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纵横百科 14 0

 对子午谷奇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斜谷北上,如此一来便可以一举拿下咸阳以西地区。诸葛亮是作何反应的呢?

  《三国志》记载:“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妥十分危险,不如走平坦的大道安全,可以稳妥的取得陇右,有十足的把握而不会有任何闪失,所以断然拒绝了魏延的计策。为何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呢?真的只是此计危险吗?要了解打仗就会有危险,而且向来讲究出奇制胜。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取长安,当魏延提出一个如此奇谋的时候,他为何不试一试呢?

  其一,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与魏延的奇谋不相容。在诸葛亮与刘备初见面的时候,他就已经规划的很清晰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这里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很清晰,天下有变的情况下,分别从荆州和益州出兵。那么此时的蜀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荆州虽然属于过蜀汉,但是后来在关羽手中丢失了,也即是说,诸葛亮战略规划中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这一条就不适合了。其次,刘备也已经在夷陵之战后病逝了,让他“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自然也就不可能了。所以,这几个条件没一个满足。

  而诸葛亮后来的战略目标则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时东汉的都城是在洛阳,而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目标是长安以西,并不能“还于旧都”,更别说兴复汉室了。当时的局面已经很明朗,蜀汉最弱,而曹魏几乎占据天下的三分之二,要想单凭魏延的奇谋实现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与自己战略目标不相符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其二,诸葛亮的北伐对曹魏已不是秘密。一般来说,奇谋究竟的就是“奇”和“出其不意”,然而魏延提出奇谋的时候,曹魏早已知晓诸葛亮的计划。在刘禅建兴五年颁布的诏书中,早已将蜀国北伐“克复旧都”的目标昭告天下了。而且从诸葛亮率领大军入驻汉中,到召开军事会议,前后足足有9个月的时间。

  如此长一段时间内,曹魏方面肯定早已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因此魏延的计策并不能给到敌人一个奇袭之效。就算计划再周全缜密,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说,若是能在曹魏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备战状态下采取奇袭,可能还有一些胜算。

  其三,魏延小瞧了夏侯。魏延之所以敢大胆地提出“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认为夏侯楙是一个废柴。只要他带兵前去,夏侯楙必定会吓得望风而逃。《三国志》中,魏延这样对诸葛亮说:“楙闻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 但夏侯楙真有这么窝囊吗?

  当然不是,《三国志》记载:”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其后群弟不遵礼度,数切责,弟惧见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楙虽然用兵谋略方面不太行,但是颇爱经营管理,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只了解啃老的人。而且当夏侯楙见到弟弟们不遵礼度时,多次赋予他们严厉斥责,说明他是一个重视礼制法度的人。显然不会窝囊到像魏延所说的那般“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的地步。

  况且就算夏侯楙打仗再不行,长安城还有好几万将士在那里驻守着,再加上长安城坚固的城防,也不是谁想攻就能攻下来的。再退一步,就算夏侯楙窝囊废一个,他后面也还有郭淮和曹真。所以,魏延之计看起来很奇特,但是若真要用起来,效果如何就要另当别论了。

  其四,诸葛亮生性谨慎。诸葛亮断不采纳魏延之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魏延的计策不靠谱,太冒险了。要了解蜀汉原本就是弱小的一方,好不容易凑齐了这十万大军,若是有什么闪失,岂不给羸弱的蜀汉徒增负担吗?所以,以诸葛亮向来谨慎的性格,是断然不敢冒这个险的。

  为何魏延会提出“子午谷奇谋”呢?

  很简单,就是想要立功表现。《三国志》中,关于魏延有这样的记载:“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也就是说,魏延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将来会接诸葛亮的班。魏延的能力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想坐到诸葛亮那个位置,光靠能力是不行的,得要有足够的威望和战功才行。不然很多人反对你,即使坐上去了也不长久。所以,魏延想通过北伐建立一番奇功,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坐上蜀国最高军事统帅铺平道路。

  但最终现实跟魏延开了玩笑,诸葛亮死后,魏延非但没有成功接替他的位置,反倒最终被马岱所杀,还夷灭了三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