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写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起义黄巾起义,这是在东汉末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很多人也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三国故事的开端。而在黄巾起义当中,有一句口号非常响亮,它的前半句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但是对于这其中所说的“苍天”“黄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说出这样一句口号?
1.一切还得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起
自周失其道以来,面对纷乱不已、战火连绵的大乱之世,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人志士无不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识,构建一套完成的能够帮助王者一统天下、重归于一的学说体系。于是,百家勃兴、诸子纵横。天下学说自此亦陷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鼎盛状态。但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终究不是统治者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在秦始皇完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旷世伟业之后,为了保证帝国的万世一系,于是在确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基本国策的同时,又尽“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期达到“愚黔首”的目的。虽说后来强秦也被天下英雄给推翻了,但秦始皇“统一思想、钳制舆论”的治国之策却被后继者完好无损的一体继承。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在董仲舒的辅佐下,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政命令,原本在秦亡之后已然逐渐复苏的百家之学则再次横遭祸患。至此,各家学派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学说得以继续流传和播扬,纷纷开始改头换面,将自己与儒家学说相融合。而在此过程中,由战国时期邹衍等人创立的“阴阳家”学派的融汇,无疑是最成功的。因为他的“五行生克”与“五德终始”之说,从根本上弥补了儒家学派所强调的“君权神授”论的理论漏洞。而因为这一特殊作用,“阴阳五行”学派也在儒家学说的庇佑之下,堂而皇之的成了当世显学。
2.“五行生克”与“五德终始”之间的关系
话说在远古蒙昧之时,因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界的生死变化,所以往往不自觉的将之归于神鬼莫测之道。毕竟,“神道远而人道近”,人神之间终究是有所悬隔的。但自邹衍“敷衍五行,推算五德”之后,渺远不可测算的神道却俨然亲切,近在咫尺之间。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型,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不寻求天道的帮助。于是乎,“尽言天事”的邹衍便毫无疑问的成了帝王们的首选。毕竟,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说,不仅能为帝王们披上光鲜亮丽的神秘外衣,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现世的地位,以此使他们成为“天神”在人间的代表——天子。当然,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所谓“天子”不过是封建迷信罢了,但在古人心中,这所谓的“天子”却是实实在在的“上天的儿子”。
早在渺不可知的远古时代,当人们眼见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无不随着年轮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时,就都无一例外的以为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位操持一切的天神。而为了表示对天神的崇敬与感戴,甚至还专门为此组织规模宏大、场面隆重的祭天仪式。而随着文明脚步的渐进,人们通过对四时气候给农作物带来的变化的观察。分别将负责“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天神命名为“青帝、赤帝、白帝、黑帝”。此外,再加上代表我们赖以居住、耕种的土地的“黄帝”。早期的“天神——五帝”的思想雏形就此成型。
“世间万物往往是相互连类而关系的”,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步深入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为了解释那些尚且还不能解释的问题,人们又在“五帝思想”的基础上,将世间万物分成五类(俗称五行)——水、火、木、金、土。然后又将此五行和四时(四季)五帝进行匹配。
春主生,在东方,属木,以配青帝;夏主长,在南方,属火,以配赤帝;秋主收,在西方,属金,以配白帝;冬主藏,在北方,属水,以配黑帝;
至于土地,因其覆载万物,生养万象,而人们又往往以自己所居之所为世界之中,所以将土地定于五行之中,再加上彼时人们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土色尚黄,故将土地以配黄帝。
鉴于人间事皆由上帝掌管的理论基础,而随着四季时序的更替人间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兴衰隆替之态,就此而言,那么为万民牧守的执政者自然也应该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故此,作为天神代表者在人间建立起来的朝代自然也就具备了该天神的神性与特色。而四季又是变更轮转的,那么朝代的更迭自然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百家思想的日益宏阔,“喜谈天事”的邹衍就在此“五行生克”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推演”,将人事的兴衰与自然的隆替勾连在一起。所谓“天地无私,唯德是亲”。自然而然的邹衍便将这朝代的兴衰代谢的缘由归结为“德运”的终始。而这就是“五行生克——五德终始”的演变过程。
而就传统的“五行生克”角度而言,在风水堪舆角度而言,大抵存在“相生”和“相克”两种次序,具体表现分别为:
五行相生(依据四季顺序):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依据四季两两对照的选择):水——火——金——木——土
据此而言,随着邹衍理论的不断流行和推广,在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秦朝以周为火德得天下,如今自己取周而代之,自然应该是以水德得天下的。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3.藏在“五德终始”学说背后的张角的野心
而依据“五行生克——五德终始”之说,那么后来“取强秦而代之”的大汉朝自然就是以“土德”了。不然又如何能够“克秦制胜”呢?但事情到此却远远未曾结束。到了汉武帝年间,在以董仲舒为首的一众儒家学子的撺掇之下,汉王朝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五德终始”推演。认为“五德”应当以相生的顺序来敷衍,而秦朝因其暴虐残忍,为国不久而被人为的忽视,所以汉家天下实际上是上承周室而来的,而根据五德相生的原则,周室应该是凭借木德得天下的。那么,如此一来,汉朝自然就是“火德”了。
除此之外,支持汉家属于“火德”的理论依据的还有被记录在《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纪》中的一段关于“刘邦斩蛇起义”的记载:
相传在高祖押解戍卒前往骊山服刑的时候,由于气候问题而延误了期限,为了逃避秦法的追责,醉酒使兴的刘邦索性就将这些囚徒尽数释放。随之,自己也准备逃亡群山之中,而就在他逃亡的路上,他遇到了挡路的白蛇,趁着酒劲,刘邦于是仗剑而斩之。而就在刘邦走后,后来经过此地的人看到有一老太太在那哭泣,于是问她为何而哭,那老太太就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现在却被赤帝的儿子给杀掉了”。路人听了她的胡言乱语之后,纷纷不以为意,但谁料话音刚落,那老太太却消失不见了。如此一来,刘邦是赤帝之子的传言也就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他起义前的一笔不可估量的政治资产。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径泽中……(遇)“前有大蛇当径。”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且不论之“刘邦斩蛇起义”确有其事否,但其利用迷信思想导引人心,制造舆论却是无可置疑的。而这类做法历代以来又往往是杜之不绝却收效甚佳的。一如早先筹谋“大泽乡起义”时的陈胜、吴广二人,也是借此神鬼莫测之事来蛊惑人心,挟众起事的,换言之,迷信之于中国古代那些“做大事”或者“成大事”的人,有着无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如今,借着“施医赠药”之机,大肆纠集党徒、收纳亡叛的张角,他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的目的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师法前人,希望能够借此来煽惑愚民,成其大事。而他之所以搞得这么神神叨叨的原因,则又跟当时植根于人心的“五行生克——五德终始”之说,以及在汉光武帝导引之下,异常盛行于天下的以谶纬之学有些关系。
再退而求其次的说,无论汉朝是以“土德”还是以“火德”得天下的,无论是以“五行相生”还是以“五行相克”为依据,汉家的“德运”都已经到了尽头,如今之世,正是到了改天换地的时候。而因为汉家的“五德推演”本身存在数德(土德和火德)并存的情况,所以,张角就以“苍天已死”来号召。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汉家是属于什么“德运”,如今庇佑汉室的“天神”都已经到了“退位”的时候了。而接替他的正是“黄天”。也就是他张角本人了。
总而言之,在张角用以号召天下的这句口号背后,掩藏的无非是他借着根植人心的迷信思想,来达到他想“取汉朝而代之”的野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