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又是陈州(伏羲氏之都)盛会时(转载)

纵横百科 155 0

伏羲与淮阳古城

  河南博物院 刘玉珍

   小城淮阳,得益于人祖伏羲的恩德,而名扬四方。伏羲不仅在淮阳建都称王,而且还葬在这里。他的陵墓和宫式陵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众多的达官显贵和骚人墨客,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或游览观光,或谒祖朝圣。为此淮阳也变得神秘起来。

   适逢祭祀人祖盛会,我们走近了离别已久的拥着浩渺烟涛的淮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厚厚地蒙着神秘面纱的古老城市。旖旎的风光、古朴的民风、诸多的文物景点和遗迹......使人感慨而留恋忘返。

   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 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间,羲皇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劳作和征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华夏远古的灿烂文化,使其成为一盏光辉灿烂的历史明灯。伏羲在此“作网罡、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神农氏“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原始农业。到了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建都陈州称陈王。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有于此,才使淮阳拥有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拥有了久远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淮阳先后被河南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选淮阳为寻根旅游点和对外开放县;太昊陵被列为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阳非凡的历史,营造了淮阳独特的环境和文化。使淮阳小城,有了无以论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给你的感觉不是广袤平原的空旷和浩瀚,却像一个娉婷袅娜的少女,着一身清纯和美丽飘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一万六千多亩的环城湖,托着一个栽满古代文明、睡着“人祖”伏羲的美丽小城。人说淮阳城湖比西湖大,他的风光也不亚于西湖。是的,放眼城湖,满湖碧波、满湖的绿。一边是郁郁葱葱的蒲苇随着徐来的轻风摇曳。一边是层层迭迭的莲叶上的婀娜花朵。苇丛中啁啾的水鸟、湖水中跳跃的小鱼,远处互答的鱼歌、岸边低垂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宜人的水墨画,可谓“千金不须买画图”。如果是在清风徐来的早晨或是月明星稀的傍晚,静谧的城湖涌着细细的涟漪,好象是在吟咏着源远流长的古老故事。此刻,想象就会在你的脑海里伸展开来…… 你会被美丽和神奇所陶醉。有一种象郭沫若老先生亲吻大地一样的感觉,想拥入城湖,与之共同拥有美丽和纯洁。城湖是上天赐予淮阳的一个宝藏;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因为城湖,淮阳才美丽;因为伏羲,淮阳才有灵气。

   看着那烟波微茫一碧万倾的氤氲湖水,从他层层的拥着碎银的鳞光中,似乎听到了先民们在这里劳作的号子声,听到了“ 三皇”推进人类文明的匆匆脚步声......

   寻着人祖的圣迹,我们到了宛丘、画卦台、弦歌台等。太昊遗墟——宛丘,位于淮阳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东南角。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遗址曾被众多史书记载过。《诗经》中《陈风.宛丘》这样说“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尔雅》中也说“陈有宛丘”,“丘上有丘为宛丘”。有人说这里可能是伏羲部落的龙都。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200多座楚、汉墓葬,出土了越王剑等数千件珍贵文物。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初步认定太昊伏羲的神话传说是历史实事。

   伏羲曾经揲蓍画卦的地方叫“画卦台”。画卦台在位于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约有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约有两米。台前有白龟池,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蜜。每当月明星稀,湖光跃金,鹤唳蛙鸣,尤如仙境。其意境向伏羲画卦的故事一样幽静而玄秘。

   走过孔子绝粮处“弦歌台”、神农氏教民稼穑的“五谷台”、东汉陈王刘崇墓、三国时的曹植墓,伏羲的人格昧力逐渐被我们所感知。他吸引了太多名贵和圣贤。所以淮阳才有众多的古迹,才有了显赫的声望。

   为瞻望伏羲,一早起来,我们就踏着初春的晨曦,来到了“渡善桥”前。看到了让太多人神往的那块圣地。矗立于眼前的太昊陵,殿宇巍峨,丹碧辉煌。掩映在荫翳森森的松柏中,显得古朴韵致又雄伟壮丽。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与万亩城湖遥向呼应。羲陵全长750米,总建筑面积八百七十五亩。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个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流丹,楼阁掩翠,碑竭林立,华彩璀灿。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各具格局。自南向北 ,依次可见午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台、陵垣门、伏羲陵、蓍草园。如果十个建筑物的大门层层敞开,从午朝门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静深远,如诗如画,被人称作“十门相照”。陵园之内夹道而峙的古柏苍松,斑驳陆离的方砖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着这里悠久而非凡的的历史。

