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朱高炽在位期间解决了哪四大难题?

纵横百科 15 0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仁宗皇帝朱高炽的故事。

  朱高炽出生在洪武年间,父亲是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母亲徐氏,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随着朱棣被封为燕王,朱高炽便跟随父亲来到了北京。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然而这位建文帝却非要削藩,几位藩王被废,朱棣越来越感到压力,他不得不准备造反了。

  果然,在准备好之后,朱棣带着大军发动了靖难之役,随行的有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老大的任务就是在北京守城,当时朝廷将领李景隆带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朱高炽仅有数万守军。可是他依旧靠着这几万人守住了北京城,终于等来了朱棣的救援。然而在战场上,朱高煦能力突出,得到了朱棣的欢心。


  朱棣曾拍着老二的背告诉他,老大身体不好,你可得好好干啊。这老二不得拼命吗?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在百官的建议下,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可是他一直身体不好,史料记载,朱高炽身体十分肥胖,而且行动不便,走路都要人搀扶。好在他曾守住了北京城,而且性格仁厚,所以才一直没有被中伤。

  可是老二朱高煦实在很像朱棣,朱棣也曾想过立他为太子,可是一直没有实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百官们的阻拦,嫡长子继承是古代的传统,大臣们不会同意他废长立幼。其次就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那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棣很喜欢朱瞻基,所以也一直没有废掉太子。

  不得不说朱棣的选择是英明的,因为朱高炽虽然外貌不好看,可是绝对是个做皇帝的好手。朱高煦虽然英武,但缺少仁慈之心。后来,朱棣在北征蒙古时病逝榆木川,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年号洪熙,他虽然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驾崩了,可是这段时间他解决的四大难题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首先就是他改变了内阁的作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不愿皇权受丞相的掣肘,于是杀了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虽然大权在握,可是过得也很辛苦。到了朱棣这里,他发明了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团队。这些人只有五品,可以给皇帝出主意,但没有权力。

  然而朱棣英明神武,内阁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到了朱高炽时期,他本来就体弱多病,所以为了处理更多朝政大事,他强化了内阁的作用,不仅要经常让他们帮忙处理事情,还要时不时开会,这不仅缓解了朱高炽的压力,也让朝廷的一些举措能够在讨论中产生,加强了决策的正确性。

  第二件事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朱棣攻下南京之后,为了让天下读书人臣服。所以他让读书人之首的方孝孺给自己写一篇登基檄文,可是方孝孺不但不写,反而大骂朱棣是篡位的贼子。朱棣怒不可遏,诛杀了方孝孺十族。整个永乐朝,方孝孺一直是逆臣的形象被大家熟知。


  或许有人并不清楚这些,然而朱高炽却深知方孝孺乃是忠义之士,所以他上位之后立刻就给方孝孺正名。这让很多大臣对他刮目相看,这位肥胖的皇帝不仅是身体胖,度量也很大。自此,他总算稳定了朝堂的局面,可是当年建文帝的旧臣还有很多,朱高炽又该怎么处理这些人呢?

  朱高炽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第二件事的放大版。他为方孝孺正名之后,又接连赦免了许多建文帝的臣子。按理说皇帝登基大赦天下是应该的,可是能赦免自己曾经的死对头,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了。然而朱高炽却不仅赦免他们,还让他们能做官的继续做官,让他们的子女参加科举,为国效力。

  所以朱高炽的仁慈和度量并非一般人,在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朱棣就曾有台词说“太子爷头角峥嵘,可不是凡人”。最后一个难题,朱高炽也能迎刃而解,那就是朱棣连年发动战争,耗费了很多人力财力,有些地方的百姓过得很苦。朱高炽在这个时候宣布国家停止战争,开始休养民生。

  这或许正是朱棣想看到的,他自己清楚这么多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痛,如果朱高煦继位,那只会加大这种苦难。很有可能会激起民变,而太子朱高炽不一样,他心思仁厚,体恤民情,一定会想办法停止用兵。然而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在朱高炽与民休养的政策下,国家的财力和百姓的幸福指数逐渐上升,朝堂上他获得了群臣的拥戴,在民间,人们也夸赞洪熙皇帝圣明。可是不到一年之后,朱高炽就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太子朱瞻基继承皇位,是为明宣宗。在父亲明仁宗的基础上,朱瞻基开创了大明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虽然仁慈,可他并不软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法则,老二老三有强硬的手段,那么朱高炽的手段更高明,他以柔克刚,不说别人坏话,只是做好太子本分,这让朱棣一直对他好评不断。

  在继位以后,朱高炽也没有忘记本分,一直都在努力为大明奉献,在解决了这四大难题之后,他终于不堪重负驾崩,可是他依旧能够名垂青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