为错误地使赵高执掌了驭马的嚼子和缰绳。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新书》、政治家陆贾的《新语》也持这种观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认为秦朝的“二世而亡”是因为“胡亥任赵高”。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继续探究这个问题,他在《读通鉴论》中明确认为,秦亡实在是因为“托国于赵高之手”。

这些人都把赵高看做导致秦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秦代的头号大奸臣。这种观点代代流传,颇有影响,几乎成了评价赵高的定论。就赵高的所作所为来看,如篡改遗诏、逼杀扶苏、剪除功臣、指鹿为马、欲图帝位等,随便抽出哪一条,都是祸国乱政的罪行。那么,赵高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为秦朝的丞相,赵高已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他若有意引导秦朝灭亡,难道是真想取而代之,过一过做皇帝的瘾?《史记·李斯列传》就明确记载他后来发动了宫廷政变,逼秦二世胡亥自杀,企图自立为帝,可是“左右百官莫从”,不得已才立子婴为秦王。

但是,对于赵高乱政是要自立为帝的说法,自古就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赵高乱政,其目的是为赵国复仇,不是什么篡位自立,因而不能说赵高是奸臣,应该把他看做“反秦义士”。这样,赵高乱秦政就乱得有了道理。比如泷川在《考证》中转引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话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明代学者赵时春在《史论》中认为赵高本是赵国公子,“为秦擒乃宫”,他受不了这种奇耻大辱,遂“欲亡秦而报赵矣”。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赵高志在复仇》中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与报仇,乃自宫以进,率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清代剧作家吕星垣《下邳谒留侯庙》则云:“读《史记索隐笺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赵高匿之也。”他进而叹道:“《索隐笺言》颇辨冤,鹿马计胜长平战。”

赵高身世之谜:奸臣、宦官抑或复国侠士?无论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谋害,在他死后改变秦始皇遗命而乱秦政的都是宦官赵高。赵高为何要乱秦政,历代史学家对此进行了探索。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居高位后,声势显赫,一时权倾朝野,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指他玩弄权术,蒙骗君王和群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即秦王朝之所以二世而灭,多少与赵高的篡权误国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述说过赵高的身世: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注释说:

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

赵高家是赵之宗属的远支,可是他的出身却很卑微,父亲因为触犯了秦国的刑律被处以“宫刑”,成为宫中的奴隶。母亲因受株连,没入官府当了奴婢。因为耐不住寂寞与人私通,接连生下赵高兄弟几个。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的后代仍然为奴,他们兄弟几个也被阉割,送入秦宫成了内宫厮役。

赵高生性狡黠,记忆力过人,对儒、法、阴阳之学皆有涉猎,尤精法家学说,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他决不满足于当厮役的差使,悄悄做着出人头地的准备。他通过细心观察,认准了秦始皇执行的是“以法为教”的国策,“事尤无小皆决于法”。于是,赵高以吏为师,很快精通了繁烦的“狱律令法”,凡五刑细目若干条款无不烂熟于胸。后来他得到了靠近秦始皇的机会,只要一见秦始皇披阅案牍,就趋前侍候,凡遇疑义,赵高便大胆在旁参议,无一不合律令,这使秦始皇龙颜大悦。又见其生得身材高大,仪表堂堂,遂提拔他任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这个职位品级不高,然而掌管着皇帝的乘舆、玺印和墨书等,是皇帝信得过的宦官头儿。这使赵高有了接触国家机密、易获皇帝宠信的绝好机会。果然,秦始皇越来越赏识赵高,特意命第十八子胡亥认赵高为师,随他学习法律,“师徒”二人由此结下亲密关系。秦始皇目游万仞,精骛八极,然而他不知道伏寇在侧,就因为这个疏忽,给大秦帝国埋下了祸根。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蒙)毅不敢阿法,当(赵)高罪死,除其宦籍。(皇)帝以(赵)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可见一斑,而因此事又导致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必欲报复之。

赵高很有政治眼光,他知道秦始皇即将过世,必须考虑自己的下一步依归问题。经认真分析,他认定在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小儿子胡亥是最受宠爱,也是最易操纵的。于是,赵高就把心思都用在胡亥身上,为今后攫取更大权力做着精心准备。“沙丘政变”就是由赵高发起的,他引诱胡亥,威胁李斯,组成三人阴谋同盟,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令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长公子扶苏自杀,将胡亥推上了帝位。

接着,赵高开始毫无顾忌地抓权。《史记·李斯列传》说“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赵)高”。赵高花言巧语劝说胡亥“尽除去先帝之散臣”,连秦宗室的许多人也惨遭杀害。由一名阉人而位至丞相,手操大权,在秦以前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这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后来许多人分析了秦朝覆灭的原因,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赵高乱政。持这种看法的人几乎历代都有,其中不乏名士大儒。较有代表性的有:西汉著作家桓宽,他在著名的《盐铁论》中说“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意思是秦王朝的翻车是因为错误地使赵高执掌了驭马的嚼子和缰绳。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新书》、政治家陆贾的《新语》也持这种观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认为秦朝的“二世而亡”是因为“胡亥任赵高”。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继续探究这个问题,他在《读通鉴论》中明确认为,秦亡实在是因为“托国于赵高之手”。

这些人都把赵高看做导致秦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秦代的头号大奸臣。这种观点代代流传,颇有影响,几乎成了评价赵高的定论。就赵高的所作所为来看,如篡改遗诏、逼杀扶苏、剪除功臣、指鹿为马、欲图帝位等,随便抽出哪一条,都是祸国乱政的罪行。那么,赵高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为秦朝的丞相,赵高已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他若有意引导秦朝灭亡,难道是真想取而代之,过一过做皇帝的瘾?《史记·李斯列传》就明确记载他后来发动了宫廷政变,逼秦二世胡亥自杀,企图自立为帝,可是“左右百官莫从”,不得已才立子婴为秦王。

但是,对于赵高乱政是要自立为帝的说法,自古就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赵高乱政,其目的是为赵国复仇,不是什么篡位自立,因而不能说赵高是奸臣,应该把他看做“反秦义士”。这样,赵高乱秦政就乱得有了道理。比如泷川在《考证》中转引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话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明代学者赵时春在《史论》中认为赵高本是赵国公子,“为秦擒乃宫”,他受不了这种奇耻大辱,遂“欲亡秦而报赵矣”。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赵高志在复仇》中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与报仇,乃自宫以进,率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清代剧作家吕星垣《下邳谒留侯庙》则云:“读《史记索隐笺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赵高匿之也。”他进而叹道:“《索隐笺言》颇辨冤,鹿马计胜长平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