   审视脚下的渡善桥,它横跨于蔡河之上。是一座古朴的单拱石桥,桥长25米,高10米,宽11米。当地人称之为“面桥”。 是说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来到这里就已见到了“人祖爷”。所谓“度善桥”, 顾名思义,是让善良的人们行走的。还有人说,不管什么人,只要从度善桥走过,一看到人祖庙,就会返朴归真,弃恶扬善,心地善良起来。向征伏羲氏的伟大人格力量。也许它是进入羲陵的一个“门槛”,是隔离纷扰尘世与神灵净土的分界线。因此,常有虔诚的朝拜者,从桥头一直拜到陵墓。

   步下石桥,赫然在目的是太昊陵的第一大门——午朝门。门上悬着“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三个匾额。此门三间三门,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由于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此庙是按帝王规制建立的。在875米的中轴线上,以午朝门为开端,到陵前,共十门相照,九进院落,使羲陵具有了庄严肃穆、玄秘而幽深的气象。午朝门前东西建硬山式八字墙,左右所立石狮威武雄壮,似在忠实护卫人祖,又似在静观人间世态炎凉。距午朝门东西各20余米处,建有规制相同的东天门和西天门。据历史记载,午朝门前原有九龙照壁,紧临蔡河。照壁之上九条蟠龙虬劲而光彩,栩栩如腾,似要腾过蔡水,飞向浩淼的大湖,翱翔于太空,唤来风雨,使羲皇故都年年丰收。时越千年,照壁饱经风雨,今已无存,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载和人的惋惜。

   过午朝门,以次穿过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和钟、鼓二楼,即是陵庙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统天殿。

   这座殿,又叫“大殿”、“前殿”。是陵庙整个建筑群中的佼佼者。它位置居中,宏丽壮观,设计工艺别具匠心,结构严谨、造型气势非凡。总面积为三百九十多平方米,高有十七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复顶,龙凤大脊,加上红墙黄瓦,风范非常。脊上装饰较为考究,中间为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刻“太昊伏羲殿”五个楷书大字。两边雕塑兽驮葫芦,二十八宿骑马武士。殿里殿外匾额和楹联,都是历朝历代的官员和文人为歌颂伏羲功德而题书的。殿正门上,悬挂匾额众多,其中有“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象天地法”、“斯文鼻祖”、“一画开天”等匾额。明间檐柱楹联为“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殿内楹联有“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墟”、“泄造化之机缄万世文章开易象;规山川之形胜千秋灵寝奠淮阳”等。此外更有“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万派一系”等匾额。殿内设有“丈八神龛”造形庄重,雕工精细,主题涵概精深。前额雕有“都宛丘、结网罡、养牺牲、作甲厉、画八卦、定嫁娶、龙纪官、造琴瑟、葬于陈”九幅花纹图案。龛内奉太昊伏羲氏圣像:头上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神情安祥、慈眉善目,口若有词,好象在传人技艺、教人生活、牵人饥饱冷暖。是一远古时代拯救人类的似人似神的英雄形像。两旁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前有月台,高七级,可容千人同时跪拜。月台两侧建有东西廊房和钟鼓二楼,面积有5000多平米的四合院,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尤其庄严。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从这里的钟楼、鼓二楼传出的浑厚而高亢晨钟暮鼓之声,常常在陈淮古城的上空徘徊缭绕。

   从统天殿,步行30多米便到了显仁殿。所谓显者,显达也。仁:仁爱。殿台东北角的青石上,有传说离奇的“子孙窑”。据说,求子的人们,摸摸那个被称为“子孙窑”的石上小孔,便会如意得子,以去绝子断孙之忧。如今的“子孙窑”,已被那些希望成为人之父母、人之祖辈的虔诚者摸得面目全非。有人小声告诉说,这块石头,已不知是被人们摸透的第几块了。

