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子们为何抢着做质子 这里边有什么利益存在

纵横百科 32 0

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非是一片完整土地,在这其中存在着诸多政权。

虽然他们表面上都维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但实则一直野心勃勃。而这些政权之间,为了能够维护这样虚伪的表面,便推出了质子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矛盾发生之时,彼此可以顾及质子的性命,留有余地。

但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之中,质子一直是政治的牺牲品,大多数都是不得圣心的皇子,而这些皇子在成为质子之后,是死是活就难以言说了。

诚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并不剧烈,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所以质子制度也被遗留下来。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政权的君王在选择质子之时,都会挑选那些地位低、背景差的公子。

然而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主动要求去别国当质子的公子,而他们当中所打的如意算盘则更为全面一些,虽然质子会九死一生,但仍旧可以得到诸多好处。

一、质子制度

其实质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属于一种外交政策。一个朝廷的君王亦或者是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一系列比较亲近的家属送到其他的国家。

而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敌对国家,以此来形成一种外交妥协性关系。质子制度主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大多数情况当中,通常是小国对于大国的一种臣服。

作为弱势一方的君主,会挑选自己身边最为亲近的人,送到大国之中去做人质,以此来换取敌国的信任,亦或者是一部分的资源。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塌,每一个诸侯王心中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于是列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曾经的信任也不复存在。如若两国与两国之间想要达成联盟,就必须交换质子,而这一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极为普遍。

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秦始皇一统了六国,而这一制度便不复存在了。只有在某些动乱的情况之下,才会再一次兴起质子制度。

二、质子的作用

即使作为一名质子,他身边所存在的风险是数不胜数的,换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命交付在他人的手中,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裂痕,那这个质子也肯定是九死一生。

而且如果朝代更替,在位之者换了人,也会对质子的性命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有许多王子公孙愿意主动成为质子,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牺牲品。

其实这些王子公孙虽然在本国可以凭借着自身的身世优势,获得诸多权利。但如若这些公子王孙长期没有战功的话,那也无法在朝廷当中立足。

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国当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庶子,古代封建时期是十分讲究嫡庶有别的,就算是庶出子弟拥有多大的本领,在某种程度上也比不过嫡子在君王心中的位置。

所以庶子想要出人头地的话,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来到战场之上英勇杀敌,另外一个则是作为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牺牲品,以此来为国效力。

虽然两种方法相比,第1种方法看起来则更为安全一些。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强大本领的武将数不胜数,换而言之,是根本不缺少精兵强将的。

而且对于一代君王来说,相比于那些不熟悉的武将,他们则更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如果庶子在战场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就得到了战士们的军心,也会对君王手中的军权产生威胁。

而且就算是要派公子上战场之上杀敌,君王也会首先考虑嫡子的。到了战国中后期之时,那些上战场上为国杀敌的将军已经成为了高危人士。

所以两相对比之下,作为一国之子,为国作出贡献才是庶子想要出人头地的最佳捷径。例如在秦武王举鼎身亡之后,一直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便回到了秦国,而且还在赵国的帮助之下,成功的成为了异国君王。

虽然这其中存在着政治交换,但能够在诸多公子当中坐上皇位已经是不容易了。而且在秦昭襄王在位之时,赵国的国力便每况日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元气大伤的地步。

所以秦昭襄王在赵惠文王去世之后,便带兵攻打赵国,随后占领了三座城池。当时的赵国为了能够巩固朝政,决定向齐国求助,然而齐国却要求让赵威后的小儿子来到齐国当质子。

赵威后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所以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同意,而随后触龙来到宫中对其进行进谏,说出了出任质子可以得到的诸多好处,而赵威后在听到这些好处之后,也确实松了口。

从表面上来看,成为质子便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于度外,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曲线救国。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质子制度。从表面上来看,质子确实失去了一定的主权,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换取了更大的利益,而这些利益远比得到皇帝宠爱,朝臣支持要重要的许多。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强大。

参考文献:《史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