   告别显仁殿,举步十余便是太始门。所谓太始门,下为古城门式门洞,上筑高台,台上建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俗称“转厢楼”,此楼层檐凌空,气势庄严。寝殿内塑伏羲像,其形态与统天殿内伏羲塑像相象。殿内立有明正德八年的石碑一通,所以又称此楼为“御碑亭”。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他是太昊陵内载有年款最早的碑。

   转厢楼后的紫禁城内便是伏羲的陵墓。陵周,苍松翠柏,蓊郁笼绕;陵上,繁茂的白檀,荫翳蔽日。仙灵之气充盈其间。观其陵,使人所生联想遥远而精深。此陵高二十多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树有一块巨型青石墓碑,宽三尺,高丈五。既无题跋又无年款,淮阳县志载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碑上前三字还依稀可辨,其余的字由于天长日久,风雨侵蚀,已不可辨认。碑文的书写者,传说甚多,以苏小妹巾书为广。相传,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即竣,欲立碑于陵前,以壮观瞻。众人欲请大文豪苏轼书写碑文,送去纸墨字条,适逢苏轼外出未归。聪明的苏小妹,偕女仆到书房,见此情憬,由然而发书兴,以己汗巾代笔,蘸墨而书“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一气呵成。东坡归来见之,甚喜,认为苍老酋劲,可传千古。以此送还求书者。另传,最后二字是“之莫”字样,并有故事说:小妹书后,东坡看后笑问“墓字为何写作莫?”小妹狡黠笑答:“大地上本有土吗!”究竟事实如何,不得而知。

   凳上大墓,举目远眺,淮阳景貌尽收眼底。往南湖水潋滟,绿树红楼,相互映照;往北,极目处,阡陌相交,郁郁葱葱,一派锦秀情景。此刻,也许能够真正领悟到“羲陵岳峙”的真正含义。清代岁贡雷继祖就曾在此即兴赋诗:“孤峻陵如峙,巍巍近接云。河图钟瑞地,古圣有庖坟。碑剥留残字,松高挂晚曛。至今瞻望处,灵气尚氤氲”。清人雷方晓也曾在《羲陵岳峙》中写“宛丘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宫阙云霞生栋牖,河 烟雾隐龟图,千霄桧柏凌高峤,园寝争看壮旧都。”这里不仅描写了这座古墓的位置,同时也赞颂了古墓的宏伟气势,歌颂了伏羲的丰功伟绩。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来此拜谒,赋诗者比比皆是,或歌功颂德、或赞颂陵庙、或惜今怀古、或感叹人生......无不想对人祖舒展情怀,倾吐郁闷,抒发感慨,以求慰籍。悠悠经年,几多风雨,很多诗作已随时间而匿迹,惟羲陵巍巍然而屹立。

  羲陵之后,是传说美丽的“蓍草园”。此园被称作面积“方广八十步。”时置阳春三月,正是蓍草萌发的时候,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好似真的要逼人的眼,让人爱意顿生。有资料记载,蓍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1米左右,羽状叶脉,夏秋间开白色小花,深秋枯槁,来年逢春又生。全草可供药用,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也可供观赏。而且它来里不凡,所以羲陵“蓍草春荣”被列为淮阳八景之一。相传,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画八卦的,称为“揲蓍画卦”,因此其身价更加高贵。《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碑雅》也解释“蓍”说:“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耆”者:六十岁而三百以上的人。“迷信的人们用蓍草占卜,预测吉凶。因为年长阅丰而悉事故。以此看来,当年伏羲以蓍画卦也不是妙手偶得,而是“中观万物,”精心选择的。年长者介绍说:蓍草稀贵,全国只有三处生长此草。除羲陵以外,一是山东曲阜孔庙;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的晋祠;人们把伏羲陵赞誉为“圣神之域”,把蓍草颂之为“灵物”。明时参政王概以蓍草为题留诗“高台突兀接荒城,风雨年年蓍草生。凤尾飘萧云气湿,龙头夭娇露华清。重瞳此日升双阕,一本何时满百茎。安得神龟常守护,灵根直拟献承明。”还有清雷方晓赏蓍时留诗曰:“晴日春郊畅暖烟,羲陵蓍草正芊芊;条柔秀拙得霄雨,根老灵盘太古年。一画鸿蒙开道脉,千秋精蕴渲心传;由来神物殊凡卉,奕叶荣敷二月天。”古往今来人们把蓍草视为“灵物”、“神物”,到太昊陵拜祭的人,都会认真地看看蓍草园,听听蓍草神奇的传说。赵宋以来,历代皇帝也都知道蓍草的稀贵,每年春秋二季派大臣前来祭拜伏羲,返京时都要取回一束蓍草作为凭证,以复王命。蓍草园的历史可谓久远矣。

   走过荫翳森森的太昊伏羲陵,看过一座座匠心独具而又雄伟嵯峨的建筑,听听美丽的神话传说,足可窥见伏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多数人不仅将其看为是至高无上的先知和神灵,还认为他可为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赐人福禄、偿人心愿。故此,纪念伏羲的人可谓多哉。

   到底伏羲是人还是神,说法颇多。有人说,所有的神,最初都是人,由于人们不断的给于尊敬和抬高,逐渐地忘却了原始形象而成了神。神化了的太昊伏羲氏是我国一个圣明的帝王,是原始社会渔猎、蓄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历史称其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书记载,他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葬于宛丘(今淮阳)。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作为史前无文字时代的传说人物,伏羲的名字,古书中写法很多,“太昊”,或写作:“太皓”、“太 暤”;“伏羲”,或写作:“伏希”、“伏牺”、“宓羲”、“庖羲”等。之所以人们敬仰伏羲,是认为,只有他才繁衍了人类,又改造了人类。可以说他功盖千秋,德冠百王。因此,历代尊其为“上上圣人”、“斯文鼻祖”、“亘古一人”。“太昊”的“昊”是明的意思,“太昊”是对伏羲的赞誉,意为他有圣德,象日月光辉灿烂,彪炳千秋。

   伏羲生活在远古时期。他的出生很富有传奇色彩,据说,华胥氏在雷泽践履了一个巨大的足迹,始怀身孕,结果生下伏羲。他的像貌奇特。《春秋纬》这样记述他:“伏羲龙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身“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伏羲氏的婚姻传说也很多,最多的要数兄妹成婚之说了。相传,伏羲同女娲本是兄妹,一场凶恶的洪水过后,人类濒临灭绝,只剩下他们兄妹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才无耐结为夫妇。因此,伏羲就有了繁衍人类的功绩。同时,这也是后世称他为“人祖”的原由。《帝王世记》中这样记述他:“太 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罡,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琴、、、、、、,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伏羲不仅创始了龙图腾,而且以龙记官,所以他被尊为“龙祖”。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可谓是功盖百王、德配天地。

   人们对伏羲的敬仰和崇拜千百年来有增无减、经久不衰,也就基于伏羲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基于他给人类带来的希望和帮助。作为人们心中的圣人, 伏羲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他教民结绳织网,发展渔猎、蓄牧。

   伏羲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六千多年以前,是原始氏族社会。他是人们由自然采集生活向渔猎蓄牧生活过度时期的著名首领。很多史书都记载了他制造网罡的事。《尸子.君治》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易传.系辞下》“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罡,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此外,《世纪》、《三皇本纪》、《世本》、《史纲评要》等,都有同样记载。当的人们生活无有定居,疆土无有范围,没有法规约束,常常是以强凌弱,以智役愚,饥饱不均。大自然的灾难,更使人们难以承受。在先民们经历了饥饿、痛苦和千百次的实践之后,聪明勇武的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得到启示,创造了网罡。教人们用网进行渔猎。网的发明,使人们天上能捉飞禽、地上可擒走兽、水中可捕游鱼。鱼猎数量大量增加。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力发展,渔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为了摆脱大自然造成的丰歉之虞,伏羲还教人们“养六畜,以充庖厨”。他教人们把吃不完的猎物圈养起来,驯成家禽家畜,使其生育繁殖,以补充淡季食物的不足。这些举措,有力地改变了人们饥饱不均的局面,为人们的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资基础。开辟了原始蓄牧业的新时代。出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远古太平盛世。

  伏羲的贡献还在于他画八卦代替结绳,揭开了文化科学的新篇章。

   伏羲网的发明,解决了天下饥饿劫难,把历史由守猎时代推向了蓄牧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集中表现在伏羲的八卦上。伏羲画八卦的说法,大约始于战国时期。据《周易.系辞下传》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尚书》、《春秋》等书中也都有记载。相传,伏羲在蔡河里捕得一只白色的龟,龟的身上有许多的花纹,便在画卦台凿池司养,并每每里临池观看。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伏羲终于从龟盖纹理上受到启发,联想天上、地下和人间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画出了八卦。人说伏羲“一画开天地”,八卦的产生,确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中华文化之先河。特别是后来经过历代圣贤的继承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如《四库全书》所记载的“易通广大,无所不包”。成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活水源头。如天文历法、地震预测、军事理论、传统医学等。八卦的出现,不仅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据说,世界上很多科学发明也是受到八卦的启示或依据八卦原理而推论的。比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手摇计算器、电脑、微电脑、韩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的航空标记,等等,都与八卦有关。

   伏羲的贡献还在于,他制定了嫁娶制度,使人有了固定配偶,并始知父母、兄妹;定姓氏,使人有了自己的姓名,结束了聚群相依的混乱状态;创制乐器乐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伏羲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可在人们心中他却无处不在,人们对崇拜他,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管他是人还是神,他确实是远古时代先进和文明的向征。在远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和神话往往平行,神话和历史融为一体。历史是靠不自觉的口耳相传的。历代的口耳相传,人们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思想象加工,历史自然转换为神话。即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民间传说的过程中也会变成神话。作为人,伏羲发明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先进的文化,给人类带来了灿烂的希望,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伟大的发明家和文化先驱者,所以人们纪念他。作为神,伏羲是龙族的起源,在华夏龙人的意中,伏羲是他们的始祖,所以人们纪念他。

   在官方,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达官显贵前来陈州羲陵谒祖朝圣。据记载,自秦汉以来,官方祭祀达50余次。明时朱元璋还亲自来到这里祭奠人祖。据县志记载,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就遣官致祭二十次。建国后,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来淮阳谒陵览圣者与日俱增。各代的文人墨客也常来这里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对人祖的崇敬。所留诗文已成为吟祖的墨宝。而当地的民众对人祖伏羲更情有独钟,祭拜者不能记数。他们不仅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烧香、祈祷、许愿,特别是每逢二月二大会,他们都要以各种形式从四面八方赶往淮阳,亲自在羲陵祭拜。其许愿的目地不一而足。这一传统圣会,从农历的二月二一直会到三月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淮阳城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其热闹之势,谓为壮观。次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颇有名的经济文化交流大会。

   追溯二月二大会的源头,谁也说不清楚史于那年那月,也许一直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千百年来为何此会能够经久不衰,人们对人祖的崇拜和信赖是大会兴盛的一个主原因。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有大会本身的缘故。

   二月大会从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一直到农历三月三日。其间正值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好时节,新的一年充满新的希寄,人们都希望有个好的开始,所以赶会拜祖很是自然,祈求人祖能使他的心愿得以实现。其此,大会的时间长,形式别具一格、交易物质品种多样宜于商贾经营。传统泥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足有百种之多,而且价格廉洁又符合人们的习俗观念。此外,大会的文艺形式多彩多样,参与者广泛。民间的竹马、旱船、龙舞、等艺术形式别具一格,为群众喜闻乐见。同时,临近省份的戏曲、歌舞、杂技等也组团拥入大会。据统计,参演人员达三千人以上。而参与大会的人每天达到20万人以上。

   结束参观的时候,已是西阳西下,我们仍然沉沁在淮阳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沉沁在人祖伏羲那一串串传奇的故事中、、、、、、 我们相信,淮阳有人祖伏羲和几千来的文化积淀,有当地政府利用文物景点开发经贸市场的丰富经验,有勤劳的淮阳人民的不解努力,淮阳这颗镶钳在豫东大平原上的明珠,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二月,又是陈州(伏羲氏之都)盛会时(转载)

标签: 伏羲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